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化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2 共3558字
论文摘要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的主体,贯穿于化学学科的始终。

  元素化合物知识本身具有庞杂、琐碎的特点,不容易记忆,高中化学新课程减少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降低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识记的要求,更加注重利用中学化学基础知识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目前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时间有限,课容量大,而成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对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能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试从教学策略方面对此作一些探索。

  一、增强课堂教学行为意识,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超越具体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建构,是化学教学的更高追求。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激发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化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并且具有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充分挖掘各种情境资源,为课堂教学创设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开拓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有效问题对教师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当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和新的经验(当前经历的事物)既具有和谐(适应)的,也有不和谐的因素时,这种不平衡性就引起克服不和谐性的努力,而使其建立起新的平衡,此时兴趣的水平是最高,即当感性输入和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学的目的、任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层次性。学习一个新知识,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因此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才能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如在二氧化硫一节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对SO2的组成进行分析,回忆酸性氧化物的定义是什么,得出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回忆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有哪些,我们具体学习过的酸性氧化物CO2的性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是什么,让学生联系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从化合价角度分析SO2的氧化性、还原性,指导学生自主从实验活动中找到答案。可设计演示实验,在试管中装入铜片、浓硫酸并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高锰酸钾溶液,可看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证明二氧化硫的氧化性时采用的试剂是亚硫酸钠和硫化钠的溶液,实验过程可先使两种溶液混合,并没有看到相应的现象,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地引出氧化还原反应是需要条件的,像这个反应就需要在酸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这样对SO2的学习,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

  2.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留白”艺术。“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能力的先行养成是学生创造力形成的基石,学习的原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化学教学情境设计上要注意“留白”,把质疑留给学生,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对教学而言更具价值性。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动手操作实践的空间。因为信息整合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有时间把问题与化学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建立自然的内在联系,教师再给出预设的思路或答案,则学生在认知活动和元认知活动中就达到一定强度的心智锻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回答时不仅要求学生能说出正确答案,更要关注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真正目的。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元素化合物知识大多属事实性知识,相对容易理解,但容易造成学生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化学教育的主阵地———化学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全面的化学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应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物质分类为主线,由于考查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知识时,仍然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都是考查的出发点,所以教学时应让学生掌握代表性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和对应水化物、盐的通性和特性。如在钠的学习时,钠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钠、过氧化钠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学习的重点,以物质类别为主线的学习能将繁杂、零碎、分散的知识由知识块转化为知识线、知识网,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

  元素化合物教学另一条主线是以价态变化为主线。如在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时,应教会学生面对一种新物质时,应从所含元素的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物质中具有多种价态元素,其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时,只能降低,即只有氧化性;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低价时,只能升高,即只有还原性;若元素的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然后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设计实验验证预测,如让假设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与还原剂接触,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进而得出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的结论。通过实验分析,铁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当遇到弱氧化剂时就生成亚铁化合物;遇到强氧化剂时就生成铁化合物,将铁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铁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形成铁三角(如右图),这样在主线中铁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二、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培养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授,还应有“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实验研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研究化学思想,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素质。

  (一)化学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应与生活、生产实际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科学道理联系起来。可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或科技发展中的一些新信息中提出化学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经常性地针对一个现实的案例或事件或前沿科学的展示,把学生从生活的世界引向化学的世界,再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回归生活;通过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整合、提升及拓展,展示化学在新科技发展与环境问题解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从情感上让学生更能接受,也更愿意接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如氯气一节的授课可观看高速公路液氯泄漏事故的视频新闻及相关图片,之后教师抛出问题: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如果你在场,你能帮助当地群众组织急救吗?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再从绿色理念的观点出发去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尾气处理、实验简约性原则,最后再适时地总结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重视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的性质探究实验、化工流程及化学原理应用等题型的讲解归纳,引导学生用所掌握的化学基本原理分析与化学相关的信息,并用学过的系统知识进行解释,指导学生如何筛选信息、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如以钠的化合物为载体讲解“侯氏制碱法”时,引导学生考虑气体制备中发生装置的选择,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气体溶解性的差异及其灵活应用,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相关知识,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教育实践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朱崇立.绿色化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相关标签:高中化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