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化学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核心素养培养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探析

来源:中国考试 作者:周业虹
发布于:2018-11-22 共4335字
  摘要:面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旋律的课程改革,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化学科考试大纲的修订更加突出对必备的化学学科知识和关键的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根据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以化学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在全面理解并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化学学科能力,强调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同时突出育人导向,关注知识内容与化学学科素养的融合,切实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考化学;考试与教学;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力倡导建构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进行的修订。
  
  1 关于高考化学科考试大纲的修订。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是推进考试内容改革的切入点。修订考试大纲,贯彻立德树人任务要求,全面总结考试内容改革成果,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实现2020年高考改革目标做积极准备,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提升教育考试质量的重要举措。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除强调“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之外,特别提出“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
  
  原高考化学学科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要求考生从4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从这几年的高考命题看,“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知识早已渗透到其他各个模块的试题内容中,已经没有再单独设计考试内容的必要;“化学与技术”模块所考查的试题类型大多与工业流程有关,涉及内容与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知识有诸多的重复。因此,为了减轻教师、学生的教与学及备考负担,避免考试内容的重复性,同时更加突出对必备的化学学科知识和关键的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2017年化学学科考试大纲删除“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2个模块,考生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2 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见表1.
  

  【11】  

  上述5项素养立足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它们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3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针对此次考试大纲修订中强调的“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应该围绕考试内容的变化,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3.1 创设情境,关注学习的价值,体会“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应的基础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有意识地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技领域的新成就、科学家们的感人事迹等相关内容,体现育人价值导向;有意识地融入化学与社会、环境、生产生活等相关的内容,体现应用价值导向,突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教育。
  
  案例1 铝单质的性质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
  
  1:展示铝制易拉罐、铝制餐具的图片。
  
  目的:从身边的物质入手,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情境2:介绍铝制餐具在我国的兴与衰,说明铝制餐具不宜蒸煮,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及碱性食物。
  
  目的:引出对铝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化学性质的探究。
  
  这样设计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宣传化学,突出化学在经济发展、人类进步、人民健康及环保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观察生活实际,关心学科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中涉及的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梳理与拓展。例如:因为氨气易液化,液氨可做制冷剂;硅是半导体,硅用于太阳能电池;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过氧化钠是呼吸供氧剂;氢氧化铝可以和盐酸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氧化铁是红棕色固体,可用于红色涂料;等等。利用这些知识与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结合物质的性质理解和记忆物质的用途,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
  
  案例2 氨气的性质的教学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1:展示世界上3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照片,哈博、博施和埃特尔,介绍他们的伟大成就,告诉学生他们的获奖均与工业合成氨有关。
  
  目的: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历程,体会他们为科学研究事业的奉献精神。
  
  教学情境2:合成氨工业的价值是生产出的氨气大部分用于制造化肥,从而大大提高粮食的产量,解决了世界上很多人的温饱问题。
  
  目的: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感受化学家们的研究成就对世界的贡献,突出“科学精神”教育。
  
  结合目前课程改革、考试大纲提出的这些变化,在教学中要适当整理与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化学知识。例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成分及反应原理,与青花瓷有关的硅酸盐工业,与青铜器等出土文物有关的金属冶炼、侯德榜制碱法等。同时关注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了解各个领域的伟大成就,如污水的处理,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各种新型电池的反应原理等。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化学知识,从化学的角度关注传统文化,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感受科学精神。
  
  3.2 关注核心知识,感受“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围绕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电池、电解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分类、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背景的基础计算、化学实验、工业流程问题等。而这些内容恰恰也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导向非常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构知识,如依据实验现象、物质的结构特征等证据理解知识,尝试运用模型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从宏观与微观、变化与平衡相结合的角度解释知识。
  
  案例3 铝的化合物的性质的研究模型。
  

  【12】  

  当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模型之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遇到未知物质,自然就会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确定其类别,之后根据它的类别预测每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进而根据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同时,在研究这些物质的性质过程中,教师应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理解;对于物质所发生的变化运用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变化与平衡的思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素养不是孤立的,也不能相互割裂,它们是内隐在化学学科知识中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子结构基本知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与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原电池和电解池、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典型有机物的性质、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等。在全面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
  
  3.3 关注探究活动,强化“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近年来,高考中对于探究内容的考查,有针对化学实验的,也有不涉及化学实验的。实验广泛涉及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实验原理、仪器的连接、现象的描述与解释、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等方面,非实验内容大多是给出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在读懂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从试题的选材看,多为教材实验的组合与改进、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与工业流程背景问题的整合。其综合程度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目前所倡导的核心素养教育是高度一致的。
  
  这些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提示在教学中,要结合相应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教会学生探究到带领学生探究,再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此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得以提升。
  
  案例4 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图1所示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所给出的相关实验事实、所测定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推理,最后准确得出有机物的结构。
  

【1】  

        从图1看到,这节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较好地融入了对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方法的培养。通过所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反应事实和实验数据,层层进行分析探究。从探究元素组成到探究分子式,再到探究有机物的结构,既突出了化学知识,又突出了学科素养中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及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时,要立足于教材,有针对性地设计探究活动,特别是探究实验。以教材中的实验和探究内容为载体,梳理实验原理、操作、现象及结论,教给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思考实验的改进、异常现象的分析、原理的拓展挖掘等。尽可能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训练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总之,面对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修订,面对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要准确把握日常教学的方向,结合高考考试方向和考试内容的调整,努力将5个维度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融入到知识建构过程中,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以及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原文出处:周业虹.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 中国考试,2017,(02):47-51.
相关标签:高中化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