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阐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7231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阐述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思想精神与现代价值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则等问题,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的传统文化观。***传统文化观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特点
  
  2014 年 9 月 24 日,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个历史范畴,并详细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等问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根据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从距今 6000 年左右的仰韶时代晚期,经距今5000 年至 4000 年的龙山时代再到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②伴随着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远古的先民们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关乎知识、信仰、礼仪、习俗、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文化传统。这些体现着深层文化心理、民族性格的传统,最终以经典的形式固化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逐渐形成。在这其中,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功不可没。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他继承上古三代特别是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提出自己的王道教化主张,在周游列国与收徒讲学的社会实践中,创立儒家学派。

  经由孔门后学的继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即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方法论,包含政治、伦理、教育、哲学等方面内容的先秦儒学 (或曰原始儒学)。他在晚年对 《诗》、 《书》、《礼》、 《乐》、 《易》、 《春秋》 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在其中寄寓自己的“微言大义”,例如“慎独”、“仁爱”、“民本”、“礼治”、“德政”等思想。此后,历代儒者立足于社会现实进行思考,他们关于天地自然、社会人生的思想主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因此,孔子及其儒学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包括儒学在内的各种思想内容的社会文化体系,那么厘清传统文化的流变分期及其特点就显得十分必要。对此,***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②应当说,上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分期符合学界惯用的划分标准。就儒学与其他学说的关系来看,始终呈现出对立统一、和而不同的特点。以先秦为例,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诸子百家曾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并相互批驳,即如儒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荀子·非十二子》 中即以子思、孟轲联称,加以批驳。但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是儒家的“仁政德治”,墨家的“兼爱”、“非攻”,抑或是法家的“法治”主张,其着眼点都在于拯救失序混乱的社会危机。在交相辩难的过程中,各家也互相吸收融合。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墨子曾经学于孔门,而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仁学”和子思性命之说,提出“性善”、“仁政”论,努力建构儒家的道德形上学。荀子则在继承前期儒学的基础上广纳各家思想,形成批判精神与包容思想兼而有之的“荀学”.正因于此,儒学才在战国后期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从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因素看,儒学和其他学说还具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特点。

  先秦时期诸子蜂起,儒、墨号为显学。秦王扫六合,而法家独步天下。汉初与民休息而尚黄老之学,武帝黜黄老而崇儒术,置五经博士,两汉经学渐趋兴盛。

  刘向、刘歆父子校理中秘书而启经今古文之争,东汉经学繁琐化与谶纬化,始有许慎、郑玄诸儒调和今古。魏晋南北朝乱世,士子舍“修齐治平”的传统思维方式,以 《老》、 《庄》、 《易》 为“三玄”,对宇宙、社会、人生展开哲学反思,而致儒学玄学化、玄学与释道基于“名教”、“自然”的相互认知。隋唐盛世,经隋文、炀二帝及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后及玄宗提倡,儒学为本、三教合立的文化格局渐成,正为传统文化自我调适、兼容并包之品格作一注脚。宋明以降,宋初诸子重振师道,融释归儒而摒弃汉唐训诂之学,程、朱、陆、王继之而起,遂有宋明理学蔚为大观。他如乾嘉考据、新义理之学更不遑多论。学术随世运流变,绵延不辍而每转益进,适足为生命力长久之明证。

  经世致用、文以化人,则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又一特点。孔子“六经”之教蕴涵其王道教化主张,提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安百姓,使君子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相结合,从而成就内圣外王之道。

  宋明心性、理气诸命题的提出,以化解社会信仰、道德危机为旨归,而其中关于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等内容,也使个人、社会教化与国家治理构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如此,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在古代史学领域也有着突出体现。诸如西汉司马迁绍继孔子 《春秋》 之志以作 《史记》,学兼天人、会通古今而成一家之言,北宋司马光鉴戒古人得失以成 《资治通鉴》,专取国家盛衰、生民休戚而资于治道,古代以史为鉴、会通古今、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等史学传统,正反映出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文以化人的显着特点。
  
  二、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与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对此,***曾多次谈及,如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他要求继承和发扬“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①,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提到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此后,他又指出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的传统精华,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②上述思想内容,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③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例如社会公平、物欲与精神追求、群己关系、伦理道德、人与自然关系等等。解决这些难题,必须借助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而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命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毋庸讳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但每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都有其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基因。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其中包括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这些内容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的传统要求,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道德规范有着高度的内在契合性。”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④从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性和价值观的民族根基角度看,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源泉。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有益成分,才能树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条件。文化软实力一般是指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在当代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夯实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要点,而传统文化为此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方面,包括儒家修身思想在内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想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可以为我国文化道德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优秀资源,而这些正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根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有助于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有助于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进而提高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即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通过系统梳理和研究,将其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并加以推广,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于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将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实现了道路、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的有机统一。

  这里的具体实际,既包括历史命运、基本国情,也包括悠久的文化传统。正如***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如果否认自己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丧失生机和活力。同时,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与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有学者指出:”***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反映了中共对时代和自身方位的清醒认识。进一步言之,即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激荡中、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中,中国立足世界的根基何在,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何在,凝聚整个民族的价值追求何在的问题;与此密切相关,中共作为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执政党,要利用一切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只能在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而这些,必须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二者存在不可割裂的逻辑关系。

  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与具体要求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一个重点问题。早在 1940 年,毛泽东的 《新民主主义论》 已提出,对于古代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②.这一论断后来被概括为“批判继承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和普遍原则。继邓小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后,江泽民、胡锦涛相继提出推进传统文化综合创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进一步阐述了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思想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提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这就是“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③.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置于当今世界的大背景下,深入阐述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反对两种xuwuzhuyi影响、重视教育宣传工作等重要问题。

  其一,正确处理各种文化关系。***强调,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应当遵循四个原则,即维护世界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④就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必须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中,都有自己的本色和优点,要珍惜和维护本国的思想文化,尊重他国的文化传统,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必须遵循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他国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这是增强本国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就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而言,应当看到,囿于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者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对于历史文化特别是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应当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正确取舍,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其二,坚决反对两种xuwuzhuyi。两种xuwuzhuyi是指历史xuwuzhuyi和文化xuwuzhuyi。前者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出发,对特定阶段的历史加以否定。后者则彻底否定本民族的文化,将其说得一无是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不是历史xuwuzhuyi者、文化xuwuzhuyi者。毛泽东说:“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①邓小平指出:“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

  ②***也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警惕和抵制两种xuwuzhuyi的影响,必须做到“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③.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其三,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④这就从文化自信的宏观角度,指明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策略及相关路径。其中,国民教育体系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4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要求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在学校教育方面,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入开展相关教研,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在文化作品和宣传方面,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优秀作品,为教育提供生动的资源。此外,还要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人民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多维度、系统化地阐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和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是对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将发挥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