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化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中学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营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22 共2880字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学理念。 而化学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课程标准中,除科学探究以外的 68 条内容标准里有 35 条标准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关; 在 66 条活动探究建议中有 30 条探究或活动来源于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

  而教程也增加了能源、环保、材料、健康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的内容。 学生学习动机中,兴趣是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 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化学知识对他们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所关心的关于生活和社会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使他们觉得化学对他们确实有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 所以,化学教学生活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最能拉近学生与化学距离的莫过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

  例如,在讲“气体的溶解度”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打开啤酒瓶和易拉罐饮料会涌出的现象,来引入影响气体溶解度因素的问题; 在讲“水的净化”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净化水的多种方法逐渐引入水的净化等化学知识,给学生展示可乐的标签,让学生明白溶液中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在讲“干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买一根哈根达斯或一盒雪月饼,取出其中的干冰,讲解干冰的性质,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在讲“溶液的酸碱性”时,教师可以介绍指示剂的发明缘起于别人赠送给波义耳的紫罗兰不小心被盐酸飞沫沾上而变色。 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的发明可以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原来化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 教师可以把紫甘蓝叶片放在豆浆机中打碎,然后倒出分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判断能不能作为指示剂使用。 让学生用 pH 试纸测定汽水、柠檬汁、食醋、肥皂水、矿泉水、鸡蛋清等溶液的pH,从而掌握 pH 试纸的使用方法,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生活中要注意收集素材,把化学与生活巧妙联系起来,在课堂中生动再现,就能给学生看得见的化学,给学生摸得着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炼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以此来创设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习惯。

  例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纯铁是什么颜色? 生活中常见铁制品是什么颜色? 为什么有些铁制品不是银白色呢? 并且展示“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空气中的铁丝锈蚀程度不同”的图片。 通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导入新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生活中铁制品的颜色和纯铁的颜色不同”的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再联系空气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化学性质,学生能得出铁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再通过观察“一部分在水中,一部分在空气中的铁丝锈蚀程度的不同”的现象,以及“铁在常温下很难与氧气作用”的知识,学生也能知道铁生锈还与水有关。 这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寻找到了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教师应巧妙抓住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并灵活地切入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

  三、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例如,在讲“溶解度”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面向生活的问题: ①为什么打开汽水瓶会有很多气泡冒出? ②海水晒盐这一过程中蕴涵着怎样的科学道理? ③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请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④为什么夏天更容易发生啤酒自爆事件? “乐山大佛”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 城市的铜雕塑上面为什么有绿斑,怎么去除? 为什么不法奸商要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家中如何检测奶粉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等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层次、有梯度,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化学; 让学生灵活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缩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源于生活、无处不在的道理; 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读自己的生活,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

  四、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实践出真知”. 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后,教师可以给出以下研究性课题: ①引起家庭火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排查家庭火灾隐患,并向父母提出改进意见。 ③拟定一份家庭火灾应急预案。 ④设计家庭火灾安全撤离路线。 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课堂中的知识,而且学生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与升华。 这样生活化的实践探讨,才能真正实现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

  总之 ,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内容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化学教学中,大量地引入生活实践素材和活动,通过现实生活或模拟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让化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学习化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是化学,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化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中,能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将其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

  参考文献
  
  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肖川主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解读[M].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许礼。 让化学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J]. 成功( 教育) ,2010,( 10) .
  陈国有。 优化“过程”培养创新意识[J]. 化学教学,2011,( 1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