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理想国》的产生及其研究的社会问题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理想国》诞生的社会环境与背景
二、《理想国》所披露的社会问题
三、柏拉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与当今我国政策的对比
四、结论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 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巨着,他基于对当时希腊雅典社会政治的观察,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痼疾,以及自己在政治上的失利,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想要通过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追求最高的善,实现完美的生活。他所要建立的国家在现在看来虽然不是他所认为的那种高度的理想,可是却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因为人类社会是有其相通之处的。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想国》 制度设计 思考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期一位卓越的哲学大家,他对西方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史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其后的许多学派和哲学家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他与其老师苏格拉底和其学生亚里士多德一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正如孔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动摇的,他的光辉将永远闪耀着整个人类历史。 他的《理想国》是想要建立一个完美的国家(城邦),给人们阐释完美的政治共同体应该是什么样,如何建立起来,人民怎样在其中生活。本书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政治、教育、伦理、宗教、诗歌艺术以及法律等等,构建了一个与我国古代陶渊明截然不同的“理想国”。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无政府、无压迫、无剥削的大同世界,而柏拉图所建立的理想国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个极权的国家。 但是,他的理想国一直以来受到众多来自各方的非议,理想国到底有多理想?的确,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在制度的设计上有许多在今天看来是十分不合理之处,在当初也没有被认同,没有被采纳,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空想,正如他自己也曾坦言:“或许天上建有它的一个原型,让凡是希望看见它的人能看到自 己在那里定居下来。”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当今人类社会带来诸多启示,他的思想不是单纯的博物馆里的过往的人们的智慧的陈列,和当今基本问题的思考有相同之处。
一、《理想国》诞生的社会环境与背景
1、动荡的社会环境 其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城邦之间相互混战,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之间展开长时期的战争,社会一片生灵涂炭,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在不断的外部纷争中逐渐显现出枯竭迹象;在雅典城邦内部, 支持寡头政治的保守的奴隶主贵族与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新兴的奴隶主和平民之间明争暗斗,导致政权频繁交替,发生种种骚乱,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民越来越不信任政府,阶级矛盾逐渐凸显,日益不可调和。柏拉图期待重整恢复和谐的城邦秩序,探索理想国家的基本原理,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理想城邦。
2、柏拉图的个人政治经历与思考 柏拉图出生高贵,父母都是贵族后裔,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多才多艺。他从年轻时就对政治有着极大的热情,他想要参与公共事务,着手政治,也曾经受到“三十僭主”成员的邀请,他们认为他是块好的政治料子,希望他加入其中。虽然柏拉图一直有从政的愿望,也观察到了社会的不公,他希望统治者能公正地管理,但是,他看到的却是“三十僭主”的胡作非为,他们滥杀无辜,巧取豪夺,欺骗民众甚至是朋友,如他在《第七封信》中所言:“我以为当时的城邦生活不公,但他们会将它转变为公正的并更公正的管理它,因此我曾热切地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我一路看来,所见这些人在短期内的作为,似乎使旧民主看起来像是进入了全盛时代。”这里的“全盛时代”不是只过看起来的而已,事实上却是极致的黑暗时代,最后他拒绝了参与这种寡头政治。
柏拉图想要改变希腊雅典政治制度及文化的欲望来自他的政治挫折及失望。民主复辟以后,所谓的民主制度,一种被多数说了算的民主制度将其老师和朋友苏格拉底以传播异端邪说愚昧青年的莫须有罪名处死,这对柏拉图打击极大,对现存的政体都失去信心。但是他从未放弃对政治的兴趣,仍然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国家,最后,决心用哲学来帮助实现政治统治,他认为城邦应该是一个具有伦理目的的政治共同体,它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达到“至善”——正义,只有符合正义原则的城邦生活才是幸福和谐的,将哲学与政治权力结合才能管理好国家。
二、《理想国》所披露的社会问题
《理想国》不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国家的原貌,而且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当时古希腊社会的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了当时古希腊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1、政治腐败 当时社会政治腐败,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允许有其他任何人触及现行国家制度,防止其危及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苏格拉底曾对阿德曼托斯说:“你没有看到有些国家的行为也是这样的吗?那里政治不良,但禁止公民触动整个国家制度,任何企图改变国家制度的要处以死刑。”(426C)他们只是一心想要从人民身上获取利益,而不是为了人民利益,“只要把羊喂饱,就算是牧羊人,并不要为羊群着想,他就像个好吃鬼一样,一心只想到羊肉的美味,或者像贩子一样,想的只是在羊身上赚钱。”(345D),统治者就像这里的牧羊人一样,只是想要从人民身上夺取自己想要的好处,从来没有为人民想过,哪里会顾及人民的死活。
2、道德沦丧 《理想国》中向我们陈述了一系列的社会中道德滑坡的现象: “如果谁有了权而不为非作歹,不夺取人钱财,那他就要被人当成天下第一号的傻瓜,虽然当着他的面人家还是称赞他——人们因为怕吃亏,老是这么互相欺骗着。”(360D) “他们庆贺有钱有势的坏人有福气,不论当众或私下里,心甘情愿尊敬这些人。”(364B) “当前风气是父亲尽量使自己像孩子,甚至怕自己的儿子,而儿子也跟父亲平起平坐,既不敬也不怕自己的双亲。”(563) 许多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已经无法独善其身了,不禁会这样问自己:“是用堂堂正义,还是靠阴谋诡计来步步高升,安身立命,度过一生?”(365B)
3、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社会上出现许多颠倒黑白,是非混乱的现象,严重地误导了年轻人的价值观。如: “正义的人与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343D) “不正义之人日子过得比正义的人要好得多。”(358C) “似乎美德最好的报酬,就是醉酒作乐而已。”(363D) “名利多作恶,举步可登程;恶路且平坦,为善苦登攀。”(364D) “不论什么人,只要他能极为热忱地为生活在这种不良政治秩序下的公民服务,为了讨好他们不惜奉承巴结,能窥探他们的心意,巧妙地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就把这种人视为优秀的有大智大慧的人并给予尊敬。”(426C) 正义者徒有正义之名却得不到公正的待遇,他们往往比不正义的人过得要悲惨得多,不正义的人通过种种低下的手段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名利双收,却活得逍遥自在,他们拥有财富、地位,正义的人因为不愿趟浑水往往过得十分清贫。
三、柏拉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与当今我国政策的对比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一样,要寻求一种善,寻求一种完满的生活,寻求一种经过审查而站得住脚的生活。他运用政治哲学追求一种至善,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用正义原则规定国家的运作,人民的行为规范,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政治,完美国家。 《理想国》中披露的各种社会弊端并不仅为当时社会所独有,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通过研究柏拉图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其与今天我们国家的政策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新的启示与借鉴。
(一)选择统治者——哲学王的统治
柏拉图在选择统治者的问题上十分慎重,必须要满足很多的条件:必须是护卫者中最好的,最善于护卫国家的;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我们必须从所有护卫者里选择那些在我们的观察中显得最愿毕生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而绝不愿做任何不利于国家的事情的人。”(412E)同时,要随时考察他们,是他们能否终身保持这种保卫国家的信念,即不“被强力压迫”又不“被欺骗诱惑者”;“我们必须寻找坚持原则孜孜不倦为他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服务的那些护卫者”;“我们必须选择那些不忘原则的,不宜受骗的人做护卫者,而舍弃其余的人。”(413D)还要“劳其骨、苦心志,见贤思齐”。
最后即使会被“淹没溺死在讥笑和藐视的浪涛中”,苏格拉底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476E)他认为“在哲学家统治城邦之前城邦不能摆脱邪恶”。
柏拉图认为,哲学即是智慧的象征,超越现实世界,追求道德和美好。只有哲学家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因为哲学家拥有智慧,是最正义的,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样才能实现正义。只要哲学家获得政治权力,将权力与智慧结合,就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但是,如何确保哲学家成为王,或者王成为哲学家?出现这样的机会只能是诿之于天命,诿之于偶然。“最美好的生活、最美好的政治共同体,它只是要诿之于偶然才能出现”。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又如何防范哲学家出现这样的情形?罗尔斯曾说“对于任何政治共同体的规划来说,必须强调程序和制度的重要性”。
在我们国家身上或多或少也能看到“哲学家执政”的影像,我国的中央领导人都毕业于高等学府,如国家主席胡锦涛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们都是接受了高等素质教育,然后经过层层选拔,重重考验,最终将权力与智慧相结合治理国家。
这也表明了政治是一门艺术。虽然他们可能没有达到柏拉图要求的那样高度的“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智慧与政治的结合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和谐安定的。我们的领导人不像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那样拥有一切政治权力,因为我们还要其他一系列的法律制度规范,对他们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确保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经济上的共产制度
在论述了对护卫者进行教育之后,苏格拉底又对护卫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他们做了新的规定: “第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私有财产。第二,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者仓库。至于他们的食粮……按照需要,每年定量分给,既不让多余,亦不使短缺……”(417B) 护卫者们不需要拥有金银财产,因为他们是老天在铸造他们的时候在他们身上就已经注入了金银,并藏于灵魂深处,人世间的金银是他们所不需要的,他们不能和人世间的金银混在一切受到玷污。因为“世俗的金银是罪恶之源,心灵深处的金银是纯洁无瑕的至宝”。
这座城邦将抛弃私人的财产,至少城邦的统治阶级应该这么做,柏拉图并没有意识到私人领域的自主性,所以他常被认为是现代极权主义国家的先驱。他认为,护卫者一旦被赋予私有财富,就不成其为护卫者了,而成为“覆国者”了。正如一个陶工要是变得富裕了,他就不会再勤苦地对待他的手艺了,就会变得懒惰,手艺退化,因为他不需要再辛苦劳动以维系生存。护卫者也是一样,要是他们变得富裕,“富则奢侈、懒惰和要求变革”,渐渐地他们就不再全心保家卫国了。他将金银视为极大的罪恶,国家必须将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分开,二者一旦集中必将导致腐败,对国家而言是极度危险的。 柏拉图认为,国家建立的目标“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所以他认为不能给护卫者单独的幸福,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护卫者的利益就必须服务于整个国家的利益。他的这种共产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幸福,这种观点和我们当今 “执政为民,执政为公”的执政理念是契合的。
现代大部分国家政治科学的方针都与柏拉图的传承背道而驰,我们了解的现代国家是根据区隔公民社会和统治当局的角度来看,即我们所称的私人生活领域,都从国家中区隔出来。柏拉图的这种禁止私有财产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是不被接受的。现代国家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拥有个人财产,且不受他们的非法侵犯,甚至是国家也不得非法侵占,如我国有《物权法》。私有财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代表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是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如果被剥夺了私有财产,很多人就没有了继续努力奋斗的激情,因为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外,其他的财产对他们而言是无用的。只要保障了基本的温饱,就无需再有其他的追求,这对一个社会无疑是极大的威胁,社会也即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永远停留在原处,人类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
(三)教育制度设计——公民教育
鲁索在《爱弥儿:论教育》中写到:“若要了解公共教育的全貌,就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不是一本政治论述,不像众人浅薄地,从其书名所下的判断,而是一本最优,有史以来最典雅的教育着作”。由此可见,柏拉图对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是影响异常深远的。
柏拉图十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有什么样的公民就有什么样的城邦”,教育使得理性在灵魂中居于统治地位,能发掘人的天性。柏拉图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他将邦内成员的教育视为最高目标责任的理想国,他是世界上首座大学的创始人,即“Academy”学园,用以训练哲学家、政治家以及立法委员,这后来启发了其他哲思学院在希腊的广泛设立,并随后传入罗马人的世界,之后被渐渐植入世界各地。男女在很早的年纪就进行选拔,“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377B)依据他们的领导能力,勇气,自律能力以及责任感,他们会有几年的时间共处,在公共大食堂用餐,一起活动,一起研读,远离父母的监管。学习能力最强的人将被选出来深造,最后承继公共领袖的职位和责任。这一进程,需要他们进行严格的学习以及体能的训练,以便顺利掌握重要的军职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事项。所以,有人说柏拉图创办的Academy学园好像是一所“政治训练班”。 但是,柏拉图的教育观念却和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同,孔子主张的是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惠愚蠢、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他把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展到平民,使贵族垄断的文化与平民结合,学校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而柏拉图的教育对象,只是那些金质和银质的中上层统治者,排除了下层的生产者,所以他的教育还是有失公允的。
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有其合理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如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扩大了入学率,许多孩子不用为学费发愁就可以接受教育,提高了全民的知识文化水平,降低了文盲率。可是,在很大程度上,现实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足,2010年7月29日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而世界平均水平在2008年就已经达到了4.5%。还有教育资源不公问题,城乡、地区差异很大,偏远地区、农村都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落后,对教育质量的提高造成阻碍。另外,应试教育的弊端也一直存在,缺乏创造性思维,虽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成效甚微,我们可以看到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是美籍华裔,虽然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可是他们接受的不是我们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我们中国人不是愚昧,只是缺乏合理的教育方式。教育制度的改革仍然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四)国家的正义分工——社会分工
柏拉图将正义定义为“每个人在国家内做他自己份内的事”,(433D)“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434D) 他认为我们之所以建立城邦是因为每个人都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单个人所无法全部提供的。而且每个人生来不是一样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天赋才能,适合干不同的工作。“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他的事,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370C)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品质,不同角色、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应该各安其位、各安其份,各尽其责。 柏拉图的正义分工建立在他的等级职能之上的,他将社会分为三个等级以及他们有不同特性: 金子制成的哲学王——权力与道德、智慧合为一体。 银制成的护卫者——警惕、热忱、勇敢,像狗一样忠诚。 铜铁制成的生产者——最朴素普通,老实节制。
这种社会分工的思想跟我们今天所提的专业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个人有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天赋,有适合做的不同的职业。着名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可以对测评者的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进行测评,通过对测评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测评者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使我们对与自身性格匹配的职业类别、岗位特质有更为明晰的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人格选择职业。 没有社会分工,人们自给自足,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经济。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着提高,能够使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从而使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五)促进社会流动,人尽其才
社会确实分为不同的等级,划分了不同身份地位,每个社会有不同需要,需要不同的职能,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人扮演。这样一种看似森严的等级结构,在柏拉图那不是一种僵硬不变的结构,人们有不同的天赋,不是每个人生来就适合当哲学家的,但是如果你是铜铁做成的生产者,若是有人拥有这样的天赋,也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从而上升到卫国者,甚至是哲学王的层次,即允许一定的社会流动性。 “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415C) 一个社会必须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否则即将僵化,丧失其基本的活力,死水一潭,“铜铁当道,国破家亡”,事实上也是十分不稳定的。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就为有才能的人才提供一条上升的渠道,可以通过考试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人尽其才,实现自身价值。黄巢、洪秀全都是落第秀才,如果没有这样一条渠道,像他们这样有意图,有能力的造反的人不知到多多少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上还在田里干活,晚上就一举成名天下闻,改变身份,成为上层统治阶层的一员。在提高整个统治集团质量的同时,也提前将不利因素纳入自己的体制内,这就是社会流动性的功效。印度有一种传统的种姓制度,直到今天为止,不同种姓之间的通婚都还是非常困难的不大可能的,这是世袭的,不允许不同种姓之间的流动。 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人们可以从一种职业流动到另一种职业,从一种社会地位流动到另一种社会地位。当代我国社会流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制度的影响,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实施对经济的干预。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对市场的监管等等都对社会流动造成影响,很多时候不得不看政策行事。从个体角度而言,社会成员可以在国家制度框架设计内根据自身的能力,掌握的社会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运作效力寻求适合自己天赋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获得社会地位的升降。
(六)社会性别观——男女平等
那个时候雅典一万多的成年男子拥有全部的政治权利,他们决定重大事务, 重大决策都是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表决方式决定的,这个典型的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民主,排除了女性在政治上的权力。 柏拉图另外一个极大的思想闪光点就是他的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观,他认为男女之间虽然有生理性别差异,但这并不会导致较大差异的社会差异,在《理想国》中他陈述了这样的观点: “在治理一个国家方面没有一件事是只有男子配担任而女人担任不了的”。(455B) “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455E) “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人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尤其是不论男性女性,我们所提供的天然禀赋是一样的”。(456C) “我们规定了男的护卫者和女的护卫者必须担任同样的职务”。(457C) 柏拉图认为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只要女性有足够的能力,她们就应该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她们也可以成为哲学王,进入统治阶层,而不应该被排除在外。这种观点对当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妇女的参政、就业提供了思想基础。 中国古代的女性在政治参与方面一直被边缘化,奉行“女不问政”,只有极少数如武则天、汉代吕后、清代慈禧,或者直接当皇帝,或者垂帘听政,这些都是凤毛麟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当今中国一直强调男女平等,给女性以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参政权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和质量都已经极大提高,在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有她们活动的身影。但是在我国妇女参政的多年实践中,遇到了瓶颈,如“进入权力结构的女性居于核心地位的极少,进入高层和顶层的少,掌握实权的少,大多数都位于权力的边缘;在权力结构内部,女性职务上的安排有一种职务性别化的取向,多被安排在妇女工作、计划生育和卫生文教领域,显现出男主女从的模式”。 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各界都应该重新认识男女平等的思想,将其真正认真贯彻落实下去:国家首先要提供政策保障,制定规范,将其提高到制度层面,指导社会各界落实宪法精神;企业应该消除职业性别歧视,为男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民众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应该转变“重男轻女”的观念,坚决杜绝韩非子所言“生了男孩,大家都前来祝贺,生了女孩,大家就采取水桶等等措施解决掉”的现象,为女孩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
(七)舍小家,为大家——公妻制
为了每个人能全心全意为城邦整体利益服务,不分你我,真正成为一家人,柏拉图决定取消私人家庭,实行公妻制: “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457D) 柏拉图认为,导致城邦分裂的一个原因就是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利益,彼此之间有“你的”“我的”之分,不能像对自己着想一样为别人考虑。按照他的设想,一个城邦应该是一个大家庭,成员不分你我,同甘共苦,所有的公民能像一个人那样对痛苦和快乐拥有统一的感觉,团结一心,追求城邦的幸福。 柏拉图想通过这种“公妻制”来加强公民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公妻制出发点在于追求城邦的善,使成员过上善的生活,这是值得肯定的,可是这种做法反而使人的感情变淡了,正如亚里士多德对此的批评:“恰恰像一勺甜酒混入了一缸清水,亲属感情是这样淡而无味,在这种社会体制中父亲不得爱护儿子,儿子也不得孝顺父亲,兄弟之间不必相敬相爱,亲属的名分和称号实际上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结果是“任何父亲都不管任何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在我国一夫一妻制已经实施多年,这是平等两性关系的必然要求,符合人类本性和现行共同的道德价值理念,保证每个成年公民都有机会建立婚姻家庭生活,同时也是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婚姻家庭生活平等的前提。父母当然总是更加疼爱自己的孩子,并且这种亲情不可能认为地扩大到整个国家的范围。统治者在制定任何一项政策时,如果想要“具有可实践性,就必须首先顾及到人们的实际接受能力”。
四、结论
《理想国》集中反映了柏拉图的哲学政治观念,他看到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他的这些制度设计以及思想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对我们当今人类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他的思想,我们需用扬弃的观点进行借鉴发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去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