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文化创意在苗族银饰产业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5-12 共8626字
论文摘要

  创意(Creative Idea)一词最早源于英文直译,即具有创造性的意念(观念)。创意一词也包括三个含义:宏观创意、个体创意和应用创意。宏观创意泛指“一切可视的创作现象。”个体创意“就是个人的情感、灵感、直觉、想象、才情和智慧等在创意作品中的自由倾泻”。应用创意“指创意目的不限于单纯的个人欣赏的品鉴,而是与产业目的相联系,也就是使创意走向产业,实现产业化”。
 
  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创意就开始了,它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原动力。作为苗族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银饰,要在当代继续发挥重要的装饰作用,必须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富有当代审美意味的民族工艺品。但是,将苗族银饰产业化,并非仅仅将手工艺锻制技艺商品化,而应该立足于将银饰的手工锻制文化产业化,这样才能符合文化产业创意的初衷。
 
  但事实上,如果不注重文化属性的挖掘与开发,产业化在给民族工艺美术带来一定的资金回报的同时,又会因过度商业化而导致苗族银饰这一民族性意味形式的丢失而遭到非议与唾弃。所以,在文化产业化的背景下,银饰文化产业创意的过程不仅是产品研发的创新过程,同时也是对银饰的经典造型、精华图案、典型式样加以保护的整个过程。因此,有效保护和创意开发苗族银饰的传统文化,对于建构与提升这一优秀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将是至关重要的。
 
  现当代,苗族银饰艺术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一是随着人们审美认识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很多银饰品类或自然消亡,或已变得似象非象。二是对银饰文化保护力量不足和开发中造成的某些建设性破坏。三是银饰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文化圈也或多或少受到旅游文化的商业包装,已变得不够“原真性”了。苗族银饰文化产业即不同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产业,而是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创新思维。本文将从苗族银饰的创意研发及文化保护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探讨实现苗族银饰艺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文化创意在苗族银饰产业中的应用
 
  苗族银饰要成为生动、鲜活的传统民族艺术,与现当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联系起来。所以,传统的银饰造型形式和锻制技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文化传统要想在当代发挥作用,就要经历现代转换,这不仅是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生命力所在,更是对银饰文化传统中符号与价值系统的改造与深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经过改造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用不同民族、不同思想的现代人眼光去解析它的文化内涵,以新的载体继续保存民间艺术的精神和技巧等精髓,同时在变迁的过程中继续保持住文化的认同,让苗族银饰继续“活”在当下,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苗族银饰艺术及其自身品类的创意发展
 
  银饰艺术的创意拼糅就是一种指引产品再创造的形成形式,它将形成典型的文化创意实践过程,也就是指银饰创意设计师将不同信息、元素纳入一个确定的形态,将不同材质加以整合,进而实现重构、重塑,并在重新修改、准备中重获灵感、重新置入创作语境,使得原来的信息元素形成新的形态,湖南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德中师傅的银饰作品不仅打破了传统的造型样式,而且在新工艺、新纹样上也做了相关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规律的产品,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其作品曾被香港谢瑞麟所收藏。
 
  文师傅在银饰锻制技艺上很擅长雕刻工艺,他设计的龙头手镯将这一錾雕工艺发挥到了极致,用他徒弟向文军的话说这是文师傅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对苗族传统手镯的颠覆性改造,很有大师级风范,其手镯的龙头栩栩如生,龙口的宝珠活动自如且雕琢精致入微,龙身两端并无挂扣而是呈盘绕之势附着于手腕,造型新颖时尚,美观大方。它不仅是苗族吸收汉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旨趣。银饰传习所的拉丝工艺师傅杨洪江则是在立足民族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凤凰的图案元素创造出了乱丝柠檬和乱丝荷叶编结的时尚银饰作品,并将传统手工制作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引用美国原产的首饰抛光粉和抛光机,从而使得银饰品带上了现代艺术气息,受到了现代人欣赏习惯的认可。
 
  当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银饰产品所进行的重新包装、整合,创意制作出的新产品是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的接轨,也是新技术创意运用的典范。
 
  然而,目前在很多旅游商品市场上仍旧有很多造型极度夸张的锌白铜镀银的旅游商品,这些商品是糅杂了多民族审美元素的综合装饰品,它并非本民族银匠的设计锻制,而是为了满足游客视觉上的猎奇心理所制成的金属装饰品,所以它没有也不能代表苗族银饰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银饰的创新当然也包括银饰自身品类及银饰工艺品用途的创新与转移。黔东南以及湘西的苗族银饰在创新方面已经扩大到了使用价值的转化、材料的创新、技艺的创新等多个环节,所以由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出的这一民族审美习俗在一定的群体意识和权力特征之下又具有着符号的强大支撑。因此,具有湘西风格的银围帕头饰和具有黔东南风格的银牛角、银马冠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不断花样翻新,无论从银匠的个人手工技艺上还是从民族的审美格调上都发生着大幅度的变化,湘西的银围帕头饰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贵州松桃的头饰形式,但进入湘西后银匠们逐一将其进行改进与创新,不但在图案品类上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在体积、技艺上也与松桃银饰产生了较大差异,出现了点翠、鎏金、珐琅、炸珠等特殊工艺。黔东南的银饰品类更是每年都有新变化,在银饰体积、技艺上不断向大、繁、精上面发展。但这种情形在黔南州的苗族地区却变化甚少,由于黔南州的银匠多是从凯里等地区过来的,加之黔南苗族银饰市场的竞争并不大,故创新的纹饰并不多见,银饰的类型和精细程度也不及黔东南地区,所以,苗族银饰要提高其艺术价值,这与银饰品类的审美定位、核心利益都是相关的,将艺术创意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不但会提高了银饰文化的竞争力,而且也将拥有了广泛而稳定的市场追随者,银饰文化的品类创新可说是民族艺术产业化的根本,在现有的市场环境和民族习惯中,寻找满足人们欣赏欲的银饰艺术,品类的创意将是对原有艺术品类最强有力的挑战。
 
  (二)银饰艺术在市场营销中的创意实践
 
  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观念,已不单单是购买生活必需的产品,更多的是购买一种文化品位、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甚至是一种消费氛围、感觉和符号,苗族银饰的发展同样要适应文化消费的特点,市场营销是苗族银饰艺术创意实践的动力,谁的银饰产品能投入市场、占领市场并占用最大的市场份额,谁的产品就是成功的。所以,将苗族银饰作为商品,在走向市场之前必须确定明确的市场目标和定位,塑造其在市场上的特色和独立形象,将苗族银饰中特有的能指、所指符号特征及民族审美元素融入其中,在建立自身文化特色文化品牌的指导下,坚持和加强创意与营销策略,努力挖掘每一件作品内容、每一个苗族支系、每一个方言区域的银饰艺术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品位和观念,进行最大化的创新,使之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消费方式、体验方式,通过恰当的营销宣传方式与市场和受众接轨,并进一步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和规模经济。在创意实践中将手工精做、独创性设计、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做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苗族的历史文化属性为切入点进行包装运作,才能更好的突出这一民族工艺品的优势,为此,更需要苗族银匠及银饰制造者对各地域苗族银饰产品在内容、形式、功能、价值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策划。目前随着民族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苗族银饰已成为民族旅游经济的一大亮点,例如湘西凤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自治州在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的同时又努力打造银饰文化节这一特色产业活动,并汇集各苗族支系的优秀银匠进行银饰的加工锻制,同时借助演艺为平台,将银饰的展演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集中表现,实为不乏灵光闪现的文化创意。而贵州苗族民间艺术产品的价值提升则是以“多彩贵州”
 
  为主题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将这一民族工艺品中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社会需求巧妙结合,将文化创意与经济创意隆重推出,并使其产业形态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成为吸引眼球的卖点,由此成为当地的文化象征。当然,苗族银饰与市场营销相互结合的创意研发过程还需要正确的引导,不能只是看见苗族银饰背后的利润而亵渎其艺术性所在,避免商业化的过度开发而最终失去银饰的原始意味,同时还要保持住苗族文化的本真,防止对银饰某一特征进行肆意夸张和变形之后还美其名曰为民族特色,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其创意研发的过程中坚决摒弃庸俗化和唯利是图的倾向,始终保持并突出民族文化精神的鲜活生命力。
 
  (三)银饰创意与创新在理念、生产、传播、销售方面的产业形态
 
  品牌经济学认为,打造一个优秀品牌的过程,就是将独特的定位与目标客户的心智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各地域苗族银饰产品的传播总体来说还是具有被动性和销售方式、销售渠道单一性这一特点,加上各苗族支系对本支系内的银饰造型及佩戴形式有着固定的审美习俗,这就很容易让银饰品类不够丰富、银饰锻制竞争不够激烈的地区缺乏银饰品类的创新精神,久而久之也会让这些现有的银饰艺术品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例如黔南州州府都匀市的叭固镇、基场乡、云雾镇的羊场、鸟王及摆金镇的高寨、斗笠山等地区的银饰风格,由于鲜有本地的银匠,所以这些地区多从凯里或惠水等地区订货,或有零星银匠从雷山控拜、麻料和三都等地过来,甚至还有水族的银匠兼做黔南的苗族银饰,因而银饰造型的风格样式固定化、程式化明显,很少有明显的变化和改革创新,对此,不同地区苗族银饰艺术产业的创意研发,在注重本地区的银饰品牌效应的同时还要形成竞争意识,其艺术品牌的创建更要注重传播、销售渠道的创意创新,在原有的节气、会展、旅游和演艺等传统产业搭建平台的模式下,规划考虑新的传播营销模式和传播载体。寻找其他地区文化资源与本地区苗族民间审美观念的结合点,发挥文化资源的联动作用,在营销和传播上注重多种资源的融合开发,达到多种资源在文化经济上的合力效应。
 
  再者,随着日益红火的民族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苗族银饰也不例外,大量小巧的身体佩饰和银画装饰品虽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很多时候由于质量低下,鱼龙混杂和包装粗糙,很难满足人们馈赠、收藏及装饰的需要,也无法充分体现其在造型和工艺上的文化特色,目前旅游区很多苗族银饰产品多样性、新奇性有余而民族特色化不足,更是缺乏某一主题的系列化产品,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不鲜明;虽有一定风格,但较单一;因而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高,所以,苗族银饰还应该多从题材、形态、功能和工艺等全方位体现苗族银饰文化性的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时代感。从而避免原样复制和照搬其他支系的银饰产品。另外,还必须改变许多银饰物品多年一成不变,造型老化,缺乏技术含量,只是做表面上的锻制表演等形式,很多时候苗族银饰“散兵游勇”式的生产销售方式也是造成产品风格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缺少技术含量,大部分银饰产品只能依靠低价策略占据市场份额。因此,苗族银饰工艺产品需要对其造型、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设计,以便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经济、美观的产品,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银饰符号特点是苗族银饰品市场产业创意开发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应针对市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及工艺美术品市场的现状,创造出不同类别和档次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心理需求。如具备较高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技术精湛、工艺精美的高档银饰产品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苗族银饰产品,这有湘西型的银围帕、银披肩、银麻链等物品,黔东南型的银马冠、银牛角、银衣等物品,黔南型的银围头片、银荷包、银发丝等具有收藏价值的银饰品,以及带有鲜明地域性,可批量生产的纪念性工艺品,此类产品应从地方文化、日常生活中提炼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提升具有审美情感的物品,如银碗、银筷、银匙、银挂件、银首饰等日用小工艺品的开发,将艺术欣赏性与一定的实用价值结合,才会更加受到不同民族游客的欢迎。
 
  二、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保护对策与建议
 
  苗族银饰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工艺美术品,是苗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互渗的有力见证,同时它又代表了不同地区和群体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适应着环境和自然的变化,并具有悠久的创造与传承过程,代表着群体内部持续的认同感与历史记忆。在贵州的大部分苗族地区,苗族银饰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物品,但目前苗族银饰产业发展与其民俗民间文化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形成产业规模仍集中在黔东南州的银饰生产销售中,黔东南州的苗族银饰依靠旅游、餐饮、商品销售、娱乐休闲、服饰展示等经营理念在文化展示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一定的民族韵味,近五年来,黔东南苗族银饰生产总值已超过一个亿,产品外销达 5000 万元以上,从事银饰加工销售的家庭作坊遍布全州大多数乡村。
 
  即便如此,苗族银饰产业仍受到社会转型期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基于目前的社会形势,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与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一)政策的鼓励推行,文化氛围的营造与人们文化自觉的形成
 
  我国台湾地区制定了“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计划”,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保护,派人学习,以传之后人。为此,大陆也在1985年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有关学生团体和学人积极投身于调研、收集和研究之中。
 
  对于苗族银饰的抢救、保护和弘扬也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情感纽带的重要文化基础,而对于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保护则更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意味着苗族银饰文化环境要保持更充分的生存空间,同时也要保持苗族银饰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保护责任。为此,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商家的信誉打造以及学者们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捍卫都将是苗族银饰文化产业保护的中坚力量,政府职能部门要以民族文化倡导者、经济管理者和产业开发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建立一个健全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法律法规保护体系,积极引进市场资本,学者的知识资本,积极鼓励并帮助苗族人民和本地居民发展民族经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在相关保护法的规范下,调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学者们更要正视和尊重苗族民间的这一优秀艺术形式,而且不能只是做文化保护的呼吁者,要真正参与到苗族银饰文化产业保护框架的策划中,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苗族银饰艺术的产业发展,不要谈产业就色变,就考虑到它的诸多负面影响,而是要加大深入市场调查实践和科研工作的力度,积极思考即要注意苗族银饰的原真性、完整性及发展性问题,又要考虑如何把苗族银饰纳入到市场竞争机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机制中来,其介入不单是要对苗族银饰文化进行产业发展方面的调查,还要提出适当的开发模式对其进行加工与包装,使之得到很好的展示和可持续发展。商家则要首先意识到苗族银饰是民族优秀的工艺美术产品,要为苗族银饰大造声势,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注意营造文化氛围,积极研发这一具有潜力的工艺品市场,不能只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文化消费群体也要自觉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志愿者,以苗族银饰文化这一手工艺术品的精湛技艺为骄傲,从心底捍卫苗族银饰的文化传统和银饰艺术的生存模式。只有社会多方面的力量通力合作,将保护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工作达成共识,谋求合作共同发展的模式才能成为可能。
 
  (二)强化苗族银饰产业化创新的管理工作,打造银饰品牌形象
 
  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由它所带来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苗族银饰进行产业化开发,既是机会,也是危机。机会是它能带来对苗族银饰传统文化的重新被重视,危机是为了追逐商业价值,为了迎合游客的趣味,不惜扭曲和改变苗族银饰文化的本来面貌,使其朝某个方面或方向极端发展,这就将威胁着文化遗产的安全。
 
  但是,不可否认,产业化发展有着激活传统文化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对苗族银饰的产业化发展持肯定态度,而应该将问题转向如何做到用合理的模式进行即开发又保护,并利用现有的条件整合各种资源来进行保护。为此,苗族银饰产业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要作为地方文化保护单位的一项紧迫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全面展开。同时还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保护管理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建立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系,对与苗族银饰及其相关的服饰表演、礼仪风俗、节庆旅游、手工艺技能展示等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将民族文化的产业保护放置在民间,不要因为保护而隔离了与人类发展的同步进行,政府部门要在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和开发民俗旅游村寨,发展村寨文艺、扶持乡村经济,将日常政务工作与建设民俗文化村寨联系起来,将其变为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资源,并以此来带动和促进苗族银饰的文化保护。
 
  所以,政府强化苗族银饰产业化创新的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可以使苗族银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经济发展规划。其次,建立苗族银饰开发的专项资金,可以为苗族银饰的市场发展与创新把握正确的方向,进行有效管理。再者,对苗族银饰的商业行为发放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根据苗族银饰艺术的资源特点,制定行业准入标准,规定经营苗族银饰产品的具体资质,严格限制发放许可证范围,以保护苗族银饰艺术资源的优质和有序开发。最后,政府连同社会各方面力量精心打造区域苗族银饰文化品牌,让苗族银饰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因为品牌效应一旦形成,就等于一个代表地方产业或产品的主体形象的形成,其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广告”,它将是所属区域一笔巨大的、具有增值作用的无形资产,从而成为提升区域文化经济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样,政府部门一方面在适当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可创造政绩,用各项产业文化发展数据作为政府官员的工作绩效,发挥政府工作的积极性。
 
  (三)利用旅游经济开发苗族银饰,培养扶持特色文化产业
 
  苗族银饰的旅游经济开发需要依靠创意者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对民族文化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创新型的苗族银饰产品,形成新智能文化产权,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增值的新型产业。从苗族银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起源来看,它是创意产业在旅游与文化领域的传承和延伸。通过旅游经济开发的手段来保护苗族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发民族文化中无限的能量,经过旅游市场的调节和现代话语的改造,作为民族的精华其价值被提升了,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旅游商品化在开发苗族银饰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带动了苗族银饰文化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创意开发和与民族经济相结合从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民众对苗族银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但是,不可否认,旅游开发本身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破坏,目前在旅游开发中,很多商家只是关心物质的某一个部分和浅显的符号层面,喜欢做一些商业噱头来吸引游客,这反而致使大量游客对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认识肤浅甚至扭曲,只是从中粗浅的了解到民俗传统的外形和零星要素,从而缺乏深度和可信度,对于这样的现实状况,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需要广纳善言,采纳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和理念甚至通过相关的培训指导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旅游市场开发经验,多做实地调查和市场调研,了解并遵从当地文化习俗,继而找寻苗族银饰内在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框架,集结社会多方面力量,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并规范企业经营。对企业经营者实施舆论规范和保护限制策略,做到即限制某些经营商贩和当地居民单纯为了盈利的短期商业行为;又要鼓励并发展健康的旅游项目开发,坚决杜绝一些不法商人打着对苗族银饰保护的幌子,单方面地为发展旅游获取社会资源和和政府支持,以及其他的资金援助而使苗族银饰在审美造型、文化寓意上受到曲解,相关的旅游管理机构还可以通过业内知识及服务项目向人们介绍苗族银饰的符号标识、真假辨认、收藏与保护指南的相关提示与认识,同时倡导苗族银饰尽量多在手工创作上下功夫,并着力推介手工制作的审美与特色,以此做为重要的卖点,尽量减少银饰产品开发中的机器加工部分,使苗族银饰在不同规模的开发中降低其负面影响和银饰的品味质量,做到可持续发展。另外,针对现在原生态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苗族聚集乡镇的民俗旅游为试验区域带动苗族银饰文化的兴盛,促使苗族银饰文化能在传承的过程中保住自己的本真和核心,保持银饰锻制技艺及文化寓意的延续性。
 
  众所周知,在苗族银饰文化产业的创意与保护中,社会各行为主体及行为逻辑对苗族各地域独具特色银饰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地方政府、社会群体、文化企业及专家学者等都将各自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为了实现苗族银饰的产业创意保护的可持续性和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应该积极实行以主体为根本,客位为指导的保护形式。在合理开发利用苗族银饰文化时多方面考虑利益均衡机制和互利互惠原则,让民众在银饰文化资源创意开发中得到实惠,例如帮助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保障民间艺人的合法经营权,从而使苗族银饰能得到成功的产业转型和良性的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昂.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150.
  [2]田丽敏.全球价值链与贵州苗族银饰产业国际竞争力[J].贵州民族研究,2010.(4):116.
  [3]肖丰,陈晓娟,李会,黄永林.民间美术与文化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7.
  [4]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175—177.
  [5]安学斌,曹志杰.大理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6):4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