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安全论文第三篇: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探讨
摘要:以“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实验安全课”为素材,探索中学化学实验安全课独立开设的可行性,初步探讨了实验安全课程在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促进师生教与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化学实验; 安全教育; 生命教育课程;
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学甚少独立开课,更谈不上独立成为一门课程。作为实验教学的附属内容之一,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把实验安全教育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普适性的做法[1,2]。新课程呼唤生命教育,中学化学作为最富有生命教育功能的课程之一,在御物行知上具备挖掘、开发、形成生命教育课程的前置条件[3]。因此,将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内容整合成一门独特的生命教育课程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一、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实验安全课
[课例]徐老师别开生面的化学实验安全课
徐老师是专职的实验教师,某节自习课,徐老师以“志愿者”的名义从高一年两个班里各抽调12名学生,将他们带到化学实验室,组织了一场有趣的实验活动。
活动从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即开始,这是意料之外的事。由于化学实验室里混杂着各种气味,学生刚进入实验室时大都立即用手捂住鼻子,眉头紧蹙,原本兴趣盎然的脸上出现各种表情。徐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偶发的行为,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围绕“怎么知道实验室里的气味是否有毒有害?用手捂着鼻子管用吗?”展开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先是从“凭感觉进行判断”开始,渐次谈到有毒有害气体的一些常见特征,以及各自对有毒有害气体是怎么进行防护的,等等。看法包罗万象,有很专业的阐述,也有天马行空式的想象。
随后徐老师将学生分成A、B、C三组,引导他们将注意力聚焦到实验台上堆积的试管、圆底烧瓶等仪器上,告诉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就是帮老师清洗这些仪器。学生们起先不太兴奋,清洗仪器可不是他们乐意干的活。但徐老师有办法让他们高兴起来。徐老师随机拿了几支试管,递给A组学生,请他们洗洗看,同时请B组学生监洗,C组学生负责验收。这一来学生们的劲头瞬间就调动了起来,A组学生很认真地清洗着,B组学生围在周边指指点点,俨然老师的样子,C组学生不断地将刚清洗过的仪器退回重洗。一番折腾后,A组学生举手投降,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清洗仪器会这么麻烦,想不出老师背地里是怎么为他们准备那么多干净的仪器的。徐老师随即向学生演示了几组不同类型的仪器清洗方法,有简易刷洗的,有必须先在通风橱中进行化学处理的,有可以直接将刷洗废水排入水槽的,也有必须将刷洗废液集中处置的。演示过后,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清洗剩下的仪器,一边清洗一边探讨,互相交流清洗方法,评价清洗质量,议论安全问题,场面热烈而有序。整个过程中学生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废气、废液的处置问题。
一堂课下来,学生感触很多,觉得比正常的实验课有意思多了,不仅纠正了不少认知偏差,掌握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安全知识,更是认识到了实验课背后老师的辛勤付出,学生纷纷表示,以后会经常来实验室帮老师做一些事。
二、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开设的意义
上述课例在改革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方式方法上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假如能够在中学阶段开设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把“口头安全”转变为融合知识学习、安全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劳动教育等于一体的教学活动,这在国家课程校本化上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具有多重现实意义。
1. 能够根本消除“口头安全”
“口头安全”之所以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因为实验教学本身课时紧、任务重,多数情况下不便同步开展安全体验活动,只能边操作边提示;另一方面则是学校普遍对实验安全尤其是化学实验安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安全教育停留在纸上、口头上的多,体验类的活动或演练少,造成师生实验安全意识淡薄[4]。如果把实验安全教育内容从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课外活动方式为载体,形成校本课程独立开设,安排一定课余时间开展活动,因为是课程,有评价的约束,师生必然认真对待。
2. 能够有效融合生命教育、责任教育与劳动教育
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属于活动类课程,教学活动一般在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和劳动任务背景下展开。学生是活动主体,主体意识强烈,活动任务怎么完成、如何优化、各个环节需要注意什么等细节的东西,学生在没有文本材料可供参考的条件下只能自己思考、自行领会,特别是在遇到关键环节或安全隐患较大的地方时,学生自会谨小慎微,不敢轻易“造次”。如此潜移默化的结果,会不断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与劳动意识,懂得对自己负责,更懂得为他人负责。
3. 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合作
群体性是活动类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活动过程不可能依靠个体单独完成,即便有的环节强调个性化,整个活动任务也只有在不断的分享与合作中才能达成。特别是评比类的活动,更能触发学生间的“化学反应”,分享与合作的效应会更为强烈。
4. 能够促进师生教与学关系深度融合
与常规课堂教学要求突显学业水平不同的是,实验安全教育课程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目标比较纯粹,既不刻意追求活动质量,也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和考试,学生不需要背负质量压力,而没有质量压力下的教与学关系就会亲近许多,学生会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会比平时融洽,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会比平时好沟通,只要拿捏精准、把握到位,教师在诸多方面大有可为,可以借此矫正学习态度,包括一些不良习惯,促进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问题,更愿意去参与实践、展示自我。
三、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化可行性分析
从笔者所在学校作为福建省化学学科基地学校正在开展研究的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践探索——基于高一化学PDOE实验报告单应用”已有成果来看,将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化基本可行。
创设一门校本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门成熟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具体实操上涉及师资配备、教材、课时安排、实施场所、活动成果呈现方式以及评价等基本要素。就现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而言,将实验安全教育课程化,其实现路径需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内容即教材
这方面工作尚无现成资料可供借鉴,需教研组组建一个工作团队,分别针对仪器安全、药品安全(特别是腐蚀性、毒性强的药品的使用安全)、操作安全(特别是用电、用火安全)等与中学化学实验安全紧密相关的内容,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等主干知识,设计出多个活动专题,如“化学药品安全摆放”“加工小仪器”“实验室火患应急处置”“废液(废渣)的回收再利用”等,整合课内外资源,融合贴近学生喜好的各种趣味游戏手段,编排形成《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程》一册供学生使用。
2. 实施计划,含教师、课时、场所等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1-2名专职实验教师担任,未配备专职实验教师的可以考虑由任教较低年级的化学教师兼任。课时最好穿插安排在新课教学进程中,每个学段抽出一定的课余时间,以便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活动场所原则上应选择化学实验室,个别专题可以安排在户外进行。
3. 活动成果呈现方式及评价
每次活动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人手一份活动报告单,记录每项任务的完成过程,活动结束时进行即时评价,学段总结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参考文献
[1]陈凯.国外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特点评析及启示[J].化学教学,2014(5).
[2]熊言林,魏魏.3版本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实验安全教育内容统计分析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5(3).
[3]王开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点思考和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12).
[4]刘冰,毕华林.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实验安全教育内容编排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