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冰心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文化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5 共4641字
摘要

  冰心被誉为"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努力地构筑她的爱的哲学体系,高举"爱母亲,爱孩子,爱大自然"的旗帜,一路走来,满怀爱心进行创作,着意描写母爱的博大深沉,友情的无私真挚,亲情的温暖感人……因此她是当之无愧的闺秀派作家。

  她的作品飘洒出淡淡的幽香,清丽脱俗、典雅明净,超脱了情欲和世俗的爱,带上了基督的博爱和圣洁的光辉。

  一、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基督教的影响,播下了爱的种子

  茅盾在《冰心论》里曾指出,冰心思想受了基督教教义的影响。茅盾说"外来的思想好比种子,必须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够生根发芽;而因此所谓'适宜的土壤 ' 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环境。"[1]茅盾首先从冰心的生活环境考查她的思想和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无疑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主客体相融的过程,其中审美主体处于主动地位。"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冰心的出生地---11 福建福州的基督教气息非常浓厚,"当时福州的慈善事业方方面面都跟基督教有关系".[2]

  基督教在福州建了十几所教堂、神学院、学校、教会医院和孤儿院,这些机构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学校和孤儿院,它们要塑造青少年的灵魂,基督教在人的青少年时期甚至幼儿时期就开始对他们施加影响,指导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这种影响是深远而悠长的。随着这些机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基督教的影响迅速地传播开来。1914 年秋,冰心进入北京的贝满女子中学,这是基督教公理会开办的,这所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是基督教徒。后来冰心也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1918 年暑假之后,冰心直接升入华北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这是一所私立教会学校。1920 年初,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在燕大"冰心碰到了对她一生产生了重要大影响的两位老师: 传教士和教育家的司徒雷登以及美籍英国文学教师鲍贵思".[2]

  这样看来,冰心从中学到大学以及后来去美国留学深造,她一直是在基督教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对她以后的创作和人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冰心在一些回忆性的文章中,谈到过她的家庭跟基督教的关系。冰心长时间生活在具有浓郁的基督教文化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基督精神的深刻影响,基督的博爱精神在她心中扎了根,并进而影响了她自己的"爱"的哲学。

  冰心在谈到她跟宗教的关系时说":我是不注重宗教仪式的,只以为人的行事不违背教条好了。"[3](P76)可见,冰心对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是有独到见解的,她并不是盲目信仰、盲目崇拜。她注重的是基督精神,而不是宗教的礼仪,也就是"心中有佛";她并不是呆板、教条地固守宗教的教义,但强调要以教条来约束人的行为;她并不是把基督作为高高在上的神来崇拜,而是把他当作一个忍受苦难,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来仰慕。而且冰心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同时,也非常看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她积极地提倡"拿来主义",即取其精华,汲取西方文化的长处,为我所用。这一切,都融进了她的"爱"的哲学体系。

  二、把基督精神镌刻在心中,作为行动的指针

  在世人的心目中,基督是一个伟大的、无私的救世者形象,他背负世人的苦难,无私地牺牲自己来免除众人的罪孽。基督的这种崇高的救世精神对冰心的创作影响很大。冰心深切地同情受苦受难的人们,希望分担他们的忧患,减少他们的疾苦,这种对苦难世人的拯救带上了浓厚的基督教的救赎色彩。在《一个不重要的军人》中的福和身上,就有着浓郁的基督式的救世色彩。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福和的两个哥哥瓜分了父亲留下的土地,没有他的份,他没有去跟哥哥们理论。福和在大哥家里像奴仆一样干活,受尽了剥削压迫,他毫无怨言、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哥嫂对他的冷淡。当兵后,军饷都交给了对他并不友好的哥嫂。闲暇时同伴拉他去听戏,他半路上停下来听"救世军"的演讲。经常去看望患病的同伴,给这些病痛中的人带去亲人的温暖。同情贫苦的车夫和摆摊的小生意人,替那些白吃白拿的恶劣兵丁付钱,大家私下里把他当作傻瓜来嘲笑,他毫不在意",依旧是这般欢喜".后来,一个同营的兵丁殴打一个卖花生的孩子,他为了保护那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被那个野蛮的兵丁踢伤,默默死去。这样一个被人们当作笑料的"傻瓜"去世了,军营里"普遍的从长官,到他的同伴,有两三天,心灵里只是凄暗烦闷,如同羊群失去了牧人一般".[4](P146)福和满怀博爱、宽恕行走在这苦难的人世间,给这冷酷的人间带来了微弱的暖意,用自己卑微的肩膀扛起了世人的罪恶……显然冰心把这个善良的小人物塑造成了上帝在人间的使者。

  《一个军官的笔记》的军官---"我",抱着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参军,满怀激情准备为国效力,即使战死疆场也会含笑九泉。然而残酷的现实是他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他要与他的堂兄---忠平带领的部队手足相残,面对这不人道、无价值的杀戮,他内心非常痛苦,但又不得不服从命令。随后,他被对方部队打伤昏迷,躺在医院里,失去了左臂和左腿,而且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他很高兴他要去一个新环境了,一个只有和平、怜悯和爱的地方,"可怜的主战者啊,我不恨你们,只可怜你们! 忠平啊,我不记恨你,我只爱你……"[4](P93)军官年轻的生命消耗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但是他毫无恨意,以博大的宽恕精神饶恕了一切人,显然他具有了基督一样宽大的胸怀,爱一切人。

  基督教的主要诫命之一就是"爱人如己",基督希望世上的人们都能如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因为他们都是上帝的儿女。这种博爱思想深深感染了冰心,她在小诗中写道":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在小说世界里冰心也精心描绘爱的图画,伟大的母爱能战胜世间的冷酷,能融化厌世者恨世者心中的坚冰,如 《超人》、《烦闷》;优美的大自然能抚平患病者内心的创伤,如《悟》、《遗书》;孩子的纯真无邪能安慰那些绝望、孤独的灵魂,如《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一个兵丁》、《爱的实现》;浓浓的手足之情让家庭和睦、温情脉脉,而且在这充满爱的环境中生活,人自然地成长为具有博爱思想的人,他们感受了爱,体会到了爱的温暖,也不断地把爱撒播出去。

  姐姐对弟弟的爱往往会推及到弟弟的同学、朋友身上,让这些缺少关爱的人也分享他们的欢乐,分享他们的亲情,如《庄鸿的姊姊》、《离家的一年》、《别后》。其中最具基督教博爱色彩的是小说《最后的安息》,富家小姐惠姑对乡下的童养媳翠儿的超阶级的爱,让人感动。翠儿经常受到婆婆的折磨和虐待,惠姑满怀真挚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帮助翠儿,"她觉得翠儿是最可爱最可怜的人",每天去溪边帮翠儿汲水、洗衣服,教她认字,给她带些零食和玩具,使翠儿第一次感受到世界上不只有悲苦恐怖、鞭打冻饿,也有温暖和光明。当翠儿被婆婆折磨的奄奄一息时,惠姑到翠儿住的肮脏污秽的小屋里来看望她,陪伴她,安慰她。"翠儿憔悴麟伤的面庞上,充满了微笑,灿烂的朝阳,穿进黑暗的窗棂,正照在她脸上,好像要接她去到极乐世界,这便是可怜的翠儿,初次的安息,也是最后的安息".[4](P165)小说自始至终洋溢着基督的博爱精神,慧姑像天使一般,抚慰了翠儿即将枯竭的生命,让她感受到了世间的温情,最后带着暖暖的爱意离去。冰心精心描画了一幅"理想和爱的天国"的美好图景。

  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冰心在作品中精心营造出独特的爱的世界---具有救赎意味的爱、推己及人的爱、爱人如己的爱、忍让谦和的爱、以德报怨的爱和宽恕精神的爱……可见,基督精神已经深入她的内心,自觉地指引着她的创作。

  三、以基督式的救赎、博爱精神思考社会人生,描画理想的世界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各取所需,纷纷把西方的学说、思想拿来,用以改造社会、反抗黑暗。郭沫若接受了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鲁讯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并把它们作为改造社会的武器。郭沫若慷慨激昂、热情洋溢地呼喊,鲁迅冷静、严酷地剖析国民性,希望唤醒民众。而冰心则是以基督的博爱宽恕作为她的精神力量,来反抗社会压迫,描画人生理想。冰心以基督式的救赎精神和博爱思想来关照人间世相,以悲天悯人的态度书写社会人生,给这苦难的人世间点缀上温暖的色彩,犹如黑暗中的点点光明。她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所以释迦摩尼,耶稣基督,他们奋斗的生涯里,注定的是永远烦闷!"[3](P81)冰心自觉地继承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努力给不幸的人们送去关爱和慰藉。

  在基督精神和基督教文化的浸染下,冰心的创作带上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基督教主张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因为人类都是上帝的子民。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却是与封建等级制度相适应的,极力宣扬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秩序,并努力维护这种秩序,以人与人的不平等为前提。冰心在创作中着意描绘和渲染基督教式的平等博爱,这使她的作品有了独特的反封建的内涵。在冰心的文学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用无私博大的爱联系了起来,不相识的人也互相友爱,构成了充满爱意的世界。《国旗》里,不同国籍的孩子居然可以抛弃各自的国旗而寻找天真伟大的爱,孩子纯真的世界里满是诚和爱;《一个兵丁》里,年长的兵士与 8 岁的小玲互相安慰,互相惦念,兵丁把他对儿子的厚爱移植到了这个跟他儿子同龄的孩子身上;《相片》中,外国的女教员和中国的孤女相依为命,施女士一腔母爱倾注在她的中国养女身上,这里的爱超越了国籍、语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超人》里,冰心这样描绘理想":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4](P114)这是基督式的平等博爱世界的写照。在《最后的安息》里,富家小姐惠姑丝毫没有有钱人的骄矜、傲慢,丝毫不嫌弃翠儿,真诚地关心帮助她,从心底把她看成和自己平等的一员,"她们两个的影儿,倒映在溪水里,虽然外面是贫、富、智、愚,差得天悬地隔,却从她们的天真里发出来的同情,和感恩的心,将她们的精神,连合在一处,造成了一个和爱奇妙的世界。"[4](P60)这种超越了阶级地位和贫富差别的绝对平等只能在天堂里有,冰心为我们描绘的是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的图景。

  冰心还塑造了一些广爱博施的富人,如《最后的安息》里惠姑和她的父母,《别后》里永明的大姐和嫂子,他们有钱,有教养,有慈悲心,待人平等谦和,对穷人对不幸者怀着普遍的爱和同情,不是居高临下去施舍,而是把他们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让这些接受帮助的人没有低人一等的难堪。

  他们是真正的富有者。《遗书》里的姑妈自己没有子女,她在家里设了一所农儿半日学校,无私地帮助村里和邻村的贫困农家子女接受教育。这所学校的教员杨女士,学问很好,人也很和蔼,她满怀爱心、孜孜不倦地教导这些孩子们,孩子们非常敬爱她。

  假日里,她还去孩子们的家里慰问,鼓励他们自学,也间接地教育了孩子们的父母,村里的人们把她当成"天使".这些满怀慈悲、广爱博施的人,就像是上帝的使者把爱播撒到了人间。

  冰心怀着一颗爱心进行创作,她极力描写人性中善的一面,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人性中的仁爱无限扩大,并把它作为拯救苦难人生、解决社会矛盾的灵丹妙药。这使她的创作呈现出理想化的空幻色彩,显然她把这复杂的社会人生简单化、幼稚化、理想化了,因此也削弱了她作品的社会批判力量,从而也影响了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但她的作品也犹如黑暗中的一抹亮色,给那些生活在苦难社会苦难时代的苦难人们,带去一丝丝精神的慰藉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茅 盾。 冰心论(第 3 卷)[J]. 文学,1934(08):第 2 号。
  [2]林俐达。 论基督教对青少年时期的冰心及其创作的影响[J]. 福建论坛,2004(12): 42-44.
  [3]杨剑龙。 狂野的呼唤[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周鹏飞。 中国现代小说精品·冰心卷[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