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6 月 14 日,由四川大学主办,文学与新闻学院承办的“《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学术研讨会及赠书仪式”在四川大学隆重举行。着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世德教授、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原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严福昌、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廖全京、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张晓杰、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徐万华、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处处长陈沫吾、《当代文坛》主编罗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等 40 余位嘉宾、专家参加了学术研讨会。此次参加会议的人员大多数都受过王世德教授的教诲、学术启迪与熏陶,其中既有与王教授交往多年的同事、朋友,也有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学者的弟子,还有深受王教授启迪并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探索的后生晚辈。
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为研讨会致辞,首先对王世德教授四卷本《文集》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对于王教授为我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以及四川文艺美学研究的推动作用表示了肯定,并希望王教授在“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取得更多的成果。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教授和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曹顺庆教授,分别代表四川大学以及文学与新闻学院向王世德教授表示祝贺,肯定了王教授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成果。王世德教授对各位与会嘉宾表示了感谢,并对自己当前的学术研究进行了介绍。在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王教授说:“我这个人很不容易,从小家境贫寒,在无锡长大、在苏州上大学,工作七年后又去了北京大学作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了成都工作,可以说是从‘天堂’到了‘天府’,得‘天’独厚。我一直有一个梦,就是认认真真做学问能有所建树。今年我 83 岁了,我能从‘天堂’到了‘天府’,得到组织的培养,大家的帮助。能有所成就,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美梦成真’。
我的梦与今天的成就都是渺小的,但能实现都得力于国家的培养和帮助,得力于领导、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很多人的支持。”王教授的话是朴实真诚的,王世德教授现在仍然坚持每天用功读写八小时以上,不断地拓展研究领域,并且每年都会有许多新的文章发表。在会上,严福昌、廖全京、杜建华、罗勇、艾莲、罗明、梁作政、成先聪、周孝昌、范藻、邱沛篁、阎嘉、刘亚丁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一方面回顾他们与王教授曾经的融洽亲密相处之情,另一方面也高度评价了王世德教授多年来在学术研究与教育方面的成就,并感叹王教授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术态度和治学精神。这次学术会议,不仅是针对王世德教授多年学术成就与教育理念的回忆和讨论,也是一场促进文艺美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研讨盛会。
王世德教授对于我国美学研究领域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他是我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山东大学校长、文艺美学基地领导曾繁仁主编的《我国文艺美学学术史》(长春出版社 2010 年 7 月出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其中设立了专章论述了“王世德的文艺美学主张”(现已收编入王世德四卷本文集第三卷第 464 页)。此书说明王世德教授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努力于克服美学脱离人民实际审美生活的缺陷。他能紧密联系实际,联系人民审美生活,联系各种艺术,联系当代审美思潮,深入探索美学规律,以求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能力和境界。对于王世德教授的学术研究,正如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在会上致辞中指出的:“王教授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美学就是审美学的观点,主张美学不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美的本质上,而要重点研究审美的特点和规律及其运用。王教授的研究,始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和境界,进而促进人类自身和世界的美化”;“王教授学术眼光敏锐,不仅时时关注美学发展新趋势,更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着手研究文艺和美学的问题,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于 1985 年就结集出版了《文艺美学论集》(重庆出版社 1985 年 1 月出版,32. 3 万字),是我国最早一本研究文艺审美学的专着,也是国家批准的博士点学科科研成果。三十多年来,王教授为我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文艺美学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王世德等前辈们的草创之功”。
此次由巴蜀书社于 2013 年 5 月正式出版的四卷本《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作为国家 211 和 985 重点科研工程的成果。是王世德教授多年学术研究的结晶。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教授在会上致辞:“王世德教授是美学界的泰斗,也是美学领域的不老之松。他身体力行、笔耕不辍,坚持在这片领域辛勤地耕耘。此次出版的《文集》所论新颖独特、影响深远,其中所收录之文章将文艺美学研究扩展和延伸至绘画、书法、音乐、摄影、养生等领域,是王世德教授学术研究在十多本专着以外的一个新的高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教授对于王世德教授这一重大的学术成果,在讲话中总结为四个特点:“多、高、大、远。所谓‘多’就是量多;王教授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很多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编着了多部学术专着。‘高’就是质量高;王教授的专着与学术论文质量都很高。
第三,‘大’就是影响大;我们到哪里接触同行,他们都会提到川大王世德教授他的影响非常的大。第四,‘远’就是影响深远”。对于王教授影响的深远,曹顺庆院长还特别举例:当年王教授组织川大 77 级、78 级的同学编写《美学辞典》。这部由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知识出版社”名义出版的《美学辞典》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是我国第一部美学词典,还在于王教授在编写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包括现在十分出名的王岳川和张法教授。王岳川教授经常提到,他的成就是从编《美学辞典》跟着王世德教授做出来的,后来王岳川教授当选了“长江学者”。而且,全国前两批“长江学者”中还有一位就是张法教授。全国中文前两批“长江学者”一共有五位,其中有两位都是跟着王世德老师编写了《美学辞典》后逐渐成长起来的,由此可见王教授的影响深远。
四川省创造学会理事、美学学会秘书长梁作政与王世德教授相交多年,从最初从事四川省美学研究到今天,一路走来得到了王教授的很多帮助与指引。在研讨会上,他对王教授做了四点概括:“首先,王教授学术思想新。其次,学问广博精深。第三,不断进取。第四,平易近人。原四川省文化厅严福昌副厅长对王世德教授在我国文艺美学的创建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历史时期,我们四川学者应该向王教授学习,推动四川在文化、学术与艺术领域的崛起和新发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回忆了与王世德教授在四川大学共事几十年的往事,赞扬了王教授锲而不舍的精神,认为王教授的精神充分体现出:“虽然人的工作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做学问是没有限制的,这是对美的一种热爱之情”。对于王世德教授的美学研究,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系主任范藻教授谈到:“王教授的美学研究是一种‘大美学’”;“‘大美学’包含了天、地、人文与生命情怀”。
王世德教授的几位学生阎嘉、刘亚丁、成先聪、罗勇、周孝昌等,现已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在研讨会上热烈发言,一边回忆自己跟恩师之间的点点滴滴,一边畅谈恩师的治学态度以及对自己的培养。阎嘉教授作为王教授最早的研究生之一,回忆王老师的教诲历历在目。在谈到王教授的治学精神时,他指出:“王老师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耕耘。王老师不仅仅将这些作为学术事业去看待,而且是将其作为人生奋斗的乐趣。这些是我们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精神”。谈到王教授对于自己的培养,阎嘉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回想起我在校读书时,王老师经常带着纸和笔去宿舍与我们讨论问题。他还经常给我们许多硬任务,比如说,当年编写《美学辞典》,这对我们是一种很大的历练”;“王老师当时要求我们每个月要写一篇读书报告,而且必须按时交。我当时觉得压力很大,现在回过头来想,这对我们是一种鼓励与鞭策。王老师的这样一种培养学生的方式,我们现在也带到自己的教学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这是我们从老师身上学到的非常宝贵的东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刘亚丁教授说:“王老师讲课,总是将自己平生积累的很多精华都倾述出来。他的课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真理的追求,看到了他对知识的不断探寻。他的这种精神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我读书时,年纪比较小,是从文化的沙漠走出来的苦孩子,王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他的课堂上能够吸收到新思想,使我们渴望知识的心灵得到滋润。今天回想起来是一种难以表述的感情,他开拓了我们精神的疆域。”在谈到王世德教授的学术研究与人格魅力时,刘亚丁教授说:“王老师的研究是与时俱进的,王老师不但研究美学的特点、本质和规律,还从一个纯粹的美学走出去,走出校园、走出狭隘的传统的美学范畴,去研究广阔的审美现象和规律。王老师积极地写作电影评论、电视剧评论。近几年来还出版了《影视审美学》的专着(1999 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王老师甚至还涉足新媒体领域,例如在这几年的《文艺报》上发表的论述网络文艺和手机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文章(现也收录了文集第一卷)。他还不断地在更深更广地关注人们生活当中发现与审美有关的多种丰富的新现象,这种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谈到王世德教授当前的生活与研究情况时,四川大学成先聪教授说:“由于师母有病,王老师平常要用很多精力去照顾师母,而且王老师已经 83 岁的高龄了,身体也不是太好,面对自己的困难,他从来不说,并且至今任然勤奋读写不止,这给我们树立了一个笔耕不辍、研读不止的榜样。”王世德教授有句名言:“美学研究在坚持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要面向现实,加强应用”。王世德教授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代文坛》主编罗勇指出:“王老师是一个真正认真做学问的人。在美学基础研究方面,他不断地求新求变,例如在他的《美学新趋势》中借鉴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王老师在作基础研究的同时,又将美学的基础理论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艺术门类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我觉得他既是一个美学的研究者,也是一个美学的运用者,不断开拓和创新的学者。”
除了王世德教授门下的学生以外,四川省学术界的一批较有成就的教授和领导都曾或多或少地受过王教授的影响,如廖全京、艾莲、罗明、杜建华等都提到曾受过王老师的教益。在与会人员的发言中,王世德教授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后学的帮助与启迪一直是他们不断强调的主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廖全京回忆当初在《当代文坛》杂志的前身《文坛》做编辑时,由于工作原因,拜读过王教授大量的文章,并深受启发,他谈到:“王教授对待学问非常真诚,他做研究、写文章总是先广泛认真地收集资料,不轻易下结论,文章写完之后反复推敲,这是一种对‘美’的真诚、对事业的真诚、对学术的真诚,这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在谈到王教授对戏剧的研究成就时,廖全京指出:“王教授研究戏剧有个特点,即学理性与时效性紧密结合。他并不因为自己在学校,做研究的成果就要非常的学理化与系统化;同时他也不因为研究评论的是戏剧的现状就只是追求实效性。他总是能将学理深入和现实实效这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既要有学理经典意义,又有现实指导作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艾莲,特别提到王教授的审美学研究对自己的启发很大:“王教授常说研究美学应该注意美学本身及其上下左右几个方面,所谓上就是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武装,所谓下就是要联系生活和艺术中美的创造、欣赏和评论的实际,所谓左右就是运用相关学科来充实、丰富美学的研究。”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杜建华在谈到王教授对自己的提携时举了个例子:“我写了两本书,找到王老师,想请他为我写推荐,当时王老师已是知名学者而我只是普通晚辈,王老师面对我毫无架子,他平易近人,当时就非常热情,并很快就为我写了,这让我十分感动。”对于后学的培养,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罗明谈到:“王教授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非常关心,我就是属于基础不太好的,特别是在美学方面没有基础,王老师对我们非常关心、循循善诱,不断启发我们,经常给我们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大家讨论,王教授自己也会加入其中,还经常带着笔和本子来学生宿舍与同学们讨论问题,那时在王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很好的学习风气。”
年过耄耋的王世德教授是我国着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终身获得者。现任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创造学会常务理事兼美育委员会会长,四川省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王世德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我国美学理论、美学实践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在现今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他对身边的许多朋友与同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美学研究,王世德教授开创性地提出“美学就是审美学”,他出版的专着就叫《审美学》,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于 1987 年出版。他去除了传统美学的抽象、晦涩等缺陷,扩大和加深了戏剧、美术、舞蹈、音乐、影视、摄影、书法、杂技、广告、养生、奇石根雕、休闲旅游、饮食烹饪中的审美现象和特征,甚至研究了数学、物理学、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以及模糊数学、现代通讯技术等给美学的启发,新的网络文艺、手机文艺的审美特征,打通了美学和其他学科相融相连的通道。他对于美学研究已经突破了传统学问的界限,而上升到美学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作用进行研究,有创新的深广度。2013 年 5 月由巴蜀书社最新出版的四卷本《王世德文艺审美学文集》,汇集了王世德教授在他已经出版的十多种专着以外,尚未结集出版的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近 200 万字,与其十几部专着,一起构成了王世德教授整个博大精深、体大思精的学术体系。《文集》收录的文章不仅包含美学、文艺学等其中应有之范围,还涉及其它有关的领域,例如《易经》、儒、道、佛、禅宗、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等给美学的启发,有很多创新性的新见解,还有他 2013 年 4 月新写的文章,其中对美和审美的特性、实质和规律提出了最新的见解,并在去年(2013 年)9 月号的《美与时代》发表。他的很多文章为美学的某些领域填补了学术空白,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王世德教授一生致力于美学研究,他的美学研究可以说是“根深叶茂”,就像一棵大树一样由根基上伸展开来,向各个学科新领域不断发散拓展。王教授将学问融入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他“孜孜不倦、永不懈怠”的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
正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傅其林教授在总结中说的:“王教授的人格是一种‘美’的人格,这与学术人格是融为一体的,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王教授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精神,延续给了他的学生,这对于我们四川大学当前人才培养,对于我们文学与新闻学院优秀人才的培养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的确,王教授的“美”是一种“大美”,是一种将生活、学问、人格与育人融为一体的“美”,是王教授身体力行、热爱生活、钻研学问、献身学术的体现,正像王教授常说的:“我们要创造最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人生实在是一种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