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地域性对舞蹈风格、语汇及表演形式的作用

来源:北方音乐 作者:刘艺欣
发布于:2019-10-21 共3778字

  摘    要: 中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以及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舞蹈正是其中不可或缺、令人引以为豪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地域性、仪式性、历史性的特点。毫无疑问,地域性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及各民族生活的不同的地形地势和自然环境,这些条件直接影响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态度,进而影响其社会形态和思维方式。本文从舞蹈风格、舞蹈语汇和表演形式三个方面,结合实例具体讨论分析了地域性是如何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形成和发展的。

  关键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地域性; 舞蹈风格; 舞蹈语汇; 表演形式;

  中国是一个拥有如繁星般璀璨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在漫漫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许多神秘而独特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或起源于民间或在特定族群中不断发展,世代相传。而民族民间艺术正是其中不可或缺、令人为之自豪的一部分。

  中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包含了几乎所有地形地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各具特色的56个民族。正是这种地域和生活环境的显着差异,决定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劳作方式,进而也影响其精神活动的产生方式。这种精神上的差异的表象体现,就是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艺术。作为对自然对情绪最直观的反映之一,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就是具有地域性、仪式性和历史性。

  那么,毫无疑问地域性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地域性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一个民族或族群的社会结构是在经济劳作模式及风俗习惯等条件下形成的,受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舞蹈是一种源于生活而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其形成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多数学者认为最早的舞蹈起源于宗教巫术,人们通过肢体向神明表达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不同地域人民对神灵的感悟不同,生活在相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的民族,特别是一些狩猎或游牧民族,其所信奉的神灵通常隐藏在自然之间,没有具象代表,因此他们的舞蹈风格也比较神秘、空灵,如满族的萨满舞,鄂温克族舞蹈等。

  而在宗教意识相对较弱的中原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抒发情感、缓解压力的一种娱乐艺术方式,因此,多数舞蹈在保留了原本宗教元素的基础上融合了对生活场景、日常细节的描述和模仿,所形成的舞蹈风格朴实热情,如汉族的秧歌。

  然而,即使民族相同文化背景相同,由于各地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所形成的舞蹈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同为汉族舞蹈代表的安徽花鼓灯和东北秧歌。

  安徽地处我国山青水绿、温和湿润的南方,人们的性情品质柔和、细致、精巧。花鼓灯保持了南方柔美的风韵,形成了热烈、奔放、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体现了刚劲而温情的淮河两岸人民的性格。在天寒地阔的北方,人民生活质朴,东北秧歌风格独特,以其红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意趣盎然的舞姿和活泼诙谐的表演着称,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了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地域性对舞蹈风格、语汇及表演形式的作用
 

  舞蹈同时也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情感艺术,往往托物寄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因此,舞蹈的表现风格与舞蹈者的性格特点有直接关系。而地域特点对一个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

  如我国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蒙古族,他们时代生活在苍茫草原上,辽阔的天地映衬了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成就了他们桀骜不羁、勇往直前的豪情,跳起蒙古舞来也是稳健有力、热情奔放,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

  此外,生活环境和场景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活动状态,也就是说因为地形地貌的限制也会对人们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产生影响。舞蹈归根结底是一种身体的艺术,由动作和活动构成,因此也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比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因为高原环境氧气稀缺,不适合剧烈运动,同时高原上地形较平坦开阔,因此,藏族舞蹈整体风格趋于平缓稳重,以大肢体动作为主,没有强烈的跳跃奔跑等动作。而许多生活在大山里的民族,人们经常在大山间攀援,因而身体极其灵活,其舞蹈风格也是活泼灵动,如苗族舞蹈,多以细碎的舞步配合明快的音乐,给人以在山泉间嬉戏之感。

  二、地域性对舞蹈语汇的影响

  想让自己成为喜爱和崇拜的东西并通过模仿与夸张来表达对其的敬意是人类的共性。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大量出现了模仿的语汇,从抽象的山川河流、神灵鬼怪到具象的动物植物,甚至生活用品都成为模仿的对象。在舞蹈的过程中结合音乐情感,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便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传统舞蹈语汇。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族群每日所见的景物不尽相同,因此模仿所取得素材也就有所区别,而每一地区模仿最具代表性事物的动作往往会成为这一地区民族民间舞的标志性语汇。

  例如,傣族舞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傣族人民与水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他们生活在水边,喜爱水,因此就通过舞姿来模仿水的柔美,希望人也像水一样纯净,以此来表达对水的赞美。另外,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在傣族舞蹈中不仅常出现模仿孔雀头部的手势,模仿孔雀灵巧的步伐和身姿,连表演的服装也多用孔雀羽毛来装饰。孔雀舞是傣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几乎成为傣族舞蹈的代名词。傣族人常把孔雀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并通过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

  而蒙古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不论是生活劳作还是休闲娱乐,马都是他们最倚赖、最忠实的伙伴。因此马步成为蒙古族舞蹈标志性的语汇之一,甚至模仿了各种情境,有闲庭信步,有骏马奔腾,还有战马铁蹄。而蒙古族人民骨子里崇敬自然、向往自由,认为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是桀骜和自由的代表,因此,在大量的舞蹈作品中使用双臂模仿雄鹰展翅。

  为了适应不同地域下的自然环境,各民族都拥有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这些服饰也对民族民间舞语汇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动作必须在穿着这些服饰时能够流畅舞动,有些舞蹈还通过服饰的配合来增加美感。

  比如,藏族生活在雪域高原,常年气温较低,人们常穿着厚重的棉袍,且喜欢佩戴重的配饰,不适合大幅度的摆动和跳跃,因此藏族舞重心较低,舞步平稳,上身动作起伏较小;而傣族人生活在热带地区,普遍体形娇小,生活中喜欢穿一种筒裙,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

  三、地域性对舞蹈表演形式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另一个特点是自娱性与表演性相结合。也有人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从艺术形式上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娱性民间舞蹈(该形式仍然留在民间,尤其是在各地农村流传极为广泛)。这类民间舞蹈就是人们在劳作之余进行的娱乐活动,因此其表演的产地就是自然山水之间,人们劳作的田间地头欢庆上。表演形式可以说是因地制宜,随意即兴,没有固定的人数、队形变换,甚至动作编排完全靠共同的文化和生活带来的默契,如苗族的鼓舞、芦笙舞,不限人数、不限男女,大家跟随着领舞围成圆圈,随鼓点或芦笙之乐一起舞动。

  不同地域的地形不尽相同,人们舞蹈时的形式也就不同,如起初由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视线受阻,士兵需要击鼓来传递信息,久而久之演变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热闹欢庆的民俗舞蹈——安塞腰鼓。现今在陕西沟壑间的黄土地上,西北汉子一起舞起安塞腰鼓,振聋发聩的鼓点配上飞扬的黄土,别是一番壮美的景象。

  这种在最原始的天地自然之间的表演可以让人们领略到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的魅力以及它背后所蕴含迷人的民族文化。因此,很多“印象”系列舞剧都采用了还原度极高的实景舞台,就是为了向观众展现这些地域性分明的民族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时还善于使用各种各具特色的道具,这些道具往往就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极强的地域特点。例如,白族草帽舞,白族主要生活在我国云贵一带的,因为天气炎热,日照充足,日常劳作时都会佩戴草帽或拿下草帽来扇风。这一习惯被艺术化,出现在白族舞蹈中,变化出十多种舞草帽的动作,还有用草帽拍击脚部,变化出“单脚跳拍”“双脚跳拍”等舞姿和技巧。还有蒙古族的盅碗舞、汉族秧歌里的扇子手绢和苗族的板凳舞等。

  这些使用道具的舞蹈不仅出现在日常娱乐中,更是大量被作为特色搬上舞台,这也就出现了另一种艺术形式,表演性民间舞蹈,该形式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整理之后搬上舞台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不仅是使用道具的舞蹈,包括我们平时在各大晚会中看到的民族民间舞蹈演出,大多也是这种为了适应广谱观众审美和晚会主题进行过加工创作的表演性舞蹈。

  这些表演形式在电视、网络、信息交流发达的今天,已然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播与传承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表演方式的兴起正在打破民族民间舞蹈原有的地域性,越来越多的文化碰撞与交融。有人认为如今的许多作品在创作和融合的过程中一味地迎合时代审美,失去了原有的民族性和韵味,有人则认为传承的同时需要顺应时代创新和发展,新的表演形式和平台会帮助民族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学习。

  如果说地域性是民族民间舞蹈萌芽、成材、开花、结果依赖的那片沃野,那如今的传媒手段则是风,则是虫鸟,可以将民族民间舞蹈的种子带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这些稚嫩的种子能否扎根,会不会南橘北枳,此时的地域性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传承与发展是对每一种文化的考验,民族民间舞蹈亦是如此。

  地域性在未来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甚至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发展中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值得更多的舞蹈人和从事艺术、文化行业的人去思考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贾岚.地域性对汉族舞蹈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8.
  [2] 马婧.浅析安徽花鼓灯与东北秧歌“梗”的比较[J].民族民间文化研究,2013.

作者单位:耶拿大学
原文出处:刘艺欣.论地域性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9,39(18):230-23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