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在由感物生情后产生一种创作的欲望,并经过仔细斟酌后,选择相适配的主题想法及构思,再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寻找其在生活环境中的素材,经过探索、提炼,创作出符合主题的动作元素,并把加工后的动作投放到舞蹈作品中,从而给观众一种动作张力展现作品思想的共鸣。通过开发后的动作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展现出舞蹈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以及思想情感动态,从而创造出生动的碰撞心灵感知反应的艺术形象。
什么是舞蹈动作?舞蹈动作是源自于生活,经过艺术提炼后,用于舞台表现,并最终反映生活的艺术形体语言。舞蹈动作不是一味地对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进行原封不动的照搬,而需要进行提炼与雕琢。舞蹈之所以有魅力,并不是因为技术技巧多么高超,虽然舞蹈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技巧,但舞蹈是将自然形态下的动作进行多次提炼、开发、创新,最终形成在优美的舞姿形态下完成的符合主题情节的技巧和内心世界的独白。
在舞蹈编导的世界中,如何编创一套相匹配舞蹈作品的舞蹈动作是重要的基本素质。舞蹈动作是肢体语汇,虽然不需要多么高难度的炫技,但是一定要适合这个舞蹈作品主题思想的动作。这是任何一个编创者都需思考的问题。舞蹈本身就是通过肢体传达给观众编导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如果陷入无尽的技术技巧展示,那就会使舞蹈作品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脱节,而陷入失败的境地,从而也丧失了舞蹈最为基础的艺术风格。笔者之所以从编创"动作"这一词入手,是希望广大编舞者能够用肢体动作更多地去描绘人物性格、矛盾冲突和思想感情动态轨迹,用舞蹈最独特的动作方式诠释作品的主旨。最终使得学习者自身也能够独立完成探索、提炼、开发、创新舞蹈作品动作语汇的能力,并能将创新后的动作学以致用到舞蹈作品的编创中,从而完成一个具有思想与审美价值的舞蹈作品。
一、舞蹈作品中的主题与主题动作
(一)创作主题
创作主题是创作者为了表达内在的思想和情感,而使用的主题思想的表述。创作主题是在经过感物生情后产生的一种创作欲望,并对所产生情感的事物迸发出灵感后,对想要诠释的某个事物的演绎。
一个专业的舞蹈编导,不仅要熟练掌握编舞技法,更需要充分把握作品的主题。这两点是极为重要的。把握不好主题的选择问题,纵使主题有再好的立意,却缺失了舞蹈的抒情性、可舞性,那么这个主题终究是失败的。有人会说,作为一名舞蹈编导,什么主题的舞蹈都要能驾驭。但是舞蹈的肢体动作是一种用感觉的抽象形容,虽然可以用舞蹈的肢体语汇来表现,可是不能像话剧演员一样,用声音大声告诉观众。只能用舞蹈最独特的方式进行虚幻式的表达,用面部微笑、享受的神情;用手脚舒展、延伸的肢体,用类似这样的方式来告诉观众舞者的感知。这样的方式既告知了观众这一事物的变化,同时也间接性地传达给观众对这一事物的思想情感。
如果想要创作一个有深刻意义的舞蹈作品,在揣摩、推敲、磨合主题的这个阶段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那种只想着创作一个作品,就想要一步登天的编导,也只能创作缺乏内涵的作品。而真正肯花心思的编导,则能创作出实实在在,却耐人寻味的作品。这一切都离不开"主题".因为,主题牵制着编导创作过程的每一步,而舞蹈的全过程演绎,包括舞美、声光电及舞蹈动作的每一次展现,只有充分服务于主题,才可能诞生一个理想的作品。
因此,作品主题一旦确立,就代表着前期构思阶段即将告一段落。主题是创作的根本,一切围绕主题展开的创作,才是真正的创作。主题是由创作心愿、动机、积累一步步蜕变而成的。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在《论文学》中对主题思想所进行的一段论述,应该是最好的诠释:"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人没有魂魄就是行尸走肉,作品没有主题也只是一个空壳。
(二)主题动作
主题动作是围绕主题创作而展开的对形体运动的描绘,是帮助主题形成作品的过程。动作顾名思义就是肢体运动活动起来的一种行为,只是在作品中编导将其美化形成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依附于作品,是为了呈现出在舞台中能让观众看懂并欣赏的动作。而主题动作则是为了帮助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明确。一套专门体现作品的主旨大意的动作,观众只要一看到这套动作,脑海中立马能出现这个作品的主题是在讲述什么。因为,动作是舞台上的有形表现形式,而观众在看的过程中是带着有形的动作在脑海中形成无形的遐想环境,看到的动作会直接反映到脑海中,在自身的思维频率中形成动作指引他所联想的环境。
因此,主题动作在作品中尤为重要。编导在设计动作中产生的是一度创作,是对作品直接性地第一表现,而为什么把舞蹈搬到舞台上呈现,其实更多的是需要观看者投入到编导创设下的舞蹈氛围中,此时观看者就会对作品进行思维波动下的二度创作,通过动作的展现达到间接性的理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人见解",然而在编创过程中必然需要好好的琢磨,不然就算作品最终成型,也将没有任何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图。
二、舞蹈编创前期构思中主题动作的形成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必须要有一双擅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灵活清晰的头脑。编创过程是一条比较艰辛的道路,其实在投入真正创作之前,必须要有一个较为漫长的探索思考阶段,这个阶段往往决定着未来作品的成败。舞蹈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他们可以选择用语言、文字、画笔、声音等来描绘内心的情感,可舞蹈却是一个哑剧式的肢体语汇艺术。舞蹈编导既是一个具体实践创作的人,而他又必须承担编写舞蹈剧本和构思舞蹈结构,舞蹈编导必须把自己分饰两角,一个是跳出舞蹈界限的编剧,而另一个是舞蹈编创者本身。舞蹈艺术是通过编舞者的想象,编造内心的审美理想。舞蹈的创作需要对某种事物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深刻的情感,而后产生一种欲创作的心理愿望,并经过多次的考究,选择适当的主题,完成初步的艺术构思--即"前期构思阶段".期间,包括舞蹈动作的各种舞蹈元素也随之形成,之后才可进入真正的创作阶段。
(一)创作心愿
创作心愿,是编创者的创作心理愿望,是一种模糊不定的潜在意识。在编创舞蹈之前,编创者需要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个想法不是胡乱形成的,而是编创者可能在某个不确定的时间下对某种事物、事情产生某种特殊的感情,从而储存的一种隐约的潜在意识。随着叠加的潜意识不断增强,最终迸发出灵动、压抑不住的创作心愿即对应的舞蹈动作表现。
作为一名编导,一定是对客观事物产生主观印象后,从而刺激到自己的生理和大脑神经。这种刺激后的感受称之为"感觉".这种感觉正是人们平时感官所感受到来自外界的事物,如天气所带给人们的冷热变化等,这些都是人们平时所能感受到最真切的"感觉".可是舞蹈编导不仅需要最真实的感觉,也需要更多虚幻的东西,因为舞蹈本身就是一个亦假亦真的审美艺术。
(二)创作动机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指引、推动人去做某件事情的力量,而所要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这一个目的而去。
舞蹈创作是受到某种特定目标的动机所驱使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愿望,是在上文所提到的创作心愿基础上的第二次升华。舞蹈创作需要找寻一种"动机",将脑海中无章法的思绪整理起来,从而把编导想要编创的东西表现出来。动机是始终贯穿作品的一条线,每一次的动作诠释和情感的演绎都是基于内心原创的动机而完成的。动机是舞蹈创作的契机,舞蹈编导仅仅有所谓的创作心愿,却没有可实施的表现手法,不知从何处下手切入主题,那这个作品始终是不能形成的,就算形成也不过是一个没有思想和感情的躯壳。因此,对应的舞蹈动作就成为编导内心追求的主题所形成的外部宣泄方式,即对内心思想最有力的注释。
(三)创作积累
创作积累就是编创作品积累的生活素材、经验。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生活的积累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动机".但很多人经常为寻找不到这样的动机而苦恼,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生活素材的积累。一个好的作品离不开对生活的反映,同理,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更应该注重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只要是生活中出现的,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创作积累不是在需要编创作品时才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而是时时刻刻关注身边事物的一举一动,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尽数贮藏。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炼化过程,完成积累的升华及其艺术再现。例如,一个舞蹈动作"牵手",看似简单却精细微妙至极,能演绎出很多种牵法。如粗犷紧握式表达豁达豪放的情绪,而轻轻地挽手,却能产生动人的爱情电波。
三、舞蹈编创过程中主题动作的开发运用
动作在整个作品中,尤其是舞蹈作品中的重中之重。大部分的艺术门类,动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但通常肢体上的动作只是辅助某句话或某个表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以语言为主,动作则是语言情感的共同表达,为了更好衬托出语言的魅力,给予观众共鸣。但舞蹈作品中的动作,绝不是以辅助的形式帮衬作品,而是以主导的形式完全驾驭整个舞蹈作品。
舞蹈作品以舞蹈动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动作的表现具有一种很强的直观意识,这种意识让观众在观看作品时有很大的互动共鸣作用,无论是心理的还是生理方面,让观众能全方位地投入到观看舞蹈动作,无论是对编导还是演员,都很特殊却又很难把握。编导需要编创出一套符合作品主题情感的动作,才能形成一个作品,而舞蹈演员更需要在编导编创的动作的基础上加以二次创作。
因此,动作无论是在编创中还是演绎中,都极为重要。但是很多编导经常因为编不出动作而苦恼,大部分都是因为平时没有积累,不知从何入手。这样就算有再好的主题立意,没有动作去完成,也就不能称为舞蹈作品。所以这一阶段编导的目的,就是为了如何在创作作品时,编创出适合、新颖、指向明确、充满思想的动作。
(一)探索
探索,是怀着一颗想要了解未知事物的心进行的一项实验式行动,是带着疑问的寻找过程。在编创舞蹈动作的开发阶段,创编者首要的任务就是探索。在不可知的想象空间中,了解、寻找更多未知的事物,或是一段话或是一个眼神。想要编出不一样的东西,就需要有不一样的原材料,这种原材料不是物体,而是隐形的事物。创编者不知道自己的眼睛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更不知道这个画面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或充当什么角色。因此,探索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汲取养分,吸取能力范围内可以承受的限度。
舞蹈创作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活动,而是需要长期磨练的过程。动作乃一舞之本,没有动作覆盖的舞蹈作品,不能称为舞蹈。例如,要想编创一个关于天鹅的舞蹈作品,首先需要去从各个方面了解天鹅,长相、形态是从表面就可以知道的信息。但要想把天鹅美化成为一个舞蹈作品,单层次的了解这些片面信息是不够的,所以还要仔细观察天鹅的神态、戏水的动作、挥动翅膀时的样子、寻觅食物的样子、雌天鹅和雄天鹅的区别或交配的状态等,当这一切都了解完后,还需去了解各种有关天鹅的信息、图片视频。当在能力范围内了解到关于天鹅的所有信息之后,可能并不知道哪些信息是在将来编创作品时可以用到的,但是又必须去了解所有有关天鹅的一切,因为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瞬间记录都有可能为将来的作品提供巨大的审美财富。所以这个了解的过程,正是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又会不知不觉想去了解更多的东西,或是与舞蹈对象有关、无关。但无论有关或无关,终归是离不开探索,因为这会让头脑更加饱满,让思维更加高速运转。
(二)提炼
动作的创作如同一件商品的开发,需要经过多方面的锤打。从大量探索后得到的信息源中,提取与所要编创的舞蹈有间接或直接关系的信息,可称之为"提炼".
编创舞蹈的过程如同考古学家一点点地去挖掘文物,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得到信息的细节。笔者刚经历过舞蹈探索的阶段,这是一个让自己积攒能量的过程,不太需要克制,只需要一头扎进去,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收获。而当得到了巨大的信息量后,就要一点点地往外抽离,这种抽离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到位的,需要时刻关注是否与编创的舞蹈作品有一星半点的联系。
(三)创新
创作,就是一种灵感所赋予的一种精神,并传达到肢体的一种表达形式。当前,喜怒哀乐的行为举止已经不能满足于世人高水准的眼光了,所以作为编创者来说,注重精神、情感、审美的交流,开发新鲜的事物、创作不俗的作品,这就是创新。
编创动作的创新,不是为了动作而动作,而是把前面两个步骤做好后,提炼出可用的信息。不能照搬似的把众人皆知的信息再复述一遍,而是需要把精简后的信息,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开发出一套新的动作。
怎样创新出别具一格的动作?首先,需要把未经雕琢的原材料牢牢记在心头。其次,掌握所有原材料中的核心,这个核心不是类似主旨大意、中心思想之类的表述,指的是所有采集到的信息中共同、共通的特点。有了这个特点,再如何编创动作,只要不离开其永恒不变的特点,紧紧围绕这个特点,无论是跳、转、翻、滚等可以动起来的动作表达,都是一种创新。当觉得这个动作一定是要直着做的时候,不妨试试其他方式,此时会发现每一种方法,都会使这个动作有不同的美感和不同的感觉,同时在作品中,也可单独或整体的来运用,因为这样会让作品有波澜起伏的效果,会让每一个段落有不同意义的动作美。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不同于平常的创新,编导不能满足在这样的一个水平上,需要有更远的视线。创新的更进一步就是跳出原材料的局限,形成一种反差。纵观国内外,很多作品都是做了一个反差式的结局,但是这样的结局不会给观众不能接受的感觉,反倒会让他们特别的兴奋。
一个成熟的编导,创新是他永远要学习钻研的课程,动作的创新会使整个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因为舞蹈以动作美著称,动作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四)组织
在前几个步骤里,可以怀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去完成,可是组织的这个步骤需要坚定清晰地完成。探索、提炼,是为编导编创动作起着辅助的效果;创新、组织,是需要多次考究后才可完成的。
组织,如同织网一般,每一条线路必须很清楚、扎实,这样织成的网才会牢固。创作中的组织,是在前面几个步骤的帮助下,初步形成了一套动作后,把其排序成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和谐融洽。大部分的编导,总喜欢在作品中加入很多动作,结果让观众很急促慌忙,没有喘息的时间。这样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在适合的音乐和情感中加入适合的动作,才会让画面呈现出和谐的效果。
舞蹈中每一个动作如何搭配,让每一次的动作连接看上去不那么僵硬,这就需要组织的力量。太极中经常提到"借力发力",看似是在以一种对手的角度上讲究力道,其实运用在动作的组织中,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所谓"借力发力",是在一种力量的前提下,顺势而为的一种行为。古典舞中提倡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原理,这不是凭空捏造的。当舞者准备向左边倒的时候,如果选择笔直地倒下去,势必这个冲击力会很大,而且还容易使自身受伤。但当选择先向右边迂回一下,再向左边倒下时,这样可以积攒很大的能量,让动作富有极大的张力。无论是太极还是古典舞,它们的主旨都是为了让动作更圆滑,这也正是中国人提倡的"合".而在编创动作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把一些单独看起来优美的动作,拼凑起来成为一套流畅的动作时,可能就变得不好看了,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每一个动作之间没有关联,这个关联不是指主题一致就可以的,而是需要气息、时间、空间、力量一致后,才可以组织在一起。这样的一套动作就不会给人一种僵硬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组织是舞蹈作品中不可丝毫偏差的一条线。
(五)美化
所有的艺术门类,永远都要以美为前提,在舞蹈中更是如此。
美化的过程是精益求精的,怎样把动作美化,其实不是说所有动作都应该是美的。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是经过雕琢后,但又不完全脱离生活的动作。
美化动作就是在美化作品。当然,笔者认为动作的美化是在作品初步成形后,在二次创作过程中一步步进行修改的。动作形成后,需要把一些看似不太舒服、有棱角的地方做一定的修改,但也不是说所有动作都要修改得很圆润,有些时候还是需要因作品的需要而修改。一般美化动作的着重点在于连接下一个动作之间的扣环。怎样衔接得不唐突,如何有更好的办法改变动作连接的套路,编导可以不走顺势的路线,尝试别样的发力点,发现不同的美感。因此,美化也是一个调节的过程。
美化,不仅需要动作的再次修改,而且在舞台上一定要注重动作与舞台角度的问题。有时候动作很优美,可是一上舞台会被舞台"吞掉",这是因为角度及灯光太容易转移观众的注意力。平时在排练的过程中,这些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但是一上舞台舞者就要进行第三次美化。所以说美化的过程是需要步骤来完成的,每一个阶段有不同审美要求,根据变化而修改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运用
在经历了各种磨练之后,编导终于可以把编好的动作真正运用在作品中了。那么,如何把主题动作更好的运用在作品中呢?
笔者认为,艺术的创作是一种依靠感觉的贯力推着往前走的行为,每个人对艺术评判的标准不一。在尝试多样化的运用时,会发现其实常谈到的技法、秘籍都不是唯一的审美标准。"运用"是一种灵活的蹂躏,舞句也不再是唯一检验作品好坏的标准,只有情感与舞句相互融合,才有可能创作出有发展前景的作品。
主题动作是作品中最为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套动作链。
但并不是说每一个段落都要用这套动作,那这个作品就只能被称为组合了。主题动作一般是用于整个作品的高潮段落中,这是由于情绪点和音乐的原因,一般都会把主题舞段放在此处。在整个主题动作中,也不是说完完全全地把整套动作从头到尾跳一遍,如果中间一段比较精彩,那就可以把前面省略,然后把开头动作做完后"搭扣"再加上精彩的一些短舞句,但是这些短舞句必须是精炼的。
在作品中,编导一般会先选择好音乐,之后舞蹈所有的情绪、动作、内容等都根据音乐产生变化。因此,对于这几分钟以内的音乐,编导必须有"想法",开头、中间、结尾要想一个"点子"贯穿全程。在编创主题动作舞段时,需要根据作品内容主题的需要,选择一个动作作为动机发展。然而当真正把主题舞段投放到作品中时,不仅需要内容主题的牵引,而且也需要根据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变化。
四、舞蹈编创中主题动作的修改提升
开发阶段是一次次的打磨,现在的形成阶段就是已经完成初稿。在这么多步骤的帮助下,编导终于编创出一套完整的主题动作。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在无数个主题动作中,再次打磨。但这次的打磨不再是细抠动作是否流畅,连接是否合适。而是如何累积或取舍,什么时候需要增加多一些的动作使其更丰满,什么时候需要减化取其精,这是根据作品初步成形后,分析段落的需要而决定的。
(一)累积
无论做任何事情,大量的积累总归是有益的。舞蹈编创的过程就是不断编、变,在舞蹈中编导常用八拍来数节奏,计算编了多少动作。但笔者认为,先不要计算编了多少动作,而是应先把已有的素材拿来编舞,尽量多编,在有了一定的数量后,质量自然也就有了保障。只要有想法,就尽量编出来,无论在以后的作品中是否会用到这些动作,但是最起码不会因为缺乏动作而导致作品的遗憾。
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有三种累积动作的办法:一是从一个动作中发展无数种可能;二是设定空间和路线;三是打破节奏。
从一个动作中发展延伸出更多动作,笔者认为和前面提到的"创新"步骤有很大的关联。在一个动作上,编导可以用站、跑、跳等行为来改变,这还是在比较传统的方法中改进,其实也就相当于再编一套动作。
设定空间和路线,可以选择在原有的动作中,把脚或手改一下方向。如果动作原来是在原地做的,现在不妨设定一条斜线的路线,所有动作的指向点都冲着这条斜线做。换一个角度,让动作流动起来,不仅会使画面更有特点,也会为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加分。此外,可以在路线中加入空间高低的变化,使原有的动作不再枯燥,这样不仅累积了大量的分段落式的主题动作,同时在选择方面也不会因为动作的遗憾而导致作品的失利。
打破节奏,是笔者认为比较有意思的一种动作方法。这种方法有些投机取巧的成份,但是可以根据作品或是音乐的需要,可快可慢,可重复叠加,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前卫的创新。在根据作品情感需要时,选择不同节奏的动作,或许动作还是原来的那套动作,但是被任意节奏所打破的动作,就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二)简化
简化与累积像是一对反义词,在经过了大量的累积之后,编导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简化。简化不是删动作,而是精简,在一个短小的动作链中,一眼就可以用动作告诉观众所要表达的意思。
动作的简化就如同写文章,怎样在众多的动作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动作。笔者认为,有时候不需要过多的点缀装饰,越是简单明了其实越精致。可是一些编导在编创动作时,总是习惯性地用各式各样的花样,装点动作的美感。虽然这可能是必须的修饰,但也不能一味地装饰。在需要给观众一种视觉冲击力时,笔者认为,越是清晰不加过多修饰的动作,越有不一样的表演价值。
但是,有人会觉得笔者所说的累积和简化有些自相矛盾,既要加动作,又要减动作。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这里所指的累积和简化是根据情节与音乐的要求做一定的修改,大多是在作品成形后的二次创作中才会进行修改。
结语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如何在编创中开发创编出符合主题的主题动作,又如何让主题动作很好地在作品中运用。必须经过前期构思、找寻素材,经过开发、创新、组织、美化、修改、半形成、再修改,通过一次次的打磨最终编创出满意的主题动作。
因此,要想当好一名编导绝非易事,编创出好的动作也不能说明就是一名好编导,而是如何能让动作受到掌控支配。因为再优秀的舞蹈作品,没有动作的支撑不算是好作品,所以动作在舞蹈中是起绝对性作用的。而作为编导来说,只有在动作上多花心思,舞蹈最终的呈现才会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隆萌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