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向来以含蓄、典雅着称,其内在的审美规范和美学追求都崇尚"以和为美".在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内涵集中围绕舞者的身体、舞蹈主题的表现风格和舞蹈动作审美规范三个方面,共同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蕴内涵.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内涵,离不开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神性"特质.西方着名哲学家、美学家德西迪厄斯·奥班恩曾指出,"中国艺术的精神性来自于中国人的宇宙观念: 在西方,人是造化的顶峰观念是合理的,而东方人的思想中绝没有这样的迹象,他们理解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同宇宙浑然一体形成观念,把人缩小到宏大的宇宙恰成对照的尺度."[1]379这一精辟论述揭开东西方传统艺术特质的区别所在.从中国古代思想即可看出: 人与天地皆为一体,从宇宙精神到人的精神的对话、交流与融合,共同奠定了中国传统艺术对美的界定.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在三个层面:身体运行方式、舞蹈主题风格、舞蹈动作语言的审美规范.因此,本文分别从"气"的运化过程、"立象以尽意"的审美特征、"贵和尚中"的舞蹈动作形态三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一、身体运行方式---"气"的运化过程
"气"是中国古典舞动作的本源所在,也是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舞蹈的重要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始发于"气",终结于"气",更离不开运用"气"在动作连接中的起承流转.中国古典舞实际上是"气"的运化过程,通过对"气"的处理生成动作的节奏变化、造型变化及连接变化.例如: "穿胸刺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首先,身体面对 5 点,钉子步准备,手在头上扬掌,先经由一个向上的呼吸动作,再从腋下肋旁穿掌至下侧位置摊手,同时吐气,脚成踏步蹲姿态,身体转向 8 点,视线经甩头到 2点.整个动作以"气"为引领,以腰为发力点,要求由"气"引领的"力"要发于腰部而达到指尖.整个动作过程中,先从开始的"提气",是为了蓄力,以"气"带手,以手带动身体,再到后面的"吐气",是为了给力,使力达于指尖,一气呵成的连贯过程,体现着"气"在体内的运化过程.中国文化的宇宙观自古就有: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之动行也,施气也.体动气乃出,物乃生也"[2].宇宙是由"气"所充盈的,是一个"气"的宇宙,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凝而生物,气散而物亡.
所以,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气.气是宇宙的根本,也是具体事物的根本,也是艺术作品的根本.又如,"云手"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动作,气的"提沉"呼吸始终贯穿始终.在动作过程中,首先,身体以气为引领,含胸提气,同时双手在胸前交叉,像揉一个圆球一样完成整个动作.整个动作要求是: 身体经过提气、仰胸、含气、沉气,达到以"气"领"形".另外,在动作运行当中,对"气"的节奏控制,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动作动势,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动作美感.气是无形的,但也是有形的.当它在舞蹈中显现时,从无到有,从虚到实,隐化为一种节奏,一种力量,并由此产生不同姿态、不同质感、不同流转的动作构成.袁禾在《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中针对古典舞蹈这一艺术形态指出: "'气与气'发生关系的艺术,如果只立足于运动的角度,舞蹈即是人体之'气'感应宇宙之'气'的'力的律动'."古典舞的元素动作"提"和"沉",以"气"为引领,就是一切动作的本源和基础,由此才生发出"含"、"腆"、"横"、"移"、"冲""靠"等动作.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观有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古典舞在"气"的引领下蕴发出"韵".这里的"韵"是指动作的风采、动作的神韵,即动作的内蕴意涵."气"中蕴含着"韵",而"韵"又包含着"气","气"离不开"韵",而"韵"也必须与"气"相依并存.有了"气"的引领才产生出动作的形态、动作的节奏,有了动作的"韵"便生发出动作的形与神.
"气韵"是由动作的外部形态、动律节奏及内在的情感共同构成的."中国古典舞的气包含了'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内容.它是身体之气、生命之气、宇宙之气、艺术之气贯注于特殊的形体运动中,---是精神之气和物质之气高度统一的标志."[3]85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形态是外在的表现,而气的呼吸是内在的根本.不会运用气,就没有动作的韵,也就没有动作的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气韵"是舞者身体运行方式的根本,也是中国古典舞风格的关键,更是中国古典舞审美内涵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舞蹈主题的表现方式---"立象以尽意"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曾将审美主体心理功能的知、情、意割裂分解,只谈意,也不曾将审美过程的对象形式和主体能力作划分,而是混淆把握,把二者融为一体.'意象'便是这样一个审美概念和范畴,它不单是客观对象的状貌与物象,也不单是主体的情和意,而是二者的统一."[1]403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典舞通过外部表现形态,即通过物质的、现象的、有限的、实在的动作形态,去表达隐性的、含蓄的、无限的意境.同时,让气韵携领的外在动作形态,引发动作的变化,显示表演者内心情感活动的变化.这一审美内涵共同指向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征---"立象以尽意".立象,是事物的外部形态,是舞蹈作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语言的构成方式,包括语言的风格及个性; "意"则是指通过"象"而传递的精神内涵及隐喻意蕴,这种意蕴就是蕴藏在舞蹈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舞蹈形象的无限外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喻表达方式,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引发联想,意蕴无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他善于在书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主要集中在意趣内涵( 即所谓"意") 层面,"王羲之的书法具有明确的尚'意'意识"他说[4]: "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5]
这里的"点画之间"和"言说不尽"指的就是蕴含于点画之间、又超越点画之外的某种情怀、神意,是对"意"的崇尚与追求.中国古典舞是舞动的书法,其动作的流动形态、运化的节奏变化与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对"意"的追求上.袁禾在谈到中国舞蹈与中国书法的特征时强调: "中国的艺术是线的艺术.舞蹈的线与书法的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 都在运动中产生'意味'."[3]309这里的"意味"就是指作品的内涵意蕴.中国古典舞的这种对"意"的崇尚,体现着东方古老哲学天人合一观念,隐藏着含蓄冲和、刚柔相济的审美理想.中国古典舞《扇舞丹青》是"立象以尽意"的最好实例.编导将古典的舞、乐、书、画融为一体,运用写意手法,将扇子隐喻为笔墨,在流畅辗转、酣畅淋漓的表达下,展现出情景交融,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营造了一个恬静、舒雅、深远的意境.这里所追求的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这种变化莫测、飘然灵妙的艺术境界,正是精炼含蓄的艺术表达.《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即是隐藏的情感,它没有被直接抒发,而是体现在实际的形象之中.又如,在八大山人的画作《鱼》,画面上虽只有简单几笔勾画的一条小鱼,其余部分均为空白处理,但你可以感受到画中好似一湖碧水,烟波无限.这种含蓄的表达,内在的意蕴引发我们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无字处皆其意也",这些正是中国传统艺术对意境追求的美学旨趣的体现."意境的创造,从艺术家的创作逻辑来看,是艺术家睹物生情,而生心象……感悟把握到物象整体上的气氛、气势、色调、力感,最后由人的情感熔铸提升到心灵 气象."[1]411而艺术家适度与简约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折射出中国古典舞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表达风格.
三、动作形态的审美追求---"贵和尚中"
追求和谐、崇尚中道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谓"和"是指把不同动作连结在一起,使之相互配合而达到平衡,产生和谐之美.这种"和"是由动作的两极构成的,即正与反、虚与实、动与静、刚与柔等.如中国古典舞中的"晃手"动作,向上晃手,必须先向下,反之,要先经向上的呼吸动作引领才能向下晃手.诸如此类,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欲曲先直、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柔先刚等.若只是把相同的动作放在一起,就只是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动作形态及辩证关系反映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追求.以"和"为美是中国美学起始阶段的普遍信念.
在中国历史上,有"和同之辩",早在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就对和谐理论进行了探讨,史伯认识到事物是由不同元素相结合而成的,这样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达到和谐的效果.史伯对"和"与"同"的区分,体现了古人对事物的矛盾性的认识.在中国古典舞中,动作是由不同元素、或相反元素构成的,这体现出对"和"的追求.例如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舞姿"托掌",从准备动作到舞姿形成要经过四个步骤,即"起"、"行"、"沉"、"止"."起"是起始动作,是指从叉腰位置由手腕带领的提腕动作,这个动作要有"脆劲",就是要带有力道; "行"是指在手腕的带领下手臂经由身体侧面再到头上方位置,这个运行过程是柔和的,舒缓的; "沉"是指手臂到达位置后,在形成舞姿前的缓冲动作,沉气,松腕,为最后形成舞姿作准备; "止"是指由手掌带领下的提气、推掌,加上腰部、腿部、头部动作的配合最后形成托掌舞姿.托掌舞姿的形成过程既包含了刚劲的一面,也有柔和的一面.若没有刚劲、脆劲,从始至终都是"柔和"的动作,最后的亮相就缺乏英健之美; 若没有柔和的手臂运行动作,就会显得动作僵硬拙劣,也就失去了美感.由此看出,托掌的动作运行过程是刚与柔的结合,是舒缓与刚劲相互作用的过程,是由"柔"彰显"刚"、由"刚"表现"柔"的过程,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创造的和谐美.又如,在中国古典舞中,极其强调动与静的对比与动与静的和谐.中国古典舞《秦俑魂》,动作的构成极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动静的对比上.舞蹈以塑造"俑"的形象为开篇,由"提襟"的静止造型,逐渐加以僵硬的摆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塑造出活化的"俑"的形象.以俑的原地的、不断重复的摆动为基础,从而生发出一系列主题动作,看似简单,却有着极强的表现力.这种静的处理为其后的高潮部分作了较好的铺垫,虽为独舞,却勾勒出千军万马驰骋战斗的场面.同时,舞蹈中大量使用高难的技术技巧,营造出舞蹈情感的高潮,使整个作品张弛有度,快慢皆宜.尤其是在高潮后出现了"朝天蹬"的高难度动作,慢慢放缓的动作与快节奏的击鼓声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在停滞中缓缓流入,与舞蹈形成了"快慢对比"的艺术效果,以静显动、以动衬静,成为整个舞蹈的点睛之笔.整个作品在动与静、强与弱的处理中显现出和谐的动律之美.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张载讲的"太和"就是指道,"是最佳的和谐状态,是最高的理想追求"[6]294.它是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等对立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和谐,而这种和谐是美的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和之美.这种调和是有一定的秩序与规律的调和,只有达到了平衡,才能体现"美".正如中国古典舞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变化中求和谐,是和谐中有变化.而这种特有的动作处理,又恰恰适应着纯厚顿挫的情感表达.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表现了一位少女在美丽的月色下的思慕之情,这里既有羞怯的向往,辗转反侧的思忖,又有少女在想象中获得的满足与愉悦,苦中思乐、苦中有甜、苦尽甜来.纯洁冲动的情感激流化作忧郁缠绵的感情涟漪,好似一曲深情优美的吟唱.这都有赖于动作形态的矛盾统一和情感表达的高低错落.
中国的"和"与"中"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中"是指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相反的因素,并使之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音乐须有主音,最好是宫调,因为在五行体系里,宫是中."[6]193中国古典舞的"中"体现在对"圆"的追求上,从静态的舞姿造型到动态的流动线形都呈圆形的动作形态,如"山膀"就体现了求圆的动作规律."山膀"从手的运动路线,到最后的舞姿造型,始终围绕着圆.山膀的动作要求是: 藏肘、压腕、肩部放松.藏肘是指肘部不要凸显,大臂与小臂应呈圆形形态; 压腕是指手掌应向外撑开,腕部呈圆形,另外,在拉山膀时手臂的运行路线也呈圆形.先是向下的弧线,再由手指带领向上的弧线,最后形成山膀舞姿.再如射燕舞姿,由上肢手臂的顺风旗造型、下肢的射燕姿态和旁腰共同向内构成了"圆"的形态,又如拧身探海舞姿、圆场步伐的路线等都成圆形的姿态."中",指事物的"度",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要不及.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既是"和",而"和"也包含着"中",持"中"就能"和",强调和谐之感的中国古典舞,与对"中"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是在整体性中有中心,即"圆"的确立,才显得和谐生动.
结语
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蕴是根植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文化的土壤之中,它分别体现在身体的运行方式( 对"气"的运用) 、舞蹈主题风格( 立象以尽意) 、舞蹈动作形态( "贵和尚中") 的三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的美学追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属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的归旨必将被保存在中国传统艺术形态中.同时,中国古典舞的艺术之路,只有不断保持其内在的传统性与文化感,才能保证其艺术最为纯粹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 中国艺术学[M]. 北京: 北京大学,2007.
[2] 王充. 论衡·谈天篇[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2.
[3] 袁禾. 中国舞蹈美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
[4] 陈炎.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12.
[5] 张彦远. 法书要录[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
[6] 张岱年,方克力. 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