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拟探讨传统南音的价值、增值、贬值和保值 4方面的问题。此前笔者曾经发表传统音乐 “走出去”的保值问题的文章,并事先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演讲。在此将该文思路与南音传承联系起来,就教于大家。
本文重点在最后一部分。
一、南音的价值
传统南音具有审美价值、实用价值和混合价值.
1?南音的审美价值:南音古朴、典雅,具有中和之美,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如今也受到闽南语系众多百姓喜爱。当下南音审美价值在社会的普遍实现,要求南音自身具有多样性,并具备相应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主体群的广泛存在。目前通过各方努力,传统南音和新南音都得以发展;通过专业化培养,南音传人具备高超的表演能力,保护甚至提高了南音的审美价值,也更多地吸引了现代人加入审美群落。当然,这项培养工作本身应该不断传承下去。泉州师范学院的南音学院和其他相关机构对这项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
2?南音的实用价值:由于南音本身在历史中被赋予多种功能和价值,除了审美价值之外,还有许多实用价值如祭奠先人、求子护犊、沐浴皇恩等等,后世在日常生活中,又被赋予了专门的仪式 (郎君祭等)价值,以及弦友娱乐、交流,社会成员红白喜事做“闹热”等功能和价值。这些实用价值在民俗活动中得以实现,成为地方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3?南音的混合价值:南音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价值。在各种功用中,在实用价值实现的同时,南音的审美价值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反过来看,正由于南音具有审美价值,因此被用于各种实用目的的活动中。
从早期历史看,先民为了祈福,利用音乐来拜神祭祖,选择好吃、好看、好听的东西作为祭品。这些完全是人们依照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审美判断做出的选择。一方面南音由于特殊的美而被用于各种功利目的,另一方面南音在各种功用中显示了自身的美。
二、南音的增值
在全球化语境中,南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出现了增值。
1?南音在政治上被增加了民族文化凝聚力等价值。就闽南地方而言,南音成了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听觉维度。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南音是闽南人的重要文化标识。有南音的地方就有闽南人;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多年来,南音为地方各方面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靠的就是这种文化身份的特殊凝聚力---南音代表了乡音,代表了几代闽南人的心声。例如,闽南华侨遍布亚洲甚至世界,他们回乡认祖归宗,听到南音无不热血沸腾,柔肠万端,纷纷投资建工厂,建学校,建道路。2012年澳门成立了国际南音联谊会,来自五湖四海的南音社团和代表聚集一堂,表演南音,切磋技艺,研讨学术,热闹非凡,充分显示了南音的凝聚力。所有与会者都知道,这样的盛会,其意义远超过南音作为音乐和音乐活动本身。在闽南,每年都举行各种规模的南音活动,它们的意义也超出了音乐的范围。政府以南音为地方文化品牌,除了附加政治价值之外,还增加了经济价值。见下述。
2?南音在文化产业中被增加了经济价值。当今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加上经济从工业到后工业的转型,文化产业受到更大重视。在这样的社会大潮中,南音也被商品化,如南音音像制品,各类商演等。如上所述,南音在作为地方文化名片的同时,也在旅游文化中大放异彩,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砝码,从而附加了经济价值。笔者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统计,就在南音的故乡泉州,南音为地方经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例如,它的音像制品在某一年里发行量有多少?它为地方财政增加的收入有多少?由于它的吸引,华侨为地方投资额有多少?
3?南音在文化上被增加了 “非遗”的价值和学校教育的价值。南音成为非遗中国代表作之一,闽南人欢呼雀跃。与此同时南音被附加了一层耀眼的光环,价值倍升。从此,展示南音自己的这片天地更广阔了。经过泉州师院音乐学院的努力,南音进入了高校专业教育领域,如今又进入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层次,其教育价值倍增。南音进入大学课堂,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教学结果通过演示表明,南音被 “学院化”、入盟 “学院派”之后,提高了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了教育价值,因而提升了文化价值。
三、南音的贬值
如同全球化本身是一柄双刃剑一样,南音在当下语境中的增值项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贬值。
过分强调政治功用,会弱化南音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中国近现代史表明,音乐在政治功用中被当做特殊工具。这在革命时期是无可非议的。在今天也需要政治功用的音乐,如国家庆典仪式和国宴中的应用。但是,历史同样表明,被作为特殊工具的音乐,其他功能受到抑制;正常功用往往被功利主义置换,从而牺牲音乐的其他价值特别是审美价值。文革时期的革命歌曲中就有很多过于功利而缺乏审美价值的。北京奥运主题歌《我和你》由于政治功用而置换语境,成为一种否定中国威胁论的隐喻,其审美价值也受到遮蔽,受到大众的批评。南音的文化身份价值如果被过度强调,就可能弱化或遮蔽审美价值。也就是说,政治附加值往往使南音成为康德所划分的 “附庸美” (pulchritudoadhaere?ns),相对于 “自由美” (pulchritudevaga)类型,附加值往往占据最大比例,成为主要价值。《国歌》的情况即如此,它往往不出现在审美领域。如果人们在听南音的时候想到的都是民族凝聚力、文化身份之类的东西,对它的美就可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当然,我们希望在更多的场合南音体现的是混合价值。
过度开发南音的经济价值,往往将它“现代化”,改变南音的原有韵味,从而将传统南音边缘化,并降低它的现实功能和价值。
20世纪美国排名第一的思想家丹尼尔·贝尔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后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指出三者因轴心不同而产生社会板块碰撞---政治轴心是公平,经济轴心是利润,文化轴心是自由。
南音商品化显然受制于经济利润轴心,往往臣服于经济利益而改变自身原有价值。着名法兰克福学派代表者本雅明指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的韵味受到改变;阿多诺也曾对文化工业进行深刻剖析和批判,指出它将艺术商品化的同时,削弱了艺术价值。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具有多样性,而文化产业为了利润只关注多数人的口味。文化产业往往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对纳入其内的艺术进行通俗化处理。传统南音和流行音乐结合,成为某些 “新南音”的种类,它属于混生音乐(hybridmusic)类型,往往寄生于流行音乐领域,受到文化产业的经济推动,随同流行音乐进入社会生活,占据文化市场的大份额,从而可能排挤传统南音,使之边缘化,在小众文化圈苟延残喘。
过于突出非遗价值,可能出现僵化的“保护”,悄悄改变南音的存在意义,从而使这份遗产变质,因此贬值。传统音乐在原生环境中具有各种相应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从非遗保护工程推广,传统音乐被等级化。官方分 5级定遗产,按乐种定传承人。这些都有利于传统音乐增值。但是也有很多负面影响,许多学者通过田野作业发现了不少问题。根据直接和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看,各地为了申遗,纷纷挖掘地方音乐文化遗产,希望通过申遗提高地方形象,进而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开路。南音申遗也有相似的经历。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即传统音乐的变质从而贬值。传统音乐在被打造成非遗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学术因素纷纷介入,从改名、寻根到音乐形式,都出现变异情况。在非遗问题上,联合国、国家、学术界、地方政府、地方文化当事人等,站在不同立场,具有不同价值观,因此有不同态度不同行为,导致政治目的、经济目的、学术目的之间的冲突或不协调,导致人类利益和群体、个体利益的冲突。例如在原样保护和变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上,外来者(如学者)和当地人的观点就不一致---前者往往将原样保护置于首位,后者则希望变化发展。
对各种问题,学界已有很多文论,在此不赘。笔者想再谈一点音乐教育领域的问题。南音进入专业教育,在成为学院派的同时,可能出现变异。这种变异类似动物离开原生环境进入人工环境之后发生的变异,即丧失了原有环境功能和习惯行为。在中性化人工鱼缸,离开原生水域的鱼类,不再具有食物链等生态功能,也不再具有原有动态行为,只剩下长相供人赏玩。毕竟南音的生存环境无法被搬进校园。
四、南音的保值
南音的保值,大方向应该是:加大研究力度,树立正确观念,合理传承南音。在维护传统南音的文化气质基础上,走多元发展道路。
上文分析的增值-贬值情况,为南音传承的保值提供了一些思路。读者很容易从中找到这样的思路,因此不赘述。下面就 “文化气质”和 “多元发展”问题再谈一些个人想法。
南音的文化气质 (culturalethos)与历史延续的语言、曲调、表演、场域等密切相关。多年来有专门研究表明,南音的语言发生了变化。除了古语古音的残余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也许还有闽南语受汉语普通话侵染造成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很隐秘的。内行的南音人说到不同区域闽南语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南音具有多样性,因为语言跟润腔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应该研究这些差异,抛开本质主义唯一 “正宗”观念,正视各地南音的特点,将它们统统概括出来,作为南音“家族相似性”之外的地方特点。南音在具体的传承中,应该将特殊语言作为重要项目。
相信事实上正是这样的。笔者关于 “中性化”问题的多年田野作业课题之一即方言存活观察。中国各地正在发生的是方言的逐渐变异和日渐消失。变异来自普通话甚至外语(主要是英语)的侵染;消失源于普通话的普及政策通过学校和全社会的实施、人们对个人前途的考虑,即掌握普通话有利于找工作等等。闽南语也不例外。随着人的自然更替,当今能讲地道的地方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少年儿童中有许多已经不会讲地方语言。要保住南音,就必须保住闽南语。试想有一天闽南语消失了,人们都用普通话或英语来演唱南音,那将是怎样一种感觉!台湾的闽南语受到汉语普通话、日语甚至英语的侵染,即便如此,能说闽南话的人还是越来越少,因此地方政府已经采取闽南语进小学课堂的措施。大陆闽南地区在南音语言传承方面也需要有所举措。
曲调当然是音乐最重要的部分,在跟语言结合一体的同时,曲调显示出了特殊的魅力。南音有许多传统曲目,但如今常被演唱的曲目范围似乎缩小了,这要引起我们的警觉。掌握南音曲调,跟掌握闽南语是完全相关的,并且完全依赖于表演呈现出活态南音。
乐谱仅仅是大致的记号,而活态南音有无数变化的细节,这些细节无法通过乐谱记录。
因此,仅仅通过乐谱无法还原活态南音;活态南音需要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只有这样才能把南音的独特韵味传承下去。在这样的传承中,南音得到保值,是因为南音的文化气质被传递下去。当然,在接力式传承过程中,活态南音具有与生物学遗传相似的变异。
只要这样的变异没有造成文化基因的突变,南音的文化气质就将保持并流传下去。模仿的动作总是放大的。这个结论光靠观察也能获得,它几乎成了常识。笔者观察京剧、日本传统舞等的师徒相授,都发现了这样的特点。学生的行为很难做到像老师那样恰到好处。艺术的规律就是这样,多一厘少一分效果都相差万里。曲调特点跟音律直接相关。
南音的音律、活态表演的音准,对南音曲调魅力的展现具有关键意义。音律可分析,音准可感受。也许,南音的音律具有普遍性、共同性,而音准则跟语言和表演操作有关,具有多样性。笔者以为,音准问题有两种:
一种是审美习惯的音感觉造成的多样性音准,一种则是技艺掌握程度的音准把握。前者具有合理性,值得关注、维护和研究,后者则需要改进。南音的保值,在曲调上须处理好音律和音准问题。保值并非要回到过去,并非追求民粹主义的 “纯种性”.南音表演就像通常音乐表演那样具有二度创作的特点。在这样的二度创作中,南音传人往往在继承基础上会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主观喜好。在整个历史过程中,南音实际上是这样传承的,这就是遗传中的自然变异,但文化基因没有变,文化气质就没有变。南音的地方差异、流派差异、个人差异,除了多样性地方语音的原因之外,表演的特点是重要原因。因此,南音重要的保值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其表演、活态传承的规律并加以实施,确保其特有的文化气质及其延续。保值的一个特殊维度是南音表演的场域,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语境、相关器械、参与人员等。笔者近年所见,南音表演场域有不同程度的欠缺。文化语境没有大问题,人们都根据传统日期、习俗、规矩来应用南音。但是环境的现代化,人员的现代性,南音表演的场域与过去年代有所变化。
例如当今举行 “郎君祭仪式”的环境,较大规模的都在现代建筑中呈现。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但总是有所缺憾。皇帝祭天有天坛,儒家祭孔有孔庙,家族祭祖有祠堂,各宗教举行仪式都有各自的庙宇。还是那个比喻:在原生环境中欣赏鱼群、虎豹,跟在水族馆或动物园中欣赏很不一样。所有动物在原生环境中的功能和动态都具有特殊意义。
南音的保值,需要考虑它的原生场域的保护。现代生活节奏快,现代人表演南音,可能不同程度会受到现代生活节奏的影响。南音典雅风格的保值,需要相应的心态,需要单纯、宁静、悠远、高贵的心境。 “人事”者,有什么人,就有什么事。南音的保值要充分考虑人事问题。
说到南音的人事问题,直接涉及教习内容。无论是民间或团体的师徒相授还是学校专业教育,南音人的培养都需要注意精神方面的滋养。一方面是上述心态心境的养成,另一方面是发自内心地对南音的兴趣。前者关乎南音乐感,后者关乎南音生存。这对南音的审美尤其重要。南音的长久保值,需要培养有乐感的南音人。而乐感培养是传承的难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实施。南音唱奏的乐感,是南音文化气质的感性体现。实用中对南音也许可以不求兴趣,只求合目的,但审美需要兴趣。不仅南音人要兴趣,公众也要兴趣。兴趣是内在的,需要培养而不是强制。
如果统计一下南音的故乡究竟有多少人真的对南音感兴趣,统计一下南音弦友中有多少人富于乐感令人称道,就知道为了保值,南音 “人事”工作有多繁重。
最后谈谈南音保值的多元化问题。这里的多元,跟多样性相通。上文谈及南音的差异性,正是它们导致南音的多样性。除了这类多样性之外,还有新南音、引用南音素材创作的艺术音乐作品等,它们亦是构成多样性的新混生音乐类别。传统南音和流行音乐结合,或者引入流行音乐元素如电子乐器和电声节奏等;或者将南音纳入新音乐范畴,即在南音乐队里加入大提琴等西方古典音乐的乐器,植入西方的和声织体或复调织体中;或者将南音纳入新潮音乐中,将南音音关系抽象为一种南音代码编织进现代无调性作品。
在这些多样性的音声栖居之所,南音要保值,除了维护文化气质之外,还要讲究感性的有效性。在一些引用南音的现代作品中,南音是在理性分析中被找到的,而不是听觉能感受到的。南音在这样的作品里实际上被遮蔽在现代性的光环之中,成为一种理性与感性分离的 “不美” (相对于传统的 “美”和后现代的 “反美”而言)的类型.这是一个专门话题,另论。保护文化气质,走多元发展道路,这是南音保值的路径,关键在于南音独特韵味的保持和显现。
参考文献:
[1]宋瑾。传统音乐产品 “走出去”的保值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4)。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第三章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 [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 一 凡,蒲 隆,任 晓 晋 译。北 京:三 联 书店,1989.
[5]宋瑾。冲突与选择: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不同价值立场 [J].音乐艺术,2009,(1)。
[6] [美]泰勒·考恩。创造性破坏/全球化与文化多样 性 [M].王 志 毅 译。上 海:上 海 人 民 出 版社,2007.
[7]宋瑾。中性化:后西方化时代的趋势 (引论) /多元音乐文化新样态预测 [J].交响,2006,(3)。
[8]宋瑾。音乐美学基础·第三章 “音乐感性样式的类别”[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