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物理论文 > 大气科学论文

海平面上升论文(精选5篇)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刘曙光;刘洋;尹鹏
发布于:2018-04-03 共508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海平面上升论文【第一篇】】 海平面上升论文(精选5篇)
【海平面上升论文【第二篇】】海平面上升对海岛影响与对策的国际研究进展
【海平面上升论文【第三篇】】海平面上升对城市水安全影响研究及展望
【海平面上升论文【第四篇】】中国沿海海岸侵蚀与海平面上升探析
【海平面上升论文【第五篇】】论海平面上升对中国非沿海地区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有着重大影响。 学术堂在这里为你整理了五篇海平面上升论文的范文,希望你阅读后能有收获。

  【第一篇】题目:海平面上升对策问题国际研究进展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已成为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迫切需要相关国家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体系。论文通过解读领域研究文献, 从适应性转变、制定、实施等方面展示了海平面上升问题对策研究的国际研究进展。研究结果显示, 海平面上升相关对策的适应性转变包括由减排向适应的转变、改变环境的适应、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以及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 海平面上升对策的制定与实施包括有效治理系统构建、联合管理框架设计、科学政策关系协调、“邪恶问题”应对以及公众参与障碍削减等。已有研究结论对我国制定海平面上升应对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平面上升; 对策措施; 国际研究进展; 启示;
  
  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引起显著全球气候变化, 海气相互作用导致海平面上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报告 (AR4) 指出, 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0.18-0.38米 (B1情形下) 或0.26-0.59米 (A1FI情形下) , [1]有学者认为至少会上升1米。[2][3]海平面上升已经对全球沿海区域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产生复杂影响, 从中长期深刻改变人与沿海环境的作用关系, 需要研究沿海地区面向海平面上升威胁应对策略。本文通过检索21世纪以来关于海平面上升影响应对策略和模式等方面国际权威文献, 梳理海平面上升影响应对策略类型, 评析已有应对措施的科学性和缺憾, 以期为我国制定海平面上升系统对策提供基础研究参照。
  
  一、海平面上升对策的适应性转变
  
  (一) 由减排转向适应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被认为是解决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根本途径。适应概念最早由Burton提出,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 (TAR) 认为在实际或预期气候变化影响下, 需要强化自我调整与适应。[4]很长时间里, 学者们担心人们将注意力放在减排上, Al Gore认为适应会阻碍政治正确反应。[5]由于减排措施面临着巨大现实困难和复杂国际博弈, 至今未达成有效国际监督机制, 适应措施逐渐被重视。Pielke指出, 气候变化因素在所难免, 非气候因素逐步增加, 适应才是解决潜在威胁的实际方式。[6]欧盟认为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核心功能, [7]《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Stern报告等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二) 改变环境的适应
  
  改变环境的适应最根本做法是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来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损害, 维护人类现有利益。苏格兰为减少潜在海岸线退化, 延长了原先是自然系统的岩石抵御设施, 然而这很可能会破坏邻近海滩和沙丘, 长期来看将对农业用地和景观造成负面影响, 加重维护负担。[8]英国于1984年建设泰晤士河堰坝 (Thames barrage) , 不断上涨的海平面导致新大坝规划出炉。[9]这种适应会鼓励人们更加忽视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最终加大沿海地区生态脆弱性。尽管对海岸稳定存在缺陷, 但现有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此类适应上, 其原因为: (1) 政策制定往往寻求最好最快的成本收益, 建设抵御设施顺理成章成为最受欢迎的政策; (2) 技术修复思维定式、工程解决方案偏好和对资源控制观念, 导致人们忽视对其长期影响的评估。Hinkel认为通过修建堤坝和人工育滩造成的损失将比什么都不做要小得多, [10]Reeder等认为抵御设施可能丧失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11]
  
  (三) 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
  
  减少干预类措施一般是指人们有计划的减少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甚至撤出以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增强对海平面上升的抵御能力, 包括解构、甚至放弃影响生态环境恢复的人类设施, 不开发受威胁地区, 以及人口迁移。英国马利恩湾社区决定让港口恢复原来自然状态。[12]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的100万居民得到重新安置。[13]美国阿拉斯加一些社区也出现了迁移需要。[14]
  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是指通过改变日常活动、设施功能减缓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 包括制定早期预警和疏散规划、[15]改变基础设施的风格和功能。Meyer提出减少建筑使用寿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更为频繁的基础设施更换;[16]冰岛通过改变新建筑标准或改造老建筑的方法来增强抵御能力。[17]
  
  (四) 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
  
  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是指利用自然栖息地和自然过程来改善或避免自然灾害影响。由于意识到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在长期不是有效对策, 基于生态系统适应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评估显示, 高生态弹性地区的沿海系统能够更好的应对灾害压力。[18][19]
  促进沿海生态恢复被认为是应对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风暴等灾害在内气候变化的有效对策。印度洋红树林的恢复[20]和美国切萨皮克地区的海草恢复[21]都是出于此种考虑。现有几个对保存和恢复红树林的评估报告显示, 仅将木材、支持渔业、固碳和海岸保护计算在内, 计划和维护的收入-成本比大于4:1。[22][23]生态恢复工程对地区维护成本、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态服务水平都有很强正面影响。[24][25]
  
  二、海平面上升对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 构建有效治理系统
  
  有效的治理系统能够支持社会-文化和经济过程, 大幅改善生态系统的动力, 全球范围内的治理认为是解决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的举措。[26]Dutra提出一个比较完备的海平面上升应对治理框架 。[27]
  
  (二) 联合管理框架
  
  联合管理框架的提出是由于传统治理系统在解决气候问题时相关利益者与公众未参与其中, 造成效果不理想。Phillips和Jones指出, 利益相关者和政策制定者联合参与的海岸联合管理框架至关重要。[28]目前, 尚未形成比较合理和高效的气候变化联合管理框架, 这是由于:第一, 管理、组织和生态系统界限与程序不匹配;[27]第二, 政策制定的科学方法不完备;第三, 框架设计忽视科学共识与公共认识的脱节。
  
  (三) 协调科学政策关系
  
  目前尚未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海平面上升应对政策制定模型。Harvey通过对澳大利亚各州应对海平面上升对策分析发现, 仅一个州制定政策时完全用科学方法。[29]纯科学方法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可能原因包括: (1) 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内对同一现象的研究结果有时相互矛盾; (2) 不同维度上往往需要制定不同的政策; (3) 一种现象在不同角度和政策制定位置上往往具有不同含义;第四, 人们往往只是专注于技术解决方案和物理措施;第五, 科学共识与公共认识之间的脱节非常大。越来越多沿海城市开始将重点转向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工具应用和治理流程改进等方向, 而不再专注于技术解决方案与物理措施。[30]
  
  (四) 应对“邪恶问题”
  
  气候环境政策制定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问题-关注”周期循环过程, [31]其复杂性会放大复合和异质性社区公共决策的挑战, 这就是Rittel和Webber提出的“邪恶问题”。[32]其原因包括该问题对公众的意义模糊性, 以及对问题背后临时关系理解的不确定性, “邪恶问题”政策制定既不能通过合理计算和调查得出最好政策选项, 也不能通过相关利益者讨价还价的纯政治活动解决。[33]荷兰围海造地地区, 协商一致原则已成为解决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等问题合法集体行动的基石。[34]但社会异质性经常会导致水管理陷入无休止争论和争议, [35]造成规划困境。
  
  (五) 消减公众参与障碍
  
  海平面上升应对的科学共识与公共认识脱节影响到民众的参与度, [36]进而影响对策制定效率和实施效果。这是因为: (1) 在气候联合管理框架下, 公众代表作为相关利益者参与政策制定; (2) 对策实施需公众配合; (3) 公众自觉适应措施是适应组成部分。
  “心理距离”能够解释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与意愿度。Spence等认为, 拥有低自省心理距离的人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和减少对能源需求;[27]对灾害风险直接体验者和灾害易发地区居民更关注这些问题。[38]减少心理距离可以通过灾害场面可视化宣传, 家庭层面认知培育, [39]促进精英和非精英对话[40]等措施实现。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海平面上升问题对策研究国际进展阐述, 得出如下结论:
  
  (1) 海平面上升对策有着从“减排”到“适应”的演化过程。人们逐渐认识到短期无法阻止海平面上升情况下, 改变环境的适应和改变人类活动的适应, 前者解决当前问题是比较有效, 后者和由此发展出的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才是解决长期问题的有效方法。
  (2) 海平面上升应对体系建设出现上层治理体系建设与基层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复杂作用。有效的治理系统是解决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有效举措, 但强调政府发挥作用的治理一般忽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公众参与, 降低解决复杂社会-生态问题的有效性, 联合管理框架在解决复杂社会生态问题的相关利益者诉求上具有更好效果, 但框架设计面临诸如科学方法不主导、“邪恶问题”等问题。
  (3) 海平面上升应对政策实施过程时回归“人海关系”互动调整进程。需在认知海平面变化趋势等科学性问题基础上, 协调和推动沿海区域复杂社会群体形成更大共识, 铺平公众参与的可行路径。
  国际已有研究对我国的主要启示如下:第一, 我国应发挥后发优势, 将研究重点放在海平面上升应对的适应措施和市场化措施上;第二, 我国应该秉承“借鉴-改造-发展”的思路, 结合当今国情和沿海区情, 形成融入国土开发战略框架的综合性与协调性兼具的对策治理体系;第三, 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重视政府规划引导与公众参与动的综合治理实践, 推动提升公众对于海平面问题应对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Solomon, S. (Ed.)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Rahmstorf S.A semi-empirical approach to projecting future sea-level rise[J].Science, 2007, 315 (5810) :368-370.
  [3]Kopp R E, Simons F J, Mitrovica J X, et al.Probabilistic assessment of sea level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stage[J].Nature, 2009, 462 (7275) :863-7.
  [4]McCarty J J, Leary O F, Dokken N A, et al.Climate change2001: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McMasters P.Topic:the ozone shield-nations must join hands against a global threat[J].USA Today, 1989, 4.
  [6]Pielke R, Prins G, Rayner S, et al.Climate change 2007:Lifting the taboo on adaptation[J].Nature, 2007, 445 (7128) :597-598.
  [7]EC-European Commission.An EU Strategy on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Brussels, 2013, 16:2013.
  [8]Cooper J A G, Pile J.The adaptation-resistance spectrum:a class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adaptation approaches to climaterelated coastal change[J].Ocean&coastal management, 2014, 94:90-98.
  [9]Lonsdale K G, Downing T E, Nicholls R J, et al.Plausible responses to the threat of rapid sea-level rise in the Thames Estuary[J].Climatic Change, 2008, 91 (1-2) :145-169.
  [10]Nicholls R J, Brown S, Hanson S, et al.Economics of coastal zon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2010.
  [11]Adger, W.Neil, Irene Lorenzoni, and Karen L.O'Brien, et al.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Thresholds, values, governan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54-63.
  [12]DeSilvey C.Making sense of transience:an anticipatory history[J].cultural geographies, 2012, 19 (1) :31-54.
  [13]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in the Mekong Delta[M].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11:181-204.
  [14]NAS.America's climate choices[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0:144.
  [15]O'Brien G, O'Keefe P, Rose J, et al.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management[J].Disasters, 2006, 30 (1) :64-80.
  [16]Meyer M D.Design standards for U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the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 DC: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08.
  [17]Grannis J.Adaptation tool kit:sea-level rise and coastal land use[J].How governments can use land-use practices to adapt to sea-level rise.Georgetown Climate Center, Washington, 2011.
  [18]Steneck R S, Graham M H, Bourque B J, et al.Kelp forest ecosystems:biodiversity, stability, resilience and future[J].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002, 29 (4) :436-459.
  [19]Adger W N, Hughes T P, Folke C, et al.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to coastal disasters[J].Science, 2005, 309 (5737) :1036-1039.
原文出处:刘曙光,刘洋,尹鹏.海平面上升对策问题国际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1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