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原创舞蹈剧《水月洛神》的丰富内涵与成功因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6 共5322字
论文摘要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把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放到了重要的战略位置。要实现中原文化的崛起就必须对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进行充分地发掘整理,弄清楚中原文化的核心内涵,并将其与现代艺术手段和现代审美理念实现紧密结合。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不在别处,还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中原文化本身。以河南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古老博大,甚至可以说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正统和集中体现者。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河南文化的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深刻认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工作是实现中原文化崛起的必要前提。

  舞剧《水月洛神》是河南省郑州市歌舞剧院历经5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一部舞剧作品。2010年12月初,该剧在河南艺术中心成功首演,此后短短3年时间该剧先后登上河南、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舞台,得到国内权威专家的一致赞誉,荣获多项含金量十足的省级、国家级大奖,征服了省内外的无数观众。2011年10月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惊艳亮相,并被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一致推荐为首演剧目,称其为:一流经典、原创新作,代表了河南舞台艺术的新水平。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这样称赞《水月洛神》:这部作品风格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在舞剧《水月洛神》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功之后,对它的回头审视、分析研究是获得成功启示的唯一途径。这对于其本身的继续发展和未来河南文化资源的发掘转化与中原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打造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观照《水月洛神》的舞台呈现和创生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水月洛神》是作为“舞剧”这一西方传统戏剧形式与1800年前诞生在中原大地的曹植《洛神赋》这一极具东方文化色彩的古老内容的完美结合,他的成功突出体现在民族性、地域性、创新性和市场化四个方面。

  一、民族性

  无疑,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水月洛神》留给观众的第一鲜明印象,也是其独特艺术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题材的选择
  《水月洛神》以魏晋时期曹植的传世名篇《洛神赋》、《七步诗》和中原地区世代流传的洛神传说为题材依托,以曹植、甄宓的凄美爱情故事为主线索,以曹植、曹丕的政治冲突以及在此过程中兄弟情谊的破裂为副线索。两条线索巧妙交织,生动地再现了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和感人的历史故事。

  《水月洛神》中的主人公曹植,是三国时期魏主曹操之子,拥有绝世才情,他沉醉于自己的美好艺术世界,无意于现实中的权力纷争,可以说曹植是集浪漫、纯真、痴狂于一身的一代才子,但他却生于帝王之家,无可选择地成为世子曹丕猜忌、排除的对象。《水月洛神》的重大戏剧冲突就集中在曹植、曹丕兄弟二人身上。而矛盾的焦点是美丽的甄宓——洛神的化身,于是,残酷的政治权力斗争幻化为儿女恋情的争夺。最终,男女主人公在演绎完尘世中命运悲剧之后,在淼淼洛水的薄暮里自在畅游,盘旋回舞。《水月洛神》的题材是极具民族性的。作为题材的主要依托,曹植的《洛神赋》是极富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路经洛水夜宿舟中的曹植,恍惚间,似见洛神凌波而来,一惊而醒文思激荡,浪漫名篇挥笔而就。《洛神赋》从其文学风采看兼具了东汉辞赋的平正庄雅和建安文学的主体自觉。它有传统文化重抒情的特点,有古典文学艺术以“写意”为贵的取向,有对美的诗意表达。作为文学家的曹植也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文学的最优秀代表。曹植与洛神的爱情传说在千百年的民间流传中,更是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色彩。凡此种种,我们可以说,民族性在《水月洛神》的题材选择上是充分突出的,洛神的故事可以作为中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舞蹈的主体风格
  《水月洛神》的民族性还体现在其鲜明的舞蹈主体风格——汉唐古典舞上。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为代表的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发展成熟的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形成的中国古典舞流派。这种舞蹈风格在以往的很多历史题材舞剧作品中多有呈现,比如经典舞剧《铜雀伎》。在《水月洛神》中汉唐古典舞的古拙大气、雄肆舒展、雍容瑰丽,兼有痴狂妖娆的审美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整体舞蹈语言自始至终向观者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古典美。

  (三)美学追求
  舞剧《水月洛神》的民族性还体现在其“哀而不伤”“悲欢沓见”的美学追求上。如果说西方民族精神大体是求真的话,中国民族精神尤其是中国古人的民族精神则大体是求善的。所以,与西欧戏剧艺术悲剧、喜剧泾渭分明不同的是,中国古典戏剧在审美形态上存在“哀而不伤”“悲欢沓见”的特征,这一差异可被认为是中、西方民族精神在艺术上的生动投射。舞剧《水月洛神》在审美形态上继承了中国古典戏剧这一传统,它给人的总体审美感受是“哀而不伤”的,这点主要体现在男主人公曹植的现实命运与精神归宿的悲欢矛盾上。

  剧中曹植的现实悲剧命运轨迹,是在与曹丕的四段戏剧情境对比中勾画出来的。第一段,两汉风格的鼓阵中,铿锵激昂的鼓点节奏下,曹植、曹丕兄弟双雄对舞,意气风发。然而,在对舞一开始,曹丕就舍我其谁地跨前一步,毫无顾忌地占据领尊之位,显露了其必将抛弃手足骨肉之情的残酷心性。对比之下,曹植则依然憨实地劲舞,袒露自己的飞扬无羁和蓬勃神采。第二段,赐宝剑时,纯真的曹植毫无禁忌地伸手欲接。不料,曹丕飞快地从曹植手中抓住剑柄,夺过宝剑,高高地举起  这是阴鸷利用坦荡的不设防取得的胜利,曹植由此开始逐步陷入政治困境。第三段,曹植、曹丕兄弟征战疆场,在战乱之中,曹植循着悠扬的古琴声见到了凛然拨弦的佳人甄宓。在四周血腥和哭泣包围下,曹植眼中只有甄宓的美丽——不可占据、不可亵渎的美。他凝神伫立,继而,捧起丢弃在废墟中的古琴,怀着对美的珍重和敬仰离开了。与此相对比的是曹丕,他挥剑刺去,接连打开六道大门,斩杀了在场所有的百姓,得到了他最得意的战利品——甄宓。前者是对美的珍重和敬仰,后者则是对美的粗暴和占有。

  两种取向,两种对待美好事物的态度本身就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也为下面曹植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充分地酝酿。第四段,在庭宴上,曹植第二次见到甄宓,她已经是哥哥曹植炫耀的战利品。植、宓两心相知,曹丕陷入影影绰绰的流言阵中。登上最高政治舞台的曹丕终于剑指曹植,曹植七步成诗,字字泣血、句句惊心。深宫冷月下,甄宓用一卷白绫结束了生命。最终濒临崩溃的曹植怀抱古琴,带着对悲剧政治命运的惊悚和困惑漂泊流浪。至此,似乎美好和正义都被无情地摧毁了,悲剧性的戏剧结构已经完结。然而,舞剧的点睛之笔就在于结尾曹植梦境与序幕曹植幻境的遥遥呼应。曹植丧失的是政治命运,但他对至高至善的美的追慕、求索与向往是永不会丧失的。还是同样的淼淼洛水边,身心俱伤的曹植怀着对甄宓的无限思念进入梦境,梦中他缓缓走向美丽的洛神,人神共舞,他们在蒙蒙水月中自在畅游,飞上九天。美的永恒光芒终于穿越现实的短促生命,“圆满”悄然中和了悲剧带给审美者的哀痛心情。

  二、 地域性

  在“中原文化崛起”时代趋势下,作为一部取得巨大成功的文化精品,《水月洛神》是一张能代表古老厚重的中原文化的艺术名片,它的一舞一蹈无不浸润着古老中原文化的滋养。《水月洛神》是充满鲜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是有着浓郁地域特征的。它的地域性在创生历程、舞台元素两方面均有体现。作为主要文学依托的《洛神赋》据记载是曹植游于洛水时所作,正因为此,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才有了世代流传的曹植与洛神的爱情传说。郑州市歌舞剧院选择这一题材创作舞剧《水月洛神》正是对自身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符合“文艺要有根”“文艺要接地气” 的创作要求。在舞剧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多次遍访河南各地,深入民间采风,充分汲取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营养,使作品在最终的舞台呈现中很好地实现了中原文化的表达。比如在鼓阵的设计、群舞舞蹈语汇选取、十二面汉砖墙的运用、音乐风格、服饰道具等多个元素上都充分显现了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色。

  三、创新性

  任何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必定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舞剧《水月洛神》也不例外。在过去三年中笔者曾数次观看这部舞剧,每次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断丰富着对舞剧这一舞台艺术形式的固有认识。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剧继承了民族舞剧的传统,但不囿于传统,能够在传统的既有形态上大胆创新,勇于变革,使其呈现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体制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鼓励文艺院团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内部活力,争取多出人才、多出精品。2004年,郑州歌舞剧院从建院伊始,就确立了以改革创新的全新理念贯穿于剧目创作、生产、演出的始终,决心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实行“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演出活动代理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用制”的机制创新模式。舞剧《水月洛神》

  正是在这种全新的文化体制下孕育降生的,也正是在体制创新的前提下才能有超强的“黄金班底”来打造出这样一部艺术精品。

  (二)艺术创新
  纵观全剧,可以说作品在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史、诗、书、歌、乐、舞等多种艺术元素综合出现在一部舞剧作品中就是作品对传统舞剧艺术形式的大胆突破。我们知道,西欧戏剧范畴中的舞剧是有着严格的艺术程式规定的,其表达方式只能是无声的舞蹈语言,以至于在文化历史进程中逐渐弱化了其作为“剧”的特征,相对于其他戏剧形式,舞剧“讲故事”的能力不强。我国民族舞剧在这方面虽然是优于西方的,但仍显不足。《水月洛神》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大大增强了它“讲故事”的能力,尤其是剧中曹植在戏剧冲突最激烈处《七步诗》的吟诵,声情并茂,极富艺术张力,给流动的舞蹈增添了直入人心的力量。

  其次是十二块汉砖墙体的妙用。这些墙体,正面是汉代的石刻图案,背面则是明亮的镜子,既映照出曹植的纯真坦荡,又折射出曹丕的阴鸷凶狠。其自由的流动、任意的组合、巧妙的翻转,时而显示宫廷的森严,时而逼仄曹植狭小的生存空间,时而流动着宫人们的流言,时而围护着甄宓与流民,时而张扬着曹丕的威权,时而又变化为扑朔迷离的曲折小路,令曹植的苦苦追索愈加困顿。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审美感受和体味不尽的精神内容。

  艺术创新还表现在匠心独具的舞台美术设计和现代舞台技术的应用上。与西方舞剧相比,与传统戏曲血脉相连的我国民族舞剧在舞台布置方面是较为简单的,这是我国传统戏剧的整体特点之一。看过此剧的观众都会对美仑美奂的舞台背景印象深刻。随着戏剧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境遇的变化,多套既逼真又不失写意的舞美装置精彩纷呈,给观众带来了极为丰富的审美享受。可以说,创作者在舞美方面的创新上下足了功夫,也转化为了强大的艺术表现力。

  四、市场化

  舞剧《水月洛神》的成功还在于其遵循市场规律,从生产、打磨、运营、推广一系列环节进行市场化操作,在广阔的文化市场和观众——文艺产品消费者的目光审视下不断完善自身,精益求精。创生过程中的体制创新、在保利院线的演出运营、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精彩开幕等等都是其走文化艺术市场化道路的表现,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结语

  剧作家欧阳逸冰说:《水月洛神》就是这样,用简洁、准确而又优美的肢体语汇揭示出主人公曹植命运的悲剧性演变,是谓“以形写神”。在曹植的命运衍化中,他的精神世界是凄凉而又美丽的,政治利剑斩断了他的报国之志,却不能阻断他对美的发现与构建。正如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永远发现(发明)某种美的东西,是一种神圣的心灵的标志。”也如诗人舒婷所说:“理想使痛苦光辉”。这就是《水月洛神》的主创以当代人的视角去解读了这位诗人在那个时代的“人的觉醒”。作为舞剧,《水月洛神》用多样化的舞蹈语汇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完成了一个戏剧性极强的复杂故事的完整表述,从始至终闪烁着厚重的中原文化光辉,承载了中国古典美的各个方面。而现代戏剧理念的注入,音乐、舞美、多媒体、服装、灯光等多种舞台效果的融合,又使《水月洛神》在充满古典美意韵的同时,极具现代艺术新意。走市场化道路推动了《水月洛神》不断地自我完善,为其注入了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期待这部艺术精品在更加宽广的国际舞台上继续起舞,并带动中原文化的发掘创新,进而打造出更多的精彩作品。

  参考文献:
  [1]郑传寅着《中国戏曲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修订版。
  [2]蓝凡着《中西戏剧比较论》.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