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供过于求的生产现状使企业对管理的要求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成为当下企业控制成本、增长利润的重要来源,在此大背景下,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对企业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占企业数量多数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不具备独自建设自身物流供应链的能力,导致部分中小企业依赖物流外包,对自身的物流管理能力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多,从长远角度分析,这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本文就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建议,以供参考。
1 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物流原指一切物的流动,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现在的物流管理是一个管理的过程,物流管理的范畴贯穿原材料供应到提供成品的整个过程,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过程,通过协调物资和信息在客户、企业、供应商间的流动,满足市场需求。物流管理已发展成为一个整体概念,而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因此,企业日益重视自身的物流管理,但受限于资源、认知、人力资源储备等一系列因素,在实际管理中存在许多困难,而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管理认知不够
部分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对物流管理和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单纯地认为物流就是货物的存储与运输,物流管理则是简单的货运管理和仓储管理,未将物流管理放置于应有的高度,未将物流管理与企业的信息化体系建设联系起来,未纳入 ERP 等管理体系中加以考核管理。
1.2 管理方法落后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本少,部分企业管理者对物流管理的定位是计件储运、按时收发。只要货物出入不出错,客户不投诉即可,要求较低。在物流管理上不愿意投入过多,一些企业由于出货量不多,甚至依然采用纸笔记录的人工方式进行管理,没有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远程协同管理格局,人工专家、智能管理、条形码、二维码等技术应用也较为匮乏。
1.3 管理人才匮乏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竞争,其实就是资本与人才的竞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注重当下利益,未能及时储备物流管理人才,将物流管理简单化的理解为会计与仓库管理员的组合,不仅使物流管理人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也使物流管理漏洞百出,效率低下。
2 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提高重视程度,加强认知
知而行之,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如果一项工作得不到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认可和重视,就无法得到足够的资源投入。因此,提升企业管理层对物流管理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物流管理诸多问题的先决多件。这可通过政府、行业主导举办的论坛、沙龙和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推广,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2.2 提高管理投资,加强培训
在诸多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一环,是提升物流管理水平的主导因素。在当前市场竞争白热化之际,中小企业必须向客户提供差异化、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开拓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有竞争力的价格和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是解决时间与空间矛盾,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因素,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高素质、高效率的物流团队来实现。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加大管理投资和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形式各样、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知识培训班、物流操作示范区实践等方式,不断培养员工现代化物流的管理理念与相关技能(如 SOP 流程),培养企业自身的物流人才,形成合理的梯队建设,从而形成良性竞争。
2.3 提升硬件水平,加强管理
在加强人才建设的基础上,中小企业要同步加强硬件投资和管理。这里所说的硬件投资,并不意味着企业要一味的“高大上”,而是要根据自身资源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实际需求,在仔细评估后,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行业佼佼者的成功经验,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信息系统,打造量身订做的物流流程体系,建立 SOP--标准操作流程。一方面,持续提升硬件水平,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硬件设备的功效,整合资源、提升效率,使企业的资源投入得到产出回报。
在高度重视企业整体竞争力的今天,作为一种有效提升企业资源周转效率的方法,物流管理日益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但广大中小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和资源限制,在物流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与当前物流管理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极不相称,中小企业物流管理要以科学性、系统性为基础,针对企业的内在特点和外部环境要求逐步完善,以提高企业的物流水平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郑群 . 物流管理与实现其现代化的途径[J]. 中国水泥 ,2012(7)。
[2]王小玲 , 李华军 .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研究[J]. 物流科技 ,2014(3)。
[3]万莹。物流成本控制从采购分析入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3(9)。
[4]李刚 . 物流管理--成本管理的纵向视角[J]. 财会研究 ,2012(5)。
[5]郑浩昊 , 谢五洲 .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几点认识[J]. 交通企业管理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