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温州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意蕴

来源:四川戏剧 作者:王春红
发布于:2019-04-26 共7190字

  摘    要: 文章以温州市为例, 对其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浙江省提出打造“文化礼堂, 精神家园”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实现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三者文化空间功能的有机融合。通过文献研读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三者各自的文化空间功能, 进行有机融合的作用及实现有机融合的措施。认为将戏台、祠堂的传统文化空间功能与农村文化礼堂的现代文化空间功能进行有机融合, 不仅能促进地方戏曲、戏台、祠堂的保护, 也推进了农村文化礼堂的空间建设, 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 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文化空间功能; 有机融合; 作用; 措施;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农民在国家建设中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们国家持续多年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中国农村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文化建设工作亦不能忽视。如何对农村、农民进行文化建设, 满足物质、经济富裕起来的农村、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迫切需求, 是我们国家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 对农村、农民进行文化引领, 要贴合农村实际、理解农民需求, 选取适合农村、易为农民接受的方式。本文认为进行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既要注意软性、内在文化内容的选取和价值倾向的引领, 也要注意硬性、外在文化空间的打造, 要选取适合的建设地点、建筑风格、内部布局等, 二者缺一不可。因为选取适合的文化内容, 确定正确的价值、道德引领, 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而打造适合的空间, 是文化灵魂居住的“外壳”, 能够直观上增强文化建设的具象化认识, 产生亲近感、认同感、归属感, 从而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温州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意蕴

  本文以温州为例, 具体分析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各自的文化空间功能, 三者有机融合的作用及如何实现有机融合。

  一、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空间功能分析

  (一) 戏台:地方戏曲展演的传统舞台, 乡土社会教化的公共空间

  温州作为南戏故乡, 不仅地方戏曲种类多, 唱腔丰富, 而且有着盛行演戏的传统。温俗爱演戏、温民爱观戏, 频频见于地方文献记载, 如清劳大与《瓯江逸记》“温俗最好演戏”条描述:“其俗最好演戏, 或于街市, 或于寺庙庵观, 妇女如云, 搭台纵观, 终日不倦。”1明姜准《岐海琐谈》卷七记载:“每岁元夕后, 戏剧盛行, 虽延过酷暑, 勿为少辍。如府县有禁, 则托为禳灾、赛祷, 非迁就于丛祠, 则延香火于戏所, 即为瞒过矣。……且戏剧之举, 续必再三, 附近之区, 罢市废业, 其延姻戚至家看阅, 动经旬日。”2两条史料将温州历史上盛行演戏和温民呼亲招戚、罢市废业、男女老幼连日观戏狂欢的景象, 描述的栩栩如生。

  俗语说:“逢场作戏”, 也可理解为, 要想“作戏”, 就要有演出、展示的场地、空间, 就是要有戏台。如上文所述, 温州历史上盛行演戏, 所以建造有大量戏台。《温州古戏台》一书介绍:“温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古建筑中建有戏台的不可移动文物有561处, 现存541处, 数量庞大, 弥足珍贵, 以永嘉一县为最, 其余各县 (市) 区均有大量分布。”3温州现存古戏台541处, “远远多于拥有‘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美称而现仅存120座古戏台的宁波市宁海县”。4温州历史上有数量如此巨大的古戏台存在, 也为地方戏曲的传承提供了众多空间, 二者之间相得益彰。

  戏曲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多年, 一直承载着乡野教化的文化功能。在教育并不普及的中国古代, 生活在乡村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机会读书识字, 但他们却懂得忠孝节义等中国传统道德是非观念。究其原因, 正是中国传统农村每逢节日、喜庆、神诞、祈福等即举行演戏活动教化的结果。年复一年在戏台上上演的传统戏曲, 反复对乡野民众讲述着或真实或杜撰的关于忠臣、孝子、贞女、烈妇、科举功名等故事, 潜移默化中实施着教化作用。张棡《杜隐园观剧记》“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1900) 闰八月初二日看《钟情记》第三本”条写到:“午后看戏, 演《钟情记》第三本。是本演沈凌云因嫖妓破家, 赖其妻梁氏设法娶妾, 暗将产业续回。5直至沈某山穷水尽, 始发愤攻书, 下闱成名, 夫妇依旧团圆。其警醒世人之意最为深切。”6张棡作为生活于清末民初的温州地方士绅, 不仅平生酷爱看戏, 而且深谙戏文对于教化的作用, “警醒世人之意最为深切”一语, 一针见血的点出《钟情记》警醒民众不能沾染恶习, 要发奋上进, 才能功成名就、家庭团圆、生活幸福美满的教化作用。

  戏曲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当时政府和社会的提倡。如《永嘉教育》第一期关于民国时浙江省教育厅提倡演剧的记载, “浙江省教育厅[教]字第二八三号训令 (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十一日) :盖演剧足以感动观众, 收潜移默化之效, 实为能深入民众之有力量的宣传工具。凡工厂、学校、农村、有条件者, 均应成立剧团。”7又如《东瓯杂志》创刊号所载周雪《戏曲之改良》文提出的:“改良社会, 端资感化, 而感化之最大且深者, 莫如词戏。唱刘孝子之《寻亲》, 何人不兴其孝义?演杨椒山之《写本》, 何人不激其忠诚?念程婴之全孤, 虽蒲夫亦有立志;写关侯之送嫂, 纵荡子孰不认惭!触于目而印于心, 印于心而诚于意, 其感化之速, 盖油然而不自觉者。”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亦指出, 要“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9

  (二) 祠堂:传统宗族社会治理的场域中心, 戏台存在的依附空间

  明清时期, 江南一带属于典型宗族社会, 祠堂作为宗族、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 举凡事关一族、一村的大事, 几乎都在这里发生、处理, 如祭祀先祖、举行宗族会议、裁决宗族事务、进行族众教化等, 所以祠堂是中国传统宗族社会治理的场域中心。

  宗族在祠堂举行的诸多事务中, 演戏是很重要的一项, 名目也比较多。第一、圆谱演戏。张棡《杜隐园观剧记》记载其于宣统元年 (1909) 七月廿七日到夏姓宗祠饮圆谱酒并看戏, “午刻, 整衣到夏姓宗祠饮圆谱酒, 酒毕, 即在夏祠看戏, 班系竹马歌。”10第二、祭祀演戏。《温州古戏台》记载永嘉县芙蓉村陈氏大宗祠祭祀演戏活动, “ (祠堂) 在古代为村内陈姓族人供奉神主、祖宗牌位和聚会议事的公共场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起, 村里举行祭祀活动, 有做戏三天三夜、舞鱼灯等习俗。”11第三、安慰死者演戏。田仲一成指出, “在葬礼上, 宗族为了安慰死者而举行演剧的例子, 可以追溯到明代初期。”12“通过演剧来安慰死者的想法, 与时俱进, 在清代的江南宗族中, 即使在三七日、五七日、十七日等每七日举行的追荐功德仪礼上, 也通过道士和僧侣演出戏剧。”13无论宗族演戏的最初目的如何, 都会收到一个必然效果, 即通过看戏使族中子弟受到教化。

  温州地处浙之东南, 明清时期亦是典型的宗族社会, 不仅宗族数量多, 而且多数宗族建有祠堂, 祠堂中建有戏台。据《温州古戏台》统计, “温州现存古戏台处于宗祠中的占据绝大多数, 有314处, 约占总数的58%。”14以此推测祠堂是温州古戏台的主要存在依附空间, 当不为过。有戏台就有戏曲演出, 张棡在日记中记载了从1906—1929年的23年间, 多次去叶氏祠堂看戏的情形。15可以想见温州祠堂演戏之风的持久、盛行, 及人们对于祠堂观戏的热衷。有戏曲演出就有道德教化。不仅戏台演出的剧目具有有声教化功能, 戏台用于装饰的戏联、雕刻和彩绘的图案、屋脊的灰塑、瓦当等, 也多被赋予了和戏曲及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 这些也在对人们进行着无声的教化。所以, 戏台、祠堂一直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进行道德教化、伦理宣讲、治民驭众的有效空间。

  (三) 农村文化礼堂:新农村“精神家园”建设的空间保障

  新世纪的中国农村正经历发展史上的转型,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一些问题, 如有学者指出:“中国迅速的现代化进程对农村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巨大……中国传统的以情感为纽带的乡土化交往逐步淡化……文化传承弱化、情感联系淡化、缺乏归属感、精神情感压力增大和一些乡村逐渐空心化等问题越来越凸现。”16在新农村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中, 文化、精神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亦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适合的空间保障。浙江作为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先进省,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也具有榜样作用。2013年, 浙江省代省长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2014年, 浙江省文化厅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业务工作指导的通知》, 提出要按照“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定位, 充分发挥文化礼堂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温州结合自身实际, 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方面提出紧紧围绕“文化地标、精神家园”的定位, 争取实现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至2016年底, 温州已经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011个, 占全省文化礼堂总数的近六分之一。可以看出, 从浙江省政府到温州市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因为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进行新农村“精神家园”建设的空间保障。

  二、有机融合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空间功能的作用

  (一) 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及戏台保护

  温州作为南戏故乡, 传统戏曲种类较多, 是宝贵的地方文化财富。但随着时代发展, 人们的生产、生活、娱乐等方式发生一系列变化, 传统戏曲的生存环境亦随之发生改变, 一些剧种面临生存危机。作为地方戏曲传承、展演的空间, 古戏台本身即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而戏台的形制、规格、装饰、彩绘、雕塑、楹联等亦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因为年久失修, 或不再使用, 很多古戏台破败不堪。作为温州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财富, 戏曲、戏台都需要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将农村文化礼堂、戏台二者文化空间功能的融合, 不仅使温州地方戏曲通过进农村文化礼堂有了定期的演出需求, 也使古老的戏台得到修复并有了当代使用功能, 这无论对于戏曲传承, 还是戏台保护, 都非常有效。

  (二) 推动祠堂保护, 发挥宗族场域的当代文化功能

  祠堂作为一种具有时代印记的乡土建筑, 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时期的见证, 具有独特的建筑遗产及文化价值。随着现在家庭结构单一, 人口数量减少, 因工作分散居住各地等原因, 同姓宗族聚居一处的情况正在弱化, 宗族中进行的集体性活动日渐减少, 一些祠堂甚至长年大门紧闭或出租他用。通过将农村文化礼堂建在宗祠中, 赋予祠堂全新的使用功能, 不仅使祠堂的建筑得到有效修缮和维护, 保护了祠堂建筑本身的文化遗产价值, 也增加了使用机会和人气, 充分发挥了当代文化功能。

  (三) 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空间建设, 打造“精神家园”

  戏台、祠堂本就是传统社会乡村自治、道德教化的空间, 是乡村社会自我生长的产物, 适合农村、农民的需求, 民众对其有一种原生的亲近感、认同感, 现在将农村文化礼堂建在祠堂中, 将乡村社会传统的文化教化空间与我们国家今天的文化教化空间有机融合, 在实现对戏台、祠堂保护的同时, 也充分发挥了二者的当代文化空间功能, 推动了农村文化礼堂的空间建设和“精神家园”打造。正如温州在这方面走在前列的苍南, 当人们问及村子里的孩子, 课余时间哪里最好玩?孩子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是文化礼堂。不仅孩子们, 村民们也喜欢经常到文化礼堂转转, 感受自己村子的历史传统和文化。17所以苍南已经做到了将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村子里的“文化地标, 精神家园”。

  三、有机融合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空间功能的措施

  (一) 做好戏曲演出题材选择和戏台保护

  中国传统社会在祠堂戏台上演出的戏曲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难免带有封建遗毒的成分, 这是今天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予以摒弃、防范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地弘扬我们国家当代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引领, 体现国家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宗旨, 贴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形势和需求, 为我们国家当代的文化建设服务。所以, 要对戏曲演出的剧目和内容进行选择、把关, 剔除传统戏曲中陈旧、迂腐、不合时宜的部分, 加入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正能量的元素, 实现旧戏新排, 或者新编适合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需求的剧目, 让戏曲演出题材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古戏台作为戏曲演出的舞台空间, 也要受到相应保护。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 温州古戏台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一些被拆除;一些因某种原因, 被移到他处;一些因历经岁月风雨侵蚀, 残破不堪, 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修复;一些得到修复的, 或因修复经费问题, 或因修复组织者眼光问题, 或因掌握传统修复技艺工匠难寻问题, 本来雕梁画栋、建造精美的古戏台, 在台柱、梁檩、内部屋顶等木建部分被简单粗暴的刷了一层非红即绿的油漆, 灰瓦铺就的屋顶和屋脊上各种造型的灰塑被现代琉璃瓦取代, 哪里还有半点古戏台的美。古戏台的美, 就美在其不仅仅是一处处戏曲演出的舞台空间,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载体, 在梁柱上雕刻精美的传统人物、故事, 在内部屋顶绘画的戏曲、历史题材的图案,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表达。人们不仅通过在戏台上演出的戏文受到教化, 平日里只要看到这些古戏台, 就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平日里潜移默化的教化效果, 应该不会比一年中上演的戏曲差。所以, 今天我们对古戏台的保护, 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尽量保留其原风原貌, 不做不必要的修复。第二、确实有必需修复, 要按照传统营造技艺的标准。第三、必须进行修复, 但现在技艺上达不到传统营造技艺标准, 就学习考古界出土文物的修复原则, 将古戏台不需要修复的部分保留原貌, 修复的部分让后人能够明显区别出来, 而不是简单用现代的红绿油漆通体粉刷掩盖了事。这种将古戏台的建筑原貌、细节刻画一刷盖之的做法, 明为修复, 实则是更为彻底、可怕的破坏。

  (二) 重新定位祠堂当代使用功能, 正确发挥在新农村“精神家园”空间建设中的作用

  对于浙江省新农村文化礼堂的地址选择, 2013年代省长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依托旧祠堂、旧书院改造文化礼堂, 要将文化礼堂建在祠堂中。这一提法的用意非常明显, 考虑也很周全:第一、祠堂作为古代宗族社会的公共活动空间, 是本村、甚至周边几个村子中, 建筑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最庄严神圣的地方, 将农村文化礼堂建在这里, 减少了地点选择、建造费用支出等麻烦, 是非常适合的空间选择。第二、祠堂本就是传统宗族社会进行宗族治理、道德教化、文化引领的场所, 今天将农村文化礼堂修建在祠堂中, 对新农村实施文化建设, 二者之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温州积极响应这一号召, 如祠堂数量众多的苍南县, 就将分布在全县76个行政村的85座祠堂改造为农村文化礼堂。

  但是, 祠堂是宗族社会的产物, 宗族是一个对内团结、对外排他的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血亲自治组织, 原来的祠堂是本姓族人存放列祖牌位、祭祀先祖、处理族内事物等的宗族内部使用空间, 是属于一姓一族的私有建筑。现在将农村文化礼堂建在祠堂中, 就使之变为了政府管理下的公共文化空间。为更好地发挥建于祠堂中的农村文化礼堂对“精神家园”打造的空间作用, 就要使祠堂适应这个使用功能的新定位。为此, 我们对祠堂的内部陈设、展示等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做出改变, 要使其适应现代化新农村“精神家园”打造的空间需求, 要体现我们国家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风貌和道德引领。做好这个转变, 从空间形式上, 可以直观地增强群众对“精神家园”的具象化认同感、归属感, 从内容展示上, 使文化内涵适应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 从而成功进行新农村“精神家园”打造和文化建设。

  (三) 农村文化礼堂空间建设, 既要响应国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宗旨, 也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 地域文化差异大, 对国家提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每个省、地区都要结合自身特色, 因地制宜制定自己的规划和目标。农村文化礼堂, 就是浙江省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创新, 是“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对于温州而言, 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瓯文化色彩。戏台上上演的戏曲, 很多都是温州的地方剧种, 演出的剧目, 反映的是温州的历史文化, 如《荆钗记》等。所以, 温州将农村文化礼堂建在祠堂中, 经常将地方戏曲送入文化礼堂演出, 在用瓯韵方言俚语演唱的关于温州历史故事的戏文熏染中, 实现了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而且效果理想。这是因为用方言演唱的反映温州历史人文的地方戏曲, 民众更易于懂得其中的韵味、内涵, 也更易于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如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李氏大宗的祠堂中本就有戏台, 改造为农村文化礼堂后, 政府部门每周六、日都会派永嘉昆剧团进行两场演出。这与苍坡村过去每年都会请戏班演戏的传统, 非常相似。所以, 温州充分借用现有的公共空间, 将戏台、祠堂的文化空间功能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空间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成功打造了新农村的“精神家园”。

  结语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将文化礼堂建在祠堂中, 是浙江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一大创举。戏台、祠堂是传统社会文化传承、道德教化的有效空间, 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精神家园”打造的当代空间保障, 将戏台、祠堂的传统文化空间功能与农村文化礼堂的现代文化空间功能进行有机融合, 不仅促进了地方戏曲、戏台、祠堂的保护, 也推进了农村文化礼堂的空间建设, 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 打造成新农村的“精神家园”, 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其他省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范例和思考。

  注释:

  1 (2) (7) (8) 沈不沉:《温州戏曲史料汇编》 (上册) ,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年版, 第418、418、463、463页。
  2 (4) (11) (14) 崔卫胜:《温州古戏台》,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年版, 第3、2、119、5页。
  3 本文认为当为赎回。
  4 (10) 沈不沉:《温州戏曲史料汇编》 (下册) ,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11年版, 第345、355页。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 国办发[2015]52号文件, 中国政府网, 2015年7月17日。
  6 (13) [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戏曲---江南宗族社会的表象》, 云贵彬、王文勋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 第161、161页。
  7 张棡:《张棡日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8 洪艳:《文化传播之道:多重维度下传播文化案例选析及多元主体间文化传播实证调查》,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第149页。
  9 严芒芒:《苍南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各彰其美礼堂就是乡村博物馆》, 温州网, 2016年12月7日。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王春红.戏台·祠堂·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空间功能的有机融合[J].四川戏剧,2019(01):127-13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