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物流论文

供给侧改革下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研究

来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红月;陈鑫强;金秀玉
发布于:2019-07-26 共9797字

  摘    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为引领和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提出的创新举措。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服务业, 其转型升级对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应借助供给侧的相关理论, 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在此基础上探索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与优化路径。物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生产要素是基础, 制度要素是保障, 技术要素是关键。具体而言, 在生产要素方面, 要提高要素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 为物流业转型升级打造坚实的基础;在制度要素方面, 政府和企业要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管理能力, 同时政府要降低物流业发展中的制度性压力,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性作用;在技术要素方面, 探索从政企学研到市场的一体化创新路径。三者应深度融合, 共同推动物流业的结构性升级。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物流业; 要素供给; 转型升级;

  Abstract: As a basic and strategic service industr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ogistic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in China.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oduction is the basis, system the guarantee, and technology the core.Specifically,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and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innovate the service mode and enhance the management capacity, reduce the institutional pressur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role of market resource allocation;ways of innovative integ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should be explored to jointly promote the structural upgrading of logistics.

  Keyword: reform of supply front; logistics; elements of suppl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改革开放以来, 基于消费、投资、出口的总需求管理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借助“三驾马车”的拉动, 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 但近年来,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出现了产能过剩、国内需求扩容乏力、分流严重等问题, 仅靠总需求管理的手段已不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之下, 中央及时调整思路, 将改革重点从需求侧转至供给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转型升级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理论回顾

  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 如何认清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把握新常态下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 既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现实问题, 也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由***总书记于2015年首次提出, 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胡鞍钢等1 (2016) 研究指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做好“加减乘除”, 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同时发力,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冯志峰2 (2016)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与实践路径出发, 指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美国供给学派的复辟, 而是着眼于中国实际, 提高产业、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的供给质量, 同时放松行政管制, 发挥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贾康等3 (2016) 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的创新理论,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 问题导向下引领新常态的动力体系再造创新, 通盘规划的系统工程式全局长远创新, 以改革为核心、以现代化为主轴的制度供给创新四个层面论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下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研究

  (二) 物流业转型升级

  在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方面, 杨利军4 (2016) 研究指出供应链优化是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解决供给侧产能过剩与无效供给的问题, 需要流通企业在生产与流通环节发挥积极的作用。倪超军等5 (2016) 通过随机生成前沿模型分析得出近年来我国物流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 并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物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在产业结构、创新环境、物流专业化程度几个方面重点落实。谢泗薪等6 (2017)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 从宏观、产业和企业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路径。吴青7 (2017) 基于物流链整合的视角, 从产业间协作、政企协作、国际竞争力、运营模式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杨浩军8 (2017) 以苏州市物流业发展情况为例, 分析了苏州物流发展现状并从物流组织效率、行业集聚水平、服务领域、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为苏州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对策。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少学者为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均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但以往文献并未对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进行深入的剖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动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 探索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2014年9月, 国务院出台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年) 》将物流业定义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在新的背景之下, 我国经济增长态势、供需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 物流链接生产端与消费端, 要实现物流、信息流、商流在上下游企业间的高效传递, 需要物流企业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具体来说, 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新形势:

  第一, 物流业总体运行态势从经济增速阶段向质量增速阶段转变。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从图1可见, 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速逐年放缓, 与GDP增速保持较强的相关性, 2014-2016年间已趋近于GDP增速水平。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信息, 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1.1万亿元, 与GDP的比率为14.9%, 比上年下降1.1%。9这表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降成本”手段在物流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物流业发展的质量有所提高。截至2017年10月, 我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4%, 10这说明我国物流总体运行水平仍处于一个平稳、较好的发展周期。总的来说, 我国物流业发展已告别高经济增速阶段, 正朝着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变。

  图1 2007-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11)
图1 2007-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11)

  第二, 物流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我国传统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领域,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高新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比重迅速提高。而伴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一些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迅猛。2017年11月份, 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24.8点。12而据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 “双11”当天, 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8.5亿件, 同比增长29.4%;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3.31亿件, 同比增长31.5%。13由此可以预见民生类物流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一大动力。

  第三, 物流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14由于我国物流服务领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而物流业并未及时作出调整, 大量资源集中于传统物流领域, 导致了产能过剩问题。而新兴物流领域却缺乏有效供给, 无法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新需求。加之我国物流业的制度压力过大, 市场经济难以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 影响物流业供给效率和质量。

  第四, 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物流行业也不例外。而近年来, 我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更要求物流业积极地“走出去”。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把握主动权, 需要我国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 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第五,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为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 我国自动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等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开始应用在物流领域中, 这大大提高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整合速度, 为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与约束

  凯恩斯主义认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关注点转至供给侧, 即土地、资本、劳动力、创新, 本文将其归结为生产要素、制度要素及技术要素。在推动我国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 生产要素是基础, 制度要素是保障, 技术要素是关键。

  (一) 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

  物流业的发展受生产要素、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的制约, 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也必须注重三大要素的协同作用。

  1.生产要素是推动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否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之初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和低廉的人工成本优势推动了传统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但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化, 劳动力方面的供给渐渐地从人口数量转至人口质量, 人才供给的水平与效率是物流业转型升级应当关注的焦点之一。资本的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就得益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大量资本积累。而金融的本质是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 这是决定资本供给成本与供给效率的关键。因此, 一个健康的金融环境能够为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持并提高其风险承受能力。除了货币资本之外, 实物资本的供给水平也是转型升级的一大动力, 比如交通设施与网络发达与否约束着物流运输、配送的效率。此外, 土地和资源的供给水平与物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物流活动建立在土地和资源的基础之上, 物流的包装、装卸、仓储、运输等活动都与土地紧密相关。

  2.制度要素是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

  制度要素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物流企业层面, 一个是政府层面。从物流企业的角度看, 制度要素还主要体现在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运营机制,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约束着物流企业的运行效率和产出的质量。与企业制度不同, 政府层面的制度要素并未直接作用于物流业的发展, 它主要通过对市场引导、监督为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 让市场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好的制度能够节约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要素投入, 并能提高要素效率。本文所指的政府制度要素, 不仅包括物流业发展中的战略性规划、法律法规等制度性的文件, 还包含一些制度导向下的政府行为, 如放松行政管制和减少行政垄断等。

  3.技术要素是推动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

  技术要素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人类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领着人类走进了蒸汽时代, 对电力技术的掌握象征着电力时代的来临, 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同样, 在物流行业, 技术创新可以作用到物流活动的每一个节点, 提升物流活动的效率, 也可以改善物流企业发展的自然环境, 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水平。具体而言, 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是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升级的必由之路。

  4.三大动力之间的关系。

  如图2所示, 生产要素、制度要素、技术要素是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三大动力来源。但三大要素并不是互不联系的, 它们之间是互相作用、共同升级的关系。生产要素的水平制约着技术要素供给的质量, 而技术的改进和革新又可以改进土地、资源及资本的利用效率, 提升劳动者自身的生产水平。政府和物流企业要因时制宜, 制定与当前生产要素、技术要素状况相匹配的制度, 而良好的制度设计又可以为物流业提供适合其转型升级的条件。三大要素互相作用, 共同推进我国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图2 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
图2 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

  (二) 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约束

  我国物流业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 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给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从发展动力的角度看,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告别低成本时代, 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知识结构在不断优化。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和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大大提高了劳动力成本, 我国传统物流业低人工成本的优势已不复存在。除了人工成本之外, 专业性的人才供给水平也影响着物流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物流业严重缺乏物流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而人才问题未能得到一些物流企业的重视, 没有对员工进行相关的业务技能、管理知识的培训, 降低了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

  2.土地和资源成本高涨, 利用效率低下。一方面, 国内土地租金居高不下, 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建设配套费也呈现双高态势, 物流拿地难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另外, 油费是物流运输环节中最大的成本支出之一, 随着国内油气价格的提升, 物流运输成本也大幅提升。另一方面, 土地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严重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集约水平较低, 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高耗能、高污染、低回收率的物流活动对物流的转型升级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据《2016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消耗了31亿条塑编制带、169.85亿米胶带以及82.68亿个塑料袋, 15而这些由物流活动产生的垃圾去向却无人问津, 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3.物流企业融资困难,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在货币资本方面, 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依然处于融资难的困境, 难以维持其资金链的运作。在物质资本方面,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不够完善。第一,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内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急需加强。第二, 陆运、空运、水运未能实现高效衔接, 多式联运效率有待提高。第三, 物流集散和仓储设施较少, 高效健全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 无法满足大量的物流需求。

  4.制度性压力过重, 无法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制度要素是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保障, 当制度供给受到约束时将导致其他要素供给效率下降。我国制度要素方面的障碍主要体现在:第一, 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完善。一方面我国铁路承运主体单一, 社会资本无法进入, 高度的行政垄断无法满足当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 行政审批手续繁杂, 多部门存在职能重叠交叉的现象, 严重制约着物流业运转效率。第二, 通行政策不合理, 我国公路收费存在标准高、超期收费、重复收费、管理落后等问题, 增加了物流业运输成本负担。第三, 缺乏高效的行业监管体系。一方面我国物流领域缺乏一套与现代物流发展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 物流业存在着经营秩序不规范, 监管主体多元, 收费、罚款缺乏统一的标准等问题;另一方面, 当前物流业还存在信用评估标准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急需加强社会化监管机制建设。

  5.物流企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不足。与以往的物流需求相比, 现阶段的物流需求具有客户分散化、货物小批量及多层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服务个性化等特点。与此同时,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迅速发展, 但当前物流企业管理与服务模式发展滞后, 无法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6.高端技术供给不足, 影响着物流业的运转效率与质量。目前, 仅有少部分物流企业采用高端技术, 大部分物流企业依旧采用较为过时的技术和装备, 物流自动化程度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物流业在高端技术方面投入不足, 一方面, 政府对高端技术产业的扶植力度不够, 2016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1%, 16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 我国物流企业自身在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较少, 技术创新意识急需加强。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优化路径

  物流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影响因素纷繁众多, 但是只要将已经类化了的生产要素、制度要素和技术要素加以系统优化, 物流业就能够实现全面系统的转型升级。

  (一) 生产要素的优化路径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三个方面, 如表1所示, 可通过路径到各个节点的布局为物流业转型升级打造好基础。

  表1 生产要素的优化路径
表1 生产要素的优化路径

  在劳动力方面, 要提高劳动力供给的质量, 实现物流业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物流人才是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之一, 从人才的构成上看, 物流人才包括管理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主要负责物流管理的统筹规划, 而物流活动涉及包装、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诸多环节,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线操作人才, 因此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两者并重。物流人才的培养主体包括高校和物流企业, 高校要立足于国内物流业发展形势, 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从本科到博士的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物流企业要充分重视人才问题, 建立与物流人才相匹配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同时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在土地与资源方面, 要提高要素利用率。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 对城市闲置的土地资源, 如对旧厂房、烂尾楼等进行改造利用, 同时探索新的土地利用方式, 借助现有交通设施利用率低的特点, 在高速公路枢纽处和服务区建立物流基地, 盘活闲置资源。构建高效健全的物流园体系, 物流园不仅可以集约地使用土地资源, 而且还可以让物流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并刺激物流企业创新。逐步淘汰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高污染物流企业, 倡导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 开发逆向物流回收系统, 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在资本方面, 要降低物流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提高物资资本供给质量。一方面, 针对我国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应当拓宽物流企业融资渠道, 支持地方行业协会建立物流业发展基金, 建立健全物流产业担保体系, 探索第三方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 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另一方面, 针对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应当健全交通运输网络系统, 加大对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多式联运枢纽的建设力度, 着力打通物流运输“最后一公里”;建设高标准仓储设施和配送中心, 提升物流运输的效率和质量;加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有效整合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 实现物流、信息流、商流之间的高效传递。

  (二) 制度要素的优化路径

  制度要素的优化要考虑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 (详见图3) , 政府要为物流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而运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关键。

  图3 制度要素的优化路径
图3 制度要素的优化路径

  政府要提高自身治理能力, 减少对物流业发展的制度性压力。具体到制度要素上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政府要基于战略角度, 根据市场发展状况进一步细化行业发展规划, 如出台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规划、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第二, 完善事前、事中引导和支持机制。建设物流业标准化工程, 尽快确立物流业各领域的标准;减少物流业的审批环节, 开展多部门联合办公、“一个窗口”办公、网上办公等便民服务模式;减少行政垄断, 放松行政管制, 逐步放开社会资本进入铁路承运领域, 确立合理的公路收费标准, 对一些高度依赖公路运输的物流 (如农产品物流) , 实行少收费政策, 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为物流运输开辟真正的“绿色通道”。第三, 优化事中、事后的监管。健全物流业监管机制, 明确各领域监管主体, 惩处行业不规范的行为;同时进一步完善物流业信用体系, 提升物流业信用水平,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企业层面, 物流企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根据物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创新服务模式, 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电子商务相结合的精益物流、“互联网+”物流, 建立多功能、反应迅速、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模式, 依托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进军国外物流市场。同时, 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 加强企业内部、企业间合作, 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机制等途径实现经营一体化。技术和管理通常是不分家的, 物流企业在改进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推进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通过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方式推动技术革新, 同时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中, 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体而言, 企业要在计划层面制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 在执行层面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个环节, 如在仓储环节利用自动识别技术对物品进行精确地录入与归类, 在运输、配送等环节利用RFID技术对车辆进行扫描, 实现不停车监控, 利用EDI技术有效整合物流信息, 利用GIS与GPS技术对物流活动进行全程监控, 同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开发新技术。管理与技术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

  (三) 技术要素的优化路径

  技术创新是实现我国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如图4所示, 技术要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生产要素, 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也可以作用于制度要素, 提升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近年来, 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GPS技术、GIS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技术的改进与革新需要市场与社会主体共同发力, 政府需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 扶持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物流企业, 为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革提供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企业本身要增加技术研发方面的支出,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同时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取长补短, 推进技术水平的提升;发展产学研合作模式, 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互惠互补关系, 实现技术成果、人才、管理有机整合;从技术研发到实践应用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步骤, 技术的革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从技术成果向物流产业与市场的转化, 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

  图4 技术要素的优化路径
图4 技术要素的优化路径

  (四) 各要素间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升级

  推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仅仅关注生产要素、制度要素、技术要素各自的优化是不够的, 各要素间的融合与跨界整合也至关重要。政府和企业要打造有利于人才培养、资源利用、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 并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同时, 在政策的扶持下, 物流企业要提升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模式, 培育核心竞争力, 打造自身品牌, 积极地融入国际市场。总体而言, 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提升生产要素、制度要素、技术要素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 在此过程中还需促成各要素间的深度融合, 共同升级, 方能达成我国物流业整体性、结构性升级的目标。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特别是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对物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日益迫切, 这也意味着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将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都将发挥出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 必须全面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来源与实现路径。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 生产要素是基础, 制度要素是保障, 技术要素是关键, 只有实现三者的深度融合, 才能共同推动物流业的结构与功能的全面转型升级。

  注释

  1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 第1-7页。
  2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经济问题》2016年第2期, 第12-17页。
  3 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 《管理世界》2016年第3期, 第1-24页。
  4 杨利军:《基于供应链优化的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 《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4期, 第19-25页。
  5 倪超军、李俊凤:《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物流业的技术效率评价——基于生产前沿模型和β收敛的实证》, 《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12期, 第115-122页。
  6 谢泗薪、帅世耀:《供给侧改革下物流企业战略发展路径与策略创新》, 《中国流通经济》2017年第2期, 第31-38页。
  7 吴青:《物流链整合下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4期, 第83-85页。
  8 杨浩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为例》, 《特区经济》2017年第10期, 第100-103页。
  9 《2017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图) 》,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2/592005.html
  10 《2017年10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4%》, 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kx/201711/02/325850.shtml
  11 物流数据来源于2007-2016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GDP数据来源于2008-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12 《11月电商物流指数为124.8》, http://www.chinawuliu.com.cn/lhhkx/201712/04/326733.shtml
  13 《“双11”当天快件量达3.31亿件同比增31.5%》, http://www.spb.gov.cn/xw/dtxx_15079/201711/t20171112_1422554.html
  14 何黎明:《我国物流业2016年发展回顾与2017年展望》, 《中国流通经济》2017年第2期, 第3-7页。
  15 《周忠:2016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 http://www.spb.gov.cn/hd/wszb_1/2016zhygl/ydfy/201610/t20161020_884407.html
  16 《我国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研发经费增速加快——〈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解读》, http://www.zgxxb.com.cn/xwzx/201810100011.shtml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吉林大学商学院
原文出处:李红月,陈鑫强,金秀玉.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探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视角[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04):96-103+14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