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海洋文化以音乐代表作彰显
笔者曾讨论过,以北海疍家人为代表的渔家游牧文化;以京族为代表的海洋少数民族文化;以山口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湿地文化;以三娘湾为代表的海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洋生态文化;以涠洲天主教堂为代表的海岛宗教文化;以北海老街为代表的开埠通商文化;以合浦珍珠为代表的南珠首饰文化以及以合浦大汉古港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笔者之所以关注这些文化,是因为心目中,它们代表着广西海洋文化的精髓。可是,笔者唯独没有研讨过这些精华在局部或整体上得到艺术层面的书写和反映。其原因不是它们不值得探究,而是这方面的内容比较丰富(如北海疍家人唱的“咸水歌”、京族的文学与艺术、海洋风情舞蹈诗剧《咕哩美》、广播剧《大海的儿子》等),笔者一时还不知从何处切入进行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笔者有了这样的思索:从对外宣传的影响力度来说,恐怕要推选,由中国当代着名编导家陈维亚总执导的,中国着名舞蹈理论家、评论家冯双白编剧的,音乐怪才卞留念作曲的大型海洋题材舞剧《碧海丝路》(2008年)。该剧以二千多年前北海合浦大汉古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以主人公大浦和阿斑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男主人公大浦,作为汉朝特使,赴南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在海上他救起公主梅丽莎,而梅丽莎则因此爱上了他。最后,梅丽莎被大浦思念远方妻子的真挚情感所打动,帮助大浦修复大船,送他们回国),折射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和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经历与友谊。与此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北海在现代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这出舞剧首演之后,走出国门,继续舞动东南亚风情,受到海外侨胞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压轴剧目之一,此剧还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被观众评价为“历史与爱情的经典演绎”.就这出舞剧的音乐而言,“音乐是舞剧的灵魂”.咸咸的海风、呼呼的海螺声、悠悠的独弦琴……广西北部湾民歌风味,撩拨起作曲者的创作心弦,他着力用广西沿海地区的民族元素,将京族的独弦琴、海螺的音色以及东南亚的音乐风情等注入作品之中,并将其重新诠释和提升,使作品富有现代国际化元素的色泽。
然而,这部作品虽然被号称,力争打造成中国第一个面向世界的海洋性题材的外向型及开放型的艺术精品,有着不同寻常的招人耳目的影响力,所以我们开门见山地做了扼要概说;但是它终归是以舞剧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广西北海地区的海洋文化的,离我们所框定的论题有些距离。如果我们姑且退却一步,专门就其音乐部分展开讨论,又无疑会遮蔽毗邻于该区域的钦州地区和防城港地区的海洋文化的个性特征,尽管它们都处在北部湾沿海地区。有鉴于此,笔者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代表的沿海城市的“市歌”或“节庆主题曲”(这一标定也许不一定非常精准,但是在总体上毕竟能够体现各自城市辖区的海洋文化特色)。从这儿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遴选,北海地区的代表作应该是潘琦作词、陈小奇作曲的《拥抱大海》。该曲目作为第四届北海国际珍珠节的主题曲,在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演出《同一首歌·走进北海》晚会(2004年12月21日)上,由着名歌唱家李丹阳唱响。乐音缭绕在人们心间,歌声在为北海的明天祝福。而能够代表钦州地区的,非石顺义作词、吕少贤作曲的《湾湾歌》莫属。这支歌在首届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节暨第二届三娘湾艺术节(2004年9月29日)和第二届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节(2005年11月12日)晚会上,分别由青年歌手刘玉婉和着名歌唱家汤灿演唱。与海共舞,与浪同唱。歌声同样在为钦州美好的明天祈祷。至于能够反映防城港海洋文化的歌曲代表作,《放飞梦想的海岸》应当入首选之列。该曲目由禤沛钧作词(后又变成潘琦作词),徐沛东作曲。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送欢乐、下基层”广西行的文艺演出(2011年1月5日)中,着名女高音歌唱家宋祖英满怀深情地唱响了这支曲子。这首歌与宋祖英在由冯小刚执导的“梦幻北部湾·起航”的文艺晚会(2010年10月25日)上演唱的《防城港是个好地方》(禤沛钧作词,臧云飞作曲)比较起来,《放飞梦想的海岸》更加优美动听。更重要的是,在歌曲内容上,诗情画意的“海味”比较浓重,因而它更契合本文用音乐彰显的“海洋文化”的题旨。
概言之,上述三首歌都是在上述沿海各城市所举办的、与海洋文化联系密切的重要节庆和大型活动中闪亮登场,而且全都由重量级的国内歌唱家来演唱。不仅如此,歌曲的作曲者也全都是国内大腕级人物。例如,陈小奇是着名词曲作家、着名音乐制作人及电视剧制片人、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曾创作蜚声海内外的《涛声依旧》、《高原红》、《我不想说》、《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灞桥柳》、《又见彩虹》、《跨越颠峰》等两千多首词曲作品。再说徐沛东,着名的词曲作者,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轻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爱我中华》、《大地飞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辣妹子》、《亚洲雄风》等作品均为其代表作。此外,除《湾湾歌》词作者,其他词作者也都是广西着名的文化人士。不过,如此说来道去,将三首歌曲一并加以讨论,其中最为关键之处,在于歌曲本身的内容和形式,以它们代为彰显广西海洋文化的主要特色,应当说是合理且可行的。
二、广西海洋文化以音乐形式彰显之特质
据报道,当时北海、钦州、防城港的观众对各自地区的歌曲“代表作”的现场演唱,反应都十分热烈。其中的原因何在?是否由于旋律优美,或是大腕演唱之缘故,还是……,我们没做过调查,所以不宜贸然仅据此对“代表作”说三道四。不过,基于讨论的方便和需要,我们以发表在正式刊物上或以正式出版物形式出现的三首歌曲(第一首《拥抱大海》,《歌海》2006年第1期,第32页;第二首《湾湾歌》,《歌海》2008年第1期,第49页;第三首《放飞梦想的海岸》,赵季平:《防城港是个好地方》[光碟],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年版)为蓝本进行体味,将其权当一种悉心的聆听,并辅以这三首歌曲现场演唱录像资料(《拥抱大海》,的帮助,我们能够觉察到广西海洋文化以这些歌曲形式彰显之特质。
优美歌曲应当是歌词与曲谱的完美结合。通过“聆听”歌词,我们不难发觉,三首歌均试图以简洁、凝练、生动的歌词所特有的韵味,表现出各自城市辖区的海洋文化中最为出众的一面。例如《拥抱大海》,这支曲子体现了北海地区怎样的海洋文化精华呢?根据时任北海市委书记的温卡华在“珍珠节”文艺晚会上的致辞,笔者以为应该是享誉世界的合浦南珠以及合浦的大汉古港所铺就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温书记的“讲话”有这样的表述:“如果说,海上丝绸之路记载的是北海曾经辉煌的历史;那么,绚丽多彩的南珠则承传着北海绵延千里的文化,独美天下的银滩将传颂着我们永远的骄傲!”
对此,我们回味一下《拥抱大海》的歌词,就不难觉察北海辖区内海洋文化精髓的形象凸现:“你雾中有梦,云里有精彩,珍珠的故乡春光常在。”“你沙中有金,浪中有歌海,丝绸的波涛连接着昨天和未来!”又比如《湾湾歌》,通常被看作钦州市的市歌,它不仅唱出了钦州辖区港湾的渔家风情,而且也歌咏了钦州人民家园的可爱。
“风情”与“可爱”在这首歌的歌词中,围绕三娘湾和中华白海豚这两个最能代表该地区海洋文化的核心元素,竭力地给予这样的呈现:“山弯弯,水弯弯,一弯弯到北部湾,湾里有个钦州湾,南国明珠亮闪闪。湾湾里边走巨轮,湾湾里边荡渔帆,湾湾里边风光美,海豚嬉水好喜欢。”“天弯弯,地弯弯,一弯弯到钦州弯,湾里有个三娘湾,神奇故事天下传。湾湾里边沙滩美,湾湾里边海蓝蓝,湾湾里边春潮涌,渔家儿女歌声甜。”再比如《放飞梦想的海岸》,它咏唱的防城港地区与北海、钦州地区有些不一样,拥有集边关、高山、大海为一体的独特风貌。所以,这首歌曲着力于通过壮美雄奇的十万大山、千帆竞发的海港、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耀眼夺目的金色沙滩、庄严雄伟的国门、婀娜多姿的京族哈妹等独特风貌的连缀书写,把防城港这座新兴的、年轻的滨海城市蓄势待发的张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作为防城港海洋文化主体的、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文化的韵味,得到了摇曳多姿般的生动表现。
如果说通过上述文字性“聆听”,我们可以感受到,三首歌均全力声扬各自城市辖区的海洋文化中最为出色的一面,那么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渲染、强化,方能得到鲜明而突出。在此基础上,对其辅以曲谱的形式加以聆听,我们又会察觉到什么样的特质呢?依据作曲者的要求,《拥抱大海》为A调4/4拍,唱腔优美而大气;《湾湾歌》为F调4/4拍,唱腔甜美而深情;《放飞梦想的海岸》为bA调2/4拍,唱腔中速稍慢而优美,具京族民歌风。循着这三首歌的曲作者的定调,我们尝试着随性哼唱,旋即就感觉它们的音乐语汇朴素自然,具有浓郁飘逸的南国沿海地区民歌风情。例如,《湾湾歌》旋律清新明快,配器恰到好处。全曲听起来心情舒畅,仿佛置身于风光旖旎的北部湾之滨,还能使人联想到三娘湾里灵动的海豚。又比如,《放飞梦想的海岸》,选用了舒缓静谧、怡然自得的音乐曲式,让人听过之后,感觉好像是京族哈妹在拨弄独弦琴的妩媚欲语,又好像是海浪在轻吻着沙滩时发出的潮声……再譬如,当我们听到《拥抱大海》中的衬腔“哎咯哎”、“哎咯喂”、“哎咯”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经典老电影《海霞》(1975)中的、具有广西特有地域风情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黎汝清作词,王酩作曲,bB调2/4拍,唱腔稍慢而抒情)中的衬腔“哎啊哎啊哎……”.悠悠声调,岂能打不动面对北部湾这一片充满梦幻与理想的湛蓝大海,涌起无限遐思与浪漫情怀的人们的心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着名导演崔亚楠特意用写意手法拍摄和制作的MTV《湾湾歌》,情景如梦似幻,加上配器中所发出来的京族独弦琴的余音悠长的声响,将古朴多情的钦州“摇身一变”,使其成为一洗都市奢华、尽显自然率真、让人恍入的世外桃源。
三、广西海洋文化以音乐形式彰显之意义
英国着名音乐人类学家约翰·布莱金(JohnBlacking)在他的学术着作《人的音乐性》(1973)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音乐和人类社会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即“人类组织声音”(Humanly Organ-ized Sound);“声音也组织人类”(Soundly Or-ganized Humanity)。他认为,音乐有助于规范人类的社会行为,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强化、提升和净化人类经验和情感。设若我们对这种看法表示认同,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当国内不少城市纷纷谋划,以音乐的魅力来提升各自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城市发展大计之一,进入我们眼帘时,我们也就感到不足为奇了。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竞争已经取代国家竞争和产业竞争,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性要素也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城市形象是城市展示给公众的综合性物质和文化印象,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素质、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正因为如此,有助于“寓教于乐”地对外宣传和展示一座城市形象的有效载体---音乐,也就非常自然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当听到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时,有谁不会想到海南三亚;当听到歌曲《东方之珠》时,又有谁不会想到香港;当听到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还有谁不会想到宝岛台湾。城市形象主题歌是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声能够让城市更美好。上述三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的闪亮登场,可以表明,我们的广西沿海城市的政府部门在这个问题上着实下足了功夫,其中有些“功夫”还颇具相当的气势。例如,《防城港是个好地方》歌曲集的正式出版发行,就是防城港市政府为展现防城港市风土人情、宣传文化旅游资源、提升防城港市形象、激励防城港人民斗志、与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姻的代表性成果。该歌曲集收录了以《放飞梦想的海岸》为主打的18首歌曲,它们风格迥异,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防城港风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防城港市前所未有的开发建设大热潮和边、山、海的稀有风光。
不过,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将一座城市形象提升的筹码全然押在一两支歌甚或歌曲集上,未免太过于天真。美国着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明确提出“城市形象”概念的第一人。他在其《城市形象》(The Image of the Cit-y,1960)一书中指出,“城市形象”(有人翻译成“城市意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感知,即“观察者---以他很大的适应能力和目的---选择、组织然后赋予所见物以一定的意义。”
他认为城市形象主要由五个要素构成: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城市形象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林奇的高论从专业角度告诉我们,城市形象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其得以构建的诸种要素,相互协同,缺一不可。但是,无论如何,人的因素是统领系统工程的至关重要的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音乐艺术所特有的社会功能的发挥,理所当然,不容小觑。
尽人皆知,1999年,由着名作曲家徐沛东、作词家郑南为宋祖英量身定做的《大地飞歌》,在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一亮相,便好评如潮。从此,这首以广西壮族风情元素“哎……哩啰哩啰……嘿”开唱的曲子,几乎成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主题曲,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唱到了他国异乡。而广西首府南宁的城市形象---“天下民歌眷念的地方”,也随之不断得到大幅提升。当然,由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我们在津津乐道,凭借音乐艺术形式,有助于“寓教于乐”地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环顾四周,我们又怎能将我们自己置当下国家海洋权益维护问题“四面开花”(我们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6000多个岛屿,却曾经把自己定位为大陆国家)的严峻现实于度外?广西海洋文化以音乐(或通过其他艺术)形式彰显之意义,难道就仅仅局限在可以发挥提升广西滨海城市形象的作用方面吗?笔者注意到一则“新近”的艺苑信息,2012年12月27日,第一届海洋中国新年音乐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演。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与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联袂登台。在这场以“海洋”为主题的新年音乐会上,所演曲目都是观众耳熟能详、充满海洋气息的世纪经典作品。其中包括柴可夫斯基享誉世界的《暴风雨幻想曲》、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序曲、哥萨科夫的《大海与辛巴达的航船》以及王酩的《织网》(电影《海霞》选曲)、吕远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主办方对外宣称,他们的目的是,在带领乐迷领略海洋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大力传播海洋文化、展现海洋时代风貌,用文化声张海洋权益,用艺术塑造海洋意识,让保护中国海洋主权的意识更加深入民心。可是,音乐会精彩成功的背后,有眼尖的媒体人却认为,难以掩饰中国音乐家的遗憾和无奈,因为能够代表中国的海洋音乐代表曲目太少了。由此,笔者思绪豁然开朗。尽管广西海洋文化以音乐形式彰显,多少与眼下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能扯上一些关联,但是,关联与参与终究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笔者以为,广西海洋文化以音乐形式彰显之意义还在于,有益于“寓教于乐”地强化国家海洋主权意识的树立(与此同时,我们广西沿海城市辖区内可爱家园的文化,也能在音乐声中扩大影响)。不可否认,广西本土的有识之士配合风生水起的北部湾大开发,付出过一些努力。单就音乐艺术层面而言,出版了音乐专辑《风生水起北部湾》CD.但是,相对于我们过去把相当的精力投放到本土的壮族文化、铜鼓文化等方面来说,这点成绩很显然不足挂齿。不过,在积蓄和传递国家、社会的正能量上,笔者坚信,它将激励我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洋。《同一首歌·走进北海》大型文艺晚会唱响珍珠节主旋律[EB/OL].[2014-09-30].
[2]John Blacking.How Musical Is Man[M].Seattle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
[3]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6.
[4]郭运。用音乐彰显的海洋文化[N].光明日报,2012-12-24(14)。
[5]本报讯。海洋音乐亟待中国佳作[N].北京晚报,2012-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