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媒介快速发展期,媒介产业及市场结构包括工作流程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文学传播呈现出跨媒介、跨地域、多元化发展,新型传播形式使得内容、题材、语言、作者读者群等随之变化,由此,文学创作开始转型,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市场效益成为创作者的考虑方向,文学创作开始实行商业化运行模式。
关键词: 媒介传播; 文学创作; 接受美学; 商业化;
对于媒介的认识,学术界研究多样。有研究从广义狭义进行分析,认为包括互联网、手机等在内的新兴媒介称为狭义新媒介,而将出现于印刷媒介后的诸如电视、电脑、电影、手机等称为广义媒介。另有研究认为,凡能让人和人、物与物或人和物之间产生关联的事物都可称为“媒介”。此外致力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研究呼声极高,笔者将其概括为“人们日常可触不可触的任何可以促进人类交流发展的事物”。
基于媒介的多向发展,各类文学作品应机而出,文学创作转入新领域,从内容、题材、语言、结构等诸多方面紧跟时代,文学传播更是呈现出质与量的双向发展。从传统媒介到盛行的网络媒体媒介,媒介的更新换代直接影响着文学创作的发展、传播,更直观地体现在现如今热议的“商业变现”这一话题上。
基于对媒介发展及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将从媒介载体的发展入手,分析其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内容上的变化,进一步从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两方面直接指出文学创作在当下的商业走向。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及不足,为文本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持。课题从媒介传播学、文学及接受美学等领域收集资料且从中归纳可供借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该研究课题服务。
进入大众视野的载体:闭塞到辐射
“以往,信息多经过人的缓慢处理,再以书籍、杂志、报纸和录像带等形式展现,而这迅速被即时而低廉的电子数据传输代替,该传输将以光速进行”。新媒体大热的时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呈现出跨媒体、跨文本、跨文化以及立体化、全方位的交互型传播。对文学的改编使其成为可供拍摄的影视化剧本,借助内容资源拍摄成视觉作品,实现跨文本的传播。从口信、电报、报纸等发展到网络、手机,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传播载体历经空前的变化,对于文学的内容创作、作者的主观创作思维以及读者的接受心理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坊间口述文学
口头传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交流而传递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口语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较为随意,存在“伪真实性”,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传播者主观情感影响及空间位置限制,进而影响传播内容的完整性。坊间的口述文学主要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等,人们口耳相传达到传播效果。像“说书人”便是典型的口述文学“媒介”,文学被带入街头巷尾。
2.板书文字文学
板书文字文学的出现使信息传播进入更加文明的状态,人们将语言信息以文字形式保存在铜器、纸张、石器等可板书的物体上,它能将转瞬即逝的口头传播的内容进行长时间保存,接受者的听者身份转化为读者身份,打破了口头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自由,但板书文学雕刻起来较为费时费力,效率不高。
3.印刷时代文学
宋朝毕昇活字印刷术发明使得印刷式文学得以普及。施拉姆曾指出印刷媒介发展对于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印刷媒介与启蒙运动存在较为紧密联系。随着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及教科书印刷广泛基础上,公共教育成为必然,文学本身发生巨大变化。
首先,文学作品的大量印刷复制,使得文学步入大众视野,诸多文学类课程被学校设置为必修课程。其次,印刷媒介的进步使得文学活动更为频繁,开始走向大众,形成雅俗共赏的局面,促进文学领域的发展和繁荣。另外,除书籍外,报纸、杂志等成为文学传播的另一载体,其承载的文学常与大众日常的生活及社会文化紧密关联,纯文学作品不再形成全部市场,传播内容及载体的变化使得其传播力度更为强大。
4.电子媒介文学
自美国的莫尔斯发明电报机起,电子媒介传播使得信息传播进入一个远距离、快速复制的传播时代,电子传播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是人类沟通交流、获取信息的屏障。就文学层面来说,王一川认为:“用广播媒介来传播诗歌、小说、散文等,具有特别的修辞效果。首先,以声音传诵文学,在复现和扩展原始口头文学那种面对面传播现场感(包括直接性和亲切感)的同时,又能保证较强的时效性,这是文字媒介和手工印刷媒介所不及的;再则,广播传播范围较为广泛,不受空间限制,从而使得文学可以突破空间阻碍而实现大范围的传播。其次,能形成广播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最后,广播受众层次分级明显要求广播文学文本必须通俗易懂,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文学的通俗化进程。”显然,电子媒介文学较印刷媒介文学在传播内容、传播时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网络媒介文学
网络媒介文学是指将数字技术作为基础,把互联网当作文学的传播平台,以超文本链接以及多媒体演示为首选传播手段,在网络平台上完成写作及发表,再提供给大众观看的文学作品。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向前迈进一大步,网络传播下,内容更新的速度相当迅速,不受时空、印刷、运输等条件限制,其承载的信息量较大、内容丰富多样,传播渠道多种多样,传播方式从传统单向传播,转为开放性互动传播,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创作者,实现受众到传播者到作者的身份转换,因此网络文学也被称之为一种“全民式的集体创作”。正如麦克卢汉指出:“媒介是一个人身体的延展,运用网络媒介或许比网络媒介自身所承载的内容对人类的影响更可观。”也就是说,网络媒介文学的传播最直接的不同是在交往对话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的改变。“美学上,这种思想呈现出:从以前的审美教化论,也就是审美活动中交流的一方(作者和叙述主体)对另一方(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的一种不太平等的态度所形成的审美交流的单向质,变为审美交流的互动性特质,也就是追求在审美活动中,地位平等的双方形成的互动性。文艺作品中,表现为既要读者和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物的世界进行交流,又要求读者以作品为媒介,与作者形成一种精神上的交往互动关系。”
内容商业把控:精英式定位到雅俗共赏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创作整体呈现出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的内容定位。内容的融合使得传播内容在生产、传播和反馈等多方面实现增值,各种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善用自身特点携手完成内容生产,提高内容生产率的同时,通过诸多传播方式对内容做多方面、多角度的报道以及多渠道的投放。在媒介影响下,文学创作的内容、生产模式以及文学传播形式都在改变,内容的商业转型更是直接将文学创作从精英式传播转成大众化审美接受的传播,一种大众日常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更为人们接受的形式。
1.取材大众化
网络的普及使得文学创作的内容取材开始寻找新视觉、新角度、新人物来组织文学作品,回归质朴生活,挖掘生活中人性、人情的切面。网络传播没有传统媒介审核的复杂流程,文学创作获得更大自由。各种小说、评论、自创性文字一时间充斥在人们生活点滴中。例如,许多文学类的自媒体账号每日更新文学性作品,其作品内容涉及爱情、生活、事业等多方面,内容选择多聚焦于当代人的焦虑与困惑,以引发读者同感为手段引导其内容的商业变现。读者在阅读中会激发共情效应,感同身受的同时,抒发个人见解或在原文基础上二次创作,以此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内容达到延展性的增值。
2.语言时代化
“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从广义上来看,文学语言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着作等书面语言,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用语、诗歌朗诵等口头语言。从狭义上来讲,文学语言就是指运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具有意象和超越的特性,与带有抽象性的一般语言有所不同,饱含审美意义。”
“语言的图像化和狂欢化是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新特质。图像化的语言直观形象,画面感、视听效果较强。首先,图像化语言要求文字与图像的对应关系,文学作品的纵深感减弱,直观、动态的画面使得读者阅读起来较为轻松;再则,将图像化语言的作品改编成动画、电影、电视剧等视觉作品也很方便,且多渠道的传播也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方式。而狂欢化语言指的是各种日常生活化的语言与网络语言相互借鉴,是各种玩笑与谩骂、赞美与戏谑的语言的相互融合。”可见,新媒体时代下文学创作的语言通过进行图像化、网络化的修辞,将使文字语言极具感染力。
显然,文学创作的语言使用也逐步走向生活,最主要体现在运用一些网络热词。文学语言的时代化,一方面体现文学创作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网络热词、热门话题的加入,成为受众审美接受的有力武器,比起刻板的传统词句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以此达到文学创作中作者、读者的双向交流。而且,语言的生动使用,会吸引大批流量,传播效益相当可观。但,网络语言的滥用也不容乐观,会消减文学作品的文学属性,书面语言规范化使用受到新的挑战,且对于刚接受教育的孩童来说,文学创作的语言更应该规范、具体。
3.文体自由化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简称“文体”。常见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寓言、通讯等。文学简单说就是某一种现实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形成反映的产物,文学体裁作为文学的形式要素,其形成适应了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人类认识活动日益深化,而在特定的时代所形成的技术、媒介条件,也深深影响着某些文学体裁的产生。
文学创作从作家创作主体转向大众创作主体,首先,以作者创作为核心的文学作品,通过线上推送赢得浏览量,以此达到商业收益的效果,且浏览量不仅是一个数字,它表示有多少读者接收到这一信息,读者在完成信息接收过程后,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会作出自己的理解,以此达到文学创作大众化;其次,大众身份的转变自然形成了作者群的差异,差异带来的体裁规范化的消减越发清晰,即文学创作体裁定义的模糊,体裁自由化创作成为主流,文学创作的重心偏向于就事论事、所感所想、所见所闻,且通过此举传达个人思想、反映社会现象,以此提高受众的审美认知,达到受众审美接受,再进行二次创作,实现内容与流量双丰收。
传播多元走向:变现渠道的量变与文学创作的质变
随着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融合,文学创作受到极大影响,如许多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或网剧,或通过现今流行的短视频平台,微博、豆瓣等完成推送,从而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传播的多元走向。一方面,传播渠道日渐增加,以线上传播为主;另一方面,传播内容重心倾向于商业运行,轻内容、重宣传成为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新危机。
1.传统媒介作为传播渠道
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是通过某种机械的装置定期向大众公开信息或提供教育以及娱乐服务。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使得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渐弱,传统媒介也开始开发网上图像新闻、多媒体新闻等,以便实现信息现代化。对于文学创作而言,传统媒介由于审核流程繁琐、时效低、宣传力度不足,使其受众群体相对有限。因此,文学创作在传统媒介时代传播效力较弱,由此带来的商业效益甚微,但其内容把控较严格,文本语言规范、内容高雅是传统文学创作的特色,传统媒体仍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一席之地。
2.网络媒介运营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媒介发展迅速,新媒体艺术不断涌现出来,这个时代下的文学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数字媒体大规模涌进文坛,形成文学艺术从存在方式到传播体制、从艺术内容生产到文艺观念的深刻转型”。网络媒介因其强时效性以及声画并茂的特点成为人们的新宠。网络媒介的盛行促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转向于视觉化创作,讲求空间画面感。首先,网络媒介拓宽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读者可在线上阅读、购买,打破时空限制,文学作品普及度更广。其次,文学作品传播力度的加强,使得更多作者投入文学创作,涌现出一批非职业作者,网络文学一时间成为主流。最后,网络媒介盛行使得文学作品大批量改编,以动画、电影、电视剧、网剧等形式呈现,受众借助此类视听作品了解文学作品,引发受众兴趣,达到对文学作品的宣传,这一传播形式,使得文学创作开始倾向于视觉化创作,不再单纯追求文字的可读性、文学性,转为一种更质朴的、可为大众接受且有较强画面感的创作方式。
结语
媒介的更新换代使得文学创作的内容从精英化定位转为大众审美接受定位,从语言、体裁、取材等方面共同完成文学创作的内容商业化转型。文学创作的传播渠道日益增多,以网络媒介为主、传统媒介为辅的传播方式成为现今文学作品传播的主要趋势,在此传播方式的作用下,文学创作开始追求图像化、网络化、自由化的风格,为文学作品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从源头到传播端的优越条件。
网络文学不仅在语言上需要把关,内容的整体走向和宣扬的主题以及内容的适应度,都应成为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考虑的因素。要探索“内容+形式+商业”的运作模式,在保障内容精良的基础上,注重形式以及商业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 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丁明秀.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新变[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07).
[4] 王涛.试论网络媒介影响下文学创作中主体间性的生成——以“80后”创作中的身体修辞变化为例[J].当代文坛,2016(02).
[5] 黄文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新趋势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6] 肖家鑫.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文学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