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近年来人口激增、人类活动频繁,矿物燃料用量猛增,再加上森林植被破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造成了温室效应加剧,将会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给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等多方面带来影响.只有设法减少燃料的使用量,开发新能源,广泛植树造林,禁止砍伐森林,有效地控制人口,才能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下面是搜索整理的关于温室效应的论文6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于温室效应的论文第一篇:澳大利亚能效与温室效应绩效审计的借鉴与启示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与日俱增,气候变暖和碳排放已经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政治和经济筹码,世界主要国家都已逐渐开展环境审计来应对环境问题。以澳大利亚能效与温室效应绩效审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澳大利亚温室能效审计的背景、审计风险、审计程序、审计策略和建议等内容,同时也对我国如何进行温室能效审计作出了分析,从而辩证地学习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方法,促进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温室效应;绩效;审计程序;政府审计;
澳大利亚政府在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将碳排放和能源使用效率列入审计范围,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得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1 澳大利亚能源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审计的立法框架
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全球性挑战,影响到水资源、粮食生产、人类健康、基础设施和能源系统等澳大利亚所有六个州的方方面面,历届澳大利亚政府都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州和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方案和举措来减少排放或协助社区适应气候变化。2008年,在澳大利亚六个州司法管辖区共制定了550项气候变化相关的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是温室和能源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授予了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对其监控以实现对温室和能源的监测目标。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鼓励低排放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议会于2007年9月通过了《温室和能源报告法案》(NGER法案),该法案要求建立一个强制性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报告系统来取代一系列基于自愿性行业调查的温室气体或能量测量机制。NGER旨在建立一个单一的国家报告框架,其参与者包括最高审计机关、相关国际组织、特别工作组等,协调各个州的温室气体排放,NGER的五大目标是:①在未来发展中巩固引进的碳排放交易计划;②告知、宣传澳大利亚政府和公众有关温室排放和能源效率的相关政策;③履行澳大利亚的国际报告义务;④协助联邦、州和地区政府实施开展项目和活动;⑤避免重复与美国领土类似的报告要求。该法案由气候和能源效率变化部进行管理,立法框架体系包括法律主要框架和附属法例,主要立法于2008年1月生效。
澳大利亚在NGER法案立法之后,同时根据NGER法案实施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政策。①制订了国家温室能源报告计划,要求相关企业必须依据NGER法案法律框架进行在线注册,使用在线报告系统,据此实现能源和温室排放数据的自动计算;②政府引进了碳定价机制,确定在2012年7月出台在3年~5年内排放总量交易计划,表示目前澳大利亚约500个碳排放大户,排放量超过25万t的企业将会直接根据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实施碳定价机制;③对违规行为制定了处罚措施,民事处罚最高多达22万美元,违规行为包括公司未按时注册、报告信息中错误信息过多、没有持续的记录过程,未履行相应的义务等;④政府还设立了管理NGER法案的能源数据官盖多(GEDO),盖多根据NGER法案对相关事项进行监管,包括:国家温室和能源注册、监控且要求强制遵守的法律、对公司进行审计、数据的披露和公布、公司注册和注销。
图1 澳大利亚温室能源排放审计立法框架
2 澳大利亚能源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审计的目的和内容
2.1 本次审计的目的和范围
本次审计的目的是评估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的实施效力和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的管理绩效,评价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的方案是否有效实施,管理的完整性、安全性和数据方案的质量;并且监控企业界是否遵守了NGER法案的规定;并简化澳大利亚政府协议中要求的报告程序,提高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的效力和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的工作效率,更加有效地帮助澳大利亚政府进行节能减排工作。
本次审计范围主要包括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交付和使用过程中相关的条例法规,包括2007年9月制定的《国家温室能源报告法案》,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澳大利亚企业报告阈值统计”;另外还涉及企业近年排放数据报告、对注册企业的调查回访以及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记录。
2.2 本次审计的主要内容
2.2.1 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实施规划和交付情况
2.2.1.1 主要举措。
澳大利亚政府着手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软件,主要举措有:①公开发行出版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的使用教程和技术教程;②在特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法定管制;③使用软件的申请人必须进行实名注册,软件处理时也需要进行申报;④在起草和输出报表的时候,收集数据和写出的报告需要在线注册;⑤在线报告系统开发和企业的电子注册,在线报告系统培训课程的推出;⑥数据质量保证,分析报告的数据与其他公开现有的数据集,以确定报告数据的可信性和完整性;⑦审核和合规性流程:审核过程的规划,审核的内容包括权力、责任、领导、组织、指挥和控制等。这些工作的重点在于既要便于登记,也要便于报告。
2.2.1.2 规划情况。
在建立NGER方案的同时,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也准备引入排放交易方案——碳污染减排计划,政府提出建立一个独立实施和管理的碳污染减排机构,准备合并气候变化和能源效率部以及可再生能源部,以减少重复和交叉。在2009年,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制定了一项包括60个文件的阿克拉计划——开发一个在线软件取代在线报告系统。但是这项计划在2009年并未通过参议院的审核,要求延缓至2012年,这就意味着建立阿克拉计划被放弃,全面推广建设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计划。这就要求工作重点仍然在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的管理活动方面。
2.2.1.3 交付情况。
在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交付使用的过程中,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已经制定了全面的指导材料,协助企业履行自己的义务,其中包括: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特定环境下的测量技术准则、覆盖更复杂的合规性的补充、情况说明书涵盖的事项(如注册流程、记录保存)、在线实时通讯、在线计算器等,指导材料会在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网站上进行更新。
审计人员对注册的66家企业进行回访,设定“非常好、好、一般、不好”4个等级供企业评价,除此之外,审计人员还邀请注册企业进行访谈和讨论,对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的使用进行反馈;并在合规性方面对注册企业进行了是否遵守规定实施了监控评价,业务流程方面对企业是否达到排放绩效目标进行评估。
2.2.2 数据收集和管理
在NGER立法中数据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在线报告系统负责收集各类企业每年的能源排放数据,并进行准确性评估和数据维护。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在各个企业排放数据的自我评估基础上进行指导。公司必须使用在线报告系统以电子报告的方式提交最终报告,并在财政年度结束的4个月内提供由首席执行官批准的该报告的硬盘拷贝。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负责在线报告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要求企业直接在线报告系统录入数据,确保数据的质量并对公众进行数据披露。企业提供给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报告的关键是提交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之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自我评估数据的质量。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流程有助于减少输入过程中的错误,并对独立验证数据的完整性提供了额外的保证,任何错误应该在报告提交前交由公司纠正部门予以改正。审计署通过对注册公司的调查,试图回答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报告中温室气体和能源排放数据是如何取得的。其中包括手动录入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电子表格数据、重新设计财务管理体系用于温室能源排放数据报告、对外包给第三方的企业进行系统的调查。
为符合NGER法规,审计人员必须详细记录对注册公司的信息审计过程,包括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详细信息;为了解注册公司是否按照要求保存数据记录,审计署对企业和公司进行采访核查,或者核查以往报告的样品及温室能源审计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在保存记录方面的实践行为,审计署对排放报告中具体相关物质进行了调查。
2.2.3 合规性管理
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所描述的合规性即鼓励企业自愿、未遵循的将会被处罚。合规的主要责任在于注册公司,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的职责是根据合规性的结构框架管理存在的违规风险。注册公司未按照立法要求提供排放数据的,可以给予强制手段。审计署主要检查了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管理的合规要求,包括:合规性框架、合规性的政策实施、符合登记和报告的要求、合规对注册公司成本方面的影响。
2009年,合规法案进行修订,加强了对部长决策权利的审计。2010年3月,允许个人申请注册成为温室和能源审计师,要求建立审计人员登记的信息。同时也审查了合规法案的执行情况,包括审计过程中是否违反法例、员工培训和绩效开发流程、与其他政府协调机构的安排、监管活动的操作程序、合规性监控战略、对测量系统性能的评价;在2011年中期开始,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试点审计过程中,检验了审计方法和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包括22个审计过程,10个合理保证,7个有限保证,5个验证。在对注册要求审计方面,对3个值进行了审计,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阈值、能源生产门槛、能源消费门槛。
3 审计结论和建议
3.1 执行、规划和交付方面的结论与建议
经审计调查,审计署认为重大政策决定和资源配置的修改是造成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延缓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涉及复杂性和技术性的挑战,但是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仍然克服困难实施了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制度。然而,由于资源的限制和激烈的优先事项竞争,合规审计功能最终未能敲定,有效的合规审计是碳定价实施机制的前提。另外,业务规划流程也有了相应的更新,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也确定了初期的主要风险,尤其是在IT支付系统方面的风险。
由此,审计署提出以下建议:①继续研发新型的综合独立管理平台,在2012年可以使用的时候,避免出现过多的技术问题和系统漏洞;②开发新的功能,使其能大范围的覆盖大中小各类企业排放数据;③提前尝试进行平台的合并,修改合并中出现的问题,为以后减少工作量;④完善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各部分功能的使用情况,可以开放反馈系统,有问题可以直接进行在线反馈,避免影响软件正常使用。
3.2 数据收集与管理方面的结论与建议
经审计调查,审计署认为,收集、记录和自我评估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数据的过程相当困难和复杂,同时对企业来说也存在很大的困难,距离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最常见的做法是由公司根据使用手册使用电子表格来手动捕捉自我评估NGER数据,只有极少数实现全自动化收集填报。尽管成本相对较低,电子表格操作手册增加了错误的概率,并使其更加难以确定数据的准确性。有些排放数据特别小的企业或者承包给第三方的企业,对报告的评估有一个最低的门槛成本,这种做法将增加公司注册的监管负担和部门的合规工作。独立的第三方已协助近一半注册企业认证数据的完整性。
审计署提出以下建议:①政府应该减少企业引入的成本,审计署建议气候变化和能源效率部评估企业引入新的检测系统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②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自动化的升级,降低企业工作和行政部门在系统检测方面的负担。
3.3 合规性管理方面的结论与建议
经审计调查,审计署认为,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合规审计功能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及时满足对国家温室和能源报告系统及时性的要求,具体的工作就是需要建立一个功能性可操作的合规审计框架。审计署建议:①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从业水平,针对审计过程中的漏洞需要加强审计人员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信息;②降低企业合规的成本;③推广试点成果,在合适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4 澳大利亚温室与能效审计借鉴和启示
4.1 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方面
①加快温室能源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完善,相关生产排放企业要进行实名注册,实施问责制;②加大对温室能源排放数据监测软件的研发力度。
4.2 审计报告的结构方面
我国的审计报告结构形式单一,只有审计长的致辞和审计发现。澳大利亚政府审计报告包含摘要、审计发现、附录、图表、缩写词等;我们国家审计部门可以适当丰富我国审计报告的结构。
4.3 审计报告内容方面
我国审计署出具的审计报告只有审计结果,不涉及审计的具体内容;澳大利亚政府审计在审计内容涉及审计框架、具体审计信息、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以及政府做出的回应等,内容多样,形式丰富。
4.4 审计结果反馈方面
在审计署出具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后,会把审计材料及报告移交司法机关;澳大利亚政府则是要求气候变化暨能源效率部对审计结果做出回应,并要求该部门拿出明确的方案。
4.5 审计方法方面
①完善我国温室能效审计的法律法规,审计风控重点及合规核心应该是被审计资料是否符合这些已经制定的法律法规,同时在能效审计发展过程中遵循“边审计边完善”的工作思路,要在实践过程中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②扩大审计的范围,对于一些规模大、结构复杂的企业应该对与其有密切业务往来或者委托代生产相关企业进行相关审计,侧面验证审计数据真实性;③进行审计之前,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监测记录软件进行测评,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作出评估,确保所记录的数据是有效完整的。
参考文献
[1] 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 Climate Change and Energy Efficiency:Administration of the National Greenhouse and Energy Reporting[R].2012.
[2]蔡春,郑开放,陈晔,等.政府环境审计对企业环境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一- 基于*三河三湖环境审计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 2019.(6);:3~ 12.
[3]骆良彬,史金鑫政府环境审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 2019.(6)-.74 ~ 79,146.
[4]吴勋,郭娟娟.国外政府环境审计发展现状与启示--基于WGEA全球性环境审计调查[J]审计研究, 2019.(1):31 ~ 40.
[5]何秀芝,李朝旗,丁志开源GIS软件和空间数据库在资源环境审计中的应用路径[J]审计研究, 2020,(2):22 ~ 28.
[6]曲国华,刘雪,李月娇,等.政府监管与企业加入第三方国际环境审计的模糊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20.(1):113~ 121.
关于温室效应的论文第二篇:利用威尼尔传感器探究水蒸气的温室效应
摘要:利用威尼尔(Vernier)传感器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分析、证据推理可以验证除二氧化碳外水蒸气也是一种温室气体。通过威尼尔传感器实时采集不同气体样品在太阳灯模拟日光照射下的升温数据,让数据变化趋势清晰直观地呈现在眼前,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平时无法可视化的温室效应现象。本实验是对中学教材温室效应有关内容的很好补充,既贴近生活与自然,又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温室效应;水蒸气;威尼尔传感器;
Abstract:It can be proved,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vidence reasoning from the inquiry experiments with Vernier sensors, that vapour is also a kind of greenhouse gas, only less well-known than carbon dioxide to most people. Collecting data of how the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kinds of gases rise when exposing to the light of sunlamp with Vernier sensors can present a clear and evident trend of changes, helping students to have a visual perception of the normally invisible phenomenon of greenhouse effect. This experiment was relevant to daily life and the great nature, which would be a perfect supplement to the content of textbook and would contribute to an improvement in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hemistry.
1 实验目标
(1)通过使用威尼尔温度传感器,让学生直观体验温室效应的可视化模拟,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并探究水蒸气的温室效应,从中体会基于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科学思维。
(2)通过研究数字化实验动态生成的数据、图表,提高学生观察对比、证据推理、信息加工、分析归纳等能力,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利用“手持技术”解决问题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心理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会探究性学习。
2 创意来源
温室效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历史上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签订,直到今时今日的各种全球环境气候大会,始终把温室效应作为国际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大众已经熟知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但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学生并不知道水蒸气也是温室气体,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冲突。水蒸气的温室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被人们所熟知,且绝大多数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中也并没有提到水蒸气。笔者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此知识的补充,但如果只是简单灌输给学生,印象不深刻。为了让学生从认知冲突开始学习,促进深度学习,并从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关键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笔者决定创设探究情境[1,2]。
水蒸气是否为温室气体这一话题,曾经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有的学者认为水蒸气可使大气降温,还有的学者认为水蒸气可使大气保温[3,4]。当今的主流观点认为温室气体是能通过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外线而减少热量向外逃逸的气体,通过卫星红外照射实验发现有一定波段的红外线会被吸收,而水蒸气与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气体都在上述波段具有吸收带,实验测得水蒸气能高效吸收长波红外辐射,故水蒸气也应该是温室气体[5,6,7]。
本组探究实验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不同气体样品在相同光照条件下的升温情况。由于直接在太阳光源下照射气体样品耗时长,且受天气条件限制,不适合在教室内作为固定的课堂实验,所以笔者选择购买爬宠专业灯具来模拟太阳光源。为了让气体样品温度数据的呈现更加直观便捷,又借助了威尼尔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的自动化使实验操作变得简单,图形、图像的集成等多种模式的显示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采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8,9,10,11]。
3 实验试剂及仪器
实验药品:大理石、稀盐酸、蒸馏水、浓硫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硅胶干燥剂。
仪器:威尼尔数据采集器、威尼尔温度传感器、威尼尔湿度传感器、太阳灯、集气瓶、橡皮塞、镊子、水槽、洗气瓶、锥形瓶、导管、长颈漏斗。
4 实验装置及构造
本实验的主要装置构造见图1,以太阳灯模拟太阳光源,用威尼尔数据采集器和威尼尔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不同气体样品的温度(采集频率为0.5 s),再由软件Logger Pro将升温数据及变化趋势直观显示在电脑界面上,以此探究不同气体的温室效应。为了更好地控制条件的一致性,使不同的气体样品与太阳灯光源保持距离一致,笔者专门制作了一张坐标纸用于寻找光照样品的等效点,纸上以太阳灯的光源位置为圆心画了一个圆周辅助线,在选定为出光方向的半圆内又画了等圆心角的数条半径。做双瓶对比实验时将集气瓶放于圆内相等圆心角的空间,与圆心等距且轴对称。做3瓶对比实验时,因选择的集气瓶体积较大,若全部挤在圆内则过于拥挤且会出现遮挡现象,故将3个集气瓶的瓶底圆心放置于坐标纸辅助线的圆周上,这样使3个集气瓶距离圆心光源的长度都为半径长度,从而实现3瓶与圆心等距且互无遮挡。通过空白实验,验证了在本实验条件下光照一定时间后,放于预设位置的样品升温状况几乎一致。每次实验时,都将坐标纸垫在桌面上用于仪器定位,旨在让数据更加严谨。
图1 实验装置
5 实验步骤及现象
5.1 准备工作
(1)收集干燥空气样品
用集气瓶收集1瓶空气样品,加入适量硅胶干燥剂,并塞紧瓶塞。每隔12 h更换一次硅胶,重复操作,直至蓝色硅胶不明显变色,随后用威尼尔湿度传感器检测得相对湿度约为10%,密封保存。
(2) 收集湿润空气样品
用集气瓶收集1瓶空气样品,底部滴入适量蒸馏水,并用威尼尔湿度传感器测得相对湿度可达90%以上,密封保存。
(3)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较干燥的二氧化碳样品
以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用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洗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燃着的木条放瓶口验满,若熄灭说明已收满,密封保存。
(4)排水法收集较湿润的二氧化碳样品
以大理石和稀盐酸为原料,用装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洗气,用排水法收集,气泡从瓶口向外冒出时说明已收满,密封保存。
5.2 演示实验
5.2.1 对比干燥空气、较湿润二氧化碳、较干燥二氧化碳在太阳灯照射下的升温情况
将数据采集器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再将3根温度传感器分别与上述3瓶气体样品相连,打开太阳灯,采集数据,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中较湿润二氧化碳样品、较干燥二氧化碳样品和干燥空气样品在太阳灯照射下的升温曲线见图2,实验现象表明:较湿润二氧化碳升温最快,较干燥二氧化碳其次,干燥空气升温最慢。
图2 实验5.2.1过程中不同气体样品的温度变化曲线
5.2.2 对比干燥空气、湿润空气在太阳灯照射下的升温情况
将数据采集器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再将2根温度传感器分别与上述2瓶气体样品相连,打开太阳灯,采集数据,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中湿润空气样品和干燥空气样品在太阳灯照射下的升温曲线见图3,实验现象表明:湿润空气比干燥空气升温更快。
图3 实验5.2.2过程中不同气体样品的温度变化曲线
5.2.3 对比干燥空气、湿润空气、较湿润二氧化碳在太阳灯照射下的升温情况
将数据采集器与笔记本电脑连接,再将3根温度传感器分别与上述3瓶气体样品相连,打开太阳灯,采集数据,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中较湿润二氧化碳样品、湿润空气样品和干燥空气样品在太阳灯照射下的升温曲线见图4,实验现象表明:较湿润二氧化碳升温最快,湿润空气其次,干燥空气升温最慢。
图4 实验5.2.3过程中不同气体样品的温度变化曲线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从上述3组对比实验的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温室气体,2种气体混合后温室效应会更明显。有学生课后提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混合后保温效果增强是否由碳酸生成导致,进一步查阅文献和逻辑推理发现这种可能性很小,真正的原因应该是2种物质红外吸收的波长范围有所不同。碳酸是热稳定性很差的物质,在常温下就会分解,受热将更易分解,也尚无文献证实能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捕获气态碳酸分子(固体纯碳酸晶体虽已制备出,但制备条件也非常苛刻,且要保存在绝对无水环境中,遇水又会剧烈分解)[12],即使在本实验中二氧化碳分子与水分子发生低概率的有效碰撞产生极少碳酸分子,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分解;所以反应CO2+H2O==H2CO3难以在水为气态时发生。再考虑到温室效应过程主要是吸收长波红外光[5],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的红外波段为12.5~17 μm左右,而对于18 μm以上和8.5 μm以下的红外辐射,水蒸气是最主要的吸收体[6]。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红外吸收带有所不同,所以2种气体混合后能吸收的红外波段范围就更广,故而保温效果更佳。正是大气中多种红外吸收波段各不相同的温室气体,共同实现了大气层的保温效果。
6 实验设计特色
(1)本实验体系可对教材温室效应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可以让学生获得从教科书中无法得知的知识。题材选择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简便的数字化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时、精确、自动化地呈现,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通过软件Logger Pro的快进回放功能还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已做过的实验数据图像。
(3)本实验体系将实验探究与“手持技术”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研究式的学习。
(4)由威尼尔传感器现场采集不同气体样品在太阳灯照射下的升温数据,温度变化趋势清晰直观,学生继而通过对比分析和证据推理,可以验证二氧化碳确实是温室气体,并发现水蒸气也是一种温室气体,且2者混合后会使温室效应更明显。
(5)源于认知冲突的情境创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将问题情境设置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节点,能让学生对已有经验产生激烈冲突,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萌发探究欲望,而且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深度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将利用威尼尔温度传感器探究水蒸气温室效应的模拟实验用于课堂教学具有诸多优点与特色,学生从此拓展实验中获得了知识,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实验的设计与讨论环节,学生体会了基于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科学思维。通过基于传感器数据的推理,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整个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向探究性学习转化,帮助学生将生活常识转变为科学认知,将学生从经验拥有者转变为经验建构者。
灌输固然也能使学生拓展知识,但是缺乏新鲜、动机的教学将使课堂丧失活力,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自然无从谈起[13]。为了实现“育人”的教育目的,教师不应把学生视为“空的容器”进行直接灌输,而应当将自己和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与技术,开拓视野,敢于创新,密切联系生活,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祥化学教育,2009,30 (11):46-49
[2]孙佳林,郑长龙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5):59-63
[3]寇景敏,李国尚国外科技动态, 1998(8):6-8
[4]王绍武龚道溢.地理研究,2001(2):153-160
[5]刘天飞,曹开奉王伟群.化学教与学,2016(5):78-80
[6]丁惠萍,张社奇,骄绒物理2003(2):94-97
[7]殷宁生物学教学,2011(12):44-46
[8]钱扬义手持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及心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8-79
[9]钱扬义手持技术在理科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6-39,133 -137,159-161,223,228
[10]江世忠,谭显华邓峰,等化学教育,2006,27 (12):40-41
[11]王保强,刘方云,李增坤.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5):68-70
[12] Bernard J,Seidl M,Kohl I,et al.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 50(8):1939-1943
[13]吴冯,王伟群化学教与学.2016(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