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宪法视角下中国经济转型的困境及有效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19 共6122字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模式是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我国采用一种渐进式的方式来推动经济转型。我国经济转型的整个过程,也可以看作是连续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制定新制度取代旧制度,通过建立新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产权的重要性,从而推进经济上更大程度的自由,促进了市场竞争,使我国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通过三十多年来的经济转型,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使我国在加入 WTO以后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然而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如何解决经济转型时期下由于新旧制度的交替、摩擦产生的问题,将对我国能否顺利完成经济转型产生影响。

  一、经济转型概述

  (一) 经济转型概念

  所谓经济转型是指在经济方面,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包括了发展模式、发展要素以及发展路径等等的转变。学者们通常以两个角度对经济转型的类型加以分类,一方面,依照转型的状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型;另一方面,依照速度划分可以分为激进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众所周知,依照学者对经济转型类型的分类,目前我国经济转型类型是渐进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结构加以变革。从国际经验看,经济转型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一个国家无论经济多发达,其经济制度等方面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显出其缺陷,阻碍经济发展。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要经历经济转型,并且其经济都是在制度变迁中实现较为快速并且稳定地发展。我国在九五计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从此以后,经济转型成为了中国社会转型中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 经济转型与制度变迁关系

  所谓制度,着名的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对其下了如下的定义:“制度是关于一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制约人们的行为来解决人们的互相关系所产生的问题,它组成了人们在政治或者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以减少不确定性为目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向人们提供稳定的结构。”[1]制度变迁主要指制度的更替、转变和交换的整个全过程,其主要表现在效率上的具有更高效率的新制度对旧制度加以替代的整个过程。

  我国截至目前的经济转型的全过程,正体现了制度变迁路径。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其与经济转型有着以下的关系:

  1.我国经济转型促使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我国不断出台更新制度,体现了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说,我国经济转型促使制度变迁。由于制度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稳定性,其中,制度的稳定性在一方面为人们提供稳定秩序,但在另一方面制度的稳定性会带来困扰。随着经济改革的开展,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将会使原来的制度成为落后的制度。

  为了使制度适应经济发展,落后的制度将被打破,先进的制度将建立,制度变迁在所难免。因此,我国经济转型促使制度变迁。

  2.制度变迁推动经济转型
  
  制度变迁本身是经济转型的力量。相关制度和经济转型必须相配套,制度变迁推动经济转型。新制度的安排若使人们认识到具有潜在收益时,就会在新制度条件下寻求利益最大化,推动经济发展。例如我国政府对财政体制方面出台新政策,一系列的政策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权,同时也加大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从而促进我国地方经济的转型。

  二、我国经济转型现状与问题

  (一) 我国经济转型现状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不断迈入新的轨道。从改革开放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改革探索阶段提出的将市场经济引入经济建设。最后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之后改革的继续深化,走出了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在经济转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模式。

  中国经济转型通过采取分阶段转换的转型模式能够比较切实地解决因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层次性特点以及经济改革的次序性特点要求在改革效率、局部改革以及全面改革上所产生转型难题,可以将其视为比较恰当的改革组合措施。[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行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总体上讲经济转型以渐进性为主,以激进性为辅。我国经济体制从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整个过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其次,改革的地区由农村逐渐扩大到了城市,我国农村建立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项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经济改革进入了新方向,之后赋予中国的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该项措施使国有企业初步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并且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再次,经济转型推进了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目前中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时期,经济转型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若不解决,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继而影响社会稳定。

  (二) 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经济转型是以渐进式为主,激进式为辅的转型方式,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实施与之配套的模式组合。渐进式改革的方式被学者称为所谓的“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征是采取先试验后推广,先局部后整体的改革路径,这种改革方式一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避免了国家的由于激烈的变革造成的动荡。然而,采用渐进式的改革依然会产生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同阶段的经济改革,必然会产生新制度对旧制度进行替代,然而在新旧制度的交替之际有时会导致制度的真空,这段时期会为政府人员利用权力寻租带来机会。因此,这极易诱发因钱权交易而产生的腐败问题。

  第二,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的是技术创新,而创新正是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最为欠缺的,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任何国家的人们进行技术创新的保证。我国目前经济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转型路径,主要是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而创新则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激励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私人收益时才会出现。”[3]而目前我国对私人产权界定、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的幼稚和模糊,无法有效激励人们的从事技术发明以及创新活动。我国目前宪法虽然明确写明了保护私人的合法财产,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具体的条文,使得我国无法对私人产权进行有力的保护,这个问题也凸显了我国与产权制度相关的法律不完善。我国在当下经济转型时期,若想实现技术创新,对私人产权的保护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三,经济转型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主要是由制度僵滞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三个阶段周期循环的过程,其中在制度变迁的最后阶段是各个利益集团博弈的均衡结果,这将使制度为经济带来的利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因此制度变迁的最后阶段,为了能够实现利益的均衡,必须触及到利益集团所获得的利益。目前我国经济转型中,存在着利益集团,部分利益集团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阻碍,影响制度变迁的最后一环的顺利实现,导致制度变迁周期无法完成。

  第四,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转型主要依赖政府进行主导的。目前我国虽然强调依法治国,但由于我国法治建设仍然不够成熟,人民对于法律的信仰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同时,中国目前的改革又处在关键的时期,对制度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国家的正式制度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政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本身带有直接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我国正式制度供给的不足,在一定时期内推动我国经济改革。然而,政策作为非正式的制度,其与正式制度相比更具有弹性。由于其特点的局限,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临时性规则,并且在执行中要依赖实施者的判断,具有任意性。许多政策的出台缺少与之相配套的政策跟进,而更多的是这些政策的单独实施,由于这些政策缺乏明确的一致的目的性,以至于突显出了改革的反反复复和犹豫不决。[4]

  大量短期规则被加以使用,导致政策的不稳定、任意,将会造成改革的无秩序,缺乏有效的整体规划,最终将会导致经济改革效率低下。

  三、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与宪法实施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方式,制度变迁都是必经过程。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我国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浮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要解决由于制度变迁所产生的问题,根本上要依靠于宪法发挥作用。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国的法律中处于最根本地位,是效力最高的法。因此,作为正式制度的宪法其在制度中同样处于最根本的地位,要求其他制度的制定、变迁均要于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宪法秩序变化对新创立的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具有深刻的影响,也由此对制度变迁的全过程产生影响。总所周知,宪法是对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根本性、基础性规定,其形成了长期有效的宪政规则,是一国经济保持稳定与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国在经济转型中,要解决各项问题,最基础的要求是遵守宪法,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

  (一) 我国经济转型对宪法实施提出的要求

  首先,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必然导致制度的变迁,而新旧制度的旧交替过程中,新旧制度的碰撞、摩擦,将在一定时期导致法令的真空。法令的真空首当其冲造成的问题是,政府人员将以此为机会,利用权力寻租,进行钱权交易,滋生腐败。如何抑制腐败问题的产生,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法治,而宪法作为具有最大的权威性以及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法,对于抑制腐败、惩治犯罪发挥重要作用。宪法通过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限制公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国家政府机关的行使权力设定准则。总而言之,宪法是限制公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力的法,只有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才能防止公权力的滥用,腐败问题的产生。

  第二,我国目前经济转型中,利益集团问题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部分利益集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阻碍。在制度变迁的整个周期中,强大的利益集团由于相互间的利益争夺将影响制度变迁的最后一环的顺利过度,导致制度变迁周期无法完成。经济转型牵涉到了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引起原来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的阻扰,因此必须要坚持权力机关的主体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宪法保障了权力机关的决定权、监督权和制约权,保证经济改革的顺畅有序。

  第三,在我国经济转型中,虽然政府一直强调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对私人产权界定、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的幼稚和模糊,无法在激励人们进行科技发明以及创新活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宪法具有激励作用,宪政发现并承认人的基本价值,赋予公民自由与平等,激发公民潜力,使之充分运用平等权利,创造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我国宪法明确保护公民私有产权,激励公民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从而促进创新。因此,只有切实保障宪法有效实施,才能实现创新。

  第四,政府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主导力量。制度变迁对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政府所制订的合理政策在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和促进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一定程度的作用。[5]因此,在经济改革中,政府制定大量的政策、措施来推进改革,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短期规则充斥,政策的朝令夕改,将会造成改革的混乱无序,社会矛盾的越发尖锐。尽管某些时候国家也常常采取例如政策等各种方式来调和转型期中的社会关系,但是针对有些运用其他手段所不能解决的基础性的问题,仍然有赖于法律发挥作用。[6]

  司法是解决纠纷的最根本途径,只有司法体系的有效独立运转,才能使在经济改革中凸显的政府与公民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摩擦、争议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司法体系的独立有效运行,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司法机关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精神,只有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才能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构建稳定秩序。

  (二) 如何促进宪法的有效实施

  宪法实施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宪法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即把宪法上的文字以及抽象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以及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宪法规范所展现出来的人民意志转化成为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7]

  通常学者们认为宪法的执行、宪法适用以及宪法遵守三个部分构成了宪法实施。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才能够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解决各种摩擦、社会矛盾,维护经济稳定、社会长治久安。因此,在经济转型下,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1.从宪法的执行和适用角度来看

  宪法的执行和适用通常指国家的司法机关在其司法的活动过程中彻底使用和落实宪法的活动。

  宪法的执行和适用要求国家机关在进行活动时,其活动所遵循的程序以及活动所采用的方式均以宪法为准则加以执行,并在建立各种制度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宪法的规定。我国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切实保证国家机关在行使公权力时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防止其滥用权力?笔者认为完善我国的宪法解释、监督机制势在必行。由于宪法规范具有原则性和概括性特点,且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要使宪法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完善宪法解释机制是必然要求。宪法解释机关通过对有关宪法规范含义的解释和澄清,使社会各方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减少由于经济转型以及制度变迁时期,新旧制度的碰撞导致的社会动荡,给人们的生活,社会运转带来确定性指导。对于宪法监督、解释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 62条和第 67 条对此做了规定。其规定全国人民带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然而我国对宪法监督制度具体实施步骤规定却十分模糊,导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未达到预期效果。如今,世界各国均建立起了符合其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违宪审查制度,在此趋势下,我国必须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具体的宪法监督、解释制度,重新塑造宪法的权威地位,推进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发展。

  2.从宪法的遵守角度来看

  宪法的遵守是指国家的一切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必须在宪法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各种行为而不能违背宪法进行活动。宪法的遵守是保障宪法有效实施最为基本的条件,同时也是宪法有效实施重要体现。宪法的遵守一般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依据宪法享有并行使权力和权利;二是依据宪法承担并履行义务。要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对宪法的遵守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要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作为我国根本大法的地位,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信仰宪法的机制,引导政府及公民,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只有通过在全社会中建立对宪法牢不可破的信仰,才能使人们遵守宪法、信仰宪法,从而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建君。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特征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6)。
  [3]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战略与管理,2003,(3)。
  [5][美]保罗·G.黑尔(Paul.G.Hare)。转型时期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5)。
  [6]刘国。社会转型对我国释宪机制的挑战及其应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3)。
  [7]马岭.“违宪审查”相关概念之分析[J].法学杂志,2006,(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