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郭沫若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校推广普及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2 共3540字
论文摘要

  继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之后,中央 2004 年 16 号文件指出: "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要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高校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突出文化的育人特点.

  一、郭沫若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赋予世界和人生以意义和价值,是团结和凝聚全体民众的重要纽带,具有政治、经济无法替代的重要功能."郭沫若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模式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不少学者把郭沫若文化理解为郭沫若的教育思想、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等的总和,但是,什么才是"郭沫若文化"?

  无论从哪里谈起都绕不开以下两个方面:

  ( 一) 作为贡献的文化组成部分

  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翻译等诸多领域影响巨大.魏建在《郭沫若"两极评价"的再思考》中谈到了郭沫若对现代中国的五大原创性贡献: 《女神》开一代诗风、创立中国新史学、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成就卓越、建立新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体系,以及开创现代中国历史剧文学.也就是说,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郭沫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 年日本《满蒙》杂志谈到: "假如要指出现代中国新文坛的优秀作家的话,当然会推周鲁迅和郭沫若二人,他俩可称之为现代中国文学界的双璧."[1]

  第一次明确地把郭沫若摆在仅次于鲁迅的"亚尊"地位的是周恩来,他说: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2]解放后,现代文学史仍沿用了周恩来同志的结论,把郭沫若排在鲁迅之后,再依次排上茅、巴、老、曹,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 二) 作为教育核心的精神文化导向

  王太学在郭沫若艺术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总结出了郭沫若的八种精神,即: 爱国精神、学钻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自我批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无疑,王太学看到了郭沫若思想上最具正能量的部分,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郭沫若文化的核心,值得推广和传播.

  郭沫若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术方面,郭沫若提倡活跃学术氛围、创造青年人脱颖而出的环境; 在教学方法方面,郭沫若提倡启发诱导式教学,反对灌输式教学; 在人才培养方面,郭沫若提倡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培养青年人才,因势利导让学生创造自由.这些精神气质和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的思想教育具有因势利导的作用.

  二、"郭沫若文化"推广与普及的现状

  在过去,郭沫若文化以巨大的魅力影响了当时青年的发展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郭沫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推广与普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郭沫若曾任教中国科技大学,他经常教诲学生: "学校是搞学问的场所,学术活动的特色是独创与革新,要有尊重实际的科学态度……要满腔热忱地扶植新秀."[3]

  他的对学术的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一不是借鉴.目前,各地高校在关注校园文化推广时,也开始关注利用名人的影响力来突出地方教育的特色,借具有教育意义、文学意义、历史意义的文化名人来提高文化事物的影响力.

  ( 一) 沫若文化推广的社会发展动向

  就当前的文化传播现状来看,郭沫若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在部分高校中已有所进行,不少高校都有以"郭沫若"命名的文化产物,"沫若图书馆"、"沫若文化研究中心"、"郭沫若艺术研究会"、"郭沫若奖学金"等,从这些校园文化风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高校对沫若文化的重视.从网络新闻检索来看,近几年,随着沫若研究中心的建立和沫若研究会的成立,各种学术活动相继开展: 郭沫若纪念馆于 2012 年 6 月27 日至 7 月 1 日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国际郭沫若研究会共同主办了"远东文学研究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郭沫若先生诞辰 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乐山师范学院、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及学术团体,于 2012 年11 月中旬在郭沫若家乡---四川乐山共同举办了题为"郭沫若与文化中国"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另外,从解放日报、西华大学新闻网、中科大新闻网、河北师范大学校园网、乐山师范学院校园网、乐山新闻网报等网络媒介上,我们都能看到社会各界对沫若文化的关注.

  ( 二) 沫若文化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沫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推广和普及情况并不理想,大多呈现出单一、片面、未形成系统的状况,无论是学界还是普通学生,关注的始终是郭沫若在文学上做出的贡献.从现有沫若文化的推广主体来看: 首先,没有任何一个教育主体关注其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更较少有人关注"郭沫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其次,从校际角度看,致力于郭沫若文化推广的学校如中科大、乐山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无一例外地与郭沫若有过关联; 从校内角度来看,沫若文化的推广活动仅出现于文科学院,无力扩散和扩大.第三,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学生们普遍都只闻其名,略知其文学贡献,对其考古、教育、历史等方面的贡献并不知晓,从这一系列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与普及工作才刚刚开始.

  三、"郭沫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与普及的策略

  ( 一) 在教育主渠道层面的推广与普及

  公民教育的途径有多种,其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在教育主渠道层面推广与普及"郭沫若文化",学校各院系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整合一二课堂,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管理,结合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使"郭沫若文化"精髓贯穿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不同专业学科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突出"郭沫若文化"中的优秀理念,让学生在教育主阵地接受熏陶和感染.

  从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注重把"郭沫若文化"的优秀部分纳入教学范畴,不仅是课堂中,还要在校际文化交流平台中,把"郭沫若文化"当作一个重要的讨论内容.

  就乐山师范学院而言,乐山这片土地是郭沫若的生长之地,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学校在其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沫若故居,还可以联合同在一城的四川理工学院、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校际沫若文化讨论,这样既能促进校际交流,又能推广"郭沫若文化".

  ( 二)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平台实施推广与普及

  首先,从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推广与普及来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校园精神文化层面推广与普及"郭沫若文化",就是将"郭沫若文化"的精髓与乐山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学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融入校风,在推广与普及"郭沫若文化"的同时,使其成为引领、教育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资源,使"郭沫若文化"的核心精神成为乐山校园最主要的校园精神文化之一,并且把"郭沫若文化"中"自省、自审、创新"的积极导向传递开来,让这些积极的精神文化成为校校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从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推广与普及来说,在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校园物质文化层面的推广与普及,主要利用郭沫若及其思想内涵、文学艺术作品为原型,将郭沫若文化元素体现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校园硬件环境的教育价值和地域文化特征,打造充满郭沫若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使其成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4].就郭沫若文化而言,推广和使用"郭氏对联"与目前高校里张贴的名人名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言辞并不逊色于巴金、鲁迅.以下附几例郭氏名言为证.

  1.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 人到连死都不怕的时候,还有什么可怕呢.

  3. 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4.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权威之前拜倒.

  5. 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不过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

  再次,从校园活动文化层面的推广与普及来说,校园活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塑造过程而存在.校园活动文化层面的推广与普及,主要结合郭沫若的个人成长发展史,发掘郭沫若的人生闪光点,围绕其文化精髓,开展"沫若杯"征文比赛、郭沫若诗歌朗诵、话剧演出、电影观摩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践活动、艺术活动、教育活动,从个人修养、学术造诣、思想境界方面,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标杆,用郭沫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和人生智慧,解决当代高等教育中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在当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践行和发展郭沫若的思想文化.

  尽管郭沫若逝世二十多年了,但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仍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郭沫若鞭策青年有这样一句话: "努力吧! 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 "这句话内涵深刻,他警示着当代大学生,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钻研.作为一代教育家、思想家,郭沫若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绍香. 郭沫若着作在日本[J]. 郭沫若学刊,1988,( 1) :38 - 42.

  [2]王太学. 研究郭沫若艺术成就 发扬郭沫若崇高精神[C]. 郭沫若艺术研讨会,2010 -06 -25.

  [3]周恩来. 我要说的话[N]. 新华日报,1961 -10 -16.

  [4]郁文. 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J]. 教育与现代化,1992,( 3) : 8 - 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