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这部巨着的标题就极具吸引力。帕斯卡尔说“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既然要有思想,那么思想的起点就是思考我们自身,思考我们自身的起点就是思考自身的存在。存在是世间万物最本真的状态,对人而言存在就是“活着”.我们为什么会活着?为什么而活?这都是困扰过无数人的问题。
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就是时间。无论是“忆往昔峥嵘岁月”还是“想当年意气风发”,时间会改变和控制一切。人的成长、抉择和境遇都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康德将时间定义为人的先天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是两个先验范畴,是感性的形式框架,这个观点在当时非常新颖。因为此前没有人将时空作为先验范畴来理解,没有人将其看作认识事物之前早已准备好的一张认识之网。但是康德的理论并没有充分解答时间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
一、“在”和“在者”
早期哲学家更热衷探讨宇宙而非人生。他们对世间万物感到惊异,却把自己的存在视为理所当然。随着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哲学思考逐渐实现向人的回归。《存在与时间》就突出了人在哲学中的地位,这里的存在更强调的是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首先提出了“在”(即存在)这个问题已经被忽视了太久。他认为当传统本体论把存在当作范畴来看时,已经把存在变为了“在者”,在的问题就被遗忘了。他认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追究存在的意义,而“在”是“在者”是其所是的显现过程。
人们总在社会交往中觉得自己缺乏存在感。这种人们经常强调的“存在感”和海德格尔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不妨思考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在者”如何证明自己“在”这个状态?另一方面,我们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如何增强存在感并使自己的存在更有价值?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有同一性的,或者说这其实是分别从存在主义角度和通俗化角度提出的同一个问题。
存在的意义困扰着许多人。每一个个体就这样被“抛”到了偌大的宇宙中,没有谁来告诉我们这其中的原因和奥妙。先验神学提出“上帝存在”这个理念,将上帝视为整个宇宙的必然原因,世界是由上帝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上帝的选择”.安瑟伦对这一观点由本体论出发进行证明,他认为上帝的含义即“最完满的存在”,所以“上帝”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存在”这个概念。但在康德看来,这并不能解释存在。有上帝存在的观念就能证明上帝真的存在吗?这个因果关系是荒谬可笑的。
相反,海德格尔的“‘在’是‘在者’是其所是的显现过程”这一命题最具说服力。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我们存在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它是我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此在”与本真存在
此在指的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人的存在,通常是作为常人的存在。常人是一个公共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强调人的存在需要介入到世界中,显现在日常生活中。而日常生活的载体是社会,社会不是我们个人的,而是“常人”的,所以每个人与生俱来地带有社会属性。
由常人这个概念海德格尔就引出了“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的概念。前者指人存在的可能性,后者指人失去自己的可能性。
人怎么会失去自己呢?这里的人指的是精神意义上的人,并非人的实体。海德格尔说:“人能依自己的‘在’的可能性去选择自己,但如果他把表现在日常生活表面的自我当作他自己时,也可能失去自己。”他进一步说明:“即当他把握住自己的‘在’的可能性而做出选择并获得自我时,就处在本真性的状态;当他把自己的‘在’的可能性失落到日常的自我中并从常人的方面来把握自己时,就处在非本真性的状态。” 这也可以用于解释从众心理--人们面对应接不暇的多元信息往往会失去判断力,容易盲目跟风,坠入非本真存在状态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此在(dasein)”这个词由两部分组成,“da”即此时此地,“sein”即存在。所以此在可以理解为个体的存在。前文中已经谈到,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在者”是其所是的显现过程,这种显现起源于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是在人不断追问自己的在并使之完善的过程中展开的,所以只有此在的人才能显现自己的本真存在状态。
三、“死”与“时间性”
对存在的思考自古就有,但在时间框架下思考存在是海德格尔的首创。这就引出了一个与此在相融合的“时间性”概念。此在是人的存在,而人固有一死,所以时间成了一个有终结的概念,终结点就是“死”.死是必然的,但是何时何地死却具有偶然性。海德格尔认为死是对人本真存在的确证。当今社会中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正如《明日歌》所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造成拖延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默认自己有无数明日,没有给予死足够的重视,把死当作自己本真的在的方式。事实上我们是否有“明日”具有不确定性。试想,假设那些有拖延症的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一年,他们还会是现在这个生活状态吗?
所以,死的意义在于更好的活,死不是目的但确实是一个终点。当我们明确地知道有这个终点,我们才会有紧迫感,才有为此创造价值的动力。
由海德格尔的理论人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我们能够存在无疑是幸运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使之成为具有本真性的存在;而另一方面,“死”使我们的存在具有紧迫感,反过来促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存在。一切对宇宙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智慧;无论多么艰涩难懂的哲学着作,也都表达了一种乐学善知的人生态度,这种可贵的态度正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着。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张立立。时间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J].黑龙江:求是学刊,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