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的主要提倡者是美国的约翰·斯莱文。他认为: 合作学习的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小组中来完成,学生的表现要纳入整个小组中,评价学生不再是就单个的个体,而是按整个小组进行。笔者是这样理解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作为奖罚根据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意图在于促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达到共同进步。当今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知识以几何数倍增。这样任何个人将不可能独立去完成很多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的要求必然反映到教育中来,而课堂就是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走出合作学习的误区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摆正自己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一个起着主导作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操作不当,会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 一) 把放手变成放任
凡事过犹不及。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简单化地处理了课堂。如很多老师一上课就依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的合作是假的合作。因为,教师没有发挥主导的作用。简单化地处理课堂使得教师只是充当组织和评价者的角色。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来进行,根本就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地辅导,而学生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显然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所以,如果这样去做,合作学习就变得随意了,教学目的必然得不到很好地实现。
( 二) 组员无合作意识
分好组后,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是很大的。
其中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中来。原因有二: 一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由于基础差对问题的反应就没有尖子生那么快,即使想到了也没有好学生说得全面和有理。因此就缺乏自信,合作时也就只是充当一个听者。如此一来,基础不好的学生在组里就得不到锻炼,也不愿锻炼,长期下来就找不到自我了,这样的小组学习就名存实亡了。二是优等生包办发言。与基础差的学生相对,尖子生在学习中的反应要快得多,很多问题他们能先想到或者先完成。他们一说,差一点的学生就没话说了,被打击到了。时间长了,小组也就成了好学生的舞台。这样显然不能使得组员共同进步,小组就不会团结了,小组间的竞争也就变成小组代表的竞争。如此一来,课堂就没有面向大多数学生,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 三) 缺乏科学的小组评价办法
小组建立起来了之后必须有相应的评价管理制度和办法,否则就不能衡量小组的学习效果,就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这主要体现在: 分组较为随意,分工不明确,有的人忙不完,有的人闲得无聊。这会导致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较差,认为小组表现的好坏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搞不清楚合作的方向和缺少合作的动力,这就违背了设立小组的初衷。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学习模式
( 一)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
放手不等于放任。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不现身,而是将自己放在幕后去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合作学习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互动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这种学习应该是在老师的主导下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方向性,而这一点只能靠老师来调控。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出有效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总的来说要让想做事的人有事做,能做事的做成事,组内无闲人,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管理。所以,小组合作并没有让教师的工作变得更简单,反而教师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2. 不能管得太死。作为课堂的管理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管得太死,只要学生的学习不偏离我们的学习主题,尽可以让学生学个够、学个透。另外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 二) 及时对小组进行评价
及时地评价对小组学习非常重要。一是每堂课都要对小组合作的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二是在学习结束后对小组进行评价。具体做到每周一评、每月一评、每期一评。三是小组互评。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只是以老师的评价来定,还要适当关注小组间的互评,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多角度地看到小组的情况,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
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值得尝试。但是由于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使用这一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才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叶锡华. 探究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江教育论丛,2006( 2) :51-54.
[2]宋秋前.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