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管理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所在,从物流的角度来看,配送几乎涵盖了物流节点上的所有功能,集产品的装卸、包装、仓储、运输于一身,企业运作的全过程,无论是其原料采购、产品销售,还是市场经营都依赖于物流配送模式的应用.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建立起高效快捷的配送管理体系,是任何一个成功企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对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而言,这一问题尤其重要.由于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依靠家族亲情为纽带的初级管理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决策方法支持,企业行为的决策主要依靠企业领导的经验进行,由此导致了众多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举步维艰.遵循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物流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功能强大的配送管理体系,是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而这一任务的完成,还依赖于立足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特点、发展阶段的科学管理决策方法体系的建立.本文在详细梳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物流配送管理传统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规律,构建了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管理的决策方法体系,相信对于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管理的实践不无裨益.
1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管理的现状分析
虽然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用品产业起步较晚,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创造的业绩却是举世瞩目的.2013 年,规模以上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 按《中国工业行业标准》统计口径,主要包括球类制造企业、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企业、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企业、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企业和其它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规模以上是指年收入达500 万元以上) 的总数量已达894 家,[1]总资产超过 600 亿元.据《中国体育用品行业 2010 -2011 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中国制造"占世界体育用品业 65%以上的份额,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头号体育用品生产大国.
但与我国体育用品业蓬勃发展局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特别是落后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和方法.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大多起源于 OEM( 为国外着名体育用品企业加工生产) 模式,起初主要是生产加工,根本不涉及物流、配送、营销等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核心环节.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大部分企业开始尝试摆脱国外企业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品牌并独立发展成体育用品企业,但先天的不足使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科学化管理发展过程中进展缓慢.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取得的辉煌,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 中国工人工资仅为泰国的 1/2,美国的 1/20,日本的 1/40) 、大规模的企业数量(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达 6000多家,美国仅有 1400 家) 、低廉的价格( 中国产品平均价格不及美国产品的 1/10) 而获得的,如据美国纺织组织委员会( NCTO) 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的服装较美国制造商价格低 76%,较其他出口国家的同类服装低 58%.中国服装的全球出口价格为 1. 84 美元,其他国家的出口价格 4. 4258 美元,美国制造商价格 7. 6376 美元.[2]
这与国外着名体育用品企业依靠先进的供应链建设、高效的配送管理、科学的营销理念、强有力的研发支撑走现代化企业运作的方式截然不同.而这正是导致在世界体育用品品牌占有率上,美国品牌占据 40%,欧洲品牌占据 35%,中国和其它国家品牌合占 25%,[3]以及在高端体育用品( 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等) 市场上没有中国品牌声音等现象最为主要的根源所在.
由此可见,在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数量已足够多、生产总量已足够大的前提下,加强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程度,遵循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规律,建立科学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是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国从体育用品生产大国向体育用品生产强国转变的关键之一.而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配送体系的建立是核心环节,重中之重.正如前所述,从物流的角度来看,配送几乎涵盖了物流节点上的所有功能,因此,以科学的方法对配送管理进行规划、组织,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企业流通、高速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
事实上,科学的配送管理已成为国际着名体育用品企业的"制胜法宝".国外约 4/5 以上的体育用品连锁企业建设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且运作高效.如耐克公司非常重视物流配送中心建设,[4]其物流配送系统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非常先进.
2011 年,为打破商业发展和物流局限的瓶颈,耐克公司不惜巨资在中国江苏太仓建设其在全亚州最大的物流配送中心( CLC) .该中心采用耐克自行研发的仓储管理系统( WMS) 进行管理,拥有 10 万个货品托盘,年吞吐量达 2. 4 亿个次件,从门店订单到发货仅需数个小时; 阿迪达斯公司同样注重配送管理,[5]为开拓亚洲市场,它与全球领先的物流配送设施开发与服务商普洛斯合作,在苏州建设了世界一流的物流配送中心,有力地保证了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与耐克、阿迪达斯等着名体育用品企业相比,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物流配送管理明显处于落后状态.虽然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李宁公司通过引入德国 SAP 的 R/3 软件 3. 1I 及 AFS( 服装/鞋业解决方案) 1. 0D 建立起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其物流分拨时间比国内着名的海尔物流都要快半天.[6]
但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物流配送整体水平还相当落后,我国仅有不到一半的体育用品企业建设有自己的配送中心,而且往往由于选址方法不科学,配送管理模式落后,自建配送中心中有 7 成以上的人员和设备处于荒废状态,车辆实载量不足 1/4,一个配送中心只能负责 20 个店面,每台车辆只能负责 2 - 3个店面.而日本体育用品连锁企业的一个配送中心能够负责 70 -80 个店面,且只需要 5 台车,运作效率有明显区别.[7]此外,我国体育用品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功能不完善,基本不具备信息处理与反馈功能,标准化程度低,配送成本高居不下.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其物流配送管理模式处于全面的落后状态,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
2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管理的研究综述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管理能力的低下,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联.近年来,虽然关于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业的研究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局面,如利用中国知网 CNKI数据中心,通过"体育用品业"为主题检索词,能够检索到的期刊论文达到 2500 多篇,但这其中,以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管理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有 5 篇,即使将检索条件放宽到"体育物流"领域,研究论文也仅有 30 篇,在此领域的研究投入明显不足.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2. 1 体育物流的概述性研究
学者张萍萍等研究了我国体育物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我国应该完善体育物流空间布局、建立体育物流互联互通网络、建立体育物流应急机制等措施;[8]苗杰研究了我国体育商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发展现状,指出物流运作效率低、信息化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落后等不足,提出加大物流基础条件建设、引入外资、提高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等措施;[9]郭明等研究了奥运物流对现代体育物流的影响,从奥运物流对现代体育物流运作模式、市场需求预测、物流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体育物流的发展方向和对策.[10]其它如阎朝兵等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体育物流影响的研究[11]、王青涛等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供应链的管理策略的研究[12]以及胡永等对体育赛事物流特点与物流规划的探索[13]等,均属于此类研究范围.
2. 2 体育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学者蒋丽芳等研究了基于 FRID 的体育物流仓储信息系统,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并提出了模块的设计方法,为提高物流配送的自动化水平提供了帮助;[13]张月霞等研究了基于 SSH 框架技术的体育物流信息平台,从系统的技术特点、系统需求、设计原则、系统数据流、系统总体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论述;[14]李耿等从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远程仓库管理和配送管理等模块出发,构建了体育服饰类企业的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15]
2. 3 体育物流配送问题的研究
学者谢辉针对体育服饰类企业,利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类企业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基于 TOPSIS 的体育服装类企业配送中心的选址模型,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6]全祖馨( 2012) 探讨了体育用品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问题与不足,分析了其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体育用品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四种模式,并初步给出了不同模式的选择方法;[7]时小伟( 2013) 研究了影响体育用品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关键因素,探讨了体育用品连锁企业选择物流配送模式的程序和选择方法体系,对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科学化程度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7]
正如前所述,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模式,是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重要依赖,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就必须加强适应于体育企业特色的物流配送体系研究.但通过以上对传统研究的梳理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明显欠缺,已有的研究层次浅,深度和广度都存有明显的差距,无法为体育用品企业的配送管理决策提供真正的帮助.配送管理决策方法研究的缺失以及由此导致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配送管理模式的落后,已成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迈进的最大障碍之一.
3 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配送管理决策方法体系构建
从目前现代企业的运作机制上来看,企业的配送模式可以分为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自营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第四方物流配送模式和共同配送模式等,因此,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配送管理的决策方法体系,就应该包括配送类型的选择决策方法、直接配送模式下的配送中心选址决策方法、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和共同配送模式下的企业伙伴选择决策方法、配送绩效的评估决策方法等.但体育企业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不论是其配送中心选择和配送伙伴选择,还是配送绩效评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辨识等,都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有效甄别、认真分析,特别是与其它行业相比,体育用品产业统计数据不规范,数据残缺现象严重,并存在不完全、模糊、有噪声等一系列问题,单纯套用管理科学中的定量方法或单纯采用传统的定性方法均难以实现科学的配送管理决策.笔者认为,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更适合解决离散程度高、定性数据有偏好的体育企业发展数据.因此,基于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能够融合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为一体的决策方法体系,是全面建立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配送决策体系最科学选择.
3. 1 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管理类型选择的决策方法
选择科学的配送类型,是体育用品企业在配送管理体系建设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此决策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在综合考虑传统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 AHP 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起不同类型配送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权重赋值过程中,为克服专家意见的局限性,同时考虑到体育企业决策面临的市场海量数据,可以采用知识发现的粗糙集方法,对决策知识进行属性约简,给出指标体系的权重集,形成评价矩阵.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数据,利用这一方法完成对不同类型配送模式效果的评价,从而为其选择适宜的配送模式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法.
3. 2 体育用品企业自营配送模式下配送中心选址的决策方法
当体育用品企业选择自营配送模式后,配送中心的选址就变成了首要的问题.合理的配送中心能够大大节省配送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此领域的决策方法应该是首先给出影响体育用品配送中心选址的指标体系.考虑到体育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共同存在的特点,可以采用决策表描述配送中心选址的决策系统,将粗糙集理论引入配送中心选址过程当中,兼顾可获得的客观商务数据和相关专家的主观评价信息,以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处理专家评价结果的不精确性,着重探讨配送中心选择决策中的冗余与不一致数据的清理,数据的离散化与归一化等数据预处理技术,并结合体育用品企业的库存、运输、顾客服务目标等体育用品企业管理的全面战略目标,对体育用品企业配送中心选址方案的优劣进行综合性评价.
3. 3 体育用品企业自营配送模式下配送中心绩效评价决策方法
在进行此类决策时,可首先给出体育企业配送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体育产业统计不完备,从而数据不规范的特点,对体系中的下层指标进行基于知识发现的属性约简和规则获取,得到更加精练的决策规则,即以更少的指标进行绩效评价.为避免一般知识发现方法容易造成重要属性丢失的弊端,可以考虑以属性聚类来取代属性约简,以突变级数法构建属性聚类算法,由对象的下层属性值计算并离散化作为其条件属性值构成简化决策表,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所有的下层指标取值,同时避开属性约简可能造成的重要属性丢失和人为指定权重的主观性.最后,以粗糙集的等价矩阵方法从简化决策表中提取规则,进行配送中心的绩效评价.
3. 4 合作配送模式和第三方配送模式下配送伙伴选择的决策方法
针对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数量庞大且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在进行此类决策时,可以综合利用案例推理方法和知识发现方法.案例推理从"相似问题有相似解"出发,从记忆中检索出与新问题相似的案例,部分或全部重用旧经验,同时自适应地更新案例库,实现动态学习,从而发现成功体育用品企业配送伙伴选择的经验教训,并以此指导中小型体育用品企业配送伙伴的选择决策.利用知识发现建造和划分案例库,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来自 In-ternet 和 Intranet 上相关体育产品的销售、配送信息及合作伙伴的特征参数中发现领域知识与深层知识,建立选择规则集,为体育用品企业选择配送伙伴提供决策支持,同时降低共同配送伙伴选择的主观性.
3. 5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配送线路优化的决策方法
配送线路优化的原则有成本优先、服务优先、时效优先等,由于大部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正处于创业发展阶段,且体育用品不像生鲜类食品那样过于强调配送的时效性.因此在进行这一过程的决策时,应该以成本优先原则为基本出发点,首先要确定配送路线的约束条件,建立成本最低的优化模型,然后使用基于等价矩阵的最小路集法进行配送线路优化问题的求解.与传统的配送线路优化决策方法不同,此方法除在最短路程和最大流量的计算、分析中有显着优势外,更适合对配送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分析,能更清晰地描述运输线路正常运行的可靠程度,便于管理者对配送线路的进行优化选择和决策,从而更符合体育用品企业配送的特点.
4 结语
加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配送管理决策方法体系研究,是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核心竞争力,使我国从体育用品制造大国向体育用品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企业配送管理的决策方法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构建,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从而做出更多、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商情报网.
[2]王泽和.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 3) : 300 -302.
[3]朱小平.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 9) : 31 -33.
[4]黄征宇. 耐克物流的"智能世界"[J]. 中国信息化,2012( 7) : 40 -41.
[5]专题. 先进物流系统助阿迪达斯打造快捷供应链[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2( 6) : 86 -87.
[6]陈力全. 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的个性特征-以李宁为例[J]. 2008( 49) : 47 -48.
[7]全祖馨. 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探讨[J]. 物流技术,2012,31( 9) : 100 -109.
[8]张萍萍,崔艳荣. 论当前体育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商贸,2011( 6) : 107 -108.
[9]苗杰,王杨,沈艳. 我国体育商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发展现状研究[J]. 中国商贸,2010( 28) : 5 -6.
[10]郭明,林锦蛟,王晓梅. 奥运物流对现代体育物流发展的启示[J]. 物流技术,2013,32( 3) : 153 -155.
[11]阎朝兵,井红卫. 电子商务对体育商品物流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1( 1) : 79.
[12]王青涛,赵禹,郭红涛等. 大型体育赛事物流供应链管理分析[J]. 物流技术,2013,32( 6) : 200 -209.
[13]胡永,贾婧. 体育赛事中的物流特点与物流策划[J]. 中国商贸,2010( 28) : 139 -140.
[14]蒋丽芳. 基于 RFID 的体育物流仓储信息系统的研究[J]. 物流技术,2013,32( 7) : 449 -451.
[15]张月霞,魏书哲. 基于 SSH 框架技术的体育物流信息平台研究与设计[J]. 物流技术,2013,32( 4) : 249 -251.
[16]李耿,李春梅,李亚龙. 体育服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 物流技术,2013,32( 5) : 468 -470.
[17]谢辉. 体育服装物流配送中心选址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商贸,2012( 6) : 165 -166.
[18]时小伟. 体育用品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研究[J]. 中国电子商务,2013( 4) :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