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发展困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3453字
论文摘要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融传统(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集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适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于一身,易于推广和普及,具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体育项目。该项目摒弃传统硬性击球方式,以“弧形引化过程”触接球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技术特征,积极借鉴,汲取太极拳运动和武术运动中“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拳理拳技,以祖国博大精深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为底蕴,奠定其自身的“先引后发、引进合出、借力打力”的基本运动思想。其“弧形引化过程”是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核心技术所在,这是该项目与羽毛球、网球和乒乓球等其它架网相隔,持拍对打的球类运动项目的主要区别之一。

  1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

  太极柔力球运动起源于我国民间。创编者白榕1964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现任教于山西晋中卫校,副教授。90年代初,创编者在体育教学游戏中对发明太极柔力球提供了思路。创编者在查阅了大量武术书籍,特别是有关太极拳的拳理,吸取了太极拳的功力之精髓,于1991年根据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打力的原理,经过多次实验改进,正式发明了“太极娱乐球”和“球拍”两项器械,并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权(专利号:9122564718;921”342611)。太极娱乐球刚一面世时,因其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打法单调,虽有其特点,但知道和练习的人很少。1992年,白榕抱着对事业强烈的责任心,屡次奔波于山西省内各大高校,终于与山西经济管理学院教师李健康、张璐、陈民铎、薛晓媛,山西师大讲师李小斌、刑怀忠等成立了太极柔力球项目创编组,对这项运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以前理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又认真研究了武术、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竞赛规则和竞技特点,极大丰富和完善了太极柔力球的理论和技战术打法,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太极柔力球拍也由以前的塑料拍框、拍面发展到铝合金、碳纤维等高档拍框,橡胶拍面,并推出了比赛型、普及型以及专为中老年练习用的磁疗按摩保健型球拍。

  2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

  在经过太极柔力球项目创编组的艰苦努力下,1992年正式向社会推出了此项目,并最终将其定名为“太极柔力球”。这项运动推出以来,受到了全国总工会宣传部体育处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并具体参与指导了创编组的全面工作。几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规范了技术动作,设计了多种娱乐方式和正式竞技比赛法,完成了5竞赛规则6,5太极柔力球教材6和教学录像带的编写、制作工作。

  太极柔力球问世后,先后参加了全国民、特、优、新体育产品展;1992年北京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1993年邯郸第2届国际太极拳联宜会;1993年全国农民体协干部培训班等多项汇报和表演,受到了有关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在199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征集活动中,太极柔力球运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在1993年全国职工大众体育创编项目展示中,被评为“优秀创编项目”。

  1994年,太极柔力球运动又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的评定,该项运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建议在大、中、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此项运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民族传统体育部分的选用教材使用,待条件成熟后也可逐渐列为一项学校体育比赛项目”。特别是在1996年9月,全国第3届工人运动会成功的将其纳入正式比赛项目,在此届工运会上共有来自全国18个产业部委和19个省市区的37支代表队的281名运动员参加了角逐。

  截止2000年,全国性的太极柔力球培训班办过6次,如1994年5月,山西太原全国首届太极柔力球培训班;1994年11月,湖北孝感首届全国职工太极柔力球立项展示赛;1995年4月,四川峨眉山全国第2届太极柔力球培训班;1995年1”月,四川成都全国太极柔力球培训班暨教学公开赛;1996年3月,湖北武汉全国第3届工运会太极柔力球裁判员培训班;1996年7月,辽宁鞍山第3届全国工运会太极柔力球裁判员、运动员培训班。

  湖北省在1999年第9届省运会将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将列入今后赛事规划中。2000年3月,在全国老年体协体育工作会议上郑重地作出了今年要在全国大力普及和推广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决定。同年,中央电视台5夕阳红6栏目正式成立了柔力球运动指导委员会,北京市也成立了太极柔力球运动委员会。

  经过7年的不断研究完善,太极柔力球运动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体系,并随之不断发展。目前,该项目已传到了台湾、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1996年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访问团与我国湖北武汉江汉大学进行了技术交流。

  3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特点

  众所周知,太极拳是一种圆活连贯、上下相随、柔中寓刚、以意导动的拳术。作为太极拳的延伸,柔力球吸取其精髓,采用了特制的球拍,以主动迎球,顺势引球,悄无声息做弧形引化,并利用惯性离心力将球顺势抛出这样一种反常规运动方式,使其“太极”活动得以球类化,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器械化的太极拳。它不仅保存了太极拳这种富含哲理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有效的自身价值,也弥补了太极拳活泼性、趣味性不足的缺点。自创编推广以来,太极柔力球以它圆灵舒展,矫健优雅吸引了无数的爱好者。这一运动的诞生,积极的保留和发掘了传统文化中有用、合理的精华,并使传统古老的中国武术文化再一次获得了“时代”的生机。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种强调反面,最后高质量地达到目的的一种特殊运动。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要求首先顺来球的方向和路线做出弧形引化,并连贯的完成“迎”、“引”、“抛”的3个技术环节。要求在击球时球与球拍间不得出现撞击、折向、持球引化和2次发力等行为。它调动的是人的智慧和运动潜力,充分展示了含蓄婉转,以柔克刚的巨大魅力。它一反现代运动以本能、正面、直接、快速有力的行为方式取胜方法,以非本能、反面、间接、缓中多变战胜对手。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中国哲学的“辩证”思想。

  太极柔力球的技术特点是:从入球到击球的整个过程连贯、自然、流畅,宛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太极柔力球运动中,练习者在掌握了基本技术的前提下,还需根据来球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图而随机应变。因此,必须具备机动灵活、随机组合动作的能力,同时,还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动作技能和实现战术意图。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创造性”的动作和意想不到的“趣味性”动作,能提高人的机智、灵敏、速度、耐力等素质和在复杂情况下辩清势态,创意性地做出选择的能力,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效果。

  此外,太极柔力球运动还有很强的适应性:一是不受场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由于有单人套路、双人花样、3人及多人的不同游戏方法,有可进行规则约束下的正式比赛,所以能适应不同大小的场地和不同人数的游戏者对练习方法的选择。二是能够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练习者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方法。少年儿童进行太极柔力球练习,可以在练习中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柔韧性以及平衡能力,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青年朋友进行练习,可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锻炼的同时,调节大脑皮质的综合机能,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柔力球,使用特制的老年柔力球拍系列可引入手部穴位的按摩和磁疗,在打球的同时起到保健的作用,对延缓衰老、修身养性有独到的功效。这种击球方法对培养逆向的思维能力和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

  4 太极柔力球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4.1 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当前,太极柔力球运动还处于缓慢、无序发展阶段,至今尚未建成一个全国性的领导组织机构,各地方、企业对该项目的认识尚未统一。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体育单项组织——中国太极柔力球总会,并争取在短的时间内得到亚奥理事会承认和接纳。

  4.2 加强对太极柔力球的理论研究 太极柔力球开展10年以来,在其单纯的技战术打法水平上有了长足进步,但目前最缺少的是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缺少权威的、系统的、全面的包括太极柔力球哲学,太极柔力球美学,太极柔力球心理学,太极柔力球生理生化,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专项研究,自身还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在实际中就限制了技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建议今后发展过程中多与体育院校科研所等单位结合,共同加强理论研究。

  4.3 加强宣传和推广的力度 太极柔力球发展区域不平衡,新闻宣传力度不够。作为一项新兴的具有浓郁传统特色民族体育项目,本应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青睐,但因目前新闻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到目前为止,发展较好的地区仅有湖北省、北京市、辽宁省等地,更多的人还从未听说或见到过。建议进一步加大报纸、电视等宣传力度,同时作为一项体育产业进行市场运作。

  太极柔力球运动具有东方文化的内涵和哲理,使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集健身性、表演性、竞技性等为一身,太极柔力球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要加大推广和普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