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长拳运动能量供应的特点与训练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12 共4898字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资料的日益丰富,余暇时间的增多。长拳以其特有的魅力越来越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广大社会成员的喜爱。近年来,长拳不仅训练实践有了飞速发展,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有很大进展,也就是说长拳训练学理论体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许多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陆续充实到长拳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之中,其中就包括项群训练理论。但是长拳训练理论并不是十全十美,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到目前为止,长拳训练还没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理论体系,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浮浅。本文就长拳训练所处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了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长拳决定因素和供能特点,提出相应训练方法。
  
  1长拳决定因素特征
  
  1.1长拳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
  
  在传统训练学中我们将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分为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两大类,但是现代训练学将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来理论三大类。在这里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比传统的多了一个项群训练理论体系,这种分类对现代的训练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今后教学和训练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方法。
  
  它是根据运动项目所需要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可将所有的运动项目首先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类。继而以各项目体能和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特征作为二级分类标准,把体能主导类项目分为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亚类,把技能类分为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亚类。技术主导类中,运动员在比赛中力求完成高难度的精彩动作,并同时着力展示运动美、人体美的所有项目,包括在水、陆、空、冰等不同场地竞技的项目,包括徒手和持器械的项目,集束为表现难美性项群。其中有体操、武术(套路)、艺术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冰舞、自由式滑雪、滑冰等。这里明确指出长拳属于技术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而表现运动员准确完成专项技术能力的射击、射箭和弓弩责备集束为表现准确性项群。技能主导类中的对抗性项目被分别归为三个项群,其中包括隔网、同场、格斗。
  
  在项群理论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断定长拳属于技术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项目(这与长拳的高、难、美、新的特点相吻合)。项群训练把长拳定为技术主导类表现难美性,这样分类有一定意义,它把长拳从众多项目中抽出来并且给长拳一个明确的定位。这样把长拳表现的特征进一步展现出来,这不仅使长拳的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而且为长拳训练和教学指引了方向。
  
  1.2长拳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分明,并有蹿蹦跳跃、闪转腾挪、起伏辗转和跌仆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主要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法和屈伸、知摆、扫转等不同组别的腿法,以及平衡、跳跃、滚翻动作。长拳技术以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呼吸、劲力、节奏为八要素。

  1.2.1长拳决定因素特征的体能特征分析
  
  长拳本身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体能,体能的好与坏对运动员长拳较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身体素质的力量、柔韧、灵敏、和耐力等方面。长拳要求运动员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柔韧性。也就是说长拳项目要求运动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准确、灵敏。

  1.2.2长拳决定因素特征的技、战术和心、智能特征分析
  
  长拳训练需要合理运用技、战术,技术主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项器械,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而在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编排上的扬长避短、动作的合理布局等方面,这是长拳的技、战术特征。武术不仅只有以上这些要求,而且要有具有一定的心、智能特征。在心、智能方面的感知觉灵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断精神。在智能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分析和判断动作。

  2 长拳能量供应的特点
  
  人体在各种运动训练中所需要的能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即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和氧化能系统。人体运动中能量输出的基本过程为无氧和有氧代谢两个过程,不同运动项目需要不同代谢过程作为其能量供应的基本保证,但一切运动过程的能量供应,都是由三个能源系统按不同比例提供,比例的大小则取决于运动的性质和特点。因此,人体不同能源系统的功能能力决定了运动能力的强弱。骨骼肌的供能体系包括三个彼此关联的供能系统,即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系统和有氧化系统。不同的体育项目运动时,由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参与收缩的肌肉类型不同故运动时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也不同。尽管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应该具有各自的特征,但运动不存在绝对的某一单一的能量系统的功能。长拳主要以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类型为主。
  

  

  我们根据上述三大能源功能特征可以分析出长拳主要以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类型为主。这主要是由长拳本身的运动特点所决定的,现代的武术套路竞技,包括太极拳、南拳和长拳及刀、枪、剑、棍等,项目的特点不同,运动负荷的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有关研究表明:长拳、南拳、器械等演练比赛时要求在1分20秒完成整套动作,时间短,动作数量多,最大心率均值都在180次/分以上,三者无明显着性差异,均属同一腔度范畴。有实验测试表明,其功能方式是以无氧糖酵解为主,故属于大负荷强度的项目。3提高长拳运动能力的训练对策不同运动项目中起主导作用的能量系统不同,在选择训练方法和掌握运动量时,必须知道训练方法的功能代谢分布特点,从而较为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我们知道长拳运动主要以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类型为主,这种代谢方式占 90%,也就是说长拳运动属于无氧运动。根据这种特性要想提高长拳就必须提高这种项目的供能系统能力。也就是说提高长拳运动水平就必须提高ATP.CP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例如:运用加速急跑90%可以发展 ATP.CP 和糖酵解的能量系统,穴形急跑 85%可以发展它,急跑训练 90%可以发展它。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时,能量代谢的规律和特点不同,怎样根据运动时的功能规律和特点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以提高其代谢能力是科学训练的关键。不同专项素质,其训练的方法和要求不同。可以通过提高磷酸原。糖酵解代谢能力来提高长拳运动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展 ATP.CP 供能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是提高搪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3.1发展 ATP.CP 供能能力目前,在发展磷酸原系统功能能力的训练中,主要是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其原则是:(1)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 10 秒;(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能超过 30 秒,因为短于 30秒时 ATP、CP 在运动间歇数量不足一维持下一次练习对于能量的需要,故间歇时间一般选择长于 30 秒,以 60 秒或 90 秒的效果更好;(3) 成组练习后,组间练习不能短于 3.4 分钟,因为ATP、CP 的恢复至少需要 3.4 分钟。与其他功能物质相比,磷酸原的恢复较快。剧烈运动后被消耗的磷酸原在 20.30 秒内合成一半,3.4 分钟可完全恢复。因此,发展磷酸原系统的训练,一般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训练。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短跑、跳跃、投掷和举重等项目比赛中,运动员要在 10 秒内以最大功率输出完成运动,从理论上来看,其能量主要由 ATP.CP 系统供应,但在能量供应过程中,相邻的供能系统也参与功能,且占一定的比重。所以,在短时间、高强度运动项目(包括长拳)的训练中,在注意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加强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即应有一定比例的大于 10 秒的无氧训练。

  3.2 发展糖酵解供能能力无氧耐力素质取决于无氧代谢能力由于磷酸原的功能时间短,所以,无氧耐力主要依靠糖酵解功能。要改善无氧耐力,首先必须提高糖酵解能力。3.2.1 最大血乳酸的训练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运动中乳酸生成量越大,说明糖酵解功能的比例越大,无氧耐力素质越好,所以最高乳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最水平,以提高400 米跑和 100米、200 米游泳以及最大强度运动 1.2 分钟的运动项目能力,例如:长拳。如能进一步提高乳酸生成能力,就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抗酸、耐酸能力,提高抗体疲劳能力。机体生成乳酸的最大能力和机体对它的耐受能力直接与运动成绩相关。研究表明,血乳酸在12. 20mmol/L是最大无氧代谢训练所敏感的范围。采用一次1分钟左右的超极量负荷不可能达到这一高水平的血乳酸。而采用1分钟超极量强度跑、间歇4分钟共重复5次的间歇训练,血乳酸浓度可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最高可达31.1mmol/L.表明1分钟超极量强度间歇4分钟的运动可以使身体获得最大的乳酸刺激,是提高最大乳酸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为使运动中能产生高浓度的乳酸,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1. 2分钟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地运用糖酵解系统供能的能力。在长拳训练课中,要注意掌握运动强度的休息时间。华罗科夫曾报道重复性训练中休息间歇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在休息间歇恒定的4×400 米跑的最后 2 次跑时,血乳酸下降,而递减间歇休息时血乳酸会上升得更高。运动负荷虽然相同,由于休息间歇不同造成不同的训练效果。为了掌握适宜的强度和休息间歇,在长拳训练课中也应经常进行血乳酸的测定。

  3.2.2乳酸耐受能力。

  乳酸耐受能力一般可以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而获得。因此,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一般认为在乳酸耐受能力训练时以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为宜。然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乳酸有不同的耐受力。乳酸耐受力提高时,肌体不易疲劳,运动能力也随之提高。有研究报道,当乳酸耐受力提高时,有关项目运动成绩也随之提高,武术长训练离不开乳酸耐受能力的训练。乳酸耐受力训练常采用超量负荷的方法。在第一次练习后使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目前认为 12毫摩尔 / 升的血乳酸浓度为宜,然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使机体在训练中耐受较长时间的刺激,从而产生生理上的适应和提高耐受力。在长拳训练中可采用 1. 1、5 分钟运动 4. 5 分钟休息的多次重复的间歇训练方法。1 分钟的运动可使血乳酸达到 12 毫摩尔 / 升左右,休息时间 4. 5 分钟,血乳酸有一定的转移,再进行下一次练习,使血乳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使机体适应这种刺激,从而提高乳酸耐受力。如果强度过大,休息时间过短,间歇休息中体力的恢复少,在 2. 3 次运动后血乳酸下降,运动能力也随之下降。我们在长拳训练课上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合理掌握好量、负荷、间歇时间、强度的尺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运动项目不断的发展,武术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为了武术更快的发展,我们不仅在武术理论研究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而且在实践训练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目前长拳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发展离不开长拳的发展,这就进一步要求长拳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训练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长拳运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研究,必须有系统的训练理论去指导训练实践。本文利用项群理论对体育项目的分类,得出长拳是既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一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拳决定因素特征,从而得出长拳需要什么样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力等,以及分析了长拳在训练中的能量供应方式是主要以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类型为主。本文抓住以上两个特征提出了训练方法,一方面是长拳运动能力要通过发展 ATP.CP 功能能力的训练来提高,另一方面是长拳运动能力要通过发展糖酵解功能能力的训练来提高,从需要的角度分析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2.
  [3] 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 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等待解决的问题[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6]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