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雄走来》作为一本文化散文集。向读者传播了象雄文化、西藏文明,展示了西藏阿里地区的自然美、社会美、生态美和作者的真挚情感美。
一、令人屏住呼吸的自然美
开篇,作者借佛教大师杰尊·达孜瓦的描写再现了冈仁波钦的圣洁、状美、神秘,读后让人心情愉悦,不饮酒而醉。西藏的山因为高海拔,给人带来崇高感。但冈仁波钦和其他高山给人带来的崇高不一样。它常年掩映在洁白的雪景中,白云的缭绕下,洁净的天空中,自成一个空灵、无碍、美丽的独立世界。原本就远离尘世,在这样的独立世界中,冈仁波钦的崇高感被愈发加强。同时,又给人们带来秀丽无限的感受。崇高与优美就这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真似幻。
围绕冈仁波钦的是玛旁雍错。它秀美、洁净,被称为“西天瑶池”。“湖水碧透清澈,其透明度为中国之最,达14米”,就像“圆润透亮的通灵宝玉”,“无论是天阴欲雨时的水色空濛,还是黄昏时的波光潋滟,抑或朔风吹拂下的碧波浩荡,玛旁雍错都美的不可思议,如歌如诗,如梦如幻”。面对这样的美景,浮躁的心境也会沉静下来,直接感受神奇的大自然带来的启示。
在艺术领域,白云、流水意象就是自由超越的象征。书中“或逢天上或人间,人自营营云自闲。”映照出人们的辛劳和被束缚的状况。“万物有形皆有著,白云有形无系缚”表明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展示了大自然的大美意境。水同样如此。一个是在天上云卷云舒的白云,一个是地上恣肆迸流的清水,天上地上,白云流水,构成了一个空灵、自在、自由的境界。
书中还展现了西藏多重的自然美。西藏的风沙变化、一草一木、荒漠大地等都能让读者感受到西藏时而粗狂、时而细腻的风情。书中展现的自然美,不仅体现字文字描写之中。还展现在不同角度、在不同状态下拍下的众多照片,依贝岗美雪山、土林、红柳等,一个个直接地以图像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直接感受到大众美景的冲击。
二、引人入胜的社会文化美
如果说自然美重视的是外在形式。那么,社会美则更注重内容,关注点也更多地放在人以及人的生活、工作的实际状况上。
古格与象雄的关系,在西藏大地上生存了700年,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以显性文化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以直接视觉冲击力的就是图像艺术了。其中著名的有札不让遗址、东嘎皮央遗址、香孜遗址、多香遗址等。札不让遗址总面积有72万平方米,现存殿堂房屋445座,洞窟879孔,碉楼58座,佛塔28座,防卫墙10道,隧道4条。这样分工精细、面积庞大建筑群绝非一时所建,也绝非落后的经济状况能够承受的,而是在历史上处于上升期,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社会实力强大的时期,才会有这个闲暇时间、多余钱财来建设,来展示自己内心精神生活。很难想象,在人们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情况下,在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的情况下,这样集社会之力的庞大艺术群会出现?当历史的面目逐渐被黄沙遮蔽,岁月的痕迹也渐渐模糊的时候,札不让遗址就静静地站立在那里,沉默着、肃立着,没有语言,没有辩解,但却以给每一个瞻仰那里风貌的人们巨大的感动和感慨,古格历史就这样以一种人们猝不及防的方式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世界面前,那个已远离的古老历史、远古文明又在我们面前活了过来,生动着、演说着……古道、石碑、岩画、面具等,既是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些不仅昭示了当时文明的繁荣、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密切,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美得愉悦感受。比如阿里的岩画,朴拙、原始,具有生命力,古时候的象雄就这样从岩石中走来,一个个生活场景就这样以无声而又震撼的方式在我们面前发生、展开。
最让人感到神秘和不得不提的就是苯教了,西藏的地域性宗教。它的身上深深地被打上了西藏这块土地的印痕。苯教一直以或隐或现的形式在参与着西藏人民的历史,那就是生活习俗,历史与现实就这样不期而遇而又如影随形。对于这个宗教的内涵、历史发展、达到的成就、社会影响等问题,现在依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而又清晰的答案,但它的神秘、吸引力却是没有人质疑的。作为一种西藏特有的文化,苯教的精神、文化也是如此地吸引着人们。
通过此书,可以走进象雄、走进阿里,在那里相遇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恢弘,而是自己的前世今生。从象雄走来,又向象雄走去,呼吸着历史星星点点的遗留,感受着远古文化的呼唤,书中阐发的古老文明又何尝不是在慰藉着我们的前世今生呢?
三、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生态美学
在当今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时期,生态问题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主题。生态美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曾繁仁先生曾明确指出,生态美学就是要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这是从地球和人类共同持续生存的高度来理解人与地球的关系,是从一种全新的,同时也是科学的意义上来阐释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以此说明人与地球的共荣共存。
作者在多次实地考察时,就发现了西藏存在的生态问题。比如玛旁雍错就面临着严重考验。美丽的玛旁雍错湖水来自纳木那尼雪峰。全球气候变暖,纳木那尼雪峰在加速融化,大约会在2100年,绝大部分冰川就会消融。而作为源头的纳木那尼雪峰冰川消融又将带给玛旁雍错什么样的灾难性后果,玛旁雍错还会和冈仁波钦一起构成美丽的神山圣湖的迷人风景吗?而和它一条道路之隔的“鬼湖”拉昂错又会怎样呢?继续想下去会让人心痛无比。
除了自然问题,西藏传统文化的保存也是一个大问题。古老的象雄文明,像明珠蒙尘一样,被历史尘封,很多人已经遗忘了这个文明。亦或说,对于这个璀璨的文明,知之甚少。怀着无比的惋惜,作者在西藏大地上追寻着这个文明的痕迹。和吐蕃一样,象雄也曾经是西藏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但和吐蕃留下的丰富史料相比,象雄就没有留下什么文献资料,而是把自己的文明撒落在了西藏的大地上。要想感受古老的象雄文明,记住这段辉煌的历史,保存、保护象雄留下的历史遗迹,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留住历史就是留住我们的现在,留下未来。没有过去的历史就不成为完整的历史,过去不仅能够给现在的发展提供动力,也能给未来发展提供方向。为了现在和未来,文化的传承都是必须也是必要的。保护并研究过去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保存了文明的发展痕迹,更是为了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不仅是象雄文明,其他类似象雄、行将在历史中消失的文明,都应得到有效保护,留待日后研究。
四、感人的真挚情感美
庄子曾指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连自己都不能打动的作品不是好作品,也不能够打动读者。只有诚挚感情才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读者,让读者动容。
作者深深地热爱西藏这块土地,如果不是出于对这块大地的无比热爱,对这段历史的无限向往,怎么会被西藏的美景打动,被西藏灿烂的文明陶醉,自觉自愿地追随西藏发展变化的步伐呢?
作者的这份热爱、诚挚之情通过字里行间,从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中飘出来,让读者也陶醉。如作者初次见到穹窿银城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对于穹窿银城的保留现状与历史上辉煌的巨大反差和历史的反思、感悟,都使得作者心情难以平静,而发历史之忧思和现实之感慨:“多么伟大的文明,却几乎被历史所遗忘。”此刻,脚下的穹窿银城沉默无语,不由让人倾珠落泪,为之断肠。作者完全把自己消融在象雄文明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象雄,象雄好像一直在作者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作者历尽艰辛,多次亲身前往象雄、古格遗址探访,阅读并研究大量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就像把自家珍宝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样,力图把象雄、古格的历史呈现出来,避免历史的上空白。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实地调查中,往往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并形成了一家之言。这非学术的研究和感悟,在事实上却给学术性的研究带来的思考和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