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芙蓉出水”与“小清新”比较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3 共1917字

  “小清新”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独立音乐风格“Indie pop”,旋律优美清新而随性,带有音乐人的独特个性,以清新脱俗、优美文艺的歌词写下自己的青春、情绪甚至生活。而现在“小清新”延续到电影、摄影、书籍、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清纯、恬淡的代名词。有的女生穿着棉布裙子、白色布鞋、梳着齐刘海,这就是“小清新”的妆扮。小清新一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喜好,他们喜欢纯朴简单的情调,与“出水芙蓉”的自然美有着几多相似之处。

  小清新最早出现于豆瓣网,输入“小清新”会出现大约三百个左右的小组。随着网络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小清新”变得家喻户晓。人们在社区中形成一种新的组织,有一种家的归属感,追求自我,更表现个性化、自我化。豆瓣上的网络联系也可以让人们在线下聚集,豆瓣网可以根据用户发布的日志、阅读的书单、一些标记的“读过、看过、想看”等等特点会推荐爱好兴趣相似的人,也会提供同城活动使兴趣相投的人们在线下聚集,更能促进“小清新”群体的归属与认同。

  一、“出水芙蓉”的“清新”美

  鲍照比较谢灵运的诗和颜延之的诗,谓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诗则是“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钟嵘《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宗白华先生把这两种中国美学史上的两种不同美感概括为“错彩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这两种美表现在诗歌、音乐、绘画等各个层面。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宋代的白瓷等都是“芙蓉出水”的美。

  这种美学思想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萌芽,寻求自然,否定艺术,提倡返璞归真。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

  尊重礼乐,寻求礼乐的本质和根源,批判过分装饰。到魏晋六朝,认为“芙蓉出水”的美是比“错彩镂金”更高的一种美学境界,这时期的诗词更注重于表现自身的思想和人格,而不是专注文字的堆砌雕琢,陶潜的诗、顾恺之的画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一时期的诗词书画都更注重于独立自我的表现。

  古代这种“出水芙蓉”的美和现在的“小清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唐朝经陈子昂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也是“直取性情真”;宋代陶渊明“文体省净,迨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苏东坡力求诗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苏轼也提倡“无穷出清新”;到了现代,清丽自然的诗人仍然存在,席慕容的《无怨的青春》、《七里香》等等。“清新”的境界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极力推崇和赞美的美感境界,我们喜爱璞玉的美,淡雅而夺目,从艺术作品到人格魅力,简单而丰满,绚烂而平淡都是我们极致的追求。而“小清新”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喧哗中的一缕静谧,奢华中的出水芙蓉。

  二、接受共鸣与迎合从众

  文学作品只有经由读者阅读后,才能摆脱孤立“自在”的状态而成为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存在。小清新电影也是一样,因为会被观众接受、能产生审美趣味才会被消费,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读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欣赏的对象进行填空、对话、兴味。就像观众在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时,有一部分观众会结合自己的经历,觉得郑微和陈孝正的校园爱情会引发自己的共鸣,会使其回忆到自己的青春年少时光;有一部分观众在看到林静出国、郑微迷茫无措时,会结合自己的青春感受到大学时期爱情丢失时的困惑争扎;而时光转移,众人踏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就业、爱情的考验等等又会引发大多数受众群体的强烈共鸣。

  时尚是一个时期内所表现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主张追求个性独特。当下大众媒体发展迅速,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看到当下的流行趋势,时尚的内容也更多元化。“小清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展现个性与爱好。有的人真正地喜欢这中清新自然的感觉,喜欢其中的选材、布景、设计;而很大程度上的人们其实有着一种跟风的趋势,他们并不懂得“小清新”的来源发展、符号意义,有的甚至不清楚一本书、音乐或者电影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他们喜欢这种能把自己归于潮流人士的感觉,喜欢消费而带来的“光晕”,这就是明显的迎合、从众心理。

  消费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已经忘了自己曾追求的本质,而是把消费符号作为展示自己时尚品味甚至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

  和古代的“出水芙蓉”相比,现代的“小清新”已经不是纯粹的艺术欣赏之美,随着越来越多人对这种自然之风的追求,“小清新”背后更有一种装出的成分,他们不是出自内心的欣赏和兴味,只是一味的迎合与从众。在这一部分,我们绝对不能把“小清新”和“出水芙蓉”归类。

  三、结语

  本文尝试将“芙蓉出水”与“小清新”比较,以文化理论中文学接受的角度,以小清新电影为例探讨赏析。现在小清新之风的从众之势太过明显,长此以往,这一现象也会落入俗套,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消失,也许又会以另一种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诗品译注。(梁)钟嵘,着。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