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劲力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需要
中华武术在很久以前就具有“表演”和“击杀”的双重价值。
传统武术是融技击价值和表演价值为一体的。随着人们审美追求的提高,传统武术仅仅依靠“花拳绣腿”很难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然而劲力是传统武术永无止境的追求,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眼球的一大亮点。劲力是武术运动中独特的概念,是武术的灵魂,是人体运用武术动作发出的一种意、气、力三者高度协调配合的整体性力量,是传统武术中最能产生震撼力的地方,因此,传统武术表演离不开劲力。中国传统武术有很多招法都能致人于伤残,如“狠招”、“毒招”“、绝招”。如拳谚讲“上打咽喉下打阴,中打两肋并当心,还有两膝和两臁,脑后一掌见真魂”,形意拳经云“起如风,落如箭,打到还嫌慢”,八极拳的劲力“动如绷弓,发若炸雷”。拳谚描述的招法和劲力在传统武术实战中未必就招招好用,力透心脾。可是这些“绷弓”、“炸雷”的“惊炸”劲,如果打到身上,即便不打咽喉和后脑等重要部位,也足以伤其筋断其骨。在这个时候传统武术劲力就成为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止戈”的平台,不论过去武举比赛的选拔人才,还是现在的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劲力的展示一直是评判选拔优秀武术人才的重要指标。武术家们的交手以及给挑战者全身而退的劝导,很多时候用的就是巧妙的劲力,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高手们举手抬足之间运用巧妙的劲力分出胜负;裂石碎砖的劲力让挑战者知到深浅,知难而退。正是劲力让武林中避免了很多直面胜败的尴尬,也化解了很多血腥的厮杀,劲力引导传统武术向安全文明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劲力是传统武术发展的需要。
2 劲力是传统武术技击价值的保障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所再三强调的“既得艺,必试敌”,技击实用功能是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核心价值。不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当今社会,抛开武术的技击功能,武术就会失去大批的追求者和膜拜者,失去大片的生存空间。传统武术的技击功能更是丰富博大,让广大武术爱好者迷恋。但是,不管怎样高妙的技击手段,离开劲力就无从谈起。没有劲力,一切拳架招法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王芗斋搭手飞人的神技,张恩桐一触即发的功夫,王选杰劲吐人跌,这些均得益于大成拳的劲力。有了劲力太极拳,名家们才能在浑然不觉的状态下发放对手,自立于不败之地。同样,正是具备了强大的劲力那些身材弱小的武术家们才能轻松战胜身材高大的对手,“神枪李书文”据说身材并不高大魁梧,却能以武扬威,声名远播,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收发自如、功力深厚的劲力。许多传统武术功夫大家,都练就了常人所不具备的劲力,这些劲力让他们赢得了武林中的地位,得到后人的敬佩和叹服。所以说,劲力是传统武术的技击保障。
踢打摔拿的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力量和劲力。有劲力这些技击手段才能发挥,劲力越好这些技击手段越发挥的淋漓酣畅。
即便是“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也需要四两的劲力去牵化外来力量,才能借力打力,展现太极拳的技击风格。柔不能守,劲力太小,就难以抵挡对手的猛烈攻击,就不能给对手以有效的打击,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劲力对于传统武术攻防技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攻防技击为主要追求的人,不明白劲力在攻防技击中的作用,不明白如何进行劲力训练,而只在武术招法的手舞足蹈中下功夫,要想得到武术攻防技击的真谛和精髓,获得其中的奥妙、窍门,是不可能的。
3 劲力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武术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武术文化的研究也日渐丰富,成为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传统武术劲力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武侠小说,还是武打影视,甚至是武林轶事,这些文化载体里面有很多对传统武术劲力的描述、记载。这些对劲力的描述记载有的是事实或接近事实,有的纯粹是艺术的夸张和渲染,但是正是这些文化载体传对传统武术劲力的宣传,衍生和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使武术文化成为文化研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李小龙在电影里表现出来的超人爆发力(劲力),引发了咏春拳学习研究的热潮,进而上升到武德修养、民族大义等文化的层面,对观众进行教育和感化;金庸小说中的“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等夸张的功法劲力,武林轶事里“发人丈许外”“、铁掌开石砖”的劲力,吸引着、教化着、约束着广大武术爱好者,在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无形的武术文化。少林寺千佛殿的脚坑,让人们不得不感叹少林拳脚下的劲力,不但使少林拳威名远扬,更给少林拳增添了许多文化底蕴。李仲轩晚年讲述的《逝去的武林》,隐约中闪现的形意拳超乎常人的劲力及练功方法,吸引了很多人,导致武术爱好者对传统武术的又一次狂热和深思,让人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了更清醒和理性的思考。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传统武术劲力留下的武术传说和史实,我们的武术文化也会失去很多鲜活而生动的素材。
从美学角度讲, 武术劲力的充分发放其实就是武术美的体现,能给人一种发挥人体潜能的整体协调的运动美感。太极拳劲力的轻灵连绵,给人以柔美舒畅圆润的视觉享受;八极拳劲力的崩撼突击,使人的精神为之震撼;少林拳劲力的刚正威猛,充满着凌然正气;翻子拳劲力的脆快直进,让人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势。南拳劲力的阳刚之美,让人赏心悦目。正是传统武术的这些劲力,充分调动了人们发现美感受美的细胞,让传统武术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上升美化,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种贵和持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崇武尚德的武术文化。所以说,传统武术劲力给人带来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精神层面的享受和思索,这些正是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
4 劲力是传统武术门派追求的核心
如果说散打运动讲究爆发力的话,那么传统武术一直追求的核心是劲力。传统武术中的任何一个宗师名手都是靠超乎常人的劲力留下威名的,传统武术的练功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劲力的体验和掌握过程。掌握了某个拳种的练功方法,就是要练出这个拳派所具有的运动特点和劲力要求。具备了这个拳种的劲力,掌握了该拳种的劲力训练体系,就基本上掌握了该拳派的核心技术。所以陈长兴认为“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
历代传统武术名师的经验总结形成了各个拳系的劲力要求,拳种流派在劲力上存在较大差别,劲力也是区别拳种流派的显着性标志。太极拳重意而不重力,但对初学者来说,必须从劲着手,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神明,追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王宗岳·《太极拳论》)的高度灵敏劲境界。八极拳练的是沉坠劲、十字劲和螺旋劲;翻子拳讲究脆、快、冷、弹,有“翻子一挂鞭”的说法;劈挂拳主要的劲法有辘轳劲,翻扯劲、吞吐劲、滚勒劲、通透劲等。武术大师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其中三种练法曰明劲、暗劲、化劲。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暗劲者,拳中之柔劲;化劲者,即炼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其中明劲为小学功夫,暗劲为大学之道,化劲为最高境界;武术名家马明达先生认为“通备劲”包括开合、吞吐、起伏、拧转四个具体的劲法,这四种劲法在高度协调下运用,就是“通备劲”,或者说达到了通备劲要求的境界。所以心意六合拳大师买壮图说“:练拳容易得艺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六合相聚人难躲,遇人好似弓断弦。”由此可见练习传统武术追求的主要就是传统武术的劲力,劲力的修炼是各个传统武术门派的核心,传统武术的艺上身很大程度上就是劲力上身。
综上所述,劲力在传统武术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多重功能。劲力是衡量传统武术技术动作正确与错误的标志,是传统武术技击取胜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武术的追求、探讨、研究离不开对劲力的研究。在武术套路一味追求“花拳绣腿”的大背景下,人们发现传统武术比赛越来越没有传统武术的味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缺少了传统武术的劲力和技术风格。在一味迎合“高、难、美、新”的奥运会标准下,中国传统武术不应该失去自己的风格,而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劲力是传统武术的本质追求,在当今武术发展、科研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武术劲力的研究和发掘。
参考文献:
[1] 曾 扬.试论“松、顺、通”在武术中的作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4):54-56.
[2]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 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的口述历史[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5] 张国栋.武术劲力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 李远伟等. 由动作元素和劲力论传统武术发展的本源困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9).
[7] 翟贵奇,梁德武.八极拳劲道之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6(3).
[8] 马明达.“融通兼备”与“通备劲”[J].武林,2001(9).
[9]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