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物流论文

农村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体系构建分析

来源: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王志国
发布于:2017-06-21 共7893字
  内容提要: 农产品物流事关“三农”工作的大局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迫切需要加快冷链物流供给侧改革。 基于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主要问题形成机理的分析,文章提出以冷链物流服务为载体、地域为纽带,依托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村共同配送体系的战略构想,并进一步探究了农村实施共同配送时冷链物流资源与业务协同路径以及合作利益分配机制,以促进农村冷链物流集约化发展,解决农产品物流“最初一公里”发展瓶颈,纾解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最后,提出政府、供销合作社、农村金融机构应“三位一体”采取他组织策略推进农村共同配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关 键 词: 生鲜农产品 冷链物流 共同配送 资源整合 业务协同。
  
  一、文献综述。
  
  1. 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农产品冷链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高度重视并快速发展,以美国知名专家Arsdel、Zol 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展开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并逐步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过程中遵循的管理规则和成熟的理论体系。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相对迟缓,无论是产业发展水平还是理论研究成果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已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专家学者从产业链、组织层面、物流模式以及冷链技术等方面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深入研讨。
  
  我国农业生产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取代了过去统购统销制度,与农产品生产小规模、分散化相适应,农产品流通逐步形成了以农批市场为核心主体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承担农产品流通量 70%以上), 但同时也导致农产品物流规模小且分散、环节过多、腐损率畸高。针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问题,着名流通经济学家丁俊发(2010)指出,不仅要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与冷链技术的投入,还应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与集约化配送体系。 张喜才、杨谦(2012)提出应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关键薄弱环节的建设,尤以“最初一公里”农产品产地存储和“最后一公里”销地配送为重要突破口。王志国(2016)从协同学视角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自组织,指出物流组织变革与冷链物流技术两大序参量共同主宰了系统演变过程和结果。 薛建强(2014)、刘刚(2013)认为,我国“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低, 应优先发展农产品集约化物流组织。 文晓巍、达庆利(2008)认为,当前我国农产品冷链不仅基础设施薄弱,而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为代表的先进组织形态同样小、散、差,推行农产品共同配送是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优先选择。
  
  2. 共同配送研究。
  
  共同配送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德国等多个城市取得了成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发展物流配送合理化、集约化的有效方式。 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难题,我国也先后选择了多个城市试点共同配送改革。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共同配送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共同配送的概念、内涵、模式、社会和经济效益等理论方面研讨;二是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或技术研究解决共同配送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如成本分摊与收益分配、共同配送中心选址、路径优化等。
  
  共同配送是 “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见《物流术语》),文晓巍、达庆利(2008)认为,共同配送既包括“多个货主联合起来由物流企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也涵盖了“多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形成策略联盟,在共同配送中心统一计划与协调下为货主提供统一的配送服务”.陈然、兰洪杰等(2009)、牛玉君、余霞(2015)归纳总结了共同配送三种主要类型为“同产业间共同配送、异产业间共同配送和共同集配”, 并指出共同配送的实质就是企业在互利互信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企业联盟来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杨浩雄、何明珂(2011)、李丁等(2009)分别从库存控制、运输成本管控角度分析了共同配送不仅有利于提升物流配送作业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还有助于减少社会车流总量,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状况等。
  
  共同配送是现代物流行业发展主要趋势, 但实际运作中存在诸多瓶颈和制约因素, 阻碍了共同配送模式的推广与发展。张迪、邬跃等(2012)通过调研分析指出制约我国共同配送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商业机密的维护、信息实时共享与共同配送利益的合理分配等,尤以共同配送利益的合理分配影响至关重要。近年来,学术界对共同配送成本分摊与收益分配研究较多,踞春华、高春园等(2011)对比分析 Shapley 值法、Nash 谈判模型、GQP 法、 最小核心法和 MCRS 法等多种共同配送成本(利益)分配方法的优缺点,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求解。 Okamoto Y.(2011)基于 Nash 谈判模型并根据企业投入要素的贡献度对联盟成本(收益)进行合理分摊;穆丽(2014)、吕俊杰、何明珂等(2014)将 Shapley 值法应用到共同配送成本分摊和收益分配中, 依据联盟成员对共同配送贡献而获得的利益为成本减免, 并考虑到成员承担的合作风险因子对分配结果进一步修正。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共同配送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涉及共同配送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交叉研究还不多。尽管有专家提出优先发展共同配送模式是解决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薄弱、供需结构失衡的重要举措,但缺乏系统性、可行性的指导方案。 本文结合协同学和合作博弈有关理论和方法,从共同配送视阈下系统性地思考发展适合我国实情的农村产地集约化冷链物流模式,推进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快速、高效传递,确保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与节点企业达到帕累托最优,并为实现产地农产品物流转型升级提供建议和指导,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价值。
  
  二、加快发展农村冷链物流共同配送的战略构想。
  
  农产品流通的分散化、 碎片化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冗长繁杂、物流成本高且效率低,并且随着我国生鲜农产品跨区域流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逐步形成,分散化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尤其在农产品物流“最初一公里”表现得更为严重。美欧等西方物流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低于流通总成本的 10%, 而我国农产品物流高达 30~40%.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有效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效率和层次, 加快发展农村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已迫在眉睫。
  
  1. 以冷链物流服务为载体、地域为纽带,组建农村区域共同配送联盟。
  
  生鲜农产品易腐易损特性要求物流系统保质保鲜地实现农产品“从菜园到餐桌”快速转移,而农产品“全年性消费,季节性生产”的供需时空矛盾需要冷链物流设施尽可能地保障甚至延长农产品质量和新鲜度。 然而,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初始物流往往由农户自行承担, 由于广大农村缺少冷库等冷链物流设施,农产品收割后往往只能一次出清、集中上市,农产品经纪人等中间商趁机大幅度压低收购价格,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一再重演。 尽管如此,农户购置冷链物流设施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大,并且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冷链物流设施空置时间过长、利用率低。
  
  与单一农户规模小、分散化生产经营相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生产、提供生产经营服务、对接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不仅改变农户自营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的状况,而且通过集中存储、分级包装、统一运输等规模化的物流作业,解决农产品流通中“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矛盾。 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与我国农业产业“小生产,大流通”结构极为相似,都通过大力组建发展农协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目前,日本农协完成了农户生产的90%以上农产品的销售及配套的物流服务,农户参加日本农协比例亦高达 97%以上。 然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品种普遍较为单一且规模小、 实力弱,在资金、人才与技术等方面存在掣肘,涉及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物流环节还较少,并不能满足农户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的需求。 总体来看,无论是单一的农户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链中都居于弱势地位,被排除在农产品流通关键节点控制之外。因此,破解农产品 “最初一公里”物流瓶颈关键在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化, 建议以物流服务为载体、地域为纽带,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二次合作联合起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并吸收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建立农村产地农产品共同配送联盟,快速提升农产品物流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与集约化。
  
  2. 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建立农村冷链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依托联合社,建立农产品共同配送体系可采取两种不同形式: 一是联合社发挥专业化组织管理优势,协调各个成员分散的冷链物流资源与物流服务需求,采用成员相互委托或受托的方式实现农产品共同配送,获得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不过,通过这类共同配送形式而实现物流集约化程度毕竟有限。二是更进一步开放性改造、整合中小农户、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成员各自拥有的冷库、冷藏运输车辆、网络节点等冷链物流资源,组建统一的共同配送中心,并根据实际需要引导成员联合投资兴建或扩建冷库、购买冷藏运输车辆等冷链物流设备,实现农产品产后预冷、冷库集中贮藏、分类包装、统一销售、共同配送等产后环节全方位物流服务,并充分利用联合社内部农产品品种成熟期差异,分期分批冷藏,最大程度实现冷库等冷链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通过建立和发展农产品共同配送体系,一方面依托冷链共同配送体系改变农产品销售周期短、集中上市后价格恶劣竞争、运输半径有限等问题,实现农产品错时均衡销售,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产品“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矛盾,破解农产品产业链“中间笑,两头叫”现存利益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快速提升产地农产品冷链物流组织化、 规模化程度,加大农村冷链物流设施投资力度,改善广大农村冷链物流“最初一公里”瓶颈,同时解决“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生鲜电商务等新兴农产品流通模式快速发展的物流瓶颈,打通生鲜农产品“进城”直销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多余的中间环节。
  
原文出处:王志国. 共同配送视阈下加快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7,(01):55-5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