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界对于经典文学的品质与建构要素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界没有对“文学经典”进行本体论意义上的细致剖析所导致。由于以往对“文学经典”这一术语的使用中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使得该术语在语义所指方面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品质与要素便在这一语义模糊的术语遮蔽下混为一体。因此,在观念上界定“文学经典”与“经典文学”,辨识经典文学的品质与建构要素的区别,对于文学经典理论体系的建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才能从经典文学的品质、建构以及价值评判等角度,探寻建构文学经典理论的有效途径和客观依据。
四、经典文学功能与价值评判的连接基点。
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性,是否可以被列入经典名单,该行为本身包含着对经典文学的阐释与价值判断。学界主要以经典文学的人文精神、精神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民族认同功能等为阐释依据和出发点,对经典文学的价值进行了深入与系统的研究。晓华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与道家的“道”分析后,总结出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经典文学价值,即和谐的“审美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晓华认为经典文学可以“涵养人的心灵、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具有华夏文化特质的审美趣味。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氛围中,经典文学更是构建现代人格,重塑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
黄一斓则从经典文学的“心灵依托”功能角度作为切入点,认为经典文学“可以让人获得短暂离开和忘却现实的心灵居住感”,进而提出如何文学在今天如何产生对人的新的心灵依托功能“这一问题。
黄一斓的观点,对于建构什么样的经典文学和怎样建构能让心灵居住的经典文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舒开智与张丽共同发表的《文学经典在当代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一文,较为详细地阐释了经典文学的价值与意义。他们认为,经典文学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能够给予”心灵的慰藉与信仰的寄托,缓解人们信仰焦虑和思想荒芜的危机,找回存在的本真意义,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精神品格,使人诗意地栖居“.
舒开智和张丽的这一观点与晓华颇为相似。此外,舒开智与张丽认为,经典文学是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载体与结晶,是民族认识自身历史的一面镜子,体现了民族衍变的历程;经典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能够凝聚民族意志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避免历史xuwuzhuyi和文化xuwuzhuyi的产生;经典文学具有丰富、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构造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功能。经典文学的阐释依据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在学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这里无需赘言。然而,经典文学的价值功能与其评判标准之间的衔接基点是什么? 关于这一问题,学界还没有深入探讨。
晓华、黄一斓、舒开智和张丽均认为,经典文学具有心灵涵养、心灵依托、心灵慰藉等精神价值,可以让人获得短暂离开和忘却现实的心灵居住感,寻回存在的本真意义等。经典文学之所以有着重要的精神价值,是因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超越的特性,能够使读者翻越现实的种种藩篱与束缚,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心灵寄托与慰藉;也正是因为经典文学具有超越特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不断发现自我、净化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更高的精神追求。经典文学的精神价值还体现在对社会的批判层面上。当下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拜金盛行的社会,充斥着奢侈糜烂、肮脏不堪的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与大众文化中的通俗文学相比,经典文学在揭露与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时更为深刻,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社会现实形成超越性的认识,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达到改良社会现实的效果。
为什么经典文学是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载体与结晶,是民族认识与审视自身历史的一面镜子?既然经典文学超越了时代、意识形态、民族、阶级与性别的束缚,那么,经典文学就能够使读者与其所处的时代,持有的意识形态、民族、社会 与性别身份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正是这种”距离感“,使读者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审视民族的文学与文化传统,形成对民族的普遍性认识,成为民族公认的民族文学与文化传统。因此,符合文学经典标准与规范的经典文学体现着并传承着民族普遍认同的精神价值与文化传统。读者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认识、反思和审视民族文学与文化传统。那么,”距离感“是如何产生的? 距离感来自于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陌生性。”陌生性“是指一种无法同化的原创性,或是一种我们完全认同而不再视为异端的原创性。
换句话说,”陌生性“是经典文学的那种让读者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作家在作品中将读者熟悉的事物陌生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那些原本熟悉的事物产生距离,也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丰富、拓展经典文学的阐释维度和深度。因此,陌生性既是经典文学的重要特性,也是其价值功能与评判标准的衔接基点。
参考文献:
[1]陶东风。 大话文学与当代中国的犬儒主义思潮[J]. 立场,2006(1)。
[2]赖大仁。 当今谁更应该读经典[N]. 文艺报,2010 - 03 -08.
[3]童庆炳。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4]杨道麟。”经典文学“和”经典文学教育“的界定[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刘象愚。 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J]. 中国比较文学,2006(2)。
[6]晓华。 价值视野中的文学经典[J]. 文学评论,2008(6)。
[7]黄一斓。 论文学经典的心灵依托功能----兼谈否定主义文艺学的经典观[J]. 文艺理论研究,2009(1)。
[8]舒开智,张丽。 文学经典在当代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9]哈罗德·布鲁姆。 西方正典 [M]. 江宁康,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