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史论文

尼采的知识批判相关论述再评

时间:2019-03-13 来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作者:郝苑 本文字数:10575字

  摘    要: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通过在知识论、价值论和生存论等层面上对科学知识的哲学批判, 旨在凸显科学知识的有限性。在科学知识与自然世界之间成立的是隐喻关系, 科学知识深受认知视角的局限, 传统认识论对科学知识的视角有限性的忽视, 助长了那种将知识道德化, 无限推崇科学价值的科学乐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对科学知识单一视角的无限推崇, 遮蔽了艺术与哲学等提供的其他丰富多彩的解释世界模式, 让人性与文化变得贫乏与单调, 从而导向了虚无主义的后果。尼采借助其唯美主义思想对知识的审美化, 力图在虚无主义的时代为文化的多元发展与生命的自我提升探寻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 尼采; 知识批判理论; 知识的有限性; 视角主义; 唯美主义;

  Abstract: With the philosophical criticism upon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y of knowledge, value theory and existential theory, Nietzsche aimed to highlight the finitud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re was the metaphor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natural world.Scientific knowledge is deeply limited by cognitive perspective. Traditional theory of knowledge neglected the finitude of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onsequently they encouraged scientific optimism which moralized the knowledge and unlimitedly admired scientific value. Scientific optimism's unlimited admiration of singe perspective established by scientific knowledge veiled other abundant modes of world explanations from art and philosophy, which made humanities barren and monotonous, thus leading to the nihilist consequences. With the help of aestheticism which aesthetized knowledge, Nietzsche made efforts to open up a new road to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elf-enhancement of life at the age of nihilism.

  Keyword: Nietzsche; crit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the finitude of knowledge; perspectivism; aestheticism;

  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其鲜明的批判性着称, 相应地, 尼采对科学知识的批判与反思, 构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知识理论。西方传统的知识论致力于解决的是知识辩护问题, 随着知识论的自然化, 当代知识论则倡导根据语言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为科学知识提供辩护。不同于上述知识论的研究旨趣, 尼采并不试图从科学的根基处为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与正当性进行辩护。尼采的知识理论主要致力于解决一个“科学问题”, 其中, 科学不再简单地被肯定为“生命的征兆”, 而是被理解为“成问题的”与“可置疑的”, “科学问题是不可能在科学基础上被认识的”, 而是应当在哲学批判的层面上, 借助艺术与生命的透镜来审视科学知识[1]4-6。尼采的知识理论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科学哲学”, 它批判性地反思“认知与真理的局限性”, 并将之建构为一种提升生命与振奋生命的“悲剧知识哲学”[2]10。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可以将尼采的知识理论称为“知识批判理论”。

  在哈贝马斯看来, “这种非传统的知识理论值得人们对之进行带有系统意图的哲学探究”[3]212, 近年来不少尼采研究在不同程度上触及了尼采的这种批判性的知识理论。然而, 由于尼采充满争议的挑衅性写作风格,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常常被解读为一种“反科学”或“反理性”的极端立场。新康德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新近研究以同情的态度论述了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与西方哲学的批判传统的关联, 这些研究指出, 尼采并非疯狂地反对科学与理性, 而是要揭示科学知识自身的有限性。不过, 新康德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限于自身的理论视角, 前者侧重于尼采在知识理论层面上的批判, 后者则侧重于尼采在价值理论与政治理论层面上的批判, 并没有充分展示尼采知识批判理论的完整思路及其在各个理论层面上的微妙关联。进而, 在德里达与罗蒂等解构型后现代主义者的广泛影响下, 许多尼采研究通常强调的是尼采哲学思想的批判内容, 却相对缺乏对其蕴含的建设性主张的深入探究。有别于上述研究尼采的理论进路, 本文尝试运用语境论与“宽容原则”的诠释方法, 一方面将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置于西方哲学的批判传统之中, 细致探究尼采知识批判理论的合理动机, 另一方面则通过参照尼采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康德等重要哲学家的激烈争辩, 着力阐明尼采批判科学知识的独特立场及其基于唯美主义思想的建设性主张。通过在知识论、价值论与生存论等层面全方位重构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 本文力图对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与更为公正的评价, 并探寻其对文化的多元发展与生命的自我提升带来的有益启示。

尼采的知识批判相关论述再评

  一、对知识论偏见的批判

  在尼采以前的知识论传统中, 尽管理性论与经验论的不同派别就知识的本性、来源以及基础等问题有着诸多分歧, 但是, 这些知识理论基本都支持知识与无知的对立, 知识凭借自身的确定性、可靠性与普遍性, 在认识论上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意见与谬误所蕴含的无知。然而, 尼采明确反对这种将知识与无知完全对立的二分法:“只有在无知这个坚实的、花岗岩般的基础上, 知识才能增长到迄今为止的程度———求知的意志奠基于一种更为有力的意志之上:追求无知、不确定性与不真实的意志!不是作为它的对立面, 而是作为它的提炼品!”[4]35这段挑衅性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如下疑问:消解知识与无知的界限, 难道不会否定知识追求真理的导向, 将真实与虚构混为一谈吗?

  事实上, 尼采丝毫无意于彻底抹杀知识与无知的差别, 而是意在挑战那种将知识与无知、真实与虚构截然对立的两分法所预设的符合论真理观。在尼采看来, 符合论真理观所肯定的严格符合关系, 并不存在于科学知识与实在世界之间。传统知识理论或明显或含蓄地坚持的符合关系, 恰恰造就了种种遗忘认知视角局限性的知识论偏见。尼采对这种符合关系的批判, 主要聚焦于科学知识所运用的语言。传统的知识论往往将科学语言视为对自然世界的严格对应描述, 尼采却认为, 在科学语言与实在世界之间存在的是一种隐喻的关系。科学真理蕴含着“一群活动的隐喻、转喻和拟人法”, 科学语言包含着“一大堆已经被诗意地和修辞地强化、转移和修饰的人类关系”[5]106。根据尼采的论述, 科学知识与自然的隐喻关系, 相当鲜明地体现于科学命名、科学概念与科学因果律之上。

  科学知识在描述世界的过程中, 首先就需要对各种自然种类进行命名, 按照通常的见解, 这种命名应该符合事物的本质特征。尼采则认为, 人类用来命名自然种类的语词带有大量人为约定的属性, 比如, 石头与树木本身并没有阴性和阳性的属性, 但在德语中, 这些名词则会根据阴性和阳性来加以区分。进而, 许多名词多少包含着所指称的事物的某个特征属性, 如“蛇” (Schlange) 这个德语名词包含着“长” (lang) 的德语形容词, 然而, 长的属性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个物种, 这个物种除了长的特征外, 还有其他并非不重要的特征。不难看出, 人类在构造特定名称时所依赖的属性特征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语言创造者命名的只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为了表达这些关系他动用了最大胆的隐喻”[5]104。

  科学认知并不满足于日常语言所使用的名称, 而是力图形成在逻辑上更为严谨的科学概念。在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科学家通常预设了科学概念与自然事物之间的逻辑同一性与统一性。尼采却指出, “语词的统一性并不能保证事物的统一性。”[6]30现实中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为了在多个事物之间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 认知者就需要摒弃事物的个体差异与独特方面, “一切概念都来源于差别物的等同”, 人们获取概念, “靠的是忽视那些个体性的和现实的东西”[5]105。科学概念是对自然世界的拟人化, 而在真实的自然世界中并不存在在各个方面都绝对严格地对应着这些概念的具体事物。

  科学知识通常表现为蕴含因果关系的自然律, 因果关系是让科学知识符合自然世界的一种有力保障。然而, 尼采指出, 自然律所蕴含的因果关系呈现的是特定现象的不变序列, 这显示的并不是“定律”, 而是“两种或更多力量之间的强力关系”。语言的主谓结构造成了认知者将行动者与行动区分开来, 进而将所谓的导致事件产生的力量与事件本身区分开来。认知者在这种语言结构的影响下, 将那些导致事件产生的力量称为“原因”, 将特定事件称为“结果”。尼采进而认为, 认知者确认因果关系的深层心理动机并不是寻求符合自然的知识, 而是“把某些陌生的东西追溯到某些不陌生的东西上, 使人轻松满足”, 由此, 认知者获得了一种消除人类对于陌生事物的危险、不安、忧虑的“权力感”[7]82-83。尼采断言, 因果关系是人类语言结构造就的远古神话, “当它在语言的功能与语法中建立了一种坚实的形式之后, 这种远古神话就确立了对于‘原因与结果’的信念”[8]336。

  通过批判科学知识与自然世界的符合关系, 论证科学语言的隐喻性, 尼采意在强调, 科学知识中存在着大量源自特定语言与文化的约定性, 因而不可避免地受限于人类的视角。然而, 工作中的科学家为了更加专注、更有信心地从事科学实践, 他们在特定时间内就不得不对他们所预设的理论视角“保持无知的状态”[9]72, 科学认知恰恰有赖于对其预设的视角有限性的无知, 有赖于其为了便利而虚构的诸多理论假设。出于对科学的崇拜, 传统的知识论者往往也像工作中的科学家那样无知于各种认知视角, 并建构了诸多扞卫科学知识普遍有效性的知识理论, 而尼采致力于批判的就是这种无知于认知视角有限性的知识论偏见。

  值得注意的是, 康德的批判哲学也以批判的态度来揭示科学知识的有限性, 但在尼采看来, 康德并没有摆脱诸多关键性的知识论偏见。首先, 康德仍然坚持作为“先验综合判断”的科学知识在现象领域中的普遍有效性。尼采则断定, 并没有普遍的先验综合判断, “为了保存我们这个物种的本质, 这些判断才必须被信以为真”, 人们对这种判断的信念, 属于“生命透视法”的“视觉假象”[10]24。归根到底, 这类判断也具有人类认知视角的局限性。进而, 康德的“哥白尼转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内在认知与外部实在的符合问题, 但是, 康德将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依赖于先验理性主体强加给自然世界的诸多范畴的先验性之上。尼采认为, 康德所理解的先验理性主体, 导源于古代形而上学中将主体视为永恒不可分的东西的“灵魂原子论”[10]25, 但主体并非单一的实体, 而是根据实践需要“被发明出来作为种种属性的基础”[8]303, 它根本不能为康德所要论证的知识普遍有效性提供先验的辩护。更为重要的是, 康德的批判哲学仍然预设了“真实世界”与“表象世界”、“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对于尼采来说, 这种截然两分的形而上学观是人类“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产物”[9]86, 它恰恰助长了人们将知识与无知、真实与虚构完全对立起来的知识论教条。

  尼采之所以严厉批判康德, 还有一个更深刻的理由:康德的批判哲学揭示知识有限性的深层动机, 是为了服务于“贬斥知识, 为信仰留下地盘”的神学目的。按照尼采的理解, 康德的神学本能中的诸多“道德观点”构成了康德最冷僻的形而上学论题的“真正生长胚芽”[10]14。康德致力于通过论证科学定律在经验领域的普遍有效性来扞卫道德律令的普遍有效性, 由此导向了一种让知识道德化的哲学纲领, 而这正是尼采要批判的另一个与知识有关的重要哲学论题。

  二、对知识道德化的批判

  按照尼采的理解, 康德批判哲学所倡导的知识道德化纲领, 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科学乐观主义”。对立于尼采所肯定的“悲剧文化”, 科学乐观主义主张, 借助于科学的理性认识, “一切世界之谜都是可认知的和可探究的”, 理性认知让人们导向“完全无条件的普遍有效性规律”[1]133。这种规律不仅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规律, 而且揭示了道德的普遍规律。美德即知识, 理性反思所获知的抽象而又普遍的规律, 将有效阐明“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重要问题。不难看出, 这种科学乐观主义深刻支配了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化。尼采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过程中, 相当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弊病:苏格拉底将美德等同于知识, 将理性等同于美德与幸福的做法“诉诸于理性的狂热”, 遗忘了科学理性认知的局限性, “将理性变成一个暴君”, 从而造就了“拒绝本能”和“抵抗本能”的“颓废”生活[7]51-52。

  尼采并不认为仿效自然规律的道德律令能够普遍有效地解决人生问题。根据尼采的视角主义, 科学知识揭示的自然规律受限于诸多认知视角, 难免带有理论的盲点, 同样地, 各种道德律令也受限于诸多视角, 它们暗中凸显的是特定道德律令的倡导者所倾向与肯定的价值。在尼采看来, 自古希腊以降, 欧洲文明中就存在着两种道德———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前者负载的是乐观肯定与充满创造性的价值, 后者负载的是悲观颓废与充满破坏性的价值。主人道德肯定自身的特质与个体的差异, 并不将自己信奉的道德强加于所有人之上。奴隶道德为了给自己的失败与软弱寻求慰藉, 通过道德领域中的“价值重估”, 贬低和否定与主人道德相关的个性品质, 并极力将体现了自身价值的道德律令强加到所有人身上, 形成了一种拒斥个体差异, 任何人都不能将自身作为道德法则的例外的“大写的道德”, 它“无法将自身视为一个视角”[11]201。尼采认为, 大写的道德关注的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执行的普遍道德律令, 却忽视了造就天才的出类拔萃的精神品质, 助长的是一种缺乏个性与创造力的平庸社会:在“大写的道德”的“拉平”作用下, “我们今日已经看不到任何想要变得更伟大的东西”, 在“变善”的过程中, 大众却变得“更谨慎、更舒适、更平庸、更冷漠”[12]40。

  另一方面, “大写的道德”对道德律令普遍性的强调, 也压制了个体生命的成长。普遍的道德律令将个体品质截然两分为“善”与“恶”两类, 并在“大写的道德”的名义下主张彻底根除“恶”的品质。然而, 尼采认为, 善恶的品质都属于人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相互依赖, 并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个体的生命就像山上的大树一样, 为了自身的茁壮成长, 生命不仅需要往高处和亮处上升, 而且其根系还需要强有力地“伸往地里”“伸进黑暗里”“伸进罪恶”[13]41。对于尼彩来说, 重要的是通过意志的力量与“激情的精神化”, 实现善恶的积极转化, 塑造一种富有创造性和内在激情的生活方式。“大写的道德”只知道一味消灭各种有可能成为恶的激情与欲望, 这恰恰是一种培植“精神的贫困”、“反对才智人士”与“敌视生命”的“阉割术”[7]67。

  不难看出, 自苏格拉底以降, 那种致力于知识道德化的科学乐观主义在无知于认知有限视角的知识论偏见的影响下, 忽视了道德的视角有限性, 从而让其倡导的“大写的道德”蜕化为忽视个性品质差异与道德情境差别的教条。对于尼采来说, 更为严重的是, 科学乐观主义无限地信赖乃至崇拜科学知识与科学理性的普遍有效性, 让科学高踞于艺术和生命的价值之上, 这导致了虚无主义在现代文化中的盛行, 而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在批判知识的虚无主义后果的基础上, 试图给出一条超越虚无主义的道路。

  三、对知识虚无主义后果的批判与超越

  尼采将知识的虚无主义后果与禁欲主义联系在一起。按照惯常的理解, 现代科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 促进了世俗享乐的繁荣, 科学知识似乎恰恰是禁欲主义的对立面。尼采并不否认现代科学具有功利的或实用的一面, 但他指出, 在科学知识中有一种形而上学的价值作为其根本的精神动力, “即便是我们今日这些认知者, 我们这些不信神者和反形而上学者……也是从一个数千年的信仰所点燃的那场大火中取得我们的火, 那个基督教的信仰, 也就是那个柏拉图的信仰, 相信神是真理, 真理是神性的”[12]182。对真理神圣性的信仰, 固然有力推进了科学知识的发展, 但也导致现代文化产生了一种无限推崇科学真理的倾向。恰如海德格尔指出的, 在西方现代思维中, 真理对当下存在者的解蔽过程总是被对存在者整体的遮蔽所“支配”[14]230。特定类型的真理在解蔽世界的某个方面的同时, 却遮蔽了世界的其他面貌。在尼采看来, 虽然现代科学知识被视为宗教苦修禁欲的对立面, 但是, 现代人遗忘了科学知识所预设视角的有限性, 将科学知识视为唯一符合现实世界的绝对真理, 从而遮蔽了艺术审美与哲学思辨等揭示的世界形象。这种着力凸显科学求真意志的思想观念遮蔽了人类文化的多元追求, 让人性与文化变得单调乏味, 因而“那个求真理的绝对意志, 乃是对禁欲理想的信仰本身”, 它仍然是禁欲理想的“无意识律令”[12]181。

  根据尼采的理解,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初衷是借助这种让真理神圣化的禁欲理想来提升人性的尊严与价值, 然而, 这种禁欲理想无限抬高科学真理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让科学知识垄断了在人性问题与社会文化问题上的全部话语权。反讽的是, 科学知识并未因此提升人类的尊严, 恰恰相反, 自哥白尼以来, 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终结了人类对自身“在造物的等级序列中的尊严、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信念”, “人类犹如落到一道斜坡上……从现在起越来越快地从中心点滚出去”, 滚到“虚无”中去, 滚到“对他的虚无的洞穿感”中去[12]186。尼采表示, 就像“一切伟大的事物皆通过自身而走向毁灭”,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所导致的对科学真理的无限崇拜, 反过来却让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在现代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可靠性与可信性, 它所倡导的最高价值“从现在起就毁灭在求真理的意志这番意识到自身的转变过程之上”[12]194。在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所设定的最高价值缺席之后, 人类不再拥有至高目标, 不再拥有对“为何之故?”的终极解答, 现代科学知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虚无主义的后果。

  不同于那些激烈谴责虚无主义的保守分子, 尼采认为, 虽然科学知识的虚无主义后果给现代人带来了众多困惑和迷误, 但是, 这也带来了一个在消解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重新肯定生命的新契机。在尼采看来,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所设定的最高价值依赖于他在本体论上设定的“尘世的和谐”, 这种和谐确保了主体与客体在精神上“不存在缝隙, 没有不可逾越的深渊”[15]162, 然而, 自然世界是残酷的, 自然与人类之间并不存在这种能够给予人类慰藉的和谐关系。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清除了上述形而上学的迷梦, 敦促人类在直面残酷自然的同时去寻求肯定生命的崭新方式。

  尼采主张, 要避免科学知识的虚无主义后果, 就不应当将科学知识视为对世界的“唯一正当的解释”, 科学知识仅仅是对世界的一种“可修正的”解释与描述[9]65。要孕育一种有利于肯定生命的世界解释, 就需要通过哲学与艺术来对科学知识“审美化”, 而希腊人的悲剧艺术与悲剧哲学在这方面给出了值得肯定的范例。按照尼采的理解, 尽管希腊人认识和感受到了世界的残酷与人生的可怕, 但是, 希腊悲剧创造了梦与醉的世界, 悲剧艺术所体现的创造意志是“一面具有美化作用的镜子”, 它为“人类生活做出辩护”[1]84。依循古希腊悲剧哲学所给出的启示, 尼采力图运用他的强力意志哲学来重新解释世界与重新肯定生命。尼采的生命哲学并没有追随某些打着科学知识的旗号, 对人性和文化做出的颓废而又贫乏的悲观理解。虽然尼采的强力意志概念深受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内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 但是, 正如海德格尔指出, 尼采的强力意志并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心理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意志, 这种意志并不像一般的欲望那样仅仅追求它还不具有的东西, 而是“意愿超出自身, 从而必然同时超过自己、支配自己”[16]266。根据尼采的解释, 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保存与提高, 由于强力意志寻求自我克服与自我超越, 因此, 生命的本质必然包含了生长与提高的欲望, 生命的保存服务于生命的提高。艺术则通过对世界、生命与知识的美化, 激发强力意志“成其本身”并“超出自身”, 从而成为了生命的“最大兴奋剂”[16]274。由此可知, 强力意志哲学是一种美化知识, 振奋生命的生活艺术, 通过这种生活艺术对世界与生命的重新理解, 尼采希望克服科学知识对人类生存造就的虚无主义后果, 并在传统形而上学预设的最高价值被消解的虚无主义时代里不断激发生命的自我超越与自我更新。

  四、结语

  不难看出,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延续与发展了西方哲学的批判传统, 这个批判传统试图对人类的知识与理性的诸多有限性进行深刻的反思。尼采独特的视角与关切, 又让他在这个批判传统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场:不同于苏格拉底运用理性批判希腊城邦各种传统的局限性, 尼采极力主张, 理性与知识解决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的效力本身就是有限的。不同于康德的批判哲学, 尼采反对运用先验哲学的方式来为科学知识在现象中的普遍有效性进行辩护, 更反对通过将知识道德化来一劳永逸地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给出理想的普适模式。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于集体主义的政治关切,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更加关注作为创造者的个体在生存论层面上的个性、自由与创造力。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对围绕科学知识的诸多宏大叙事的消解, 尼采试图对知识审美化, 并由此建构一种蕴含了旨在振奋生命与提升生命的宏大叙事的强力意志哲学。

  尽管尼采并非黑格尔式的体系哲学家, 但是, 他对科学知识的反思与批判也并非仅仅是一些缺乏内在关联、彼此矛盾的思想断片。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知识论的层面, 而是与他在价值论、文化论和生存论等层面上对科学知识展开的视角主义批判、道德主义批判、禁欲主义批判、虚无主义批判有着缜密的关联, 从而呈现出了尼采反思与批判科学知识有限性的精致而又完整的思路:在科学知识与自然世界成立的是隐喻关系, 而不是符合关系。科学知识深受认知视角的局限, 传统知识论对科学知识的视角有限性的忽视, 导致其产生了将知识与无知、真实与虚构截然两分的思想教条, 进而助长了那种将知识道德化的科学乐观主义。通过知识道德化而产生的“大写的道德”是一种强求普遍有效性的道德律令, 这种道德主义的教条阉割了生命的活力, 拉低了社会文化的精神高度。更为严重的是, 科学乐观主义盲目地将科学知识视为关于这个世界的唯一有效的真理, 遮蔽了通过其他人类实践而揭示出来的丰富世界面貌。现代科学知识消解了自柏拉图以降的形而上学传统所设定的诸多最高价值, 却尚未产生足够有力的崭新价值来为当代人给出超越与克服“祛魅世界”的残酷与虚无的生命激情, 由此导致了虚无主义的后果。

  归根到底,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并不是反对科学与理性, 而是反对一种无限推崇科学知识价值的科学乐观主义。在尼采看来, 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遗忘了科学知识预设的视角的有限性, 就容易遮蔽导源于艺术与哲学等人文世界的其他丰富多彩的解释世界模式。科学乐观主义对单一视角的无限推崇, 让人性与文化变得贫乏与单调, 对世界的解释就容易让被动、否定与颓废的观念所把持。由此可见, 尼采对科学知识的批判并非简单地导源于人文学者对自然科学的敌视与偏见, 而是有着颇为合情合理的理论动机。

  必须指出,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批判, 而是通过对知识审美化来提出超越虚无主义的建设性主张。尼采的这个建设性的主张, 与他的唯美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尼采的唯美主义, 世界与自我都可以被视为一件“艺术作品”, 在不同的诠释视角下, 世界将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而在不同的诠释技艺下, 人们就能以各种科学知识与生命体验为素材, 塑造出诸多独一无二、特立独行的自我[9]3-8。在这种唯美主义的透视下, 尼采的强力意志就不是一种简单地从诸多流俗的达尔文主义中衍生出来的拙劣哲学概念, 而是呈现了一种在科学时代重新赋予世界与生命以魅力和能动性的诠释视角与诠释技艺。借助于强力意志的诠释视角与诠释技艺, 尼采试图孕育一种“能动的科学”, “只有能动的科学才能发现能动力”[17]159。以此方式, 尼采致力于激发在科学时代里的人性的能动性、创造性与超越性。正是在这种理论动机的观照下, 强力意志哲学就成为了尼采重新解释世界、振奋生命与自我塑造的生活艺术。

  当然,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也不无争议。普特南指出, 按照不少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解, 尼采将知识、伦理与宗教视为“权力角逐”的“不合理之物的反映”, 这种观点已经成为了当今的“相对主义利刃”之一[18]168。海德格尔则认为, 尼采将自己的哲学视为对柏拉图主义的反动, 但是, “作为单纯的反动, 尼采的哲学必然如同所有的‘反……’一样, 还拘执于它所反对的东西的本质之中”[16]248, 尼采所推崇的强力意志哲学仍然是一种形而上学, 它并没有真正克服虚无主义。应当说, 这些批评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如此, 正如着名尼采研究者瓦尔特·考夫曼指出, 尼采“并不是一个体系型的思想家, 而是一个追问型的思想家”[19]82。虽然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但是, 他尖锐地提出了科学知识的有限性问题, 深刻地反思了那种无限推崇科学知识的视角与价值的科学乐观主义对人性与文化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 这些犀利的问题意识将激发当代哲学家在新的知识状态下继续探寻重塑文化与振奋生命的可能道路。

  参考文献:

  [1][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孙周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 Babich, B.E.Nietzsche’s Critical Theory:The Culture of Science as Art[C]//Babette E.Babich and Robert S.Cohen.Nietzsche, Theories of Knowledge, and Critical Theory.Dordrecht:Springer, 1999:1-15.
  [3] Harbermas, J.On Nietzsche’s Theory of Knowledge[C]//Babette E.Babich and Robert S.Cohen.Nietzsche, Theories of Knowledge, and Critical Theory.Dordrecht:Springer, 1999:209-223.
  [4] Nietzsche, F.Beyond Good and Evil[M].New York:Vintage Books, 1966.
  [5][德]尼采.哲学与真理[M].田立年, 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
  [6][德]尼采.人性的, 太人性的[M].魏育青,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 [德]尼采.偶像的黄昏[M].卫茂平,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 Nietzsche, F.The Will to Power[M].New York:Vintage, 1968.
  [9] Nehamas, A.Nietzsche:Life as Literatur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0][德]尼采.善恶的彼岸[M].赵千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11] Solomon, R.C.Nietzsche ad hominem:Perspectivism, Personality and Ressentiment[C]//Bernd Magnus, Kathleen Higgin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Nietzsch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180-222.
  [12][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M].赵千帆,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13]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钱春绮,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14] [德]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15][德]萨福兰斯基.尼采思想传记[M].卫茂平,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6]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17] [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周颖, 刘玉宇, 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18][美]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骏, 李光程,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19] Kaufmann, W.Nietzsche: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tichrist (Fourth Edition) [M].Princeton and 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郝苑.论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02):23-29.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