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生态
(一)铓鼓舞的社会背景
哈尼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主要在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建水等县……以铓和鼓做为舞具兼伴奏乐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铓鼓舞,现今只存留在建水县。其他地方则仅将铓和鼓作为祭祀或娱乐时的伴奏乐器。据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登记获悉,建水哈尼族只有9888人。建水哈尼族居住在坡头、普雄两个乡(坡头乡主要以咪的、普古鲊、葫芦田、绿竹地、小者茶、黄草坝村为主;普雄乡主要以大罗家寨、两岔河村为主)。一直以来,建水哈尼族都沿着龙岔河边开垦梯田种植稻谷而居住。
每年农历正月间的第一个属龙日是建水县哈尼族的"昂玛突"节,其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祭"昂玛"--祭拜龙神、铜铓,跳铓鼓舞。
"昂玛突"是哈尼族最隆重的节日。祭"昂玛"活动历时三天:第一天是祭拜"昂玛"神。第二天、第三天由男子跳铓鼓舞共度哈尼族的新春佳节。在这个欢庆的节日里,哈尼族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在舞场跳起热烈的舞蹈。男人们主要跳铓鼓舞,年轻的妇女们则在旁边跳起一种叫"欧漏打"的集体舞。女人是不能跳铓鼓舞的,因为许多哈尼族老人都说:"男人跳铓鼓,女人在旁边看,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女人弄响铓鼓,来年的收成就不好。"
(二)铓鼓舞的铓和鼓
哈尼族有"牛皮鼓一响,哈尼山寨多吉祥;牛皮鼓一响,五谷丰登六畜旺"、"家庭和睦靠父母双亲,寨子安宁靠一对锣鼓"这样广为流传的俗话。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祭祀中的跳铓鼓舞便是与"昂玛"天神对话。铓、鼓平日被供奉于寨头家专设的神柜上,不能随意被敲响。"昂玛突"祭寨神仪式的第二天清晨,由男孩到寨头家里背来铓鼓舞放置在祭台上。正午时分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舞场上,由"咪谷"献铓,而后拿起铜铓敲三下,表示一年一次的铓鼓舞活动开始。而后在铓鼓的伴奏声中舞场上便由男人们舞起热烈、刚劲、粗犷的铓鼓舞。
据笔者了解,铓鼓舞中的皮鼓是哈尼族心中的圣物。击鼓舞动时"咚~咚~咚~"的声音成了哈尼族人向"莫咪"(即天神)传递信息的媒介,即"鼓能通神".跳铓鼓舞是向神灵祈求五谷丰登、村寨平安、人畜兴旺。铓主要成分是黄铜,广大的哈尼族同胞自己并不生产铜,故铓一般通过购买获得。铓一般成对出现,并从音响上区分公母。公铓体形稍小,声音清脆明亮,母铓体形相对较大,声音沉闷而浑厚。
跳铓鼓舞时敲击母铓的声响对整个舞段起到统领作用,会最先被敲响,一个舞段的终结也往往伴随一段急促敲击铓的声音。公铓与鼓则兼具舞具与伴奏乐器的功能。跳铓鼓舞的老艺人都说:铓是代表谷物的饱满,鼓是代表谷粒多,跳铓鼓舞便是祈祷粮食丰收、庄稼饱满。
(三)铓鼓舞的表现形式
"昂玛突"祭祀仪式上由"咪谷"献铓之后,一年一度的跳铓鼓舞活动便拉开序幕。霎时间整个哈尼山寨铓鼓齐鸣,"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全寨村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都涌上舞场,老人和孩童扭铓,青壮年舞鼓,妇女在舞场周围跳起欢乐的"欧漏打".长辈先舞,筋疲力尽后。伴随着一阵急促的击铓声,表示一个舞段结束。场边年轻人便迫不及待地接过长辈的铓、鼓热烈起舞,"以先跳为快,以跳的美为荣".铓鼓舞时以一人舞铓四人持鼓或者二人舞铓八人击鼓的形式为主,另有二人持铓,十人或十人以上(双数)击鼓的表演形式。舞铓者居中代表"昂玛"神树,舞鼓者以舞铓者为中心,听舞铓者号令,围圈而舞。
铓鼓舞中舞鼓的动作相对简单,舞蹈时赤裸上身露出健壮结实的肌肉,那是哈尼族汉子展示其征服自然的资本。现今由于表演与美观的需要,穿一件敞开的黑色对襟无袖外套。鼓舞时,击鼓声古朴,步伐沉稳有力,舞姿粗犷。舞鼓者时而双腿跪地上身体左右摆动,时而腾空而起潇洒击鼓,也有对击对舞。舞铓多为年长者,身着黑色长衣长裤,头戴一顶黑色圆顶小帽或围黑色头巾。舞铓时,"舞者左手持铓,右手用鼓棍抵住错中间乳突的上部位,双手持铓在身体两旁推划横"8"字舞动,后退或前进时铓在身体正前由上往下推划弧圈舞动,身体随铓左右拧动,前后舞动时身体稍前俯,动律有屈伸起伏之感。"舞铓者时而双腿朝天做神树状,时而摹拟仪式时的祭拜动作,铓舞动作小巧轻柔而富有韧性。如果说舞鼓者表现了哈尼族男子坚韧不屈的精神与强健的体魄,那么舞铓者同时展现了博大精深的哈尼族农耕文化的本质内容。
二 哈尼族铓鼓舞的文化内涵
(一)丰富的农耕文化意识
哈尼族创造了灿烂农耕文化,阴晴雾雨等天气状况会直接影响农作物收成的丰欠。"昂玛突"祭祀实质是在祈求"昂玛"天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跳铓鼓舞作为"昂玛突"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生产意识的艺术表现,饱含哈尼族人期盼农作物丰收的内涵。铓鼓舞时哈尼族汉子卷起裤管,潇洒的舞蹈动作皆表现的是在自己田间地头劳作的情景:赶牛犁田、撒种插秧、糊田埂、踩农肥等,这些都是农耕生产动作的体现。
哈尼族老人都说,谁在"昂玛突"节期间的铓鼓敲得响亮,舞跳得好,谁家的稻谷就长得更加饱满,丰收在望。于是劳作一年的哈尼族汉子毫不吝啬自己的体力,舞鼓的小伙子奋力将捆在左肩的皮鼓抛过头顶,又顺势拉回,同时用鼓椎沉重的向下敲击。舞铓的长辈则加大自己的动作幅度,同舞鼓者一起通过粗犷豪迈又淳朴浓郁的舞姿将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许释放出来。哈尼族跳铓鼓舞是在宣泄亦是在放松身心,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浓重的性崇拜痕迹
作为哈尼族心中圣物的皮鼓,制作的时候除了要选取优质树木以外,还要进行庄重神秘的祭鼓仪式。祭房内一对躶体男女神色庄重地站在鼓的两侧,对鼓做性爱动作,这反应了哈尼族的原始性崇拜。女子孕育新生命时隆起的肚子与鼓的形象有一定的相似性,跳铓鼓舞的过程中男子挥舞的鼓棒又何尝不是男子生殖器的象征物。铓鼓舞时的舞者光脚、赤裸上身,将结实健硕的胸肌腰背展示出来,展示哈尼族强壮的身体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潇洒的舞姿也是吸引异性,追求伴侣的一种方式。以上这些无不体现铓鼓舞原始性崇拜的痕迹。
(三)深厚的原始宗教观念
"昂玛突"祭祀仪式是哈尼族传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铓鼓舞这种祭祀性舞蹈成为沟通人神的中介,承担起传递祝愿、祈求安康的作用。
铓鼓舞为"昂玛突"祭祀仪式的一部分,最终因为"昂玛突"而丰富并充实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感召力,在披上"类宗教外衣"的同时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因而笔者认为哈尼族铓鼓舞的原始文化内涵更多的是祈求神灵的庇护,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四)严格的舞蹈表演规矩
铓鼓舞跳的好,会使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舞蹈动作与韵律要求异常严谨。如果出现队形排列错位,铓、鼓敲击的节奏颠倒,舞动时达不到相应的效果,都会被认为不合祖宗的规矩,不利于明年的收成,会被寨头驱逐出舞场。"昂玛突"祭祀仪式上的铓鼓舞多以集体舞的形式呈现,但舞鼓者与舞铓者有各自固定的动作,且保持着泾渭分明之界限。就铓鼓舞来说,铓在舞蹈中始终处于中心位置,鼓在其活动中则处于从属位置。
舞铓者相当于"昂玛"神树,舞鼓者围着舞铓者击鼓起舞表示对神树的崇敬。舞铓者以老人、小孩居多,体现出哈尼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三 哈尼族铓鼓舞传承发展中引发的思考
哈尼族1957由国家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在文明社会中,人类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文字的表达,是用文字写成的抽象的理论的表达。而无文字社会的哲学理念是神话的、宗教的,这一切都更依赖于艺术的塑造与想象。人们借助于神话、象征和仪式之类的东西来探索他们与世界、其他生物以及自我存在的联系。
而这种探索的手段,不是科学的,而是艺术的,因此,艺术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昂玛突"祭祀仪式中的铓鼓舞也正起到一种通过宗教仪式,以舞蹈形式和舞蹈时的吟唱向哈尼族年轻后辈灌输哈尼族的认知模式和传统知识的方式与手段。现如今有铓鼓队对外演出,取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1985年建水哈尼族铓鼓舞队获云南省农村文艺汇演一等奖;1986年获北京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丰收奖;1989年获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优秀表演奖;1990年春节在广州羊城中华博览会上表演月余,先后有数十万观众和16个国家的外交官观赏,被赞誉为"世界性风采的艺术".而后在意大得蒙特卡尼第8届国际旅游电影节上获最高奖--苍鹭奖。2002年建水哈尼族李生方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民族民间舞蹈师".
2009年铓鼓舞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铓鼓舞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铓鼓舞艺术得到大家肯定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这样表象的背后对于铓鼓舞,对于哈尼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第一,笔者认为铓鼓舞在万千聚光灯的舞台上进行的演出,缺失了原本祭祀祈祝丰收的内在含义,缺失了特定环境的约束而带给舞者对"昂玛突"的由衷崇敬,使"昂玛突"祭祀仪式背后铓鼓舞文化原本的意义被抽离,成为意义浅微仅存有形式的抽象符号。不应当认为铓鼓舞艺术是哈尼族文化中另外的、特别的东西,应当通过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将铓鼓舞艺术看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哈尼族"昂玛突"祭祀仪式的一部分,而且认识到,如果铓鼓舞艺术离开了哈尼族生活的生态环境、历史,就缺失了意义。如今应该面对现实,坚持以传承为核心,保护铓鼓舞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为基础,正确处理好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使得铓鼓舞在现代文化环境的大背景下得到良性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由于村中男性劳动力多外出打工,祭祀用的贡品只好由家中妇女端到"昂玛"神林,还有女性游客进入寨神林并有靠近"昂玛阿波"神树的情况发生。哈尼族男性外出打工,代表传承哈尼族文化主体的缺失。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女性研究人员跟随哈尼族汉子手持皮鼓跳铓鼓舞的情况。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改变了粮食的丰欠受制于天的观念。现如今每年一度的"昂玛突"祭祀活动多半是承载人们美好的祝愿与对祖先的崇敬。哈尼族人们通过"昂玛突"祭祀来追忆村寨始祖与加强寨神"昂玛阿波"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在加强哈尼族这样一个"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意识。"昂玛突"祭祀仪式存在的现实情况尽管让人有些许无奈,但"昂玛突"这样存在一定禁忌的仪式活动,应当受到政府部门、研究者与采访者,甚至是游客的尊重和重视。无论是形式上的,亦或是思想上的,这样才是对于"昂玛突"仪式整个文化生态环境一种"全景式"保护。
第三,随着铓鼓舞在全国各地的演出次数的不断增加,原来一辈子走不出山门的艺人们开始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原本哈尼族艺人思想与铓鼓舞原本的一些功能、禁忌或内涵等悄然发生着变化。
(1)哈尼族铓鼓舞艺人意识到本民族文化
的正在受到未来文化的冲击,开始有自发性传承铓鼓舞的行为,无奈后辈受箍于国家义务教育,只有节假日或者星期六、日回家学习铓鼓舞;(2)哈尼族铓鼓舞艺人认识到自己本民族文化要保留,同时还要学习外来先进的文化充实自己。有老艺人表示:自己民族的知识要学好,外面的也要学,主要还是要学好自己的东西,自己的舞蹈都不知道那就和汉族等民族没有差别。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会一点,多少知道一点才有点底气,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没有学好还学其它的干嘛;(3)铓鼓舞由原本期佑丰收、娱乐健身等功能,慢慢转变为外出展示哈尼族文化的载体,同时对演员而言也是一个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与其它的民族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4)据了解,2014年12月中旬由建水县坡头乡政府与旅游部门主办,建水文庙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去建水最美哈尼山寨黄草坝--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铓鼓舞"活动,通过自驾车的形式参观旅游,其中一项就是在草坝村小广场欣赏"铓鼓情怀·哈尼民间歌舞表演"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坡头乡黄草坝村的哈尼族通过铓鼓舞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这对促进铓鼓舞良性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结语
哈尼族铓鼓舞是聪慧勤劳的哈尼族先祖于无意识胚胎生成的民族传统舞蹈精品,是哈尼族审美心理萌生时的原初"代码",作为"昂玛突"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哈尼族集体表征或遗传符号集合,深深烙印在哈尼族全体成员的记忆中。铓鼓舞是对哈尼族深邃的历史文化的一种"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伴随着铓鼓舞于2014年12月25日成功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铓鼓舞必将蓬勃发展,成为世人了解哈尼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
[1]佚名。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探究[EB/OL].百度文库。
[2]佚名。建水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探究[EB/OL].百度文库。
[3]曹天明。铓鼓舞[J].民族艺术,1993(1):136.
[4]佚名。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碧溪古镇村[N/OL].云南网综合,(2013-11-29)。
[5]汪致敏,侯健。哈尼族铓鼓舞源流新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3(3):74.
[6]方李莉。何谓艺术人类学[J].中华艺术论丛,2008:55.
[7]云南建水旅游局。建水民族艺术[EB/OL].古城建水,(200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