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艺术与美、审美的关系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13 共2644字

  自艺术作为单独的学科被划分出来,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被作为文化的象征,一种“美”的体现。

  但是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给人美的享受,也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本身就代表着美,更甚至,许多作品无法达到美的共鸣,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欣赏不了”.由此看来,艺术便不等同于美,那么,三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1 艺术与美
  
  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中,意象是艺术所能提供给人的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说,它的本质体现在意象世界,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总称,包括这种活动本身及这种活动的产品。由于有意识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性,艺术活动自然也是有目的。艺术最为核心的特点就是其目的在表达人的某种特定感受。凡是能够传达某种感受的人类活动多少总有些艺术的意味,我们可以称之为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人类活动。包含感性内容的人类传达活动,构成了艺术最为核心的特征之一。其次,艺术活动还有一种虚拟性特征就是与现实的疏离感。

  如前所说,大致可以将艺术活动的特征界定为一种“非概念”和“非功利”的情感体验与传达活动。这些特征对于确定一件作品的艺术性强弱来讲大体是适合的,但并非有了这些特征就一定是艺术品。从逻辑角度讲,也就是艺术这一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

  然而古今中外关于美的定义也很多,却并没有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美,单作为一个汉字,《说文解字》里有这样的说法:“美,甘也。”这是美的本意。在中国古代,它可以解释为形貌好看,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龚自珍《病梅馆记》。

  可以指理想的尽美也。-《论语》。也可以表达为好,其民愿,其俗美。-《荀子·王霸》。“美”代表着善,漂亮,赏心悦目。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于“秩序、匀称与明确”.作为一个学科,美可以理解为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康德相信,美绝非单一维度,而是多种属性的审美文化过程,康德将艺术从传统文艺学的真实性或道德性的本质界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

  一个审美判断既非单纯由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决定,也不是单纯由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就可以做出的,而是由二者构成的审美关系的具体状况决定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有可能会对同一对象美的是与否做出不同的判断。

  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早期,不管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美和艺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科林伍德在总结西方美学史上“艺术”一词含义变迁的历史时说,“一直到17世纪,美学问题和美学概念才开始从关于技巧的概念或关于技艺的哲学中分离出来。到了18世纪后期,这种分离越来越明显,以至确定了优美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的区别;这里‘,优美的’艺术并不是指精细的或高度技能的艺术,而是指‘美的’艺术。”

  在古代“,艺术”很少作为一个词被使用。“艺”指“种植”,“术”指“技能、技术”.“艺”和“术”两个词结合,指现代具有“非功利”性质的艺术,显然是受了西方现代艺术观影响的。

  在具有审美含义的狭义艺术观念诞生之前,东西方文化都倾向于将艺术看作是非独立的、与人类的其他生产和技艺结合在一起的。把艺术规定为“美的艺术”,只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艺术与美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是,在由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构成的审美关系中,客体具有某些审美特征,主体则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当两者吻合时,主体便会做出肯定的判断,这也就是一个关于某物为“美”的判断。由此可见“,美”是一个存在于具体审美关系中的肯定性情感判断。

  2 艺术与审美
  
  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活动与成果,艺术与人类其他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它是以审美这一特殊的精神--实践方式来掌握世界的。例如,理论思维重点以抽象、概括理论方式探求世界本质,宗教以将人的精神依附于神秘外力的方式把握世界;艺术则通过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追求、精神需要,从而展现人对世界的理解与把握。

  这也是艺术最重要的价值。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物态化和审美价值的创造。自然界可以呈现出不能为他物所替代的审美存在意义。蓝天白云这类自然界的东西都有特定的审美价值。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天然物的价值不以人的劳动为媒介,即使是未经人的劳动改造的天然之物,仍可以成为社会需要的对象、人的对象,从而具有“为人”的价值,包括满足人审美需要的审美价值,我们常说“风景如画”.风景终究只是“如画”而不等于画。虽然不是艺术,但具有美的价值。人有意识进行的活动及其创造物作为人的意志体现,凝聚了人的生命内容、价值追求。艺术则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实践活动,它要借助物质手段将人类精神、生命内容加以物态化,是艺术创造主体(审美主体)对质料(审美客体)的实践上改造及其结果。

  康德实际上完成了文艺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建设工作。艺术使美的本质真正回归,当艺术被确立为审美活动时,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就超离了形而上的哲学预设和逻辑推演而进入艺术领域。

  事实上,人类审美活动领域要比艺术领域更为广泛。对于社会人生,人会有审美体验;面对自然风光,人可以产生审美感受。甚至通过回忆和想象,人也能形成撼动心灵的审美情感。就是说,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切现象,人都可以产生审美反应。然而,这些审美活动不一定形成符号化的精神传达,并不一定都有物态化的表现形式,艺术必定要借助物质手段将生命内容、人类精神加以物态化。

  根据席勒的美学观点,精神的这种高度的宁静和自由,与力量和朝气相结合,这就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使我们超脱所处的心境,也是真正审美品质的最可靠的试金石。他认为一部真正的美的艺术作品中,内容不应该起任何作用,形式应该起全部作用;因为只有通过形式才会对人的整体发生作用,相反通过内容只会对个别能力发生作用。内容不论多么高尚和广泛,它对精神随时都起限制作用,而只有从形式中才有希望得到真正的审美自由。因此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通过形式来消灭质料。也就是说,一部作品不能仅仅靠内容去打动欣赏者。否则就失去了审美教育的作用。

  3 小结
  
  如今艺术正走向衰落,文学的商业化、通俗化,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名利、荣誉,扼杀了人的审美情趣。甚至根本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受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人们总喜欢将事物冠以道德的名义,审美渐渐被道德教育所取代,在道德的压力下,审美就变得越来越薄弱。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1]高迎刚。艺术、美及审美之间的关系辨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
  [2] 科林伍德 . 艺术原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康定斯基 . 论艺术的精神[M]. 查立,译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
  [5] 席勒 . 审美教育书简[M]. 译林出版社,2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