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涉中意蕴的指引关联生成了我的世界。
这种关涉就是生活的本质在这种“基本关系意义(Grundbezugssinn)”的实现,即“为了或者围绕某物,关涉于某物而生活”.[4](P90)这样海德格尔就将之前胡塞尔观念意向性转入了生活中的实际性关涉(Sorge)。在海德格尔看来,关涉就存在于现象学的“形式显示的完整关系意义(formal angezeigtenvollen Bezugssinn)”之中,就是存在于如情境体验这样具有整体性的意蕴关联之中。“意蕴是世界范畴维度,世界的对象、世界的东西在意蕴的特征(Charakter der Bedeutsamkeit)中被经历。”[4](P90)在海德格尔看来,对象总是处于世界之中,以生活关联,对象总是通过关涉活动遭际(Begegnis),关涉的基本方式就在于此,这种体验就是通达它们的方式。而且每一次体验本身都是遭际,在关涉中遭际。“世界,世界中的对象,以生活关联(Lebensbezug):关涉的根本性的怎样(Grundwie)存在于此,它们与关涉活动遭际,以它们的方式遭际关涉。遭际诸对象,而关涉就是在其当时的遭际中体验对象。遭际富有特色地描画出世间对象存在于此的基本方式(die Grundweisedes Daseins),体验富有特色地描画出通达它们、遭际它们的基本方式。”[4](P91)而且海德格尔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关涉。每一种生活体验本身都是遭际,是在关涉中遭际,所以对象不是作为主-客关系这样的对象性被感知和认识,而是通过关涉的方式被遭际,在意蕴中被体验(erfahren inBedeutsamkeit)。只有通过原初的生活的内容意义,此在、现实性、真实性的意义特征才能被规定。“它既不是在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方向上,也不是在解释的结果或开端的方向上”[4](P91),而且生活中的对象怎样按其内容的基本意义存在,此时它怎样在世界之中,或作为什么东西而处于世界之中都要借助意蕴范畴来指明。“作为关涉的生活在世界中度过,而且以相应关系(entsprechenden Bezuege)、践行、实现的最多样的方式关涉于当时在体验中遭际的对象和遭际活动本身。具有范畴特性的意蕴并不是关涉的对象,而是说这些对象从来都是世间的东西,它们获得由生活本身建构的、与其相应的对象性的表现(entsprechenden gegenstaendlichen Ausdruck)。”[4](P93)在关涉中,生活体验着世界,体验的存在意义是按其完整的意义对所有对象性事物的解释。
海德格尔的意向性是现实层面的意向性,是现实生活构成意蕴。海德格尔没有用容易被误解为实物关系的(Bezug),而是用了与人(关照,关心,担忧)相关的Sorgen,实际地回到了人,只有人才能担忧、担心。施密茨洞察到了这一点,便使人赖以存在的生存之基--身体突现于情境体验中。施密茨的着作中不再出现Sorgen,而是用身体作为具体而又鲜明的说明,使海德格尔的Sorgen的这种意识现实化更为明确。现象学意义的身体与意蕴内在关联,身体与意蕴融为一体。身体承载着意蕴, 表达着意蕴。
海德格尔还在“活页4”中提到了意蕴的特征是源于期待(Warten)和困境(Bedrng)。[4](P185)笔者认为,施密茨是在海德格尔“期待”和“困境”的思考中,体会到情境即为事态、程序和问题的意蕴指引关联的。这里的“事态”(Sachhalt)是事实性的,即真实的。而“程序”(Programm),如目的、愿望等,正是对海德格尔“期待”的理解。“程序”是一种规范、允许和愿望,是有意地使自己的判断或行为以任何一种方式依赖于所期待的事态。而“问题”(Problem),也正是海德格尔对“困境”的理解。问题是作为希望、焦虑,需要我们去破解的谜参与事物的。
三、情境的存在方式--交道
1. 从存在什么was(Lage境况)到怎样存在wie(Situation情境)即为此在在世的意蕴关联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中,海德格尔已将认知本身的“怎样”(wie)通达的方式显现出来了。这样,从什么(was)到怎样(wie),就是要重返原初的对象本身,从“是什么”的(Lage)转向体验本身的情境,这种回到事物本身的道路才是通达“对象”的居有方式。“从有待获得的基本经验出发,去把握那些适合于情境或前理解的东西(situations-und vorgriffsgebührende),呼求着对象而规定其是什么-怎样-存在(Was-Wie -Sein)。”[4](P19)从Was到Wie,再到Sein的转变就是从对象性的“什么”到现象学地追问前理解的“怎样”,再最终走向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这才真正意义地实现了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事物本身”.这里海德格尔已将体验从对象境况(Lage)转向了情境(Situation)。他特意区分了境况与情境,在他看来,Lage是外在于世界中麻木状态下的表象认知;而 Situation 是海德格尔从宗教体验中挪用来的某种圣性情境中的深层追问,这种“追问状态(Fraglichkeit)本身不是宗教的,而是说,这种状态通常可能首先在宗教决断的情境(die Situation religi?ser Entscheidung)中产生”[7](P173).所以说,Lage是外在的、非思状态,是固定的,而Situation是建构着的,是活的。“境况”不能完成怎样(Wie),而存在者的生存,存在形式、存在要靠情境。只有情境才能体现存在,只有在事实的生活的情境中才能呈现此在。所以,必须从“境况发展成情境(Lage zur Situation ausbilden)”[7](P163).
2. 从动词化的生活引出世界,生活与世界的关联即为践行海德格尔从活化的动词“生活”所呈现的现象出发,它作为我们的生活、我们所经历的,以某种方式被直观的东西与现象学范畴“世界”一道。世界同样是被经历的生活所指向的、生活自身所维持的东西。[4](P86)基于对这种以名词的“生活”在其本身的丰富或多样性关系意义(mannigfaltige Bezugssinn)方面的理解,所谈及的内容意义(Gehaltssinn)就会被刻画为“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世界就是多样性的关系意义,即所谓的内容意义。而且生活与世界的意义关联与境(Sinnzusammenhang)即为践行的相关联、被经历的关系。“世界是现象生活中的内容意义上的基本范畴。”[4](P86)通过动词化来活化一种意义结构,这就是突现式的构境了。海德格尔从动词化的生活引出世界。世界是一种关涉性的情境,一种在生活中活动着的意义结构。这个非对象性的关涉是一种内容意义上的被践行和被经历的有意向的“关联”.[6](P57)
3. 交道在海德格尔看来,生命运动的基本意义是一种与世界的交道(Umgang)关系。这个多样性的有意向的关涉活动的情境本身就是世界。“关涉运动(die Sorgensbewegtheit)具有实际生命与其世界打交道的特征。关涉的何所向就是交道的何所交。现实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此在植根于并且取决于世界的特征,即作为关涉着的交道之何所交的世界特征。”[2](P81)向着物的交道关系即构成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交道关系才是存在本身,世界就是人的交道关系建构起来的存在境遇。
海德格尔通过Wie(怎样)引入实践生活世界的重要性,为施密茨的情境存在做了基本的铺垫。但笔者认为,实际上这个通达还是抽象意义的维持,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还是没能说明如何通达。在现象的被给予性中蕴含着一种原初的分裂:一个是现象的自我显现,另一个则是现象的可通达性。海德格尔将本质层的“此在”与存在者层加以分化,使“此在”这个本质层或者说超越层成为存在者层的基础,在“此在”的基础上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才得以显现出来,而“此在”又不依赖被揭示的存在者。“在世存在者成为被揭示的东西,只在第二位意义上它才是‘真’的。原本就‘真’的,亦即进行揭示的,乃是此在。”[8]
本应该“在世之中”洞察自身的“此在”却“俯视”在世存在的存在者。所以这种先验的“此在”无法弥合“此在”与向我自身显现出来的存在者之间的可能的裂痕。所以说,海德格尔的“此在”没能说明如何通达指引其可能性的存在者,这就使在世的存在者也失去了意义。
总之,海德格尔早期的情境思想隐晦在其文本中,他从Ereigni“s入境”,再通过Sorgen的意蕴性呈现出初步的逻辑构境图景,又在活页中“闪烁”出关于情境(Situation)的灵感。青年海德格尔建构思维强调的就是情境的意蕴构建,也就是事物之间的意蕴关联构成情境,在其中体现世界的意蕴,事物之间的意蕴。世界就是一个情境,事物的意义在情境中生成,在这个构成域中时间时间化,空间空间化,世界世界化,物物化。海德格尔开辟了一个新的思想,一种非对象的思,一种诗性的哲思,这种非对象性的思强调的不是向单个的对象或整体性的对象而思,而是听从“情境”的召唤,在“情境”的交互中生成。原初的事物(感觉事物)意义最终也就是世界,海德格尔将“原初的直观”和“生活世界”置于首位。海德格尔的这种“返回”,是回溯也是上升。但这个“返回”的一个中心指向是对存在者的超越,即内在超越。
施密茨的情境理论奠基于海德格尔早期的“情境”思想,他从身体的“现实性”出发,通过“入身”形式的身体交流,建立了情境存在论。在情境中呈现自我的存在,通过情境把时间、空间、身体与世界现象紧紧地联系起来。这已经不是在海德格尔“此在”的内在超越与沉沦这个层面上,而是通过“身体交流”在情境中获得主体自身的确认和自我与他人的确认。情境存在的先在性使得存在者作为感性对象而实际地被“凸现”出来。
海德格尔的情境思想深邃,但文字晦涩,而施密茨将其解构:情境的要素,即事态、程序、问题在情境中意蕴关联,并将身体置于情境的基础性的地位。所以说,施密茨真正做到了“面向事情本身”,回归了现实的生活世界,并将情境划分为当前型情境、现状型情境、个人情境和共同情境等来建构世界。施密茨从身体的原初体验出发,通过身体的处身情态,使意蕴的指引关联在现实层面上获得了具体和鲜明的说明。另外,施密茨还将情境思想渗透到各个范畴领域,使情境更具实践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Hermann Schmitz. Der unersch?pfliche Gegenstand, Grundzuege der Philosophie, Bonn, 2007.
[2]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孙周兴译,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 Martin Heidegger. Gesamtausgabe,Band 56/57,Vittorio Klostermann,Frankfurt am Main,1987.
[4] Martin Heidegger. Gesamtausgabe,Band 61,Vittorio Klostermann,Frankfurt am Main,1985.
[5] Hermann Schmitz. Der Weg der europischen Philosophie, Freiburg: Karl Alber, 2007.
[6] 张一兵:《实际生活: 在关涉性世界之中在此存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载《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7] 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8] 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