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气象服务是长白山气象局在各类服务中比较重要的一类, 自长白山气象局成立以来, 一直致力于提升旅游气象服务品质, 努力打造旅游气象服务品牌, 主要做法:做好节假日旅游气象预报服务、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范旅游气象信息的发布工作、加强旅游气象双方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为人们提供附冰落雪的温馨提示, 能够有效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提高避险能力, 更好地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旅游气象服务; 个性化; 精细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游客更加注重旅游的安全、品质以及舒适度, 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细致具体。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和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长白山是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国际AAAAA级自然保护区, 是国家级且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珍贵资源, 自2006年长白山保护区管委会成立以来, 致力于打造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长白山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以来, 长白山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 全区和景区的旅游总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9年游客数量首次突破了百万人次。随着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知名度也随之不断提升, 经济效益明显。长白山先后承办了国际冰雪论坛、长白山国际生态论坛、T20峰会等大型会议。各类大型会议的举办, 对气象部门的服务要求随之增高。
1 提升旅游气象服务的新思路
近几年, 通过不断探索旅游气象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 重点围绕“五有”标准建设旅游气象服务体系, 提高气象科技对长白山旅游强市战略的支撑能力。
1.1 健全组织机构, 开展特色旅游气象服务
针对旅游气象服务重点围绕旅游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 环境气象、生态气象、交通气象等旅游延伸气象服务, 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应急气象服务, 旅游气象科普宣传等打造覆盖长白山、辐射周边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
1.2 全力打造集监测、预警、服务于一体的旅游新景点
启动长白山旅游气象服务, 集旅游气象监测、科普、信息发布、气象环境体验、气象服务于一身。围绕旅游规划方案增设生态旅游气象观测点, 开展常规气象要素、负氧离子、酸雨等项目观测, 依托上级部门业务指导, 开展旅游气象服务。
1.3 提升游客和涉旅企业的旅游气象服务体验
通过与省台会商, 来自各位专家学者的亲临指导, 充分发挥气象、旅游部门和旅游协会在各自领域的技术与信息优势, 加强业务合作, 实现旅游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长白山气象局与区旅游部门联合成立了旅游气象服务专家联盟, 旨在优化旅游气象服务业务、开展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提高旅游气象服务覆盖面、加强旅游气象科学研究和提高旅游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从旅游发展角度为旅游气象服务提出科学指导意见, 为旅游景区、涉旅企业和广大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1.4 增强精细化、个性化的旅游气象服务能力
每年在长白山地区举办的各类国家型会议、论坛, 既是对气象保障的挑战, 也是发展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的契机。由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气象服务机制确立, 6小时滚动更新的12小时景区天气预报、可3小时更新一次的加密天气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周边机场和沿线道路天气预报、大会期间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实时更新的景区气象监测信息等各类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为大会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支撑。满足各类活动发展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业务。
1.5 开展个性化旅游气象服务
在池西区创新开展坠冰落雪气象服务, 向全区广大群众提供坠冰落雪专刊, 增加了服务种类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发布方式, 拓宽了服务渠道, 向人们提供贴心提示, 减少大块积雪坠落所带来的风险, 使受众获得防灾减灾的知识熏陶, 提高避险能力, 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服务效益
在旅游气象服务方案的实施下, 长白山气象局在面对重大节假日及重要天气过程中, 第一时间将景区气象、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指导工作和各类信息进行及时发布。针对突发事件,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气象产品和旅游气象产品的联合研发工作陆续开展并投入运行, 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交互性旅游气象服务特色产品, 规范并加强旅游气象信息发布工作, 增强了气象部门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普.旅游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对策研究[C].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 2013.
[2]朱金花, 乔云红, 徐世海.构建山西旅游气象服务系统推动旅游公共气象服务发展[C].气象服务发展论坛, 2014.
[3]王蓉蓉, 刘宏坤, 顾黎燕.保定市旅游气象服务业务平台设计思路[C].气象服务发展论坛, 2014.
[4]吴杰, 范海青, 燕成玉, 等.秦皇岛旅游气象服务系统设计及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7,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