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小清新”文艺形象的基本特征与评价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1-08 共4243字
论文摘要

  “小清新”最初是源自英国1980年代的一种音乐风格,即indie pop(独立流行),以唯美清爽的旋律为特点。近年来这种审美形态正逐渐展开,现已辐射到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如影视、摄影、文学、美术、室内设计、街景、物品设计、衣着发型、语言语态、书籍玩偶等各种文化领域,甚至在专业的艺术院校当中对艺术创作、艺术形式及艺术教育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小清新”渐渐从一种小众的生活方式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展现的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为精神至上,成为一种群体的文化标签,并逐渐形成它特有的一套系统,有它自己的受众范围、活动场所、精神方式、独特个性等。

  一、“小清新”文艺形象的基本特征

  1.产生与存在的社会背景

  “小清新”是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现代网络是“小清新”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网络媒体,人们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络工具建造了一个个有着志同道合的群体的虚拟社区,他们追求自我个性的同时,也寻找着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虚拟社区的朋友,构建属于自己的群体风格。在这样的群体社区中,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对某件事有着共同的看法和意见,有着相似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结,对某种生活环境或某一类艺术作品有着很高的敏感度等。无论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多么“个性化”“非主流化”“后现代化”,总能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形成这一代人的一种“peergroup”,现代网络中的各种群体社区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公众平台。

  所谓“亚文化”,在过去的观念视角中,主要指青年群体创造出来的以“叛逆”为主要色彩的,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一种小众文化,呈现逆向的思维与行为态势。然而今日,伴随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为各种文化群体提供了生存的可能和传播的空间,改变了亚文化的生存形态。处于网络媒体时代的亚文化,它的内容更丰富、思维更活跃、行为空间更扩大、精神境界更提升、传播与更新更快速等。这时,亚文化的涵义不再充斥着大量的贬义,不再被看作是为了抵抗霸权而存在,而是以追求自我为中心,以高度的文化身份认同来展现自己或群体的小众式的个性生活。人们则更多的用包容、审美、理解、主客观相结合的眼光来审视这一新潮、另类、独特、前所未有的新生文化。

  作为亚文化中新生的“小清新”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时代下,无疑加速了它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更为“小清新”群体提供了一个“抱团取暖”的固定性高、传播范围大、归属感和认同感强的聚集平台。

  2.主要表现和主要特点

  喜爱阳光与雨露、蓝天与白云、翠绿的植物、幽静的草坪,一群在精神世界中自我陶醉与欣赏的受众,他们微眯着眼仰望45度角天空,用LOMO相机随时随意记录下瞬间感受,让慵懒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穿着帆布鞋或麻布长裙,背着精致可爱的小包,喝着淡淡香甜的牛奶咖啡,没有闪亮与华丽,只有简单与质朴,这就是“小清新”。它是一种表达方式,他们用清爽随意的镜头、文字、音符、画笔等记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小快乐”、“小寂寞”和“小忧伤”,总是给自己的生活或心情增添一些优美而又文艺的氛围。

  “小清新”秉着淡雅、自然、静谧、安逸、唯美、朴实、简单的特点存在着,表现的是当下物质文明重塑精神文明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对平淡自由生活的向往,努力在喧嚣繁杂的世界中寻求出一片宁静的天地。在某种环境下,也尤指女生对美好生活和甜蜜情感的期待。他们的观念里没有复杂的哲学理念,只是在自己构筑的“童话世界”里寻找一个情调,既不自命清高,也不抑郁消沉,并且沉浸在这种情调里构造纯粹的美的场景与想象,特别注重自我的内心体验与感知。然而,淡淡的“悲”和淡淡的“伤”却是“小清新”更重要的情境体验,他们擅长用淡然而忧伤的辞藻来描绘其构筑出来的唯美世界,乐于构建内在的心理壁垒,只为追求清丽脱俗、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他们抛弃热烈甜腻的爱和撕心裂肺的痛,一切都是淡淡的、简简单单的,用温和的语言写下他们的心情与思绪。

  “小清新”多元化地向大众展示着他们的追求,然而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形式,几乎与“小清新”同时出现的“重口味”形象,则用明显对立的观念与态度来显示他们这一群体的追求。“重口味”推崇的是暴力与恐怖、杀戮与血腥、怪异与躁动,他们偏于“禁忌”的物象,并用侵略性的视觉语言直面描写,对于浮躁慌乱的年代采取强行剥去伪装的态度;而“小清新”则与“重口味”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他们从内在的心灵出发,构筑自我的纯美空间,生活的主题永远是向往纯净美好的,但对于浮华虚伪的世界,他们只是淡淡的无奈,而后继续构筑自己的“童话世界”。不过“小清新”与“重口味”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有一个文化心理的积淀过程,具有文化心理的趋同性,并且借助网络媒体快速地发展与传播,形成“抱团体”的一种亚文化。

  3.在社会中的主要呈现形式

  在日本,“小清新”被叫做“治愈系”,即治愈心灵创伤,突出地表现出抛弃浮躁的生活态度和致力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刻意寻求语言和行为的“萌”化,或用本身细腻优美的词汇来描绘他们的唯美世界和潜在的单纯愿望。从某种角度来看,“小清新”或“治愈系”体现了一种怀旧情结和对残酷现实的剥离感,因此,作为一种形而上的意识理念,“小清新”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多个表达情感、释放自我的出口,或许从中看到自己青春年少的模样,或许为自己营造一场不再错过的梦境,从而弥补从指间悄无声息流逝掉的青春所留下的空白与遗憾。目前,无论在形式变化显着的电影、音乐、小说等作品中,还是在潜移默化的话语方式或生活情态上,都可以清晰地寻找到“小清新”们的活动轨迹和他们所走过留下的足迹。

  电影中,有以日本岩井俊二的清新唯美类型为代表的青春片,在国产影片中,也有将青春、唯美元素灌注在其中的励志片等。这类电影当中不带任何杂质、单纯的爱情故事使观众在浮躁嘈杂的社会中暂时回归本真美好的纯情世界;音乐中,有日本音乐家久石让创作的干净清澈、低鸣浅唱的旋律,他与日本导演宫崎骏合作的影片配曲,仿佛有洁净到不染世间尘埃的感觉。在中国当代,同样有苏打绿、自然卷、牛奶@咖啡的清新优美、温暖感动的旋律,没有多数流行音乐中爱的歇斯底里的情调,整首曲子都充满了田园气息,简单、纯洁和质朴;小说中,有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和中国近代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为代表,他们留下了“忧愁”“寂寞”的情调气息,字里行间透露的总是对自我内心的感知和对世界与人生的感悟。在中国当代,还有安妮宝贝、郭敬明、张小娴等作家的文学作品同样受“小清新”们的追捧。他们重视情境氛围多于故事情节,重视情绪感觉多于具体内容。

  此外,还有豆瓣网、雕刻时光、无印良品等也是“小清新”们的至爱和主要活动聚集地。豆瓣创始人杨勃带着他“阿北和星巴克”的故事将豆瓣逐渐壮大,人们可以自由发表有关书籍、电影、音乐的评论,也对线上、线下各方面有创意的活动或体验进行热烈讨论和推荐,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雕刻时光咖啡馆的布景充满了“文艺”气息,还不断吸收新晋元素,将电影、音乐、书籍、恋物等生活理念融入其中,时光飞逝,愿美好事物和情感在此驻留。还有影展、文化讲堂、音乐会相互交合成一场场视听盛宴;作为日本杂货品牌的无印良品,产品整体注重“极简”风格,简单、环保、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的不是一个品牌,而是一种生活哲学。从铅笔、笔记本、食品到厨房的基本用具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没有压迫感的“慢生活”。

  由此可见,豆瓣网、雕刻时光和无印良品非常切合“小清新”的口味,用新鲜的、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体现一种人与物体、人与世界的完美和谐。

  二、对“小清新”文艺形象的评价

  “小清新”作为一种新兴的亚文化现象,不仅塑造了自身的文化价值,播撒着他们的文艺情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这个时代所呈现出的现实世界。“小清新”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表现了对现代主义的抱怨,实质是这一群体对浮躁虚伪、日渐庸俗的现实社会的一种抵抗,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和对主流文化的重构。同时在日渐枯竭的艺术感受力的环境下,“小清新”们要重新营造审美趣味,但他们又没有胆量和能力跳出现实社会,在认同大众文化和大众艺术的前提下,也给自己设置了一道“离群索居”的屏障,努力保持着自身纯洁高雅的属性,从而反抗社会的重压。

  当“小清新”逐渐被大众所了解之后,有人开始抨击嘲弄它,也有人赞赏支持它。有人说它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集中了文艺青年的矫情、小资的做作、愤青的偏激,他们的唯美主义被认定为“装”和“假”;也有人说它是女文艺青年与女小资的综合体,崇尚自由、热爱自然、拥抱理想,具有自己的小情绪和私人化的小生活,拥有自己的“范儿”。当下有一种现象,当提到某某是“文艺青年”时,不免有种带贬低讽刺的意味,当这种言语现象时常发生在实体书店中时,则更让人反思和忧虑。在这个物质崇拜的时代里,“文艺青年”常被看作是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和利益的不靠谱的一个群体,“文青”一词已含贬义,诗人、文艺作家等常被大众评头论足;而“小资”则是追求生活品味,向往西方自由思想,同时享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个群体,也常被大众戴上有色眼镜指指点点;于是,对于当下流行的“小清新”群体,也是被冠上了“不关心政治、历史、道德,没有丝毫社会责任感”的“骂名”。 我们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现在纯爱、纯情、纯美的电影、小说会吸引大量的年轻观众并受追捧?

  然而,又为什么那样受欢迎的理想情怀和唯美主义会被定义为“装”和“假”呢?

  整个时代社会都充满了矛盾,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和自我内心感知之后,还是不得不面对现实残酷的生活。观赏过一个个单纯唯美的镜头和画面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中,不免心理落差会更大,觉得那样的纯美世界是虚构的,根本不存在的,然而人们的生活中又不能缺少那样的理想情怀和唯美主义。其实,“小清新”和“文艺青年”“小资”一样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都有自身存在的可能性和依据性,也都在某一层面反映了社会的可预见性,这三者有共通之处,也各有特性。或许可以说,“小清新”是“文艺青年”和“小资”的中间阶段,“文艺青年”抵触金钱,“小资”则相反,而“小清新”既不排斥金钱,又不愿显露自己对金钱的渴望。他们既追求自我构筑的理想世界,又会用金钱去满足他们向往的简单情调,但不会受金钱或品牌的诱惑而单纯为了消费。也许,“文艺青年”就像是梅兰竹菊,“小资”是玫瑰牡丹,而“小清新”则是桂花和茉莉,发出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不会停留太久,但像一阵清风会使人脑海平静。

  参考文献:

  [1]丁晓星.《当代传播学视野下的小清新现象探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5.
  [2]刘龙真.《“小清新”的艺术形态与群体状况考察》.《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5.
  [3]朱其.《“小清新”不是当代艺术》.《中国文化报》,2013.2
  [4]高斯洋.《“小清新”缘何不是当代艺术?——与朱其探讨》.《中国文化报》,2013.3.
  [5]安祖昕.《文艺青年中的“小清新”形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