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人类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时代,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发展走向。国际建协在《北京宣言》中指出了一些发展趋势,如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时代”;从“机器时代”走向“生命时代”。中原城市文化建设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予以转型,从“大规模改造”到“有机更新”、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 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面临的危机
近年来,中原地区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史无前例,纷纷以城市化来拉动经济增长,导致许多城市“摊大饼”式的无限蔓延,造成经济建设、城市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在中原的许多地方,传统建筑被拆毁,历史遗址被挤占,文化环境被破坏,影响了中原地区自身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压抑了城市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样性。
在历史性城市保护方面,没有对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予以充分重视,普遍采取的是“以旧城为中心发展”的规划建设方针。特别是当前大规模进行的“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的高潮,对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城区、历史街区造成了空前破坏,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原众多历史性城市的原来的面貌。
在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过度商业化的运作,抄袭、模仿、复制现象时有发生,产生了一批形象趋同、个性全无的大体量建筑物,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很多城市只追求把城市变大、变新、变样,热衷于“形象工程”的建设,而真正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遗产和市民真正需要的基础文化设施却得不到保护与重视。
在城市文化环境方面,一些城市受商业利益的推动,出现了虚假肤浅、粗制滥造的再造民俗行为,破坏了传统文化的质朴、真实与自然。文化市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商业化倾向,缺少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充斥其间,“新消费主义”、“新奢华主义”风行,越来越多的民众正体验着文化的混杂与虚荣。
2、 文化遗产视野下中原城市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2.1 保存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化
今天,对中原地区大部分历史性城市来说,及时调整城市历史结构,明确历史城区的地位和主要功能,确定城市新的发展方向,扩展保护与发展的视野和空间,是事关城市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也是历史城区应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实现“以旧城为中心发展”到“发展新城区,保护旧城”;“旧城改造”到“历史城区整体保护”;“危旧房改造”到“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保存城市记忆,对实现中原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历史的凝结和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城市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凝结,是一个城市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文化传统等综合因素的产物。一个城市的个性、品位往往和它的文化发育程度、历史积淀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中原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面貌正急速地走向趋同,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的特色危机。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正在消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
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找准一个城市的定位,文化内涵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如河南省的安阳、开封、洛阳等地,这些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都源远流长。如洛阳是十一朝古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十一朝古都和牡丹文化节逐渐成为洛阳的一张名片。又如安阳,以殷商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特色的主题,在环境艺术、建筑、雕塑、壁画等各个方面寻找殷商文化研究与城市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另外,开封的菊花节和郑州的国际园艺博览会,都使人们对中原城市有了一种准确的理性理解和感性认识,增添了城市魅力。
2.3 促进城市建设和谐
城市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与自然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功能城市,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建设一个和谐的文化城市。但是,在当前中原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盲目决策和浮躁心态,缺少些科学态度和人文意识。
2.4 打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
打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首先要加强城市“文化生态保护”。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城市文化趋同化现象也日益突出,人们对城市文化差异性、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望日益增强。其次,要培育“健康市民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都需要城市中的民众去承载和弘扬。
美国著名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曾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文化上追寻什么”。城市文化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精神核心,一座城市的创造力品质,一座城市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只有切实地面对中原城市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危机,并认真的寻求解决之道,才能促进中原城市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历代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J].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
[2]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