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如何确保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是每个中华儿女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影响该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种, 比如现代性话语、阶级观念、本土以及传统文化等, 接下来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文学理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进行深刻探讨,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学理论; 全球化; 民族性;
在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问题, 文学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 并且不同学者或者是不同学派对其民族性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无论哪种观点, 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民族意识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 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希望可以为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
一、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和现代性话语的紧密联系
现代性话语理论体系比较松散, 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性话语和全球化共同促进了各种文化体系的相互交汇。但是, 人们不难发现, 各种文化的交流并不平衡, 在中国, 好莱坞、西装、情人节、圣诞节、可口可乐等的输入已经超过了太极拳、茶文化以及儒家学说等的输出。甚至在多数情况下, 各国都将文化交流和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 比如电影工业, 电影中的悲欢离合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但是很多电影公司都将自己的业绩体现在票房上。
作为一个利益单位, 各个民族及国家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守护和捍卫。我们所说的“世界文化”或者是“世界文学”, 都是一个虚幻称号, 该称号的实际内容多数情况下都会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劫持, 帮助他们进行代言。没有任何国家会将自身文化传统放弃, 甚至还会为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开战。在这种情况下, 多数批判家都提出了主张, 希望可以尽快恢复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地位, 并从西方文学理论中夺回文学的解释权。
二、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和阶级的紧密联系
从反对抗日战争开始, “民族”概念就是号召、动员以及凝聚人心的旗帜, 但是到了20世纪初,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理论成果就起到了作用, 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使得“阶级”观念渗入到中国当中。抗日战争结束后, “阶级”观念成为了人们衡量一切问题的重要尺度, 对于无产阶级而言, 需要战胜资产阶级, 进而夺回文化领导权, 而文学理论就属于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局部。我国现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受到苏联文学理论的影响, 通过该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到了50年代, 中国出版了很多文学理论教材, 多数都是在《文学原理》和《文艺学引论》之上建立起来的。实际上, 在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当中, 多数西方文学概念都来源于苏联, 比如文学的倾向性、人民性以及党性等。对于苏联而言, 无论是在经济模式、文化观念还是在政治制度方面, 都对我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
三、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和本土的紧密联系
很多人都喜欢将传统文化和本土相提并论, 并将“本土”看成一个固定的概念, 认为它没有历史, 也没有未来。将本土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也就是将其看成了一个孤岛, 但这种主观的想象只是一种幻觉。在世界当中, 任何角落都被经济、文化、军事等覆盖, 所以本土始终贯彻于历史当中。本土的特征并不是一种自我规定, 而是取决于民族间的竞争、活动、对抗等。本土和西方文化必须在现代性平台之上进行竞争, 民族发展不可能脱离全球化网络, 或者是放弃现代化社会, 而回到远古时代, 所以我们不应该将文学理论的话语权拱手相让, 而应该通过现代性平台和西方国家进行抗衡, 建立中国式的现代性。
异域的理论也可能对本土的现实进行阐释, 比如生物学以及物理学的研究明显不受民族、地域等的限制, 我们不能够说美学理论对我国文学无效, 也不能说我国文学对美学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个民族文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及影响。比如在魏晋时期, 佛学曾介入到了中国文学当中, 并对我国的古典诗产生了影响, 例如“意境”。再如, 在“五四”时期, 西方文化也曾介入到中国文学当中, 比如鲁迅、巴金以及老舍等文学作品中都多多少少涉及到了西方一些文学理论, 所以本土文学理论并不仅限于对自己本民族的问题进行阐释。
四、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集中体现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上。我们或许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主要是对中国古典诗文进行阐述, 但是这一观点显然不能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情节、气韵等进行解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 一种新型的现代文学体系日益成熟, 并且在这种体系下, 多种文学作品都和历史有关, 比如梁启超写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就极具历史的敏感性。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 这些文学作品明显力不从心, 在叙事文学之后,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主要是通过“诗文评”对社会进行相应的反映。另外, 在我国古代文学当中, 多数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或者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应, 或者是对国家的一种情怀及奉献精神。比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等, 都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2]。
对于文学理论而言, 多数都不是以作者的民族出身对事物进行判断, 而重点在于阐释的有效程度, 比如对于女权主义来说, 很可能是由男性批判家对其进行批判, 而对于西方中心主义而言, 它的批判者又很可能来源于西方文化内部。文学理论的批判指向不在于作者的民族出身。从这个层面上看, 我们没有理由去拒绝西方文学理论。虽然,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可以看成本土文化的标本, 但对于一些传统的理论范畴业而言, 已经失去了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话能力, 也无法和西方现代性话语权进行有效抗衡, 使得文学理论处于“失语”状态。
结论
总而言之,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文学理论的民族性日益突显, 但是文学理论的民族性并不是对其他国家的文学进行排斥, 而是对其进行吸收、借鉴, 进而完善本民族的文学理论体系, 赢回文学理论话语权, 进而增强本民族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南帆.文学理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性[J].文艺理论研究, 2017, 37 (03) :6-16.
[2]韩书堂, 李克.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民族性[J].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