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外国哲学论文

苏格拉底发现自我的哲学价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5-20 共3397字
论文摘要

  引 言
  
  苏格拉底将德尔菲神庙墙壁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人生哲学的信条,不仅以此来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及理论研究,而且将其上升为自己做人的原则及终生的理想与追求。
  
  1 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哲学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使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地、方向性地转变,使哲学研究“从探索宇宙之谜的自然哲学转向了思考人生之谜的道德哲学”。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将“认识你自己”进一步哲学化,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哲学思考原则和哲学研究路线。
  
  在苏格拉底之前,雅典的哲学研究主要分为两派:自然哲学派和智者学派(辩士学派)。自然哲学派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天体运行及宇宙万物,研究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并力图寻找宇宙的本原。这些所谓的本原研究,在当时科学条件还无法对这些理论进行科学检验的情况下,总会引起人们的争论甚至怀疑。智者学派以教书为职业,专门教授人如何辩论,以此达到从政的目的。到苏格拉底时代,智者学派已经开始衰落。显然,这两派的研究都不能令苏格拉底信服。在苏格拉底看来,世界变化无常,要想穷尽自然界万物的因果联系,并为其找到本原,非人力所为,只有万能的神才能做到这一切。他曾对费德罗说:“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人类。”他有一句名言:“我非智者,爱智而已。”“爱智”作为人思想的一种自然倾向,本身也是一个哲学研究的过程。
  
  苏格拉底将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为人自身,研究与人类相关的问题。在他看来,人不能真正认识自我,就不能深刻认识世界。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与自然有了明显的区别,作为自我的人取得了与自然不同的、独立的、平等的实体研究地位。人作为自然的客体和认知的主体,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苏格拉底的自我不是感性的而是理性的,因为感性的自我只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理性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与此同时,苏格拉底的自我又是实践的。他在实践中不断地反躬自问,既要考察知识本身,又要考察承载知识的主体(自我),以此达到寻求真知的目的。从此,哲学研究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有关人的研究问题被凸显,人的哲学研究地位被确立,哲学家们开始了人学化的哲学思考、不断思索人的问题。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开辟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并引领一代代的哲学家们将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从哲学意义上讲,苏格拉底所做的一切工作,为后来康德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开创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过程中,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最为根本的,其他方式无非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变化和发展。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哲学价值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开创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思维方式,即辩证的思维方式。他将传统的、观察式的、直观描述的、甚至是猜测的方式转变为不断诘问的方式,通过承认自我的无知,不断地打破他人内心固有的信念,进而追求真正的真理。这种从“无”到“无”的过程,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将哲学研究置于理性思维之下。可以说,他达到了辩证法的理念,但还不是理念的辩证法,也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毫无疑问,他为近代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源泉。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也被称为问答法、论辩法、反证法,是辩证法的一种普遍形式。希腊是辩证法的故乡,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尽管近代的辩证法与古希腊辩证法的含义不同,但后者与前者之间有着更多、更深的渊源关系。苏格拉底以“理念论”为核心来展开自己的哲学研究。他抛弃了传统的从主观、感觉出发的思维方式,将智者学派研究的感性的人变成他所研究的理性的人。于是,在苏格拉底那里,人不再仅仅是自然感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道德理性的主宰者,人成了掌握自然的主人。苏格拉底的诘问法开创了新的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苏格拉底的诘问法一般经历三个过程:讽刺,归纳、定义,诱导、提升。首先是讽刺。讽刺的目的在于摧毁、揭露与重建,摧毁人们心中固有的、传统的观念与认知,揭露那些所谓智者的虚假、那些看似真理而非真理的知识,引导人们去追寻真正的真理与正义。讽刺的对象不仅包括当时雅典社会公认的一些智者,苏格拉底将自己也纳入到需要讽刺的范围。讽刺不仅仅是对现有知识的一种否定,更是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这种方式被黑格尔称为“反讽”,他说:“这就是着名的苏格拉底反讽。他的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主观形态,是社交的谦虚方式;辩证法是事物的本质,而反讽是人对人的特殊往来方式。”其次是归纳、定义。苏格拉底通过辩论,打破他人原有的信念,同时又激发了他人探寻真理的热情。于是,苏格拉底从不同事物中归纳出相同的特征,并进行定义,定义一旦给出,便成了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理念”。所以,事物可变,而“理念”不变,简单地说,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理念论”。即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得以展开。对此,亚里士多德说:“有两件事可以公正地归给苏格拉底: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最后是对提问者进行诱导、提升。苏格拉底认为,作为真理的“善”是人与生俱来的,应该根植于人的内心,只是因为人们意识不到他的存在,故需要有人去诱导、启发。无疑,苏格拉底便成了肩负这一伟大使命的人。
  
  在苏格拉底诘问的过程中,实质是作为主体的人对灵魂深处自我的认知与拷问。在苏格拉底看来,困惑和迷茫是人们获得真知的源泉,只有困惑才能引起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反省,从而找到自己认同的价值。这个价值非别人给予或灌输,是人通过自己的理性所得,所以它更接近真理。只有经过这样的思考,人才可以说是真正以人的身份存在着。与此同时,苏格拉底提升了人的理性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只要用理性去思考,就能获得自己认同的价值。苏格拉底之后,“唯理智主义支配了此后的西方文化”。之后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黑格尔,直至马克思,他们的辩证思想中都有苏格拉底辩证思想的影子。
  
  3 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苏格拉底说:“生命不只是活着而已,活着是为了实现某些价值”。纵观苏格拉底的一生,他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更没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此外,他容颜丑陋,常常被人比喻为雅典广场上出售的塞列努斯的小金像。这些令世人烦恼的事,却丝毫不能影响苏格拉底的生活与追求。在他看来,如果人因为这些世俗的小事而烦恼、困惑,那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认识自己,他的灵魂还有待提升。他认为,人的肉体只是人灵魂的载体,过分骄纵肉体不仅不利于灵魂的净化与提升,而且会使这一过程受到阻挠。由此可以理解苏格拉底能够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伟大价值的能量所在。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是想通过自我的觉醒来挽救雅典社会道德缺失、沦丧的现状。他劝诫人们要过有道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自我是理性的、道德的实体,而理性则是每个人应该必须遵守的规则,带有一种道德的命令和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不在自然,而在自我。苏格拉底是这样理解的,也以这样的要求去行动。当他被雅典的法律宣布有罪的时候,他可以有多种选择去逃避法律的制裁,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都是不正义的行为。他认为既然是法律的行为,人就不能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即使无罪,也应承认法律的权威。因此,他要以自己的死,来唤醒人们的灵魂、唤起雅典公民自身的觉醒、换取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样,死亦有所值。
  
  4 结 语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可以说是哲学研究中划时代的、伟大的革命。正如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所说:“在雅典最辉煌的半个世纪里,它所绽放的最美丽的花朵不是一座雕像、一栋建筑或一部戏剧,而是一种精神:苏格拉底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指导着人们不断去寻找真理。如今的时代与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固然相距甚远,然而细细回味,“认识你自己”区区五个字,仍如天籁回音一样宝贵,我们的生活中仍少不了它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耀健.小议苏格拉底的人学思想[J].世纪桥,2007(6):39.
  [2]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8.
  [3]傅佩荣.西方哲学与人生[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8,19.
  [4]黑格尔,着.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4.
  [5]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50.
  [6]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5.
  [7]罗纳德·格罗斯.苏格拉底之道[M].徐弢,李思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周 慧.苏格拉底式问题研讨评价法对课程评价的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47-64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