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禅的身体观及其在舞蹈中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25 共3782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舞蹈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生活艺术,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情后的表现形式。梁朝钟嵘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而舞蹈的内容、形式无一不显露出时代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发展的轨迹。但中国舞蹈长期受到西方形式美学影响,中国传统舞蹈艺术在中国审美经验与价值分析中边缘化,缘于西方古典芭蕾及现代舞身体训练的当代舞蹈艺术更是如此,缺乏中国生活实践的舞蹈难以彰显出中国人的性情与趣味。近年来,禅学与舞蹈的关系得到重视,许多舞蹈也彰显禅修理念。舞蹈为追求宗教象征意义,一般多流于文以载道的教义表象,着重图像形式、宗教故事的表述;而禅修则反其道而行之,其内涵是不落于文字语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讲究看清本心、直指当下、明心见性。基于社会变迁导致的艺术自省,中国舞蹈界不愿拘束于学习西方技法的狭隘格局,纷纷回归传统身体观的禅修美学基础,禅学不立文字、不拘形式,成为了中国舞蹈的新发展方向。禅的本质虽是了却生死,但其标榜当下,见性成佛,贴近生活,完全契合舞蹈的本质,其与舞蹈的关联也值得重视。

  二、禅的身体观
  
  禅的概念源起于印度,传至中国,其意思第一是“静虑”第二是“思维修”,第三是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但禅在中国指由达磨祖师传承,直到六祖慧能确立的“祖师禅”,其基本教义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直透佛陀的本心,是由佛陀拈花微笑迎叶尊者直接以心传心相传下来的,因此不像教义学。“不立文字”超越语言文字的层面,是由于文字容易使人在其概念世界执着颠倒,所以禅讲究破执。“直指人心”指众生旨有佛性,可以直接开悟,这是生命直观世界的显现。“见性成佛”是禅的目的,即显现自己的本性。这些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很契合,老子重视万物旨变、天人合一、强调虚静;庄子又发展出“心斋”“物化”“虚己”等概念,也有禅的因素。当今社会经济飞跃,社会价值多元,生活方式变迁,人们鱼待治疗或者填补心灵空虚的途径,寻找内心的宁静,而禅正好是这种物化社会现象中熨贴心灵的妙方,其基本的特征便是人的觉醒,这也反映出人们对外在权威以及对经济发展进步的假象质疑和不信任,转向内部寻找人格的觉醒及追求。加之禅学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中国人多向当下世界安顿心灵。通过在剧场空间呈现的舞蹈表演,如创作理念、舞蹈排练、舞台表现,舞蹈者对身体觉知、内观、感悟、反思,进而探讨身体方法、思想观念,这就是禅的身体观,这种身体观念反映人生哲理,显露审美意涵,进而思考社会人生,进行美的体验。这种身体观不同于平常所谓的“禅定”(如来禅),六祖慧能说“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为禅定,外离相为禅,内部乱曰定”,禅宗自六祖起讲究顿悟,认为人们一旦认识本性,就可以顿悟成佛,跳脱一切概念习性束缚,获得艺术的大自在、大解脱。在当前社会急剧转轨的时代中,人们在重浊的空气中窒息,社会在鄙俗的物质中挣扎,巨大的经济律动使现代人无所适从,产生心理焦虑,而心灵则由于物质主义的压迫难以获得平静,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如何跳脱枷锁,正是禅宗的意旨”。禅宗强调“破执”,破除一切成见局限,真正自由;强调“当下”,在纷乱生活中觉悟生命,安顿本心。

  基于中国传统身心律动哲学、技法及艺术观念、美学概念,中国当代舞蹈家很多人在自己身体表述上尝试禅宗理念,进而发展出对应的身体训练方式和独特表演语汇,显示出了独特的作品风格。相对于西方建立在解剖生理科学知识体系上的身体观,东方的身体观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西方以骨骼与肌肉为主,而东方着重以气御神,神气合一的身体观。总之,禅学身体观念强调肢体纯粹性,而强调天人的和谙,强调透过身体以明道、和谙内敛、无相无灭、意在言外、意味悠远,这对中国舞蹈产生了实质的影响。

  三、禅在舞蹈中的应用
  
  现代舞的诞生是为了突破古典芭蕾对身体的栓桔,十九世纪末的古典芭蕾已经题材枯竭、技术僵化,舞台上单纯卖弄身体技巧,一味讨好观众,于是解放身体、瓦解脚尖鞋舞蹈的赤足舞蹈大行其道。1960年代社会转型,西方现代舞受到东方影响,西方舞蹈家从东方获得身体观念,禅修与舞蹈开始结合,禅修的方式包括静坐、观想、瑜伽、气功、太极等,舞蹈家因应身体所需撷取修行方式。

  禅原指一种静坐方式,不同的禅定式分别对应人体不同的需要,藉此调节身体循环。其具体的实行方式:一般则透过调身、调息、调心来完成。初学禅,当调五事: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其中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应合用。调身指平日起居要安祥,心意轻浮难以静坐;调息指调呼吸,由外呼吸推动到内呼吸,防止心思散乱;调心就是要把杂乱的心专注一处,进入清净、明觉、忘我之境,这也是坐禅的根本目的。但祖师禅并无对身体的强调,人须藉身体活动,受身体所限,反而不自由,为得透脱,就必须自此超越,因此视身体为一个臭皮囊,随时可以舍弃。美国的StevePaxton的身体观念来源包括禅学,他创造出“即兴接触”.这门独特的身体技巧。近年来,通过禅学来转换身体精力的概念日益影响西方现代舞。林怀民的《水月》如水清宁缓慢地流淌间或涌起几朵浪花。由太极生发的身体律动呈现连绵不断、周而复始、柔中带刚的宇宙节奏,黑与白、明与暗,中国古典哲学阴阳二元论构成舞台色调选择的依据,明镜与水将舞者的身影层层倒映,虚实之间生成灵动幻化之美。待到尽头,舞者一一隐去,带走了之前所有的幸与不幸,挣扎、焦虑与困惑,唯有空静的舞台水声自在,无言却令人了悟“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意味。
  
  《水月》的绝妙之处在于以东方的身体动态营造出“有无之境”的中国哲学境界,这里的舞蹈虽然有形,但却也是无形的,它的本质不在于形式。舞者以冥想的状态捕捉呼吸与气流,感受自己的身体并与之对话,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一般情形下向外散发的肢体力量,而是向内自我与自我的对抗,身体内外气流能量的流动传递营造了一个无形之境。这样,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意旨呈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中国的这些舞蹈大多数未体会舞蹈者本人“无我”的境界,通过集体演绎震撼观众,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禅的美学基础是离却本相,自觉本性,从艺术观点看,是由内在潜藏的本性展现自由的创造力,追求内在生命与本来面目,从无相中,超越一切现定的自我,认知一切事物不会永恒不变,万物无自性空的真理,远离一切束缚,探寻生命的本质。因此禅在舞蹈中表现为简单朴素、干净利落、脱俗孤寂、自然含蓄,简单朴素是为了繁华落尽、体会当下,简单中别出机纤,简单中跃动机趣,简单到极点就是含蓄到极点,就是脱俗孤寂。禅在舞蹈中也表现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自由的律动绽现出心灵的变化,超脱外在,随缘任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禅在舞蹈中更表现为空灵虚渺、羽化物外、镜花水月、心无挂碍,舞蹈妙处透彻玲珑、那脱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观看者各有所悟,随机随缘,舞者五蕴旨空,无所应住。总之,这是一种“拈花微笑”的舞蹈美学。

  由于禅当下回归死生无别的世界,富有非概念性、非语言性、非逻辑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禅与舞之间相互体认,以禅意舞蹈,以舞蹈参禅,以舞蹈切入对人生的体悟关照,在禅修的意境中提升舞蹈的技艺。西方舞蹈家籍禅修以释放自由,无拘束的表现自我,但事实上他们对禅的概念模糊,无法体会空灵孤寂的东方审美内涵,且西方舞蹈源自古典芭蕾,其以脚的位置为中心,在开与直两大概念下保持垂直重心,以直线方式舞蹈,而中国舞蹈以圆为中心,在舞蹈上借用云手、跑圆场等动作语汇,跳脱西方几何、数学运算方式,舞蹈空灵、简洁、淡逸、通透,体现一种内外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舞蹈天然的亲近禅的理念,但现有舞蹈执着取象,并借此达到取镜的目的,两种概念二元分立,尚未体会禅的妙悟境界,这些舞蹈作品只部分体现禅意,并没有全面性观照禅修,许多作品虽然在身体训练及肢体动作上受到禅的影响,但仅止于视禅为宣传其功利目标的方式,看不到内观于心的实践。因此,为了使禅实践于舞蹈中,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

  (一)心境合一,情景交融。心境合一就是让本心安定下来,让纷乱的思绪得以平静,舞蹈者应忘记自我的身份及目的,进入禅修境界,通过每一次舞蹈来通达本性,将禅的理念转化为舞蹈语言。

  (二)念念不滞,明心见性。六祖慧能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舞蹈时应通过造型艺术在生活中体验禅意,但不能执着于所得,应自由律动,使舞蹈契合心灵,不能使舞蹈为形式所束缚。舞蹈者因此而寻找生命的真自由,破除原先的前见,不断提高自身的境界与修为。

  (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禅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精神开悟,否认经典的不可缺少性。舞者必须对舞蹈做彻底研究并将其体验传达给人,这种感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舞蹈者应直接体现这种直观性,自由发挥其本身的艺术票赋而不拘泥前人。

  四、结语
  
  禅是一种当下真实的体验,舞蹈是本心应物,自然流露,是当下体悟的结果,禅的舞蹈是让舞蹈抛开一切执着,没有自我中心,保持平常心,不以自我的立场来先入为主、判断事物。舞蹈艺术谈禅有助于舞蹈者如实照见与反思身份之不足,才能超越局限,体现真、善、美的终极境界。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禅在舞蹈中的应用与作用,积极开拓中国舞蹈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建着;截舞与神的身体对话;民族出版社
  [2]刘青戈;截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
  [3]冯学成;演讲截漫谈打坐与禅修;2006年河北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