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化学论文 > 无机化学论文

紫外照射含海藻酸钠的AgNO3溶液制备纳米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9 共4041字

  2结果与讨论

  2.1紫外吸收光谱

  混合液经紫外照射后,颜色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表明有纳米银生成。图1(a)中,纳米银的紫外吸收光谱在测量波长范围内,只在410~440nm之间有唯一的吸收峰,这是典型的银纳米粒子的等离子吸收峰[11].

  2.1.1照射时间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图1(a)是AgNO3浓度为1mmol/L,海藻酸钠浓度为0.5%时,纳米银生成量随照射时间的变化情况。未照射时在410nm左右并未出现吸收峰,说明紫外照射是生成纳米银的必要条件。紫外照射后,在410nm左右出现吸收峰且峰的位置基本不变,说明纳米银粒径大小基本不变,海藻酸钠能起到很好的稳定剂作用,阻止银纳米粒子的团聚。随着照射时间延长,吸收峰强度不断增大,峰不断变窄,2h后吸收峰基本维持不变。紫外照射产生的光电子增加缓慢,同海藻酸钠相比还原能力较弱,起到还原作用的主要是海藻酸钠上大量的羟基,它能将Ag+还原为Ag0,聚集成团生成纳米银。图1(b)是纳米银最大吸光度随照射时间的变化情况,开始时,溶液中Ag+量较多,还原生成纳米银的速率较快;随着反应进行,溶液中的Ag+量不断减少,生成纳米银的速率降低。在2h时,溶液中的Ag+基本被还原。之后进一步照射,还原生成纳米银的量和纳米银照射碎裂[12,13]的量达到动态平衡,使得吸收峰基本不变。

  2.1.2硝酸银浓度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AgNO3浓度增大,吸收峰强度增大且红移,说明Ag+浓度增大有利于生成更多的纳米银,同时也导致纳米银粒径的增大。当AgNO3浓度为2 mmol/L和4mmol/L时,易导致团聚现象的发生,放置几天后,烧杯底部均有黑色沉淀生 成。综 合考虑,AgNO3最适宜浓 度 选取1mmol/L.

  2.1.3海藻酸钠浓度对纳米银形成的影响

    由图3可见,在相同照射时间和AgNO3浓度的情况下,当海藻酸钠浓度从0.1%增至0.5%时,吸收峰位置不变而强度增大,原因是浓度低至0.1%的海藻酸钠已经能对纳米银起到稳定作用,使粒径大小基本不变,同时浓度增大,还原能力 增 强,有 更 多 的 纳 米 银 生 成。当 浓 度 从0.5%增 至1.0%,吸收峰强度减弱且红移,原因是海藻酸钠浓度进一步增加,一方面在生成的银晶核上大量附着海藻酸钠,阻碍了还原后的银与晶核接触,使纳米银生成量降低;另一方面加速纳米银成核和增长过程,产生更大的粒径。实验中,海藻酸钠最佳浓度为0.5%.

  2.2 XRD分析

    图4(a)是海藻酸钠的XRD图,(b)是AgNO3浓度为1mmol/L、海藻酸浓度为0.5%、照射时间为2h时制得纳米银的XRD图。

  在2θ为38.14°、44.28°、64.34°和78.00°处的吸收峰分别对应标准晶态银卡片JCPDS(04-0783)上的(111)、(200)、(220)和(311)晶面,说明合成的纳米银为面心立方构型。同时注意到由于海藻酸钠的影响,在(200)和(220)晶面处吸收峰并不十分明显。通过谢乐公式计算(111)晶面,纳米银粒径约为2nm.

  2.3红外光谱分析

  图5(a)、(b)分别为纳米银和海藻酸钠的红外光谱图。两曲线中特征峰基本相同,证明没有官能团之间的转变。海藻酸钠的红外曲线中,3445cm-1附近宽而强的吸收带为O-H的伸缩振动吸收;1622cm-1和1416cm-1处分别为-COO-不对称伸缩振动和对称伸缩振动吸收;1035cm-1处为糖苷单元上C-O-C的伸缩振动吸收。在纳米银的红外曲线中,3445cm-1、1622cm-1和1416cm-1分别移至3439cm-1、1631cm-1和1407cm-1,吸收峰强度均明显减弱,说明海藻酸钠中的羟基和羧基参与了纳米银的合成与稳定,羟基参与了还原过程,羧酸根参与了纳米银的稳定过程,在用其他多糖制备 纳 米 银 的 研 究 中 也 出 现 了 相 同 的 羟 基 与 羧 基 变化[14,15].纳米银的制备机理为:海藻酸钠含有大量的羟基和羧基基团,羧基能同Ag+结合成网络起到稳定剂作用,羟基能够还原Ag+为Ag0起到还原剂作用。本实验中海藻酸钠溶液调呈碱性,这能够进一步增强它的水溶性,产生更多还原性片段,提高它的稳定性和还原性[16].

  2.4透射电镜

  图6(a)是AgNO3浓度为1 mmol/L,海藻酸浓度为0.5%,照射时间为2h时制得纳米银的透射电镜图。纳米银为类球形,无明显团聚现象发生,粒径分布均匀。从图6(b)纳米银粒径分布直方图可见,粒径主要分布在1~5nm之间,平均粒径大小为3.08nm,同XRD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从图6(c)纳米银的选区电子衍射图可见,出现的衍射环对应于面心立方晶系银的(111)晶面衍射,同时注意到(200)、(220)、(311)晶面衍射对应的衍射环并未出现,说明纳米银粒径较小,且晶化程度不高。

  2.5纳米银的抑菌效果

  纳米银粒径越小,抑菌性越强,小于10nm的纳米银能与细菌直接接触,对细菌表面电荷产生影响进而提高抑菌能力[17].由图7可见,对照组均没有抑菌圈产生,说明海藻酸钠本身不具有抑菌性。

  1mmol/L AgNO3制备的银溶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宽度分别为2.7mm和1.3mm,4mmol/L AgNO3制备的银溶胶抑菌圈宽度分别为1.2mm和0.6mm.这说明1mmol/L AgNO3制得的银溶胶粒径更小,抑菌性更强,与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一致。同时观察到纳米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是由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构成不同所致[18].

  3结论

  在紫外光照射下,以AgNO3溶液为前驱体,海藻酸钠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出红棕色、球状的纳米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AgNO3浓度1mmol/L,海藻酸钠浓度0.5%,反应时间2h.此时生成的纳米银粒径为1~5nm,无团聚现象发生,具有面心立方构型,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本实验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1 Rai M,Yadav A,Gade A.Silver nanoparticles as a newgeneration of antimicrobials[J].Biotechnol Adv,2009,27(1):76

  2 Hirano S.A current overview of health effect research onnanoparticles[J].Environmental Health Preventive Med,2009,14(4):223

  3 Ip M,Lui S L,Poon V K M,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iesof silver dressings:An in vitro comparison[J].J MedicalMicrobiol,2006,55(1):59

  4 Pal A,Esumi K,Pal T.Preparation of nanosized gold par-ticles in a biopolymer using UV photoactivation[J].JColloid Interface Sci,2005,288(2):396

  5 Yang J,Pan J.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sodium alginate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and catalysis[J].Acta Mater,2012,60(12):4753

  6 Pal A,Esumi K.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biopolymercoated Aucore-Agshell type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J].JNanosci Nanotechnol,2007,7(6):2110

  7 Zhang W,Tan F T,Qiao X L,et al.Preparation of nano-silver sol by photo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J].MaterRev:Res,2012,26(6):32(in Chinese)张伟,谈发堂,乔学亮,等。光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J].材料导报:研究篇,2012,26(12):3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