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涌现出很多见仁见智的说法。有人认为原作最重要,有人认为译者最重要,有人认为传播渠道最重要,有人认为读者接受最重要。其实,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每个环节都不必可少,但最重要的是各个环节的合力效果。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多方因素的共促作用。作品、翻译、传播与接受等各方面都要联合起来,以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整个系统的建构问题。
一、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系统问题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战略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陆续实施,但相对于“走进来”的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走出去”则一直显得十分惨淡,产生了译入与译出之间失衡严重的情况;国内向海外的“输出”远远大于海外向国内的“输入”。“直观的数据落差反映出,中国当代文学仍然难以在英语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于‘走出去’的忧虑与深思。”
在现阶段,中国文学“走出去”和外国文学“走进来”的规模和趋势仍然差距悬殊,不仅如此,走出去的作品在海外难以有市场。王宁评述道:“在大规模地将国外的,特别是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文学作品译成中文时,我们却很少将中国自己的文化理论和文学作品翻译成主要的世界性语言。即使有杨宪益夫妇这样的优秀翻译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中国文学的佳作译成英文,但这些作品远未进入英语图书市场,更未为广大英语世界的读者所阅读。”
中国文学在被外国文学、文化系统接纳的过程中,受到西方意识形态、读者文学偏见、传播渠道等因素的阻碍。制约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翻译的问题,也是传播与接受的问题,更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形象等无形因素相连的系统问题。
2012 年 10 月,莫言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里程碑。莫言获奖是个系统原因。对莫言获诺奖这一现象研究后发现,原作的吸引力,译者的水平,包括出版社在内的赞助人以及读者接认可与接受等因素都是其作品走向世界文学领域的有形系统;而日渐强大的中国政治、经济因素则是莫言获奖的无形系统。莫言获奖是众多内外部因素相作用的综合体现,是有形与无形系统间相运作的结果。
中国文学“走出去”牵涉到多个环节、多个系统。不仅要注意加强有形系统中的原作、翻译、传播、接受各环节,更要注意建造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外部无形系统。目前,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建构完善的战略系统。
二、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有形系统建构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形系统指的是由一些切实可见的直接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包括原作、作者、译作、译者、读者、出版社、中介人等要素。
(一)原作
原作是作者根据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系统而进行的原汁原味的创造。这一环节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根本环节。
作品质量是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根本要素。莫言获奖跟他的作品质量紧密相关。莫言的作品富有特色,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作品在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和叙事角度等方法上都极具文学价值。而且,他对于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描写,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兴趣。王蒙认为:莫言获奖当然不是偶然,他的艺术感觉、想像力、荒诞感等都是使他脱颖而出的原因。
作家们应该靠作品的艺术质量、思想力量来走出国门。作品的质量最重要,而翻译中介只是一个桥梁。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去,首先要有大批的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能凭借着作品的优秀特质来吸引外国读者。“就中国文学而言,要想在国际文坛真正有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必须要有好的作品展现给世界。”
问题在于,现代社会难出经典性的巨作,缺少大家,标志性的人物和作品。而缺少高度的文坛,必然增加走向世界的难度。作者不应只为政治、为市场而作,要真正地为文学性、艺术性而作,为经典性的大作而作。
生产制约海外接受。制约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作品,在作品基础上,才会涉及到因为翻译质量、‘流通’环节等所造成的不同接受情况。
(二)翻译
翻译对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而言意义重大。翻译这一环节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关键环节,是个再生产的环节。译者不仅要考虑原作语言与文化因素,更要考虑目标语的文化环境与读者接受等诸多问题。译作质量指的不仅是对原作的信度问题,而且是关于读者接受的效度问题。译者要创造出好的译作,让其能在目标语系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中国文学译介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汉学家葛浩文和陈安娜这样优秀的译者,莫言获奖至少会被延宕,或许永远与这项奖项失之交臂,因为外国读者与评委所看到的是译作而不是原作。莫言认为:葛浩文教授的翻译与原着是一种旗鼓相当的搭配,他的译本为原着增添了光彩。优秀的译者不仅会用自己的才识与智慧传达出原作特色,而且还能使原作更加富有艺术性。胡志德评论说:“葛氏的翻译清晰、准确、最重要的是它捕捉到了原作的神韵。如果有什么小小不足的话,我觉得在好几个地方,尤其是小说的起始部分,英语译本读起来比原作还好。”
葛浩文的翻译提升了原作的语言水平与读者接受性,起到美化与优化原作的作用。优秀的翻译家不但不会掩盖原作的光彩,还能使原作焕发出更强的光彩,而拙劣的译者甚至会使本来很好的作品在目标语中变得黯然失色。中国文学“走出去”呼唤着优秀的译者。优秀译者能精通双语与双语文化,能得体而娴熟的处理翻译中语言与文化的各种问题。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翻译技巧和工作态度等影响到译作的质量。译者要拥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富有使命感的情怀,高超的艺术创造性。译者不仅要研究原作、了解原作所依存的社会文化语境,更要了解目标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且能根据当下的目标语系统中读者的审美接受程度来进行适当调适与灵活变通。译者的创造直接影响到译作的效果。“翻译可以使本来写得很好的文学作品变得更好,并加速它的经典化进程,而拙劣的翻译倒有可能破坏本来很好的作品的形式,使之继续在另一种语境下处于‘死亡’的状态。”
优秀译者不仅能再现原作,而且能对原作起着优化与强化的作用。优秀译者与译作会引导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现在,中国文学“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汉语不是主流语言,中国文学尚处于边缘地位。翻译活动具有某种阶段性和历史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目的性。中国文学要想走出去,就要根据时代特点、翻译目的与各种影响因素采取适当的策略与方法。让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优秀译作不仅指的是再现原作特色的译作,更是能进行适度的顺化、优化而让外国读者欣然接受的译作。当然,经过一段时期的文学和文化传播,当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比较强大的系统,这种顺化和阐释翻译会逐渐减少。
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学译介。现阶段的国情呼唤着灵活的译介方法与策略,译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而打造出各种各样的译本。但译者要摒弃以适应读者为由,为商业利益所驱使,对原着不够尊重,随意删节与删改的不良现象,从而影响原着的完整性、艺术性、真实性。
要想让中国文学译介出去,就必须有一大批优秀译者。要大力发展翻译事业,可以培养更多本土化优秀译者,也可以组成一个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的翻译搭档。现阶段可以寻找更多优秀的汉学家来进行译介,因为对一个国家的语言与文化的掌握短期内难以驾轻就熟,外籍译者具有许多本土译者所不具备的市场优势。将母语翻译成外语是一项高、精、尖工作,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瑞典文学院唯一的汉学家马悦然曾指出:中国文学需要更好的翻译。
中国文学“走出去”迫切需要优秀译者与优秀译作。
(三)传播
文学翻译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学作品要想在西方市场打开销路,就要加强传播的流通环节。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传播环节,指的主要是出版与营销环节。目前,中国文学传播渠道不畅,妨碍了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传播这一环节亟待加强,可以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并注意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1. 加强国内的传播环节
政府应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制定阶段性的目标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在拟定翻译图书的选择、翻译策略和推广方式等各个环节加强沟通与研究。加强出版社、中介代理人的积极性,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对中国文学进行阐释、推介等,并采取各种奖励与监督制度。综合运用文化外交、文化贸易、对外交流项目、国际论坛、汉语教学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优秀作家作品。开展各级政府与机构资助的合作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输出与交流活动。关注国际市场变化,根据国际惯例和目标市场的差别,灵活运用多样化的策略方式。
加强出版社的作用。出版机构会起着促进文学阅读、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翻译出版方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作品的译介与宣传,加强与国外译者的合作,采取吸引读者的系列活动与措施。外文出版社在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中具有特殊的使命,多年来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不过,“虽然外文出版社负有弘扬中国文化的任务,但该社的产品其实很难进入真正的英语文学市场”,[7]要深化对传播途径和方式的研究,总结经验,推广有效的途径。“不同体制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播途径;必须非常清楚国外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法,要融入对方的社会,习惯他们的操作流程,例如经纪人、代理机构与出版系统之类。”
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在图书选择、翻译策略、推广方式、读者阅读期待与习惯等各个环节加强研究。培养并寻找中介人才。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指出:“中国文学‘走出去’,最紧缺的人才是中介人才,就是能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同时又能够了解国际市场,和国际间的出版机构有很好的合作背景的中介机构。”[9]
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熟悉中国文学现状以及海外出版环境的优秀职业经纪人,需要培养懂外语、会经营的国际化的文化贸易中介人才。
2. 加强国外的传播环节
加强外国译者的传播作用。译者本身就是招牌,刻有本土译者名字的译本无形中就对目标语读者起着劝诱作用;他们译介的同时还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效应。译者还可能会通过出版社等对译本接受起着有形的推介作用,他们甚至能对翻译策略与出版发行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以借助译者的推荐,找到一些有市场影响力的国外出版社。莫言主要是在资深翻译家葛浩文的帮助下,逐渐打开了英文图书市场。
加强国外出版机构的作用。目前,国外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中国文学“走出去”可以找到一些有实力又有文学鉴赏力的国外出版社。让外国机构积极参与中国文学的译介、出版与发行,并开展一些有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论坛、讨论会等活动。要强化境外版权建设,以多种参与方式让世界各地有实力的主流出版社来帮助推广中国文学。
采用本土化销售战略有助于拓宽国外市场,增强中国图书的国外影响力。21 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本土化策略,翻译与出版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由当地的文化出版机构来承担和实施,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3. 加强国内外传播方面的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可以通过政府和有关文化传播部门与国外的相关机构进行横向联系,大力推介。加强与各国出版社的交流,扩大对外翻译的国际合作。进行中外协作,中外出版社之间可以提前有效沟通,细分职责,促成中外出版市场的共赢。尽量争取由中外出版机构,从选题、版权、翻译、出版到境外营销,进行全过程合作。
力争在翻译上寻求与外方合作,中外译者互译互校,保证外文翻译质量。和有实力的海外公司采取合作、合资等方式形成战略联盟,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中外合作方式,构建传播与营销的系统网络。关注新技术对于文学传播所起的特别作用,调动各种媒介手段,形成各种媒介的互动。
(四)接受
接受环节指的是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读者接受与接受环境的营造。整个译介过程不仅要考虑译本选材、翻译方法、营销策略等内容,更要关注目标语系统内部的文化内容与读者接受状况。
1. 读者接受
译本远不是纯正的原文本,翻译把新的生命血液注入了译本之中,并以一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引起新世界中读者的关注。”翻译是为了读者接受,读者才最终给原作带来价值与生命。读者的口碑相传也是一种传播方式。
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关注目标语读者的前理解与期待视野。译者要明白为什么样的读者而译,心中要有一个潜在的读者形象。译者应考虑目标语读者的审美特点、接受状况与市场需求,在写作手法与技巧上适当得与国外靠拢。英国的霍克斯了解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接受实情,翻译《红楼梦》时,进行了相应的变通,以便让读者达到视阈融合,增强了原作的感染力、接受性与生命力。葛浩文有意识地对莫言的小说作适当的加工,使之在异质文化中找到生存空间。现阶段,迎合读者、吸引读者、根据读者接受进行创造在是必须的。葛浩文指出:我认为一个做翻译的,责任可大了,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
葛浩文深谙英美文化与读者需求,翻译时做了相应的调适,使其译文更具接受国的文学表现色彩。
现阶段的读者接受状况呼唤着译介渠道的多样化、翻译方法与译介策略的灵活性。为了让读者有更多选择,可以出版精英文学的普及本读物,对优秀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多出编译本、节译本等来适应不同层次读者需求。加强对译作的介绍,多开展图书评论与学术交流互动活动,加强作家、译家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等。
对外国读者不能一味顺应与迁就,要对其进行文化熏陶、慢慢同化。文学翻译是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传递的不仅是文学、更多的是文化内容。现阶段,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识还处于片面与落后的状态,他们长期以来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见阻碍了其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全面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学真实而完整的认识。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文学与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培养外国读者与汉学家的汉语水平与审美品味,减少中西文化与文学间的差距;在国外高校与培训机构营造学习汉语与中国文学的氛围,并制定相应的奖项与吸引手段等,让更多外国读者有机会接触、阅读中国文学,渐渐地认可、接受、欣赏中国文学。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 接受环境
中国文学一方面是难以走出去,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走出去了,但并不成功。接受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没有葛浩文的话,《狼图腾》也许不会畅销,可以说是葛浩文创造了一本畅销书,他只考虑到美国和西方的接受市场。[13]
在现阶段,葛浩文考虑到接受环境的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译者应根据接受环境而适当变通。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生活环境、社会习俗、宗教文化、意识形态、诗学观念、审美特点等诸多方面都有差异。翻译的接受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问题,而是牵扯到接受国的文化语境、赞助人系统、接受心态等许多因素的复杂行为。接受环境还跟地理、政治、国家形象、异国情调等都有关系。接受环境一如译作滋生的土壤、阳光与水分,它会决定着译作的生长与变异情况。良好的接受环境是需要慢慢营造的,这是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是个渐进而微妙的变化过程。文学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应逐步地消除误解,加深理解。要考察翻译与目标语环境中的政治、历史、经济和社会制度等系统之间的关系,要关注权力话语、意识形态、体制、读者、市场等问题。可以用本国的文学、经济等无形系统来营造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适宜环境,用汉学家、驻外机构、外国出版机构等各种途径来影响接受意识。随着中国文学、历史被逐步地了解,随着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中国文学将会逐渐地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与瞩目。
三、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无形系统建构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无形系统指的是非切实可见的起隐形辅助作用的系统,主要包括本国的文学系统,政治经济系统,对外交流系统以及各领域与各部门的联合系统等。无形系统与有形系统水乳相融、相辅相成。无形系统会促进有形系统的发展,会影响译本的接受性与生命力,会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无形系统的铸造是宏观而长远的工程。
加强本国的文学系统建构,形成良性竞争的机制,积极推动更多优秀作品的产出。加强各国间的文学交流,积极吸收外国先进的写作手法,增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诗学价值。提高本国的文学水平,铸造走出去的实力;提升文学翻译水平,提供走出去的条件。“文学翻译,不是孤立的活动,与政治、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紧密相关。”[4]9.中国经济崛起、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自然会让中国文学越来越有影响力,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研习中国文学,从而把中国文学推向世界各地。
建构良性的交流系统。中国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应积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加强文化与文学间的往来。这是个崇尚交流的时代,而且当今的世界是网络世界,相互间交流与学习更是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中国文学、经济、交流系统的发展自然会带动汉语热的发展。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汉语的地位也在快速上升,世界范围的“汉语热”在不断升温。要想让中国文学大范围地走向世界,就要重视海外汉语的教育和发展。只有语言的传播、文学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形成合力,中国文学和文化才会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应将汉语教育与文学及文化的传播与渗透相结合。
文学界、翻译界、研究界、新闻界都要联合起来,共同关注文学交流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实问题,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有关国内各部门与各领域应该加强协作、鼎力相助,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打造好强有力的外部系统。
无形系统的营造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学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大力发展与充分营造无形系统,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大力加强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建设,大力加强本国的经济系统、与各国间的交流系统,不断提升本国的文化影响力,逐渐改变读者接受环境,积极营造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中国文学“走出去”需强化战略的系统工程,应从原作、翻译、出版、境外营销、读者接受等各个层面统筹规划。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是各要素合力作用的体现,是众多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是有形系统与无形系统间相运作的最终结果。中国文学“走出去”是适应、选择、移植、再生的过程,是生产与再生产的循环过程。中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璀璨争辉,而且对于走出去早已蓄势待发,其势是势不可挡的。应持有积极、主动的立场,本着有信心、有耐心、兼收并蓄、循序渐进的心态,争取早日把中国文学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 吴赟,顾忆青. 困境与出路: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探讨[J]. 中国外语,2012(5):90-95.
[2] 王宁.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 中国翻译,2013(2):5-11.
[3] 王蒙. 莫言获奖十八条[N]. 光明日报,2013 -01-11.
[4] 高方,许钧. 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 中国翻译,2010(6):5-9.
[5] HUTERS T. Book review: hsiao hung.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and tales of hulan river.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nd ellenyeung[M]. Bloomington & Lond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
190.
[6] 岳巍. 马悦然:中国文学需要更好的翻译[N]. 华夏时报,2012-10 -29 :037.
[7] 张南峰. 中西译学批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25.
[8] 夏仲翼. 着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J]. 上海采风,2010(3):17.
[9] 李芸. 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是道坎[N]. 科学时报,2007-09-06.
[10]何明星. 新中国图书在希腊的翻译出版与传播[J]. 中国翻译.2013(3):24-30.
[11]ALVAREZ R M. CARMEN-AFRICA V. Translation, power,subversion[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6.
[12]季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56.
[13]顾彬. 从语言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M] 张柠,董外平. 思想的时差——海外学者论中国当代文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