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晋阳风火流星”当地人俗称“火流星”或“耍火炭”,是融合了中华武术精髓和民间杂技艺术的汉族传统民俗体育项目,起源并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地区元宵节民间社火,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风火流星”的表演工具是有一根一米多长绳索链接两个特制铁丝网笼而成.网笼有大小之分,现在表演用的网笼有拳头大小,表演时间通常在晚上,网笼里装满燃烧的木炭,看起来不起眼的道具在老艺人的手里挥舞,色彩斑斓,煞是好看.网笼在艺人周围呼呼生风,风催火势,火花飞溅,如同群龙飞舞,蛟龙闹海,甚是壮观.艺人在火龙中辗转腾挪,来去自如,不时变换着各种花样,却如信手拈来.
绚丽多彩的表演扣人心弦,让人应接不暇.2008年6月,国务院把“风火流星”作为传统体育类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风火流星”已经慢慢被时代所遗忘,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这一让人拍手称赞的绝技也走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然而晋阳风火流星具有很高的艺术、健身和文化价值,能够积极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为响应党的号召,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晋阳地区全民健身活动和文化复兴中也能起到了强有力推动作用,作为晋源地域独具特色的优秀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这项绝技在传承如果不引起社会重视的将再次濒临灭绝,因此对其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也显得迫在眉睫.
加强风火流星在晋源地区的保护和发展,不断挖掘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和体育价值,是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晋阳风火流星”是古晋源地区独具特色民间社火文化,也是晋源地区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对“晋阳风火流星”传承及其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价值,如果能将此传统民俗体育重新整理创编,使之成为晋源地区一项独有的经典民俗体育活动,也将更有利于“风火流星”这一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全民健身的需要出发,根据晋源地区所具有的人文环境、经济和地域特点,对“晋阳风火流星”所具有的民间性、民俗性、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现代体育开展的形式及特征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其传承和发展规律,探讨具有晋阳地方特色的风火流星发展模式,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山西全民健身活动作出积极探索.
2 风火流星的传承经历
“风火流星”最早兴起于明末清初,但当时的表演还没有加入武术套路,动作简单单调.民间传说“风火流星”源于民间杂技的“水流星”,也有说是由武术中的“流星锤”演变而来.
现在有据可查的“风火流星”的创始人是韩荣华,韩荣华师承山西车派形意拳大师车毅斋高徒李发春,韩荣华在祁县经商期间,又学习于戴氏形意拳师父贺大光先生,从祁县回到太原县(即今晋源镇)后,韩荣华刻苦练功,通过自己自身感悟,把传统武术的某些手法结合民间杂技技巧创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风火流星”,并创造和改编了一系列新的动作手法.“风火流星”有极强的观赏性,在庙会和节庆表演中让人眼前一亮,迅速在晋源一带流行,成为民间社火活动中必备的表演项目.
此后韩荣华开始收徒弟,将自己所创造的“风火流星”传授给他人,一时间在晋源古太原县一带已经先后涌现出聂富喜、聂连富、聂鸿义、韩玉贵、聂鸿寿、牛三宝等一批优秀表演艺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晋源一带曾涌现出一批精于此技的年轻人,太原市南北郊的厂矿、农村、部队留下了他们表演的足迹,在庙会和逢年过节的集会表演中也成为了必备节目.
随后“风火流星”不断创新升级,表演器材铁丝网兜也做得精致,表演也有单人双人和群体表演,手上动作也有馒头花,背花等多种形式,表演的套路也借鉴武术套路和街头杂耍,有火龙十八滚,悟空舞棍、火龙缠身、双龙开道等。再后来为了达到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又加之锣鼓,配合锣鼓的低沉高昂节奏,表演者动作时而缓慢如打太极,时而急促如猛虎下山,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风火流星”在表演者行、站、坐、卧、翻滚中来去自如。
正当“风火流星”为人们所追捧时,一次意外事故让它彻底陷入绝境,当时正直元宵佳节,在晋源郭家圪垛城隍庙附近社火活动中,艺人聂鸿寿又一次表演自己的新的绝活动作,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加之过节人们比较拥挤,周围群众距离艺人也比较近,正在这时,聂鸿寿一个快速旋转,手中的“风火流星”转的太快溅出了火花,正好落在一个围观群众身上,那人觉得自己吃了大亏,新年倒了大霉,一直纠缠说理,成了纠纷,事情最终在村委会的协调下得以解决,不过“风火流星”却从此停顿,它的危险性使它严明禁止在公共场合和集会上表演。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能让深受群众追捧的“风火流星”从此绝迹? 其实“风火流星”的停顿还有很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改革开放经济迅速的发展,社会也随之转型,国门的打开,外来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思想观念中,人们接触到了到了西方体育竞技,感受到了竞技体育带来的魅力,传统理念也开始得到了冲击,很多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开始远离人们的生活.
年轻人和老艺人都没有足够重视这些我们本土的传统文化,演练成为了问题,传承成为了问题,发展成为了问题,加上那次意外事故的打击,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风火流星濒临灭绝.近十年来,为了响应党文化复兴的的号召,又有一批人开始关注失传已久的民俗体育项目,韩金牛就是其中一个,他是韩荣华的孙子,开始不断的恢复”风火流星“技艺,收集和整理有关此项技艺的相关资料,在这期间还得到了”风火流星“第二代传人牛三宝、聂鸿义、聂连富、聂鸿寿等人的帮助和鼓励.2005年,在自己努力和多方支持下顺利成立了成立了风火流星民间艺术工作室,并在政府和当地有志人士的帮助下筹集资金成立了晋阳风火流星民间艺术表演队,韩金牛准备为了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干一番,积极传播和发展有关这项老民俗体育而努力着[2].
当初'风火流星'为什么会那么火?主要原因还在于表演形式复杂多样,人们看着惊险刺激.如果没有武术套路作衬托,看上去确实很单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以后又出现了一位发现和关注”风火流星“的人物,他就是贾天仓。贾天仓练得一手好流星锤,他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创出一套将传统流星锤法融于表演的崭新”风火流星“,而这套新玩法,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风火流星“在晋源一带又开始”火“了起来。而在晋源区新闻中心主任杨润德的牵线搭桥下,贾天仓和他的”风火流星“也频频曝光于省城各大媒体,这项消失30年之久的绝技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2008年6月1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风火流星“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单.
这对于我们来说,绝对是天大之喜。能得到国家的肯定,几辈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风火流星’的春天真的来了。自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贾天仓便成了大忙人。随着各种演出的增多和媒体的纷至沓来,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一切,对此,妻子杨建华起初并不理解,夫妻俩为此经常闹矛盾。”家里本来就不宽裕,他经常一走就是好几天,并且大多都是义务演出。家里老老小小的吃穿都得我一人照顾,当时确实想不通。“然而,善良的妻子最终还是拗不过执拗的丈夫,如今,杨建华已经成为丈夫老贾的副手,无论到哪里演出,他们都相约相伴。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民间文艺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展示舞台,贾天仓早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将”风火流星“舞到世博会去。所以,当省里正议定参加世博会民间文艺表演项目的时候,老贾毛遂自荐,带着一大堆道具,叩开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锐的大门。最后经过省文化厅仔细审查,决定同意风火流星作为山西的文化代表亮相上海世博会。
3 影响风火流星传承的因素
3.1 习练者身体素质要求高致使不能顺利新老交替影响其传承
纵观”风火流星“的兴衰演变,引人深索,风火流星沉寂 30多年来无人问津,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境地。”风火流星“的保护和发展更加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目前”风火流星“的传承还是老艺人带徒”手把手“的传承方式,伴随着社会的深化改革转型、城市化进程深入发展和人们群众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新时代的年轻人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民俗体育文化的亲和力不够,年轻人更乐意接受简单刺激的运动方式,加之这些非物质文化民俗体育活动又有独特的地域性,往往热衷于此项民俗体育的又是本地居多,从本地找到合适的传承者习练此技更是难上加难.再加上老一批艺人上了年纪,有的忙于生计,有的年迈无力,难于完整的表演和传授,”风火流星“好看却不好练,由于它融合了山西的形意拳,所以它需要表演者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平日里队员们刻苦演练,一边习武健身,一边努力提高表演技艺.
种种原因下不够重视”风火流星“使这一技艺在过去的30 多年里,走上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3.2表演形式的落后和政府不够重视影响其传承沉寂了近三十年,近几年”风火流星“才得到关注,2010 年 5月19日至23日,晋阳风火流星和五台山佛乐、孝义木偶剧、太谷秧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组台展演,代表山西省亮相于上海世博会宝钢剧场.作为开场节目的”风火流星“极为抢眼,传承人代表贾天仓和他的队友们,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展示了晋阳风火流星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了将祖父韩荣华开创的晋阳风火流星更好地传承下去,2007年韩金牛将它成功申报为”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该项目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其是在上海世博会展演载誉归来后,风火流星引起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也多次做出专题专栏报道;中国经济日报、香港大公报、北京青年报、山西日报等30多家报刊撰文报道;中国文化产业网、中国网、新浪网、凤凰网、优酷网、百度网、山西民间艺术网、山西新闻网等 20 多家网站也有文字、图片和视频介绍.
而今的晋阳风火流星在沉寂了30年后,旧貌换新颜,迎来了艺术生命的春天.
它的日渐复兴给我们以启示和思考:传统民俗文化和技艺的承传,离不开几代老艺人的执着和坚守以及对传统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良、创新和完善。此外,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支持也至关重要。太原市晋源区文体局负责人明确表示”:在古晋阳民间社火文化中晋阳风火流星据对是独树一帜,也是晋源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项目。对“晋阳风火流星”传承及其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现实价值,如果能将此传统民俗体育重新整理创编,使之成为晋源地区一项独有的经典民俗体育活动,也将更有利于“风火流星”
这一民间民俗体育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3.3 在现代社会时尚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不愿继承影响其传承
通过我们对晋源区田间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年轻的 80 后对风火流星只是知道,而谈起想不想学习,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太俗了,学习它没什么前途”.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当前西方文化在年轻人中成为时尚,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一种落后腐朽的文化,而接受笔者访谈的老艺人贾天仓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现在我们村子里会耍的只剩几把老骨头了,而我 50 大几了,还算是这里面最年轻的。要不尽快找几个传人的话,这项技艺消失的可不是一两个三十年那么简单的事了。”
“这徒弟可不是好找的。现在年轻人都想着如何挣钱,谁能把心思放在这里。再说,要想学习‘风火流星’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可不是任何人说学就能学的.首先你得有武术基础,其次还得对这项技艺感兴趣才行,必须坚持.”老艺人贾天仓交谈时说,他这些年也教了不少徒弟,但没有一个能真正出徒.“说白了还是一个态度问题,很多人来学并不是纯粹的爱好,而是想靠此挣钱出名.即使真正想学的,时间精力也有限,不能坚持.”通过贾老的这番话可以理解当前人不愿自主学习风火流星这门绝技已经是一个影响传承的严重问题.
4晋阳风火流星发展的思考
4.1对“风火流星”
本身器材、技术动作、表演形式的现代化改良,使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表演“风火流星”本身器材道具简单、单一,铁丝网笼里装满木炭容易在表演时溅射出来造成观众的人身安全.第三代传承人贾天仓平日无事就研究“风火流星”,对此事也相当关注,他开始用沙包、棉花填充物等道具来代替“风火流星”,为了使视觉效果更好,沙包、棉花包外面用鲜艳布料包裹,并系上彩带,这种沙包比上木炭的火星四溅安全很多,但视觉上却不够带劲,贾天仓并没有放弃,有次偶尔的机会,他发现了小孩玩的玩具“跳跳球”,这种玩具和风火流星,体积相仿,后来还发现了闪光的“跳跳球”和闪光棒,把闪光棒别在沙包两端,效果也还不错,经过进一步实验和探索发现,跳跳球震动,内部结构不均匀,做起动作来很难控制.
闪光棒别在沙包上,少了没有效果,多了两端过重,舞起来特别费劲,再加上这两种道具没有原来的火星四溅、惊艳四座,看起来像玩具一样贾天仓并没有气馁,他准备从改进道具本身入手,过去的的铁丝网笼手工编织,网笼的缝隙很大,木炭极易在表演中从中间的缝隙滑落出来,他开始用成品铁丝,并在铁笼上开了可以装填的小门,这种网笼网格小,火星不容易在表演中飞出,整体效果也和原来一样.
不仅如此,为了能够在上海世博会安全地表演,他们与上海方面多次沟通,最终用LED灯替代燃烧的木炭。贾天仓说“,上海世博会上安全是最重要的,为了防止火星飞溅,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也试验了很多次。最终,把木炭换成特殊的 LED灯,既安全又能保证演出效果不打折扣。”改进道具的同时,贾老也不断探索开进火光的颜色,他发现铁笼中加入铜粉火光会变成绿色,加入铝粉会变成白色,舞动“风火流星”时色彩开始变得斑斓,不光是原来单一的红色,然而对木炭的添加剂也是很难,这也需要社会的帮助,对器材本身现代化改良是“风火流星”走下去的动力。
“晋阳风火流星”目前流传下来的动作都比较简单化,没有高难度动作无疑使这项老民俗失去的很多亮点和惊艳,随着近几年发展和老艺人的不断突破,“风火流星”开发了从站立动作发展到坐着、躺着、翻滚着等一系列地面动作,把原来的单笼改成双笼,表演时火光划过的轨迹也由单圈变成双圈、四圈。表演也有单人、双人和群体表演,手上动作也有馒头花,背花等多种形式,表演的套路也借鉴武术套路和街头杂耍,有火龙十八滚,悟空舞棍、火龙缠身、双龙开道等。再后来为了达到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又加之锣鼓,配合锣鼓的低沉高昂节奏,表演者动作时而缓慢如打太极,时而急促如猛虎下山,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风火流星”在表演者行站坐卧翻滚中围绕打转中来去自如。
社会发展,老百姓的审美品味也不断上升,老艺人的不断坚守,推陈出新,不断的收集和整理有关“风火流星”的材料,借鉴其他开展较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先例,逐步改善和提高风火流星的本身器材、表演者装饰技术动作、表演形式的现代化水准,才能更好地开辟“风火流星”的未来.
4.2 家族式的传承形式、传承人的断代、习练者的充数让我们不断探索
“风火流星”的发展未来:把民俗体育文化引进学校,鼓励专门的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人中国文化的发展大多注重家族式的传承形式,一般由父辈传授子孙,使文化得以延续,戏曲、杂耍、绝活等传统技艺大多如此,在此尤为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武术,大多以血缘关系或者血缘关系的群体作为门类派别的格局.“风火流星”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延续了这种家族式传承方式,表演时往往一家老小齐上阵,帮助表演者完成表演准备和套路动作.目前传承人韩金牛就是风火流星创始人韩荣华的孙子,然而现在社会发展,传承人的子孙为了生计,大多不会特别关注传统的老技艺,“这门技艺的徒弟不好找,需要有一定武术基础,练习枯燥无味,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孩子家长往往不会让孩子学习此门技艺”.
一些慕名而来的学习者大多为了经济效益,希望能借助传统技艺得到钱财,通过我们对晋源区田间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年轻的80后对风火流星只是知道,而谈起想不想学习,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是:太俗了,学习它没什么前途.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当前西方文化在年轻人中成为时尚,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就是一种落后腐朽的文化,而接受笔者访谈的老艺人贾天仓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现在我们村子里会耍的只剩几把老骨头了,而我五十大几了,还算是这里面最年轻的。要不是尽快找几个传人的话,这项技艺消失的可不就是一个两30年那么简单的事了.”
现在,寻找传人已经成为贾天仓的头等大事。“这徒弟可不是好找的。现在年轻人都想着如何挣钱,谁能把心思放在这里。再说,要想学习‘风火流星’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可不是任何人说学就能学的。首先你得有武术基础,其次还得对这项技艺感兴趣才行,必须坚持。”老贾说,他这些年也教了不少徒弟,但没有一个能真正出徒。“说白了还是一个态度问题,很多人来学并不是纯粹的爱好,而是想靠此挣钱出名。即使真正想学的,时间精力也有限,不能坚持。”通过贾老的这番话可以理解当前人不愿自主学习风火流星这门绝技已经是一个影响传承的严重问题。说白了还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很多人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来的是滥竽充数,为自己博得经济回报和名声而来。说到头,还是真正能够懂得继这种技艺的学习者较少,面对较大的的活动场面,人手资源不足,找的人往往是没有一点基础,表演出来也是滥竽充数,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走进太原的那次演出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活动进行后,骨干人员较少,只能找来临时演员助阵,由于管理方式和演出待遇等方面影响因素很多人没有办法专门从事这一演出职业 .据考察发现,目前全国很多传统技艺出现很多类此传承人断代的情况,成为民俗体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瓶颈。
民俗体育项目进校园现在也是热门。其实早有先例,2009年开始,形意拳就被太古教育局列进当地中小学课程,受到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还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科书供孩子们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既有体悟又有感悟,同时培养了情操,把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到当地的教育中去,使学生从小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本地的传统特色,相对于隔岸观火的学习更接近真实生活,让学习者一生受用.
有关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目前“风火流星”因为其危险性还有有在校园可以传播,但是改良后的用沙包,棉花包代替火流星的儿童玩具正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风火流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又是是晋源一带独具特色的表演项目,应当让正处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就开始关注,这将成为“风火流星”的行之有效可持续发展方式.教育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学校在完成学生规定教育课程的前提条件下,也要努力的结合本地地方特色,依托地方的传统文化氛围,把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学校是学习和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光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得到科学的锻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民俗体育不仅具有健身性,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也有很强的熏陶作用。学校是一个良好和完整的社区,晋源地区处于省会太原,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的进入,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反作用也能为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改良和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4.3抓住山西新农村文化建设机遇,依托晋源地区民俗和节庆文化特色,加大“风火流星”宣传推广,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既与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体工作思路相契合,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春天来临了。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我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名列前茅,可是全民参加运动的比例却远远落后于他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国民的体质堪忧。要实现真正意义体育强国梦,要转变传统的体育发展理念,调整和拓展发展路径,除继续发展体育事业外,更有力且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近年来,作为绿色低碳、健康阳光的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持续走高,体育产业增加值已达到 3136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0.6%.据有关专家指出,2025 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 5 万亿元。风火流星发展的最终出路是要形成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地域文化资源。近几年,山西省委制定的“文化强省”战略方针在各方的推动下也效果明显.依托得天独厚的地域性,完全能把晋阳风火流星打造成为旅游品牌民俗体育项目,做成“富民强省”的一项民俗体育文化产业.
通过传媒文化促进风火流星的传承与发展传媒文化包括电视,电影,电台,报纸,网络等等,是公众传播的一种手段,有别于传统的书籍文化及承传文化的单一性.在信息化发达的当下,媒体的传播能量很大,网络出现以后,在各类电视、杂志、报刊、新闻中媒体介质推动下,李小龙、《少林寺》使大家开始重新了解武术,有关传统体育的的专题报道、传统体育的杂志、传统体育的专题网站层出不穷,把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讯息快速、直观地传递给人们.
同样,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风火流星”也能更好的为大家所了解和认识,具有生命力和持久力,同时,传媒的宣传报道也离不开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精悍艺术魅力,需要像“风火流星”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来增添大众传媒宣传报道内容的丰富性和亲和力.
政府文化部门通过举办相关论坛,邀请艺术家把风火流星提炼、升华、编创为经典的舞台表演艺术.因为不断创新的表演套路和流畅的动作组合,能够极大地提升“风火流星”的艺术观赏性和表现力.舞动的“闪光球”飞速旋转,星光灿烂、炫目多姿,再配以高科技的舞美、灯光和用干冰制造的烟雾效果,使表演者置身于云雾缭绕、色彩斑斓的场景中表演,创造一种身形时隐时现、亦真亦幻的艺术氛围,从而使这一传统的民间社火表演形式,经过精心编创后,演变成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雅俗共赏的艺术舞蹈新品种。2010 年,山西省现代舞团团长、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舞蹈家协会主席段友香,将晋阳风火流星改编为艺术舞蹈《流星飞舞》。
该舞蹈对风火流星的道具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四尺长的绳索一截两段,长度因表演者臂长而定,分别绑在膀臂上方,绳索尾端各拴一颗半斤重的闪光塑胶彩球.彩球与手持绳索之处约有半尺长的距离,以方便舞动为宜。同年,在山西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召开的庆祝重阳节演出活动中,14 位女演员在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的乐曲声中,手舞彩球,跳着轻快的舞步,穿梭交织变化着队形。老艺人贾天仓使出浑身解数,时而左右开弓、时而倒地翻滚,“火流星”上下翻飞,与伴舞者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将演出推向高潮。台下响起阵阵掌声,观众反响非常强烈。段友香作为节目的原创,未料到《流星飞舞》初次上演就获得如此好评。
5 结语
“风火流星”是山西民族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之所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保护,说明了它重要的文化价值所在,然而它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是正常的,需要社会各界重视起来保护这项民俗体育文化遗产。汇集各方面力量把它发展成为集体育、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表演形式,“风火流星”的道具制作简单、携带方便,随着老艺人不断的改良,既能保证消除危险隐患,又能不失传统技艺的观赏性。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表演的套路和动作进行简化,使之易于普及和推广。这样无论是在公园晨练,还是在街头、广场、校园里活动筋骨,随时随地都可以演练起来,成为人们健身娱乐、老少皆宜的民俗体育项目。“风火流星”来于智慧的人民群众,又是山西特有的民俗体育项目,既体现了山西晋源地区的民俗文化,又蕴含丰富的民族内涵,是晋源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相信“风火流星”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杜兴亮。“风火流星”的绝唱与复兴[N].太原日报,2008.
[2]王耀卿。晋阳风火流星的兴衰演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