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心理学对传统媒体的助力作用

来源:中国广播 作者:王琳
发布于:2020-03-25 共3031字

心理学毕业论文名师推荐范文10篇之第十篇: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心理学对传统媒体的助力作用

  摘要:本文以广播与传播心理学的关系、传播心理学在情感类节目中的应用,以及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心理学对传统媒体的助力作用等,以福建都市生活广播为例,阐述传播心理学在广播媒体中的运用,提出应强化把握传受双方心理特质,助推广播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 广播互动; 心理特质; 融合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在传播活动中,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都与心理活动联系密切,因此,在实践经验中探讨作为应用心理学分支的传播心理学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

  一、广播与传播心理学关系

  (一)广播与传播心理学相融

  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传播者的心理条件、信息接受者心理特点、传播渠道(包括言语传播渠道和非言语传播渠道)的心理作用以及有效传播策略的选择等。广播媒体发展至今,大都是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做受众需求的内容。如何打造受众喜爱的节目,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选取符合受众心理的内容。可见,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理论科学,广播从业者如果可以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出发,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开展深入细致的相关研究,精准把握受众心理,对传播工作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二)传播心理学对广播发展的作用

  传播心理学为广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由于私家车的普及,车载收听人群持续增加,成为广播的主要受众。受众构成的变化必然导致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传播学之父施拉姆(Wilbur Schramm)有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受众就像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各取所需的受众是主角,媒介是为了受众服务,尽量提供让受众满意的信息。至于受众取什么和取多少,媒介是不能强迫的。a因此,为听众服务,需要节目内容为听众所喜闻乐见。福建广播影视集团都市生活广播(下称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对受众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后,对节目进行调整优化,注重与受众的交流互动,贴近听众喜好。都市生活中,年轻人是私家车人群的活力群体。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提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大家帮助大家"等主题鲜明、快乐时尚、简单易记的频率口号,着力打造节目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亲切、热络的传播样态;在节目中,主持人、嘉宾与听众一同分享思想观点、生活感悟,增强听众对节目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二、传播心理学在情感类节目中的应用

  情感类节目是在传播心理学影响下表现最为突出的节目类型。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开播至今,情感类节目以目标受众的收听喜好为参照,不断优化升级,每一次改版都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做审慎考究。

  (一)自我表露

  心理学中的自我表露理论,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增进自我认识,促进人际关系发展以及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曾推出情感音乐类节目《预约温馨》,主持人在节目中成为听众传情达意的纽带,并为分享者送出歌曲。节目虽然以单向初级互动为主,受到通信技术的限制,但是听众通过节目仍得到了心理上的获得感,通过主持人架构起来的桥梁,听众的自我表露需求得以实现和回应。

  (二)成人早期社会心理需求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曾提到,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年轻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从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b人人都有对爱的需求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望,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情感交友类节目《今夜相识》中,主持人通过电话热线、网站论坛等方式,引导参与者敞开心扉,讲述情感故事,分享人生感悟。节目针对性强,交流对象明确,分享内容生动,引起了许多听众的兴趣,节目效果明显。

  (三)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系统,是一种社会活动,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点等,形成多元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福建都市生活广播情感心理节目《创造小宇宙》将听众在生活、工作、情感中遇到的困扰和痛苦,以小剧场方式演绎,全方位开放互动平台,听众共同参与讨论。这档节目成为一个多对多的人际传播交流的平台,受众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同时,还可以获取他人的观点信息,听众与听众之间、听众与专家之间相互分享、相互慰藉,更能引发起听众的情感共鸣。相比以往只有主持人与单一听众的简单互动,这种多元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三、把握心理特质,助推传播效应

  (一)共情能力在传播中的积极意义

  共情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大意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c共情能力,换言之即为同理心,指设身处地为受众着想,也只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才能得到受众的信赖。

  主持人的表达,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对节目产生高度黏性。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在早高峰时段推出的《私家车早上好》节目,非常强化主持人的共情素养。在某期节目中,听众反映遇到一位交警在罚单上备注"没素质"这样的文字,主持人灵活抛出话题:交警这么写到底合不合适?听众对节目的参与热情高涨,大家各抒己见,不同观点交锋,主持人时时共情各方感受。另外,公益广告常常很受欢迎,但是在节目中也要注重情感因素的运用,是否具有人文关怀,彰显着节目的温度与态度。

  (二)节目设置目标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需求层次的目标各不相同。在广播节目中,设置不同的节目要定位不同的受众社群,以此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群体的不同需求。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设置的节目中有为了满足安全需求的健康类节目《i跑团》、满足社交需求的情感类节目《今晚超想聊》,也有为了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互助类节目《速度生活》等。广播节目坚持以人为本,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是传媒发展的驱动力,也是节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广播中的灵活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听众在生活中提出遇到的难题,由其他听众来进行分析和解答,以实现听众之间互相帮助。福建都市生活广播的节目所展现的向上向善精神都希望影响收音机前的每个人,每一次积极的互助都是人性的闪光点被挖掘、放大,不只是节目的参与者受到激励,所有的听众都会受到鼓舞。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心理学助推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2017年,福建都市生活广播运用新媒体尝试打造节目的精准社群,使有共同爱好和共同需求的群体聚集,并开展相应的活动。福建都市生活广播基于《私家车家长会》节目搭建的私家车家长会群,线上节目与线下亲子社群相结合,不仅弥补了节目之外受众的需求,还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亲子教育经验的空间。不同兴趣社群的聚集极大地提高了频率节目推送的点击率和转发率,粘连了信息传播的受众群体。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面临挑战,广播媒体要紧跟时代发展和受众的需求,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升级传播实践,为广播发展注入活力,并在媒体融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路径。

  注释
  1李彬:《大众传播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龚维义、刘新民:《发展心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5年7月版。

点击查看>>心理学毕业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福建广播影视集团都市生活广播
原文出处:王琳.传播心理学在广播媒体的应用融合[J].中国广播,2020(02):76-7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