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山东民间舞蹈踩寸子概述及其艺术特点与艺术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6 共2484字
论文摘要

    “寸子”是一种民间舞蹈的木制道具,寸子的底部套上尖尖的绣花小鞋,舞蹈着踩在这样的道具上表演舞蹈,叫做踩寸子。踩寸子作为一项民间舞蹈项目,起源于隋朝后期的淄博临淄地区。关于踩寸子“前走走,后倒倒”步法,是从隋代的拉旱船演变而来。相传隋朝时,宫中有一条扎缚精致的旱船,由姿容秀丽宫女牵拉着,边走边唱。隋炀帝端坐船中,为了寻开心,他命人在地面上撒满栗子,使宫女行走困难,表现出前走后倒的窘态。此后,民间一些地区就有人模仿宫女们的步子表演舞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踩寸子舞蹈便由此发展而来。

  一、舞蹈踩寸子的概述

  (一)踩寸子的基本情况
  “寸子”是一种民间舞蹈的木制道具,短的10-20厘米,长的30-50厘米,底部套上尖尖的绣花小鞋,表演者踩在上面,长长的裤腿盖住寸子的木柱,精致玲珑的花鞋随着表演者的扭动若隐若现,十分风趣俏皮。踩寸子融合了音乐、秧歌、舞蹈、体育、舞台剧等表演;人物有花姐、傻公子、鼓手、乐手、民间买卖人士、旱船手、打鞭手等,表演风趣、逗乐、积极向上,特别是丑角、官老爷、鼓手和箍匠,动作滑稽好笑,唱词中充满了乡间俚曲的“逗”和“艮”,使人自始至终倍感轻松。

  (二)踩寸子的历史沿革
  踩寸子起源于隋朝后期的淄博临淄地区,最早是宫女拉旱船的风俗。后来,随着妇女裹脚风气的兴盛,为了体现妇女的“三寸金莲”,将其套在木柱底下,表演者在脚底下踩上木柱。

  清朝末年,脚上的木柱换成了“寸子”——一种比高跷矮的木制道具,底下套上菱形的绣花鞋,长长的裤脚盖住木柱,只露出小小的绣花鞋,花鞋随着表演者的扭动时隐时现,优美俏皮。1769年,此舞蹈艺术形式在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镇广泛开展起来,并在该镇的城北张家庄一带传承了240多年。踩寸子的鼓点源于临淄区世代传承的鼓谱,短点与长点明快简洁、富于变化,音乐曲调是山东地区典型的民间调式。

  1769年前后,山东淄博临淄齐都镇的永顺村和张家庄(现城北张)村民根据民间流传的表演形式进行表演,步子前走走后倒倒,边舞蹈边演唱,以临淄地区的民间小调为主,内容以民间小故事为主,主要用弦乐伴奏。因舞蹈者多由男子扮作美丽的青年妇女,俗称“花姐”,其演唱的词曲随被称为“姐儿调”。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花姐由男扮女装开始由女性扮演,音乐伴奏中增加了二胡、板胡等弦乐,同时将天兵天将扮作箍匠捉妖的故事加入表演,为适应村庄表演,街筒子表演和圆场表演的程式从此固定下来。经过该地区群众的传承和发展,由原来单一的表演套路形成踩街、圆场、收场等表演段落,人物由花姐单唱到傻公子起调连唱,加上丑角、打霸王鞭、鼓手、箍匠(捉妖人的化身)、老妈妈(妖魔的化身)、县老爷、官太太、骑驴小媳妇等。后来,永顺村和张家庄都成立了专门的踩寸子表演队伍,又在原来花姐、傻公子对唱的基础上加上了旱船、跑驴和县官出巡,使表演内容更加丰富,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原先诙谐、幽默的基础上变得深刻与生动,并且从这一代开始向外界传承。到清朝后期,逐步在山东临淄一带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经过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踩寸子这一舞蹈已经传承了八代。

  二、舞蹈踩寸子的艺术特点

  (一)踩寸子的基本内容
  踩寸子以舞蹈和唱姐儿调为主,最为突出的是花姐在舞蹈和演唱时表现出的质朴而又大胆的男女调情。踩寸子既有音乐、舞蹈、杂技,又有情景剧,包含了唱小调、跑旱船、打花鼓、打霸王鞭、智捉妖魔等内容。踩寸子介于“高跷”和扭秧歌之间,部分节目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整场演出张弛有度。

  主要角色:花姐、傻公子、鼓手、箍匠、打鞭手、丑角、彩旦等。

  表演顺序:踩寸子的表演顺序是:起场(也叫踩街)、圆场和收场。

  舞蹈动作:花姐在前走走、后倒倒的基本步伐中,有“三步一停、一步一停、两步二停”等舞步,花姐的动作既有高跷抖动的“哏”劲,又有地秧歌的“扭摆”劲。在抖、扭的动律中表演出“哏”劲和“摆”的韵味,使花姐充满了青春活力;鼓手的动作主要有前行步、后退步和弓步打鼓等。

  姐儿调的演唱形式:演唱者主要是花姐,当傻公子叫板以后,花姐可以1人出来独唱,也可以2人或多人出来齐唱。当2人唱时,可以并排站,也可以面对面唱,鼓手打鼓时,2人交换位置;4人唱时可以两排站,也可以站成菱形或圆圈.伴奏音乐:“踩寸子”的音乐伴奏在1949年以前只有打击乐,演唱时以梆子击节。后来又增加了二胡、板胡等弦乐器。伴奏和演唱的曲调是临淄民歌小调。

  (二)踩寸子的艺术特征
  1.舞蹈的特殊性:花姐的舞步,一步一颤,寸子底下的“三寸金莲”时隐时现,手中的扇子和彩绢左右翻飞,身体也协调地上下颤动,妩媚活泼。

  2.表现内容的特殊性:《姐儿调》内容丰富,其中表现男女情爱的内容,或朦胧羞涩,或大胆泼辣,或深情质朴,花姐与鼓手含情脉脉,配合默契,加上丑角的挑逗,亦庄亦谐。

  3.表演的“逗”和“哏”:整台表演风趣、逗乐、积极向上,丑角、鼓手等角色的动作滑稽、幽默,唱词中充满了乡间俚曲的直白和大胆,使观众自始至终倍感轻松。

  4.地域性显着:踩寸子的舞蹈动作和鼓点都源于临淄区世代传承的民间艺术,动作俏皮、协调;鼓点的短点与长点明快简洁,富于变化,属山东中部地区的民间调式,通俗易懂。

  5.寓教于乐:唱词将中国传统的勤劳、善良、孝悌用通俗的说唱加以宣扬,表现正义战胜邪恶的永恒主题,引导人们从善弃恶。

  三、舞蹈踩寸子的艺术价值
  (一)活泼灵动的民间艺术:花姐的寸子和鼓手的动作都舞出了一种特殊风味,金莲、扇子、彩娟在花姐的舞蹈中展现出民间舞蹈动作的活泼、灵动和俏皮,加上旁边花鼓表演者的默契配合,特别引人注目,是典型的民间舞蹈形式。

  (二)传承和记录了中国特殊时期的审美:古代中国,女性的美有“三寸金莲”一说,这是中国旧时代特殊审美价值的表现,踩寸子中的花姐保留和体现了这种特殊的审美,是对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一种反映。

  (三)宣扬和表现人间情爱的特殊形式:踩寸子的唱词、人物动作都直接、泼辣,不做作、不虚伪,也不高高在上,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齐鲁民众特有的纯真、正直、豪爽的个性特征。

  踩寸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已经被收入到《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一书,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这个带有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形式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相关标签:民间艺术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