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对自由的求索——王小波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孝斌
发布于:2022-12-26 共9105字

  内容摘要:作为上世纪 90 年代第一个冲出体制的作家,王小波对自由地求索比同时代任何作家都来得激烈而特别。他厌恶虚伪、做作、奴气,崇尚精神自由;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特别是他对女性形象的非常态化书写,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道奇观。鉴于以往研究王小波女性形象的案例较少,本文拟以王小波笔下女性形象为研究基础平台,以“自由”为研究核心话语,对自由女性形象进行分类,对女性形象的价值进行思考,并通过整体性梳理、分析等方法,展示女性对自由生活和精神地求索,由此更深层次地理解王小波小说的内在价值。

  关键词:王小波 《王小波全集》 自由 女性形象

The quest for freedom —— The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from Wang Xiaobo

  Abstract:As the 1990s out of the system first writer Wang Xiaobo quest forfreedom any more intense and especially writers than contemporaries. He hatedhypocrisy, affectation, slave gas, advocating the spirit of freedom; this outlook on lifeand value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terature Wang Xiaobo, especially his very stateof the writing on the image of women, and a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a spectacle .Given previous research fewer cases of Wang Xiaobo female images, the paperintends to Wang Xiaobo 's heroines basic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freedom" for thestudy of the core discourse on freedom female image classification, the value of thefemale image of thinking, and through the whole method of combing, analysis, showwomen to live in freedom and spirit to quest, th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ntrinsic value of Wang Xiaobo fiction.

  Key Words:Wang Xiaobo; Wang Corpora; freedom;image of women

目 录

  一、引言

  二、自由女性形象的创作背景

  (一)作家的生活背景与教育背景

  (二)作家的女性观

  三、 自由女性形象的分类

  (一)追求自由理想的女性

  1.崇尚自由生活的红拂

  2.为真情奋不顾身的妖妖

  (二)特殊时期扭曲的女性

  1.勇于反抗、追寻自我的“性”女性

  2.在权力欲望支配下的异化女性

  四、自由女性形象的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1.女性的“特立独行”

  2.男女视角的转换

  (二)唤醒女性自我意识

  1.理性爱情

  2.理性抗争

  五、结语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在当代文学中,王小波及其小说都是种另类存在。作为上世纪 90 年代第一个冲出体制的作家,王小波对自由地求索比同时代任何作家都来得激烈而特别。他厌恶虚伪、做作、奴气,崇尚精神自由;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王小波的文学创作,因此,他的小说,没有明确的高雅与低俗、严肃与嬉笑、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别,但是充盈着思想的现实和精神的喻指。在上世纪末,甚至还出现过“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更有群体宣称“愿意做王小波门下的一头母驴”;“王小波热”也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王小波自然更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家群中“特立独行”式的存在。

  综合考量以往研究王小波的文献资料,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与艾晓明的《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对王小波的研究颇为深入,前者从王小波写作的原创性与非大众性方面研究,后者从王小波作品的幽默反讽才能和想象奇趣方面研究。其他研究,主要偏向于王小波杂文及知识分子话题,对王小波笔下的女性专题研究很少。至目前为止,对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研究比较全面的论文有田冯太的《风雨彩虹,铿锵玫瑰》和刘佳怡的《论王小波笔下女性形象》,前者从女性弱势群体、作为权力象征的女性形象以及自由的女性形象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后者通过女性的理想之身和女性主体异化与建构来论述女性形象的潜在女性主义价值。

  本文以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基础平台,以“自由”为核心话语,具体阐述与解构由女性形象所折射出的多种寓意及女性主义光芒,并由王小波成长历程、所处时代背景、美国求学经历以及妻子李银河对他作品中女性形象生成的影响因素为思考截点,对王小波小说中表现的女性主义进行梳理和总结,展示女性对自由生活地求索,由此更深层次地理解王小波小说的内在价值。

  二、自由女性形象的创作背景

  作家生活的历程对其小说的创作有着导向性的作用,研究作家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小说人物形象;研究作家的女性观有助于我们探寻出作家隐秘的内心世界和他人生的精神哲学。

  (一)作家的生活背景与教育背景

  王小波生于 1952 年 5 月 13 日,卒于 1992 年 4 月 11 日。在短暂的 45 年人生历程中,王小波创作了一系列经典作品。

表一 王小波年表
王小波年表

  由上表可知王小波人生的主要经历。在这些经历中,“文革”时期的生活历程对王小波的人生有着极其特殊的影响,其中留下的伤痕和引发的反思几乎贯穿了王小波的一生。

  作为“文革”事件的受害者,王小波始终逃脱不出“文革”带给他的心理阴影,始终无法轻松自如地表现自己对于未来的乐观想象。作家对“文革”粗暴政治的反省,对自由地强烈欲求,反而使得他愈来愈无法脱离现实的压抑,从而进入了对自由探讨的悖论化困境。因此,我们看到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始终无法寻求真正的自由,结局也往往倾向于悲观化。

  除了特殊的生活背景,王小波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留学生涯, 让王小波学会用自由理性、充满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他在匹兹堡大学做研究生时期,挂在许倬云的门下。许倬云对王小波影响极大,不仅指导王小波的文学创作,还讨论中国文化的转变脉络;许倬云帮王小波清理从南北朝志怪小说、唐代故事,到宋朝街坊民间说唱脚本三言二拍这一系列的长期演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勘探出“自由、民主、民族、人权”的西方文化精神意指。并且,王小波也非常愿意接受以自由主义为理念, 来审视中国的昨日、今日及明日。这样的教育背景,也深刻的影响了他的审美取向及价值判断,在其创作的小说文本中,特别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更呈现出一种野性不羁、丰富多元的自由。

  (二)作家的女性观

  王小波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余华笔下温顺、怯懦、凌弱的女性形象,也不同于苏童小说中存活于男权至上阴影下的卑微女性形象,更不同于毕飞宇笔下精神残疾的堕落女性形象。王小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群“特立独行”的存在,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追寻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自主,“性爱”成为她们自由求索的外化方式,大胆、率真是她们的普遍本性。王小波在 《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中说道: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

  这种脱俗的审美追求和平等的性别观念,直接制导了王小波小说中追求自由的女性群像的生成。

  了解王小波的女性观是我们解读王小波小说的关键之处,也是我们了解自由女性形象深层次意义的基础。而王小波女性观的形成,除了前文论及的生活背景和教育背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存在,即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李银河是一位女权主义者。王小波和她的爱情更类似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家庭模式,即由共同志趣走在一起,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的隐私和相对精神自由。在社会学领域方面,李银河研究的重点是性社会文化学。她在性领域对于性问题的研究有着骄人成果,当然也对王小波有着微妙的影响。作为性学方面专家,李银河在客观上无疑担任了一个“传教者”身份-——把性社会文化学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教”给王小波。王小波的小说里几乎每一篇都在谈论着“性”,写性说性时的王小波轻松自如、泰然处之。在描写小说人物性心理、性行为时甚至具有性方面专业色彩。因此,在我看来,李银河的存在对于王小波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诸多影响因素中一个重要且必要的因素。

  三、自由女性形象的分类

  详细阅读王小波小说,我们发现,王小波笔下的自由女性形象主要有两种存在,一种是向往美好生活、追求自由理想的女性,一种是在“文革”时期被扭曲了的女性。下文将通过这两组女性形象分类,探寻自由女性形象闪耀着的精神光芒。

  (一)追求自由理想的女性

  追求自由理想的女性,主要出现在《红拂夜奔》和《绿毛水怪》两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红拂和妖妖都向往美好生活、追求自由理想、追求爱情,但是追求的方式又有各自的离奇,由此折射出现实社会的荒谬性——即只能通过不现实的方式追寻女性自由。她们身上有一种突破传统枷锁时的“速度与激情”,也是王小波理想主义的实化。

  1.崇尚自由生活的红拂

  红拂是小说《红拂夜奔》中的女主人公。《红拂夜奔》收纳于小说集《青铜时代》,大约是王小波 41 岁时完成的作品。此时的王小波,已经从中国人民大学离职一年多,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红拂夜奔》的主要故事情节是:红拂是隋朝大臣杨素的干女儿,在杨府做歌妓,“美若天人,举世无匹”是文中对她的描写。红拂天天生活在封闭的府邸,孤独寂寞的她没有基本的自由。她希望有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有自己爱的人,有自主支配的生活方式,于是她找到了李靖;但是当李靖做上大官并且不久猝死之后,红拂的生活再次失去了自由的色彩,她穷尽一生去追求自由最后只不过回到了当初的原点。各种世俗规矩和礼节令她不胜厌烦,因此没有自由独立的红拂选择了死亡。但是自杀却又需要“申请”指标,小说中红拂申请自杀指标的荒诞情节,深刻表达了一个女性连选择死亡的权力都被剥夺的荒谬现实。

  在小说的整个叙述结构中,红拂至始至终都是一个真实的女人,她从不矫揉造作,对任何人都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她逃出洛阳,可以理解成女性解放的某种象征,而沙滩上的性爱更可以看出她对纯真的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大胆追求。艾晓明在《重说生命、死亡与自由》中提到:像王小波的其他几部作品一样,作为情人和朋友的女性凝聚了生命世界的动人魅力。她们比男性更少承担社会责任,在追求爱情时比男性更热烈、更无畏。她们也都是现存的、井然有序地利益社会的淘气包、精灵鬼怪的恶作剧者。

  红拂以“有趣”作为人生价值和理想追求,追逐着生命的自由和死亡的自由,这种向生而死与向死而生的生活和精神现状,是王小波着力打造的自由女性形象的一种方式。

  2.为真情奋不顾身的妖妖

  小说《绿毛水怪》最初只是一份手稿,在王小波逝世后收录在小说集《绿毛水怪》中,这部小说集主要收录了王小波的中篇小说。

  作为王小波前期小说的代表作,《绿毛水怪》中的女主人公妖妖,追求自由理想,但是骨感的现实与丰满的理想存在巨大的差异,现实中有着种种无法逃离的压制。她为了逃离处处被管制的社会,变成了绿毛水怪,只留下陈辉无尽的痛楚,令人潸然泪下。

  王小波在妖妖的身上寄托了他所向往的美好品质,诸如真诚、钟情、反抗、善良、率真等,这也是王小波对美好人性和生活的憧憬。尽管,海怪在外貌长相上十分怪异、可怕,不同于那些拥有美好容颜的正面理想形象,但是读完小说之后,我们还是会“被他们自由、美好、善良的天性和神奇的能力的吸引”,我们还是会被妖妖抗争抑或屈服的命运所牵引。为真情奋不顾身的妖妖,既是王小波对人性、对自由的探寻寄寓,也是王小波深刻表达女性不容乐观的生存境遇的人物载体。

  (二)特殊时期扭曲的女性

  特殊时期扭曲的女性,主要是指小说《黄金时代》中的“破鞋”陈清扬和《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女管教 X 海鹰,她们代表着文革时期女性对自由的截然相反的求索方式,也标识着王小波对女性在自由求索道路上的不同看法。《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故事都发生在“文革”期间,虽然她们的生活方式都存在着问题,但陈清扬表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追寻自由之路,后者则重点表达了女性在压迫性社会下的艰难生存环境。

  1.勇于反抗、追寻自我的“性”女性 

  《黄金时代》4是王小波最负盛名的一部小说,完成于 1991 年。获第 13 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1994 年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小说讲述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陈清扬带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去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最终却成了一个被称为“破鞋”的青年女医生,并且一直受到“斗争差”的侮辱。事实是,陈清扬是个具有强烈的自我尊严的女性,她一直在追寻着自由,一直试图洗刷掉自己“破鞋”这个污蔑。但是,在那个荒谬年代里,她做的一切反而使她的处境陷入泥潭。陈清扬不能接受青春就这样被浪费被侮辱的现实,她选择正对人生、正对自我,由屈从与人们的污蔑转为对自由不断地求索,渐渐卸下道德伦理附加给她的枷锁,从自身受害者立场逃离出来。她将自己视为真正自由的生命个体,决定要正视自己的自然需求,同王二一起“永远生猛下去”。最后,陈清扬终于发现,只有拒绝屈服,从自己出发,自主的选择过自由生活,才能彻底摆脱权利话语力量对她本人的歪曲。陈清扬公开自己和王二的性爱,承认自己是破鞋,是对权力话语的挑战,在“检讨书”上交后,荒谬的政治批斗居然就这么荒谬的结束了,他们的“检讨生涯”也随之结束了。

  诚然,像陈清扬这样固执地去扞卫自己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并用赤裸裸的“性”践行她的生命自由,与传统的道德观念背离甚远。因此,有人对王小波小说中大量“性”描写提出批驳,并认为这是粗俗之笔。其实不然,我认为,大量的性描写,尤其是对陈清扬女性特征如“乳房”、“阴毛”等的大量描写,一是为了突出女性的感官存在;另一方面小说中的“性”,就像日常生活中喝水吃饭一样自由,表示女性也需要随时随刻的自由。

  戴锦华曾经说过,“王二、陈清扬在一极度荒诞情境间奇异性爱故事与其说是为了高扬起一面‘人性’、‘自由’的旗帜,不如说它旨在印证权力机器的同时,消解其有效和尊严。”1这也许是对特殊时期女性们最好也是最高的礼赞。

  2.在权力欲望支配下异化女性

  X 海鹰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的女主人公之一,是一个在“文革”期间拥有权力的女性,是一个试图通过一种虐恋的关系来达到性政治目的的女性。从本质上来说,是在高压政治下被权利扭曲了的女性。

  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权力已经把人性极大的扭曲。X 海鹰作为王二的“帮教”,享受着权力带给他的精神乐趣。她利用“毡巴”把王二骗到自己的办公室,X 海鹰打的主意并不是为了帮助王二摆脱老鲁的无止尽的“追杀”,而是要向人民群众展示自己将一个“流氓”、“无赖”、“恶棍”改造成为革命的盟友。X 海鹰挖空心思地追问王二在过去做过什么坏事,因为王二做的坏事越多,帮教的重要性就越突出,越突出帮教工作的重要性,对自己就越有利。她陪同王二去看医生,就是为了向大家展示自己对后进青年的“帮教”。但是,王二所陈述的罪状根本无法让她获得政绩,于是,X 海鹰不吝用自己的身体去引诱王二,勾引王二犯罪,可见其权力欲望之强烈。

  王小波在小说中写 X 海鹰和王二做着施虐与受虐的游戏,其实质是假借革命之名,宣扬自由与个性。小说中性与政治相互缠绕,透露出一种荒诞的政治现状。虐恋关系揭露出权力给人们带来压抑的同时扭曲了人性。同时,女性也没有从男权社会中完全解放出来。X 海鹰作为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出现,我们可以看作是王小波对主流意识形态更为尖锐的嘲讽。

  四、自由女性形象的价值

  王小波小说中的自由女性形象有很强的意义性:首先是王小波对弱势女性群体的关注;其次是对强权、专权的嘲讽;最后抒发了王小波向往自由和主张男女平等的情感。

  下文将以两个不同角度论述王小波笔下自由女性形象的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思想,让人们把男尊女卑的错误观念深深的驻扎在心里。但是,王小波的思想意识中一直都保持着两性平等的观念;并且,受妻子李银河的影响,王小波也十分的倡导男女平等。他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中说:从这种认同里,我能获得一点平常心,并向其他男人推荐这种想法。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小波主张的是一种男女性平等的社会关系,并且不认为男女之间因为性别导致的不同差异会造成男性就比女性优越。鉴于这样的事实,我认为,王小波笔下自由女性形象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解析。

  1.女性的“特立独行”

  在王小波小说中,男主角大多被命名“王二”,有的王二从小就被人看不起;有的王二经常挨批斗;有的王二是老光棍;有的王二还接受过劳动改造。这些王二们处于生活的边缘,他们区别于居于主体地位的男性主角形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却是“特立独行”的存在,红拂、妖妖、陈清扬、X 海鹰等女性对自由不顾一切地求索和对性与爱大胆地追求,她们与男性站在了平等的高度,勇敢地抗争着、享受着、爱着,让读者领悟到了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精神深处的美好。

  小说中的情爱叙事、女性人物行为方式、复杂心理活动的展现,连结着作家对权力机制下女性个体生命尊严如何被安放的反思,而男女地位平等的设置,是王小波小说中女性形象价值的创新体现。

  2.男女视角的转换

  在小说《似水流年》中,王小波这样叙述:线条还说,有一种感觉钻进心里来,几乎令她疯狂。她很想奔上前去,把他抱在怀里,用纤纤小手把那些大包抚平。

  小说的叙述者,从王二转变成在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女性形象——线条,小说不再以固定的男性视角来叙述,而是采取了相互转换的叙述方式,这更贴近了女性的心理书写模式,赋予女性以主动争取幸福和自由的权力,由此表现出女性独特的鲜活个体。

  王小波有意将女性的自我意识与人生愿景加入到小说中,这不仅是出于对自由女性的尊重,更是让女性拥有一种自主的意识。小说通过男女叙述视角的转换,表达在男性霸占了大多数话语权的世界,女性相对处于不公的地位,女性更需要拥有一个可以发声的公平环境。于是,王小波通过小说让这样的“公平环境”成为可能,而活动在这样“公平环境”中的自由女性形象,俨然成为当代文坛的一道奇特风景。

  (二)唤醒女性自我意识

  在中国历史上,男权文化一直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几千年的男尊女卑观念,造成了一些女性依靠、依从、迷失自我的性格,也导致了女性“自我意识一直处于较为压抑的状态”,女性变得无法认识自我的价值需求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被重视起来,下文将通过“理性爱情”与“理想抗争”两方面简单论述女性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1.理性爱情

  对理性爱情的呼唤,王小波更多时候是通过女性对爱情的非理性盲目状态呈现出来的。如《红拂夜奔》中的李二娘,看到自己心上人李靖与红拂私奔落难后挨饿的情景,这样说道:“掰是掰了,这最后一顿饭我还是要管,尽了这份心我便随他死去。” 于是,她做好了饭菜去送给李靖,之后还在一次李靖有着生命危险的时候宁愿“以命换命”的去救回李靖。李二娘的形象,是一种老实巴交的妇女对爱情的非理性盲从。这一类女性对男性的错误有着极高的容忍度,她们默许着社会中男女生活的不平等。在我们看来,她们缺少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没有体会到女性作为人的独立价值。

  女性将爱情放置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本没有错,错的是用自己的生命或者自由当作代价换取爱情。一旦女性把爱情当作人生头等大事,用自己的全部能量去浇筑爱情,那么女性作为人的意义将会被彻底的摧毁。而王小波就是通过塑造这些非理性女性形象,来刺激和唤醒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2.理性抗争

  对于来自社会和文化的压迫,王小波的态度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女性应该进行理性的抗争。

  例如,《红拂夜奔》中的红拂,选择自杀来逃脱压抑管制;《绿毛水怪》中的妖妖,选择变成海怪在海洋里自由生活;《黄金时代》中的陈清扬,则大胆热烈的把性爱写进交代材料。在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对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渴求,从她们“有趣”的抗争中,我们更可以看到王小波对权利的认知,对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些女性形象,向读者深度呈现了女性严峻的生存状况,让我们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压力。

  王小波敢于直视女性的生存状态,敢于为女性自由发出呐喊,这既是王小波理性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王小波对女性群体追求自由的独特方式的关注,更是王小波自己对自由孜孜不倦地求索的文本表达。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王小波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作为“体制外”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和审视被边缘化的女性生存困境,并且,为这些处于生存困境中的女性们安排了形式各异的命运走向:有将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予在脱离了现实世界的“乌托邦式的海底世界” 的小说《绿毛水怪》;有意识到了只有与权力进行抗争才能争取自由,但是权力的影响无所不在,所以,在自由征途上的部分女性不自禁地被权力同化、向权力倒戈了的《红拂夜奔》……这些都试图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地实现女性的精神和生活自由,真正实现男女的平等,还需要进行更为艰苦卓绝的努力。

  而在查阅王小波留下的《黑铁时代》等未竟稿中,我们也发现,王小波创作中的性别差异已经变得十分模糊,这不单证明了王小波始终没有放弃男女平等的倡导,还更好的说明了,如果不对压迫人类的变态权力机制进行抗争的话,女性即使在得到了多项平等权利之后,依然受到隐形的男权政治的压迫。而这个话题,显然已经不是王小波和他所创作的自由女性形象们所能解决的了。

  参考文献

  [1]王小波、李银河:《思想者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年版。

  [2]李银河:《王小波十年祭》,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年 5 版。

  [3]乐文成:《王小波传》,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年 4 版。

  [4]王小波:《王小波全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5]王小波:《个人尊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6]张川平:《主体建构与困境救赎--王小波及其文学世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版。

  [7]王小平:《我的兄弟王小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版。

  [8]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9]韩袁红:《王小波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版。

  [10]艾晓明:《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年版。

  [11]李爽:《女性的自我救赎--王小波《黄金时代》中陈清扬的形象分析》,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年 7 月。

  [12]郭剑敏:《生命的欢娱与历史的沉思--关于王小波小说的一种解读》语文学刊,2002 年 03 期。

  [13]房伟:《游戏:投向无趣人生的智慧之矛--读王小波小说中的游戏精神》,当代作家评论,2005 年。

  [14]郑宾:《九十年代文化语境中媒体对王小波身份的塑》,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 4 期。

  [15]黄典荣:《到底听没听说过王小波?》,咬文嚼字,2012 年 1 月。

  [17]李美皆:《我们有没有理由不喜欢王小波》,文学由谈,2005 年 6 月。

  [18]仵从巨:《中国作家王小波的 “西方资源”》,文史哲, 2005 月 7 月。

  [19]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当代作家评论,1998 年 11 月。

  [20]房伟:《从强者的突围到顽童的想像--鲁迅与王小波之比较分析》文艺争鸣,2001 年 2 月。

  [21]崔卫平:《海子、王小波与现代性》,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 2 月刊。

  [22]王绯:《文学调侃:集体仿同与“反堂皇”仪式关于九十年代世纪末文学的报告》,当代作家评论,1999 年 6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