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名录》时代其他产业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联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26 共3874字
论文摘要

  2013 年,中国农业部颁布了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正式进入《名录》时代。在经历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之后,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也将作为举世瞩目的一大亮点而受到各产业方的关注。那么,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以及第四产业的文化产业,是否有机会参与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来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学理上说,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不可能不与当代农业发生联系。而作为第二产业工业( 这里主要指粮食及食品加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 粮食及食品销售业) 以及与传统农业具有巨大隐性关系的第四产业———文化产业,因为与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密切关系而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其次,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到《名录》时代之后,会因《名录》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但会使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领域产生巨大的鲶鱼效应①,进而促进以化肥农药为基本标志的现代农业,向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同时,农业文化遗产还会因蝴蝶效应②而使其影响力波及第二、第三甚至第四产业。所以,保护并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农业遗产地的工作,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关系,同样会影响到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刚刚崛起的文化产业,并使之成为本行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进入《名录》时代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到底会与上述四大产业发生怎样的联系?

  上述四大产业又应以何种形式参与到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来呢? 这是各参与方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农业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进入《名录》之后,农业部门应该利用好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做好两件事: 一是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力度,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二是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与当代农业的对接工作,让当代农业从作为地方知识的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以解决当代农业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做好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位工作。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农业都是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 农业文化遗产是经过价值衡量之后的传统农业。没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传统农业,是很难进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所以,进入《名录》之后,各农业文化遗产地应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对当地传统良种培育技术、科学而有效的农业耕种技术、完善高效的农业管理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传统农耕节日与仪式,甚至是与当地传统农业相关的传说故事、史诗神话、歌谣谚语的深入发掘,将该遗产潜在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挖掘出来,为今后优质品牌的建立,做好学术上的铺垫。

  其次,要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定严格的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制度、考核制度、督查制度、解除制度,以及一系列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进入法制化、制度化建设轨道,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做到事事有要求,处处有标准,年年有督察,从制度建设层面彻底解决遗产保护过程中“重申报”“轻保护”情况的发生。

  第三,要尽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农业文化遗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的巨大冲击下,已经进入《名录》的某些遗产项目仍存在农药化肥超量使用问题。作为审查严格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并非没有注意这个问题。而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严格挑选,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将很难有理想项目入选。而申报项目连年遭拒的一个直接后果,很可能便是这些地区“破罐子破摔”,反倒会影响到中国农业步入绿色农业的发展进程。因此,从农业发展战略层面看,让发达地区个别项目“带病上岗”,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宽容选拔并不意味着申报成功后的放任。这类项目一旦进入《名录》,就应该按着农业文化遗产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恢复有机农业的种植传统,以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品质,确保农业文化遗产的声誉,用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当代农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第四,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每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都会有其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传统农耕经验。这些农耕经验既包括传统农业生产知识,也包括千百年培育出来的当地优良品种; 既包括传统农耕生产制度,也包括传统农耕节日与仪式; 既包括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与之相关的表演艺术。各级政府应该在学术界的鼎力支持下,将上述优秀的农耕文化遗产尽快恢复起来,并实现行之有效的活态传承。需要指出的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在恢复当地优秀的农耕传统,而不是引进外地农耕经验,或是用当代农耕技术替代当地的农耕传统。坚持“原汁原味”的传承,既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这项工作的落脚点。这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坚守的最后一道底线,无人可以逾越。

  第五,推广优秀的遗产地传统农耕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嫁接到遗产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应该从农业文化遗产中汲取有益经验,用以指导当前的农业生产实践。通过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稻田养蟹等传统农耕技术,用以解决因农药化肥的长期使用而给土地、水源以及粮食等带来的污染问题。

  农业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除传统农耕技术外,各地优良品种,传统农耕制度,传统节日仪式,以及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等,也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二、工业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所谓第二产业,在这里特指粮食及食品加工业。农业文化遗产地提供的高品质农产品,为粮食及食品加工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农业文化遗产要想通过种植业获利,通常都需要几年时间。而且,这条产业链所获利润是极其有限的。无论是为补足农业文化遗产启动期所出现的亏空,还是让遗产地民众获得更多的实惠,拉长产业链,兴办粮食及食品加工业,都是农业遗产地的必然选择。农业遗产地可借助自身的品牌效应,通过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

  除此之外,粮食及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崛起,也可带动农民就业,解决农民因外出打工而出现的留守老人、儿童无人照顾问题,夫妻无法团聚问题,以及未来中国农村无人种地等诸多社会问题。同时,将农民留在当地,也为中国城市人口的就业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总之,农副产品深加工,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做足文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并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永不枯竭动力。

  遗产地农副产品深加工大体可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以传统手工技艺作支撑的具有原汁原味特点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农业遗产地产品为主材,以遗产地传统加工方式( 碾坊、水碓、石磨) 为依托,对遗产地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满足当代人对原生态食品的需要。这种加工方式非常适合有一定客流量的农业遗产地。与遗产地旅游相配合,让游客既能感受到传统农副产品加工中的乐趣,也能为遗产地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第二,以现代化科技手段作支撑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副产品深加工。这类产品可根据当代人口味,重点开发市场需要、民众喜闻乐见的新型产品。如香味米糊、美味南瓜羹、田鱼罐头、品牌红参、养颜枣汁等。但无论哪一种加工,作为遗产地的粮食及食品加工,都应该对自己的产品做出明确的价值定位———为人类社会提供最优质、最安全的高品质食粮。

  三、服务业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从古到今,农业与服务业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作为农业翘楚,农业遗产地产品会受到服务业的热捧。从狭义的角度说,各遗产地可以利用当地农业遗产的知名度、自然山水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景观招揽游客,增加遗产地的门票收入、餐饮收入、农产品收入以及当地的土特产收入等。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外地的服务行业也可利用遗产地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展开连锁经营,创造更大的名牌效应。服务业与遗产地农业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利共荣的关系。与农业文化遗产有关的服务业的崛起,对扩大农业遗产地的影响力会起到很好的广告效应。反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对于服务业的振兴,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四、文化产业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从表面看,农业文化遗产与第四产业似乎并无必然联系。但实则不然。通常,任何一个农业遗产地都有着非常值得推介的农耕生产经验、优美的自然山水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故而它也就具有了比其他农业产区更多更好的创作题材,从而为影视、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创作预留下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目前,云南省红河梯田以其丰富的自然山水景观与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招揽来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创作人才,与之相关的摄影作品、绘画作品、音乐作品、文学作品的生产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井喷态势。

  农业文化遗产地第四产业的另一种发展模式是,借助各方力量,加强对当地各种遗产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近年来,红河州梯田管理局借助民间力量,搜集、整理、出版了《哈尼族神话传说》、《哈尼族古谚语》、《哈尼族祖先迁徙史》、《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族祈福歌》等一大批学术成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底蕴的发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作为第四产业的文化产业尽管在启动之初所能见到经济利益十分有限,但是,它在帮助我们认识当地农耕文明史,增强各族人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升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知名度,促进当地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十分惊人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